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沙

作者:楚剑吴钩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三百一十、星垂平野


      昭国建元二年十月下旬,秦王、中山王因勾结匪寇起兵谋叛,于关中之地伏诛。是日,姜昀于故骊山行宫就乱党从犯之事明定陟罚,以正百官之心。此后,大军于骊山扎营,待休整得当后,便将随姜昀返回洛都。
      当夜朔月如晦,风停云止,自骊山山间极目远眺,唯见星垂平野,泾渭流深。
      姜昀摒退左右,独自立在山腰栈桥间临崖而望。直到远处的城池之间已是灯火阑珊,他方才恍然似的回了神,举步欲往山下折返。也正是在此时,曲折的山道之上忽有灯盏明灭摇曳而来。
      见此情形,他便也就此驻了足,右手悄然地按上了腰间的佩刀,静静望向那几盏拾级而上的灯火。那一行来人尚未行近,当先之人便已朗声道:“陛下,有西域的来信。”
      “呈上来吧。”姜昀并未就此松开按着刀柄的手,直至看清跟在两名亲卫前来送信之人时,方才微笑颔首道,“倒是有劳元祈专程走这一趟。”
      姜攸宁应声将手中的书信递出:“是臣分内之事。”
      “此处不过你我,何必如此生分。”姜昀已然摒退了那两名引路士兵,颇为随性地开了口,“罢了,元祈可有雅兴陪我赏一赏此处的夜色?”
      他神色不改地迅速看过信中内容,而后将其放在灯笼的火烛之上缓缓燃尽。
      姜攸宁见此,便也应声道:“……是。”
      姜昀似是轻轻地笑了一声,当先转身举步循着栈道向山巅而去,姜攸宁自是快步跟了上来,却仍是维持着些微的先后之别。
      “关中此战终归可算是顺利,只可惜未能将秦王勾结的一干江湖匪寇尽数剿灭。”
      “听闻这一行匪寇素来狡兔三窟,此行能够攻其不备破敌近万,臣已觉实属不易。”姜攸宁言辞之间仍旧恪守臣节,他思索了片刻,又道,“不过,依照臣的猜测,他们若能在此时仍能游刃有余地脱身隐匿,只怕是在大昭领土之内又另有接应之人——只是未必便是朝中之人。”
      “不知来日清剿之时,元祈可还愿入局?”
      “是臣于关东陟罚有失,致使新政不成,更令勋贵生了异心勾结匪寇,如今若是无端退避,便有失人臣之道。”
      “关东之事,并非元祈一人之过,你也不过是奉我之命行事。”姜昀这样说着,见姜攸宁许久不言,便也微微侧目回首,借着灯笼中的烛光看向了他,轻叹一声,“何况朝中的弹劾皆是直指于你,昨夜骊山的守卫将士亦是再一次截下了关东的刺客。若是定要论其中曲直,元祈,我才是于心有愧的那一个。”
      姜攸宁见他神色平静温淡,似有怅惘,一时愣了愣,良久方才轻叹着转开了话题:“只是如今关中内乱初定,西域也仍在用兵,若再去分神清剿这些人……”
      “无妨,其实如此看来,朕似乎的确很像一个穷兵黩武的暴君。”姜昀全不在意似的笑了笑,仍旧循着栈道缓步前行,“有些事情,心思玲珑者皆有目共睹,元祈又何必再避讳?”
      姜攸宁摇了摇头:“陛下瑰姿雅量、博学练达,并非刚愎自用之辈,如今或许并非不愿止战,而是不能止战。其实如今……寻个缓兵休养的时机便可。”
      姜昀登上了最后一级栈道的台阶,于骊山山巅站定,抬眸远眺着山下的长安城:“元祈原来不曾看过白将军信中的内容——若由车师四国再深入西域腹地,则战线补给得不偿失,故而那里的战事不会再继续下去,这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他不曾说出口的是,依靠着此次西征所得的人马物资与将领功勋,昭国朝中诸方势力也能够暂且偃旗息鼓一段时日。
      在借由新政彻底消弭国内汉人、诸胡、勋贵、门阀等各方矛盾前,他唯有借战事夺得足以充盈国库的内帑,只是这等饮鸩止渴的方式,当真能够令昭国安然拖延到那一日么?
      更何况,除却西域与漠北等得不偿失之地,昭国如今可堪入眼的外敌,也只有大宁了。
      姜攸宁心下亦是隐约意识到了他的所思所想,忽道:“饮鸩止渴非长久之计,陛下可有打算?”
