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品《静水流深》

作者:吾栖碧山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豳风云扬3


      第三章:马踏凝血印如花

      一、章节人物
      出场人物:
      刘锶
      张广
      郭俊(刘锶姐夫)
      子敬
      刘铭
      蒋含(刘锶亲兵)
      郑后
      刘镗

      提及人物:
      武圣(刘之羽)
      郭采(卫国右相)
      刘湄(卫国公主)

      二、情节梗概
      刘锶部署大军,攻破郑都。
      再见郑后,阻郑后自刎。

      三、细节分析
      1.刘锶破城战术与兵力部署。
      破城战术:
      第一步:左右翼军为先锋,攻破南北城门。
      (攻城:前锋部队攻城)
      第二步:遣张广率中军一二三队支援,待攻入禁宫时接管外城兵行武库。
      (巷战:中军支援,肃清外城散兵)
      第三步:攻破郑宫后,遣郭俊率中军四五六队接管外城官衙,监视内城五品以上所有官员府邸。
      (单挑:瓮中捉鳖,逐个击破,控制住郑都掌权之人)
      第四步:稳住官员之后,遣刘子敬率中军七八九队及军医班维持郑都秩序。
      (收尾:清查整个郑都,组织医疗与救护,防止暴动,稳定民心)
      整个部署环环相扣,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兵力部署:
      刘镗:领左翼军,先攻外城北门,后破禁宫东门,入凤鸣宫,活捉郑后。
      相信刘锶选择刘镗从北门入城破禁宫是有深入考量的。卫王武圣此番派兵伐郑的最大目是郑后刘之淙,出不得闪失,较之刘铭,刘镗心思更为缜密,办事更为稳妥。
      刘铭:领右翼军,先攻外城南门,后直接攻入大殿。
      委派刘铭擒拿郑王在第一章里已有说明。刘铭少年心性,对于建功立业的欲求更为旺盛外显,做起事来定然一鼓作气,雷厉风行,但他对于局面的掌控力显然不如刘镗,因为最终郑王自刎,百官大乱。
      张广:辅助攻内城,而且有接管外城兵行武库的任务。
      攻内城与接管外城兵行武库,势必会和郑国散兵发生巷战,那么带兵之人首先要武艺高强。从第二章可知,张广乃武圣收下禁军统领张庭之子,武艺自然不消说,又在后文中言及他“是将门虎子,心直口快”,这种人对卫国的忠诚度完全不用怀疑,用他率军最先进内城,不管是卫国哪方势力,都应该没有异议。
      郭俊:他的任务是接管官衙,监视郑国高官。
      郭俊乃卫国右相之子,自幼耳濡目染,定当熟悉官场为人处世之道,派他去和官员周旋,比直接派莽撞的武将用暴力镇压要有效得多,也会减小抵抗的程度。在后文中又提及郭俊乃刘锶姐姐卫国公主刘湄的夫婿,这样的身份也是十分微妙的。
      刘子敬:负责善后工作。
      从文中看,刘子敬没有担任军职,名义上只是刘锶的侍卫,如若担任前锋类型的任务,必然会引起非议;清查户籍组织医疗这类工作其实属于费力不讨好的工种,也只有身为刘锶心腹的刘子敬才会毫无怨言去做。
      蒋含:蒋含草莽出生,本应被剿灭,在刘锶力保之下被武圣秘密编为刘锶私人部队。文中并为提及他负责什么事项,但从前后文看,他应当是随刘锶一同进入郑宫。
      需要一提的是,刘锶对子敬的那一句“谨慎行事”,足以看出他是对这个自小一同长大的侍卫与对他人不同。破城之时的不平事肯定不少,子敬为人心慈,刘锶怕他意气用事,到时候触了其他人的既得利益,引起纷争,故而出言叮嘱。这同时说明,刘锶行事小心谨慎,在朝中处世也是如履薄冰。

      2.郑后与刘锶所念之词
      郑后喃喃念: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乱如雪,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这是李后主的名篇《清平乐》,是怀念他入宋的弟弟李从善的,前半段怀人,后半段为离恨。
      联想到郑后本身的身世,大概可以知道郑后为何要念这首词。这词中有两句十分精妙“砌下落梅乱如雪”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前一句,郑后念了四次,不得不想到崇明殿的梅花,和这个女子如坠落枝头的梅花一般飘零无依的境遇。
      后一句,是郑后的直抒心臆,一个女子因为政治原因,离开故土二十八年,或许还离开了当时心爱之人,其中的忧愁经年郁结,恰如除之不尽的春草一般,绵延不绝。
      又八卦一下:郑后的宫中点着的玲珑香,武圣当年在崇明宫点的也是玲珑香,玲珑香的香氛熏得寒日有了几分春情,从这特质来看,应当是女子所好,应当是武圣爱屋及乌,因着郑后喜欢,于是后来也常点这香,用作情感寄托。

