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各种风俗礼仪资料

作者:风倾玉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清代宫廷居住习俗


      满族先世居住条件极其简陋,多依山作窟或桦皮为帷当居室。明末,受
      汉族影响,满族始有泥墙草房的建筑。显贵人家则多以石为墙,房屋较多,
      组成四合院。清建国后,曾仿照前代王朝在盛京草创皇宫,即今沈阳故宫,
      但规模较小,制度也不完备。入关以后,满族统治者继承了明代皇宫紫禁城,
      宫廷居住才基本定型。
      1.紫禁城
      “紫禁城”是传说中天帝居所紫微宫和人间帝王所居“禁城”(又称“禁
      内”、“禁中”)的缩语。明代紫禁城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
      72万余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它位于北京中心,外有皇城、京城环卫,
      内部殿阁林立,红墙黄瓦,气势雄伟,壮丽辉煌。其建筑形式与格局,处处
      体现着“天子”的崇高、神圣和帝王的等级、威严。其全部建筑由前(外)
      朝后(内)庭两部分组成。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
      辅以东西两侧的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见群臣,行使国家权
      力的主要场所;内庭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辅以养
      心殿、御花园及东西各六组宫殿等,是皇帝与后妃等日常居寝和娱乐的地
      方。满族统治者入主紫禁城后,除对原有宫殿做了必要的翻修、改建、扩建
      和更名外,并未改变其基本格局。这意味着,满族统治者随着政治地位的改
      变,全盘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宫廷建筑思想和艺术。
      但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在具体的居住习俗上,清宫与明宫还是有所
      不同。如清宫的冬季取暖与夏季避暑就有着鲜明的满族生活特色。北京的冬
      季气温较低,明宫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在宫殿中生炭火盆。清宫在沿用这一方
      式的同时,在□□采取了筑火道和搭火炕的取暖方法。这些方法直接来源于
      其在关外的冬季居住习俗。当时皇帝及后妃日常居住的宫殿,如养心殿、东
      西六宫等处,均将原来的床改为炕,并在地下修筑了纵横交错的火道。火道
      与炕相通,其上覆以砖面,外表看不出任何痕迹。又在殿外靠窗处的廊下挖
      一3尺多深的灶口并建一烟筒,通向殿内火炕。平时灶口用木板或方砖覆盖,
      冬季取暖时,由太监从灶口把燃烧的木炭或煤置于火道内,再盖好灶口,使
      热气经火炕入火道,在地下循环后,再由烟筒排出殿外。这种方法可使殿内
      迅速增温,即使是三九严寒,室中仍可温暖如春。为避免地面烫人,殿内一
      般要铺2至3层毛织地毯。因此,清宫的冬季取暖明显优于明宫。
      清宫夏季降温除常用的扇子外,还大量使用窖冰。窖冰由工部负责储
      备。每年冬季,工部派人在西苑(今中、南、北三海)等处凿取冰块,窖藏
      备用。至夏季再每日向宫中各处送冰,以供冷冻食品和降温之用。宫中各处
      依主人地位的高低所供冰块数量也多寡不同。皇帝最多,以下依次递减。冰
      块一般是盛放在冰箱中。所谓冰箱即金属箱子。帝后所用冰箱多用铜胎掐丝
      珐琅等精美工艺制做。较大的冰箱内能放1块约2尺宽、3尺长、1尺厚的
      整冰,即使在盛夏,全部化完也要一天的时间。
      为了避暑,帝后等还有移住宫外的惯例。如皇帝一般每年二、三月起便
      选择西苑、圆明园等御园的近水处居住,五至八月则赴热河(今河北承德)
      避暑山庄消夏,九至十月再回紫禁城过冬。晚清的慈禧太后则终年住在颐和
      园中。但无论帝后居住何处,夏季每日按量供冰总是不变的。
      2.京郊御园
      清代北京西郊一带建有为数众多的皇家苑囿。如畅春园、静明园、长春
      园、紫竹院、钓鱼台、万春园、静宜园、乐善园、南花园、圆明园、颐和园
      等等。南郊则建有南苑(又称“南海子”)。其中圆明园和颐和园最为著名。
      圆明园原是明代皇室的一处小园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
      将该园整修后,赐与皇四子胤祯,并为该园题名“圆明园”。这时的圆明园
      不过是一处皇子的园林。雍正三年(1725年),胤祯开始扩建圆明园,在园
      内增建殿堂楼馆,并将其升为紫禁城外的又一听政之所。乾隆时圆明园建设
      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将江南苏杭等多处名园仿置园中,而且命西洋人设
      计、督造了欧洲风格的“西洋楼”等建筑。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数
      帝不断增扩,前后营造凡150余年,终于使圆明园成为了占地约5200余亩、
      景点140余处、集中西建筑于一园并藏有大量奇珍异宝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与严肃、规整的紫禁城不同,强调自然天成的韵味。
      以人工的方法在平地挖湖导渠,堆山植木,形成山环水抱的园林景致。但其
      功用又与紫禁城十分相似,是除举行国家大典以外,皇帝处理政务和居寝、
      娱乐的场所。园内分朝区、寝区和景区三部分。园之南门即大宫门为皇帝临
      政之处,清廷的府、阁、部、院各机构亦在此分设办事衙门。正大光明殿是
      皇帝处理政务的殿堂,接见外藩使臣、殿前御试及各种筵宴等也常在此举
      行。勤政亲贤殿则是皇帝批览奏章的地方。“九州清宴”等处为帝后居寝之
      所。后湖是游乐景区。“镂月开云”种有牡丹数万株,并遍植奇花异草;“天
      然图画”是仿照杭州西湖苏堤景观而建;“碧桐书院”为皇帝撰文赋诗之所;
      “杏花春馆”颇具田园风光。此外还有建在水池中的“万方安和”和双层高
      楼“山高水长”等大型殿宇。后湖以北又建有安佑宫、舍卫城、文源阁与“四
      宜书屋”、“廓然大公”、“水木明瑟”等众多各具特色的园中小园。其中
      “福海”景区占地最广,景区内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方壶胜