      姜昀不置可否:“……且先将国内宗室勋贵的乱象平定,再论日后之计。”
      “宁朝不比西域,先前攻襄阳便未能轻取,陛下慎之。”
      “元祈,我可不曾说过南征势在必行。倘若能令府库仓廪损益相平,自是不必再铤而走险。”
      姜攸宁自知方才的谏言虽未必有误,却终归是冒进,便唯有轻叹一声,不再深言。
      姜昀亦是不再多言,于是二人一时便皆是默然远眺,在这片幽沉浓郁的夜色之下思索着各自的困局。而山下长安城中的灯火也渐次隐没于寒夜,唯余天幕之上参横斗转,夜阑将晓。
      “走吧,时辰不早了,军中还有许多事情须得安排。”姜昀率先回身颔首,举步向山下而去。
      姜攸宁不知他心中是否已有了定论,只觉自己权衡了许久也未能窥见一二破局之法,此刻便唯有暂且搁置,举步随着他离开了骊山山巅的这一处亭台廊道。
      ——
      新安郡澄明的星夜之下,苏敬则倚着廊柱,静静地听完了顾宸晏对近来秣陵诸事的讲述。
      顾宸晏说罢,见苏敬则并不言语,便也难免有些讶异地挑了挑眉:“崇之,数月以来秣陵生出了这么多事端,你便没有什么见解么?”
      苏敬则一面引着他同往书斋走去,一面答道,“长宁方才所言已颇为全面,至少对于江北战事的始末,我没有什么疑问了。”
      “呵……崇之可知道,朝中有不少人至今还在揣度此事的内情?”顾宸晏笑道,“你这一句‘没有什么疑问’,着实是有些……”
      “他们仍在揣度的内情,想必也只是萧望之为何猝然发兵南下罢了。”苏敬则轻叹一声,复又笑道,“至少,慕容先生与知玄的目的,你应当也能猜到一二。”
      顾宸晏顿了顿,推开书斋虚掩的门扉应声颔首:“……江北的驻军兵权。”
      “不止如此,慕容先生或许还想将侨民与寻常士族划清地界。”苏敬则驻足思忖了片刻,在添置过银丝炭后,又施施然取了火折子点燃案桌之上的灯烛,道,“毕竟这两方之间时有龃龉,就此分置两州也未尝不是缓兵之计。无论慕容先生推动两州分置的目的究竟在何处,如今昭国兵势强盛,大宁内部若能少些争斗,终归是好事。”
      顾宸晏随他一同入了座,听得此言,又似是想到了些什么:“你怀疑昭国仍会再次发兵南下?”
      “也只是预感,新安郡的消息可没有那么灵便。好在如今郡中事务不甚繁忙,长宁若当真担心此事,我倒是可在私下里向江北的那两位讨些昭国的动向。”
      “……罢了,何必如此兴师动众。”顾宸晏默然片刻,摇了摇头,“说到新安郡,此去秣陵我探了探有司的口风,调你回京或许只在朝夕之间了。”
      苏敬则并无太多讶异之色,只是笑道:“情理之中。新安郡与山阴郡毗邻,有以往那些地方豪强的先例,陛下自然多少有几分忌讳。何况如今各方事务皆已走上正轨,便是将我调回秣陵,也不会有太多影响。”
      “前提是新安郡的官僚一应如旧,新任郡守也无意生事。”
      “此事不必担心,届时岐山会妥善处置。”
      “他不打算调任回京?”
      “嗯,原因你当知晓。”
      顾宸晏若有所思地一颔首:“华亭陆氏的宦游子弟遍布越地诸郡,他留在此处,或许确实更为如鱼得水。毕竟他若是如今调回秣陵,大约也仍旧只能在尚书省中做些虚与委蛇、无关紧要的差事。”
      苏敬则微笑着应了一声,却也不再解释其中的更多缘由——陆希声若继续留在新安,继任的郡守为免出错,想必少不得仍要将郡中的些许事务交与他打理。他若是有意升迁,那么能够在此地拿住郡中命脉,自然是好过回京领一个浑浑噩噩的闲职。
      他在片刻间已然收回了思绪,笑道:“长宁倒是乐得为别人操心。如今你这等频繁往返两地的差事,也不知何时才能结束。”
      “这原本便是我的职责所在,便是不来新安,也有别处。”顾宸晏朗然一笑,又问道,“先前陛下令东阳、鄱阳二郡效法新政,不知在我回京叙职的这段时日里,两地的官吏可还有暗中滋事?也该寻个机会敲打敲打他们了。”
      “那些人若无端生事,乱的也是自家阵脚。不过东阳郡那边,前几日也的确有些小动作,长宁若是倦了,明日再说与你听也不迟。”
      “无妨。”顾宸晏径自取了案桌旁的纸笔,问道,“崇之不妨仔细说一说东阳郡之事。”
      苏敬则熟悉他的脾性,自是不再劝阻颔首应下,仔细与他说起了这段时日里越地的大小事务。
      而窗外依旧星疏月淡,朔风凛凛。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002949/31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