      刘锶所念:芳与泽其杂糅兮,羌芳华自中出。纷郁郁其远蒸兮,满内而外扬。情与质信可保兮,羌居蔽而闻章。
      出自屈原所作《楚辞·九章》的《思美人》,大意为芳草与污浊即便混在一处,仍旧可以凸显其美好本质,并用以喻人,说本质高洁的人,最终清誉美名会冲破重重障碍为世人所了解。
      隐喻刘之淙虽然沦落郑国,且遭郑国子民白眼多年,但其本身的高贵与雍容却是如同藏于石中的珠玉,自有华彩,且终究会被世人所理解。
      从刘锶的立场而言,这词用来宽慰郑后应当是恰到好处。

      3.郑后对刘锶的态度
      郑后问及刘锶屈原的辞时,像是透过他的灵魂望着另外的人,这人和刘锶定有相似之处,或许是面容,或许是气质,又或许他也曾经对着郑后吟过屈原的辞赋。前文也曾言及刘锶的性子越来越像武圣,后面又有郑后一句“你们父子连不讲道理都一样”,这里大可猜想,郑后牵挂的那人,是武圣刘之羽无疑。
      在刘锶唤郑后“王姑母”之时,郑后情绪大变,得之武圣任刘锶为伐郑主帅之时,竟然气急呕血,而后伤心欲绝毫不犹豫自刎。
      郑后为什么要自刎?之前郑王已经着人给郑后送了鸩酒、匕首和白绫,均是殉死之物,若郑后真心想死,以她的身手,刘镗是定然挡不住的。她之所以没死,定是还有一些求生的希望,有未尽的心愿。而刘锶的出现,以及他提供的两个信息恰恰断绝了郑后的求生欲,看到这里,已经约略猜出郑后、武圣与刘锶之间的关系,而崇明殿的梅花那句,也大概能推测是团圆的约定。

      四、费解之处
      依旧是年龄问题。
      从前后文看,武圣小郑后两岁,今年四十二,郑后四十四。
      这一章中,刘锶说有十五年未见郑后,十五年前,郑后二十九,武圣二十七,刘锶五岁。
      但是再往前推算,前文提及郑后刘之淙自十六岁和亲之后,回了两次卫国:
      第一次是武圣被立为储君的凌公二十八年春,也就是和亲的三年后,此时郑后十九岁;第二次是五年后,凌公三十三年腊月武圣登基的时候,郑后二十四岁。
      两章的表述有五岁的误差。
      假如前文说郑后是三十九岁的话,那就没有问题了。
      再说远一点,郑后两次到来卫国的时间间隔五年,若当时刘锶年龄五岁是以虚岁计算,那么时间上正当合适。
      继续上一章的岁数疑问,按照前面岁数算法的话,武圣被立为储君的时候,应当是十七岁,而非第一章里所言的十五岁,即位时应当是二十一岁,而非十九岁。

      五、闲来抓虫
      1.“箭是征服的利器”中,“箭”应为“剑”。
      2.“燕来音信无凭”中,“燕”应为“雁”。
      3.“父王要我代句话”中,“代”应为“带”。

      六、词句赏析
      1.章节标题、刘锶进郑都之时:
      马踏凝血印如花。
      这一章中,非常喜欢这句。攻城本是大凶之事,惨烈可想而知,血流成河,以至于策马于街,踏在血上都有印痕。
      而这“如花”二字,用的十足雅致。刘锶征战经年,于血腥之事,也已经习惯,但他骨子里其实并不喜欢战争,领兵打仗只是时势所趋,依碧山之见,他是个十足的浪漫主义者。

      2.刘锶进郑都之时:
      剑是征服的利器,术是胜利的捷径,战败是懦弱的代价,和平是强势的均衡。
      任何时代都是如此。

      3.章节开头:
      百万兵涌,宫墙血映红。淫雨霏霏落苍穹,洗净满目长空。
      断壁残垣焦松,玉碎锦裂身重。戈戟箭□□骨,恍似北国残冬。

      字数依照宋词《清平乐》格局,韵律自由发挥。

      此阙与攻城之战呼应。既有大兵突进血战场景的侧面描写,也有暗指郑国将洗却旧日腐朽,迎来新格局的意味。

      老规矩,和《清平乐》一阙,而后收工。

      清平乐·郑后
      四方云动,山麓仍高耸,社稷江山君自重,忍看红颜青冢。
      经年生死茫茫,风霜染旧霓裳。梦醒人尤情伤,终不忘满庭芳。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朕心甚慰
    请看耽美圈雷神穿越之后的公款旅游生活~



    格里芬士兵前哨
    有爱兵痞邵江一的故事



    爱如少年
    lyrelion:天凉好个秋。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08258/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