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上云霄

作者:磅礴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0 章


      一天前。
      8月14日14时50分,日军木更津航空队和鹿屋航空队18架“三菱96”式轰炸机分两批往杭州上空飞来,目标直指笕桥机场。

      杭州,笕桥上空。
      这是中日之间的第一次空战。

      那天的杭州,正处于台风眼中,天空雷雨交加。大队的“霍克3”驱逐机机群只能在气流中颠簸,迎着呼啸的风雨前行。
      大哥因执行其他任务,刚刚赶回笕桥,浑身湿淋淋的。
      他站在机场的跑道上,双眼紧盯着天空,防空哨所刚刚打来电话,9架敌机正经曹娥江飞向笕桥。
      突然间,雨云里钻出一个黑点,然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多,霍克机!我们,是我们的人。
      飞机在机场上空盘旋着,领头的分队长已对着跑道俯冲下来,跑道上掀起一片水浪。
      “停止关车!停止关车!”大哥对着飞机使劲挥手并大喊着。分队长看到他们大队长焦急的神色,马上拉起操纵杆,霍克一昂头,顷刻间又冲上了天空。
      编队的其他飞机见状,也心领神会,立刻一架一架地重新上天。
      转头,自己的座机已滑到身旁,大哥马上跳进机舱,昂首上天。
      九大队辗转千里,未及加油加弹,便迅速投入空战。

      大哥不知道,当他战斗的时候,大嫂,就在家里,昂头看着天空,看着自己的爱人。
      大哥穿云下降,发现了1架身涂迷彩的日军轰炸机。
      这时,日机似乎也发现了1201,炮口已经从枪塔中伸了出来。
      大哥立刻占据有利位置,沉着操纵飞机,加快速度,紧紧咬住敌机。
      他先从日机的后炮塔开刀,扫除了日机尾炮威胁,然后,又毫无顾虑地向前逼进。
      突然,日机前面出现一块浓云,看得出来,对方企图钻云逃命。
      大哥当机立断,手指迅速按下了机枪按钮,击中日机右翼上的主油箱。
      一时间,火光四射,日机像个火球一样坠下去,落在钱塘江畔。

      那是刀尖上的舞蹈,那是云头的战斗。
      或许,日军做梦也不会想到,前线,竟会有中国战机,他们更想不到,中国战机会来得如此迅捷,如此凶猛。

      这场空战不到30分钟就结束了。可是,在大嫂的眼里,它却像半个世纪那么长,每一分每一秒,对她来说,都是无尽的煎熬。
      因为她爱的人在空中,因为她爱的人在飞机上,因为她爱的人在生死搏命。

      后来,日机向海宁、永嘉和金华方向逃窜。
      中国空军首战告捷。
      这场空战,也打破了“日本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8月15日,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地,中日空军再次展开了大规模空战。
      然后,就有了我之前看到的场面。
      中国空军全面出击,扛住了日机60余架的袭击,击落敌机17架。
      1937年8月16日,华东地区的台风影响基本消除,日本航空母舰的飞机大批参战,中国空军遇到更大挑战。
      日本报纸惊叹:“中国已非昔日之□□。”
      日本军部承认,中国空军是最为出色的航空兵力。
      可是,无论战绩多么辉煌,这仅仅是个开始,将来,还有更多的敌人在等待着他们。
      我知道,战争,还在继续,地上的我们,还要继续提心吊胆。

      那天,战后,大哥终于和大嫂见面了。
      大嫂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强忍着眼泪,扑在大哥怀里。
      “你都知道了?听说了?”大哥问的,是他在天上激战的事情。
      “不,我都看到了。”大嫂回道。
      那天,为了安全起见,有人让她躲进防空洞里,但她没有。
      自己爱的人正在天上搏命,她怎么能一个人离开呢。
      大嫂觉得,当自己爱的人正在激战,而自己却躲起来,这是他们二人之间最大的讽刺。
      她要陪着大哥。

