清朝的各种风俗礼仪资料

作者:风倾玉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清代民间交通习俗


      清代,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势头,交通运输成为重要的环
      节,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习俗。有的是清代才产生
      的,有的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
      1.京都车俗
      清代,京都交通运输工具类型较多,有马车、大鞍车、驴车、骡车、冰
      车、敞车、独轮车,清末盛行人力车,并出现了火车。
      清乾隆以后,官员都乘驴车、骡车,不乘马车,马车只有太监乘坐。光
      绪年间,马车时兴,特别是马路出现后,马车更为发达,王公达官,富家巨
      室,无不备有马车,马车装饰极为精美奢华。光绪年间编撰的《都门纪略》
      记载豪门女子驾车:“驰聘香车石道旁,女儿也自意扬扬,催鞭赶过天桥去,
      环髻都城堕马妆。”
      大鞍车,俗称“轿车”,是供人乘坐的带棚骡车,清代盛行。大鞍车因
      其宽敞,加上套牲口驾车用的鞍子大于其它轿车而名。车轴安装在后部,因
      此行走较稳。此车有的两侧开门,上下较方便。乘坐此车有严格规定,唯三
      品以上大员、王公勋戚才能乘坐这种大鞍车①。
      还有一种小鞍车,也就是一般的“轿车”,这种车的乘坐没有严格规定,
      随处可雇,称为“买卖车”。②
      敞车是种无帏幔、驭骡马的车,有单套、双套、三套之分,可载人,亦
      可装货。城内外有经营此车的车厂,车主可将车停放于此。清代敞车一律是
      木制轮子③。
      独轮车也叫小车,靠人推,轮子是木制的,是小贩用来运水、运货的车,
      通常为一人推,若推得过于吃力,则由另一人在前面用绳套拉之。
      冰车也称“冰床”,是冬季的交通工具。它是用木制成长方形架子,下
      有二足,裹以铁条,上铺毡褥供人乘坐,亦可载物,由人拉,行于冰上④。
      清末,北京盛行人力车,因其由日本流入,故称“东洋车”或“洋车”。
      最早的人力车的轮子及辐条均为木制,轮子四周钉有一圈胶皮。人力车夫被
      称为“拉车的”,分为三等:拉散的、拉包月的和拉牌车的,以拉牌车的最
      为“上等”。

      ①参见《茶香室丛钞》和《郎潜纪闻》。
      ②参见光绪年间编撰的《顺天府志》。
      ③参见光绪年间编撰的《顺天府志》。
      ④参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2.杭州轿埠
      轿子,古称肩舆。清末,杭州一带的轿分官轿、平轿、花轿、素轿等数
      种。
      衙门官府用的叫官轿,以青蓝布作轿身,较大。四人抬轿,并另有四人
      跟班替换;前有执事,开路喝道。
      平轿是民间私家所用的轿子,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富门商贾的私人轿,
      这种轿轿身较大,以蓝布作轿身,家中并雇有私人轿夫;另一种为民间轿,
      轿身较小巧,以青布作轿身,民间一般人家外出拜客、游山玩水可向轿埠事
      先预约或临时租用。
      新娘子结婚喜庆时乘坐的是花轿,其轿文华顶西洋盘,周围用红绸扎结
      各种鸟兽花卉,四角挂玻璃连珠灯,下坠大红彩球。
      素轿是送丧出殡时,供办丧之家乘坐的。这种轿子由素仪店出租。素轿
      四周围以白布,考究者还要在轿上扎白绸球。
      清末,杭州有72个大轿埠,每埠都有当官值班。至于小轿埠那就更多
      了,遍及全市。轿夫一律按地区划为各轿埠管辖。
      杭州的轿夫大都为世袭制。轿夫落埠必须要给一笔落埠钱,落埠后,要
      在埠内所设的竹筒里,放进写有自己姓名的竹签,才算是轿埠的轿夫。若有
      人前来叫轿,那么以抽签方式决定出轿者。抽中者的签要放置一边,以便筒
      内的竹签都有机会抽中。出轿所得酬金,轿埠要抽走一成。若轿夫将酬金虚
      报减少,一旦查出则会被罚唱堂会一夜,并为轿埠的所有轿夫各做一双草
      鞋。
      3.江南的船
      江南多水路,船业历史悠久,也十分发达,不仅有海船、航船、货船、
      香船、游船,还有鲜船、搭便船、竹排等等。在湖州地区,农家有大船、小
      船两种。大船用以迎亲的叫“花船”,用以载丝往返于沪杭的叫“丝船”,
      收租的叫“账船”。小船打鱼的称“渔船”,专载鸬鹚捕鱼的称“木鸭船”,
      放黄鸭的称“黄鸭船”,放丝网、鱼钩的称“脚划船”,以乞食为主的称“敲
      梆船”,等等。
      绍兴地区有一种埠船,为中型船,可坐30余人。它因有停靠的埠头,
      有约定的时间,所以叫做“埠船”。由某个村庄专开的,该村庄的埠头叫“本
      埠”,路过的埠头叫“客埠”。
      杭州西湖的游船,至清代,于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除达官贵人乘坐的
      各种画舫外,还出现了两种船型:“竹舟”和“方舟”。“竹舟”以巨竹为
      筏,筏上结篷屋,外有朱栏,以青幔为幛,屋内木板地,船中可设席宴饮,