      境”、“蓬岛瑶台”和“接秀山房”,均按人间仙境的主题构造。整座园林,
      布局合理,构思巧妙,集南北风格之大成,融中西艺术于一炉。其营造时间
      之长、工物耗费之巨、建筑水平之高、贮藏宝物之多,均列中国古代皇家园
      林之首。圆明园东和东南的长春园、万寿园与圆明园合称“圆明三园”。咸
      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园中宝物洗劫一空,并放火烧园,三园成为
      废墟,至今遗址犹存。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约10公里处,原是高粱河畔的一座小山(瓮山)。
      金代引玉泉山水至山下,为“金水池”,辟作皇家行宫。元明两朝仍之。清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庆贺其母孝圣皇太后钮钴禄氏60寿辰,在
      前朝基础上大兴土木,增扩殿阁寺字,改瓮山为“万寿山”,改金水池为“昆
      明湖”,并总命其处为“清漪园”。咸丰十年,该园与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
      军焚毁。光绪帝(清德宗载湉)继位后,慈禧挪用大批海军经费加以修复、
      扩建,并更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被八国联军劫
      掠、焚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园中建筑、景点
      甚多。其中昆明湖内设两堤、六岛、九桥;万寿山上建排云殿、德辉殿、佛
      香阁、智慧海及多处亭台楼阁;山下湖畔有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石舫、
      长廊、德和园、谐趣园、苏州水街等。颐和园是圆明园焚毁后清宫最重要的
      皇家御园。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该园中度过。
      3.行宫
      行宫是供帝王外出时临时居住和理政的宫室,历朝均有设置。清代皇帝
      为谒陵、行围和出巡等目的,在京郊、河北及江浙一带的都会或交通要道上
      建有为数众多的行宫。较著名的如温泉行宫(在今北京昌平县东郊汤山)、
      团河行宫(在今北京大兴县黄村镇东)、黄辛庄行宫(在今北京房山县良乡
      黄辛庄西南)、盘山行宫(在今天津蓟县盘山南麓,又名“静寄山庄”)、
      两间房行官(在今河北滦平县西南)、喀喇和屯行宫(同前)、常山峪行宫
      (同前)、巴克什营行宫(同前)、张三营行宫(在今河北隆化县北)、热
      河行宫(在今河北承德市北部)、钓鱼台行宫(同前)、古莲花池行宫(在
      今河北保定市中心)、乾隆行宫(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北麓)、大行宫(在
      今江苏南京市内)、杭州府行宫(在今浙江杭州市内)、西湖行宫(在今浙
      江杭州市西湖孤山)等等。其中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家最重要的行宫,也是我
      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行宫。
      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和“承德离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
      年),竣工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营造80余年。热河行宫的建
      立有两个目的:一是狩猎习武,即行围;一是联系蒙古各部,巩固北部边防。
      满族原为游猎民族,擅长骑射。入关后力不忘骑射传统,康熙初年在今承德
      北部的围场县设置了占地1万余平方公里的木兰围场(“木兰”,满语;汉
      译为“哨鹿”),每年夏秋两季皇帝都要率八旗军士至此围猎习武,清史称
      作“木兰行围”。而围场地近蒙古,为绥服蒙古各部,每次行围又命蒙古王
      公参与“围班”,陪同皇帝狩猎,并通过会盟、封爵、赏赐、欢宴等活动团
      结蒙古上层贵族。由于围猎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康乾时期对围猎十分重视,
      围猎活动非常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为此,清廷在从北京至围场的路途中先
      后修建了27座行宫,而热河行宫规模最大,也最豪华。自热河行宫建立后,
      皇帝行围期间均驻跸于此,所有政务、外交等活动亦在此举行。因此,热河
      行宫实际上是清帝的夏宫,是紫禁城、圆明园之外的又一政治中心。
      热河行宫坐落于燕山丛中的武烈河(别名“热河”)畔。宫墙周长近20
      里,总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内设72处建筑景观。整座行宫分为宫殿区和
      景苑区两大部分。其中宫殿区也有前朝□□之分。前朝有勤政殿、澹泊敬诚
      殿和“万壑松风”等建筑,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接见百官及外使的
      场所;□□以“烟波致爽”为主,是帝后的寝宫。景苑区是帝后游赏的地方,
      分为湖区和山峦两个景区。湖区系人工开凿而成,有上湖、下湖、澄湖、东
      湖、镜湖和如意湖六个湖泊,水面达60余万平方米。湖中堆有青莲岛、如
      意洲、芝英洲、云朵洲四岛,分别象征神话传说中的方壶、蓬莱、方丈、瀛
      洲四座海上仙山,岛上及湖畔仿照江南园林修建了众多的楼台亭榭等景观。
      山峦景区则主要是以行宫群山顶上的“南山积雪”、“北忱双峰”、“四面
      云山”、“锤峰落照”四个亭子为视点,采用借景或对景的手法,将行宫和
      其周围的磬锤峰(又名“棒锤山”)、“外八庙”等景致融为一体,使行宫
      内外的殿堂楼阁、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尽收眼底。热河行宫在清代政治、军
      事及民族关系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清代宫廷园林及建筑艺
      术高度发达的见证之一。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944369/1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