      上海的战争依旧在继续,我提前离开了这里,因为,我要返校。
      此时此刻,我的目的地,是长沙。
      这是一段艰难的跋涉。

      我从上海出发,乘火车到了汉口,又辗转到长沙。
      可是,有些地方,甚至根本搭不上交通工具,需要步行。
      出发的时候,我已经想到会很难,但没想到这么难。
      我穿上裤装,换上平底鞋。
      当我最终到达学校的时候,才发现,一些同学,甚至是教授,都显得很是狼狈。
      他们或从天津搭乘英国轮船到香港,再乘飞机或火车到长沙;或从北平乘火车到汉口,再至长沙;有些搭乘不上交通工具的路段,也是步行过来的。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
      我的新学校,就这样开学了。
      其实,这也是多方谈判的结果。
      我们,只是享受着成果。
      我们的校歌中,有一句这样的歌词,“绝徼移栽桢干质”。有人说,这道出了三校联合内迁的本质:把国家的栋梁之才带到远离战火的地方,让他们免受战争的摧残。

      只是,由于当时的建筑工艺尚不发达,湘江两岸往返的运输只能依赖船只。
      其实,自从1933年长城抗战以后,清华大学就开始考虑南迁之事,到1936年11月正式动工,决定在长沙设立分校。但是,由于之前雨季的影响,建筑工期无法缩短,我们开学的时候,学校之前在建的校舍尚未竣工,而且,也不够用。
      后来,还是教育部出面,学校与湖南省教育厅事先租得长沙城内韭菜园的圣经学院作为校舍。圣经学院是美国教会经营的,校园非常清净,教室内的桌椅设备也比较完备。但是,全校只有一座三层正楼,宿舍三座,无法容纳我们这么多的师生。
      正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作为教室和实验室。
      但,宿舍不够用,宿舍仅能作为单身教职员的宿舍。

      当时,有很多人帮我们。
      中央警官学校让出了陆军第四十九标的三座营房,这成为了男生宿舍。一座涵德女校楼房,这是女生宿舍,能容纳一千人左右。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无处安置,后来,他们只能在附近新盖的民房那边租了一个地方,但,里面没有床,他们只能在地板上铺上草,直接睡在上面,吃饭也在那边。
      将就着解决了这些问题,还是有新的问题。

      数十里外,南岳的圣经学校成为了分校校舍,能容纳文学院教职员30多人、学生约200人。
      工科学生则分别在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南昌航空机械学校上课。理科实验设备,只能一部分则暂借湖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使用,一部分筹款购置。
      我理科的同学说,他们到湘雅医学院上实验课,常常要步行半小时左右才能达到。
      可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开心,毕竟,有一块地方,依旧能让我们安心上学,这便是好的。
      虽然设备简陋,虽然条件艰苦,但学校大致还差强人意。

      最重要的,是我们所有师生的精神风貌。那种难以用语言去表述的乐观,因为心中有光。
      那时,图书馆很有限,但阅览室却座无虚席。如果去得晚了,会找不到座位。所有同学都如此勤奋。
      尽管开学当天,就有日本飞机光顾,然后,接连的轰炸更是伤及市民。可是,我们不怕。也许是周围教授和同学们那种劲头,那种炮火中的淡然从容感染了所有人。
      当时虽然困难,但我们还是正式开课。在苦难中坚持,我们所有人都做到了。
      教授依然正常上课,我们的考试也正常进行。
      那时,我们本来以为,长沙还算安全,是可以让我们安放书桌的地方。
      可是,后来,我们却发现,这句话说早了。

      逃离了北平之后,我们所在的长沙,也连遭日机轰炸。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得到了消息,上海陷落了。
      经过三个月的顽强抵抗,经过几十万军队的战斗,上海,终究是沦陷了。
      不过,尽管没能守住上海,日本“三个月□□”的美梦,他们速胜的既定计划,也被中国人打破。
      可是,打破他们这个梦,用的,是我们的人命啊。

      然后,是南京。
      淞沪会战失利后,又开始了南京保卫战。
      国民政府也已经迁到重庆。
      南京,最终,也没能守住。

      1937年12月13日晨,日军攻入南京城。
      然后,他们开始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大屠杀。
      对于中国人来讲,这是一场噩梦,一场永远忘不掉的噩梦。

      占领南京后,侵华日军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的家庭支离破碎。
      看到报纸上的新闻后,无数同学红了眼眶。
      中国人被当做活靶,成了日本人杀人比赛的工具;江边,一轮又一轮的扫射,在他们眼中宛如儿戏;无数女性,被侮辱,被折磨。
      那时的南京,曾经的六朝古都,曾经繁华的金陵,成了人间地狱。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822910/1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