      ⑤参见《浙江风俗简志》中“杭州市区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青幔可随时撤掉以眺远景。“方舟”由几节活动的方型船体组成,用时由人
      肩背至湖中,以中节坐客,再加上前后两节为首尾,客多时可加节,用绳连
      成小舟,用布帆,有人划桨。方舟两边还设有两小舟,一放茶具、酒果,一
      置笔砚、书笺。清末,西湖游船向简朴转化,大型画舫已不多见,时尚一种
      叫“划子”的小游船,这种游船可随时租借,每船可载7—8个。另外还有
      一种大些的叫“篷船”,有门窗,可蔽风雨,船旁还载有小舟,可烹调食物,
      这种船亦可租用,但价格较昂贵,多为豪门富贾使用。
      4.云南的马帮
      清代,云南马帮已形成滇南、滇东、滇西三条马帮运输干线。一个马帮,
      少的有10余匹马,多的有百余匹马;驮运最近路程为百余里,最远路程达
      千里之远。每个马帮都有自己的领导,被称为“锅头”;有头马,其项挂铜
      铃,辔头装饰着红绫,驮架上还插着马帮的旗号。大的马帮还自备武器以防
      匪抢劫。
      马帮有自己的行话和禁忌戒律。“开稍”意为“休息”,是马帮行话之
      一。一般于中午开稍,选择的地点也多为有水草的开阔地。晚间若无大马店
      投宿,亦要“开稍”过夜,“开稍”前必须将马驮子卸下围成圆圈,马匹放
      在圈内,圈外四周燃篝火,赶马人轮流值夜。
      5.南方民族修桥补路习俗
      在我国华南、中南、西南居住的众多民族,都有修桥补路以积善德的习
      俗惯制,其中桥修得最好的当为侗族。
      在侗族地区众人捐款、捐物、出力修造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木桥中,目
      前尚存的清代建造的桥有两座:一座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的华练桥,
      它位于广西三江自治县独峒乡平流村华练屯南50米处。该桥为2台2墩3
      亭17间桥廊,全长65米,宽3.8米,高8米,歇山式五层重瓴,造型非常
      优美。建桥初,桥侧封有木板,木板上绘有18层地狱图。桥中间设有关公
      庙,香火不断。另一座为巴团桥,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该桥分人畜双
      行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立体桥道,建筑设计构思极其独特。桥中
      亦有关公庙。
      侗族认为谁修的桥越多,积的功德也就越多,那么死后也就会升天堂,
      而不是下地狱;会转世为人,而不会转世为畜。因此,无论哪个村子架桥或
      者修路,响应者都极多,捐款的捐款,出力的出力,捐料的捐料。姑娘们虽
      然干不了力气活,但她们也不闲着,用巧手做出侗锦花,挂到桥上。
      侗桥不仅方便了来往行人,而且在侗家人看来,这桥能给他们带来好
      运,能够吸引更多投胎转世的灵魂,能够使村寨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它具
      有风水意义和引魂的象征意义。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944369/1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