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文论

作者:南柯子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从元稹到《西厢记》


      一、从元稹到《西厢记》
      重读元王实甫的《西厢记》,除了觉得文辞典雅、意境优美之外,竟然怎么都感动不起来,大约是对故事的来源太在意的缘故。钱钟书主张人们在吃鸡蛋时,只管享受味蕾的快感,可我总会好奇地看一看那只下蛋的母鸡。
      《西厢记》的故事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说的是书生张珙路过河中府普救寺,恰逢崔老夫人携其女莺莺在寺中拈香拜佛,窥见莺莺的国色天香,惊为天人,便开始处心积虑地打她的主意。他先是找借口在普救寺西厢房住下,侍机行事;随后丫环听红娘跟长老法本说起为小姐为崔相国做道场的事,他立刻顺竿儿爬,说愿意出钱五千,在崔家做法事时给自己的父母也带一份斋。为了多偷窥一次丽色,连父母的在天之灵都拿来做借口,真是个难得的大孝子啊!
      贼人孙飞虎的到来,为张珙牵扯上崔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孙飞虎带兵五千,将普救寺围得水泄不通,要捉拿莺莺去做压寨夫人。老夫人情急之下,只得悬下重赏,若有退得贼兵者,情愿倒赔妆奁,将莺莺配与英雄结为婚姻。张珙及时挺身而出,给统领十万精兵镇守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修书一封,果然吓退贼兵。不料老夫人待全家转危为安之后意图悔婚,这便为张珙不得已,而与莺莺暗通款曲找到了十足的理由:我张珙对你崔家有活命之恩,是你老夫人出尔反尔,如今你女儿欲践前盟,可怪我不得。于是后面所发生的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从此,张珙与莺莺夜夜欢会,直到被老夫人发觉为止。老夫人见生米已煮成熟饭,只得勉强认了这个穷酸女婿,但又提出条件,崔家三辈儿不招白丁女婿,要想娶莺莺为妻,必须上朝取应。张珙本是饱学之士,进京求取功名如探囊取物一般,次年秋果然中了状元,正授河中府尹,带着五花官诰七香车回普救寺与莺莺完婚。
      多么完满的一个大团圆结局!可惜事实的真相比戏文残酷得多:唐代元稹在玩弄了自己的表妹崔莺莺之后,将其无情地抛弃,后来大约是因为家庭生活一直不太和谐,又一度想起她来,希望已为人妇的莺莺红杏出墙,与他鸳梦重温。莺莺早已看穿了他的真面目,为了摆脱元稹的一再纠缠,她托人送给他一首绝情诗:“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大意为,抛弃我的人如今在何处?曾经与我是那么亲密无间!还是将旧日对我的柔情蜜意,用来珍惜与你朝夕相处的枕边人吧。元稹心中不愤,遂出于报复心理,以表妹的真名实姓写入小说,这便是《西厢记》原形《莺莺传》的由来。
      《莺莺传》里并没有孙飞虎其人,只含糊地写宦官丁文雅不善带兵,手下军士来普救寺掳掠崔家财物,张生与这些蒲将有点交情,请求他们不要骚扰崔家;后来白马将军杜确奉皇帝之命主持军务,军士才安定下来。崔老夫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深深感激之情,大摆宴席请来张生,正是在这次酒席上,张生邂逅了美若天仙的表妹莺莺。张生屡次以言挑逗莺莺,均被莺莺严辞拒绝,他只得转而探丫环红娘的口气。红娘问他为什么以自己对崔家的恩德,光明正大地向崔家求婚,他却推说假如明媒正娶,必须经过“纳采”、“问名”等一系列繁冗的手续,少说也得三四个月,而他只怕等不到迎她过门就已经相思而死了。红娘被他磨缠不过,只得教了他一招——写情诗,只有这个或许能打动莺莺,张生果然以此为突破口,成功俘获芳心。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热烈地歌颂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结尾更是发出“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福,可见他是不赞成始乱终弃的。而元稹在《莺莺传》中借张生之口把自己抛弃莺莺的理由解释为改邪归正,他将莺莺比作商纣王的妲己、周幽王的褒姒,是惑乱君心的妖孽。而他自己,本是不近女色的正人君子,自从见到莺莺后便神魂颠倒,可见他的德行是不足以战胜妖孽的,便只好克制自己的感情了。世间的男子总能轻易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找到借口,花花公子贾琏起先在女儿巧姐出天花期间勾上多姑娘儿,又利用王熙凤过生日的机会搭上鲍二家的,还在贾敬的丧事中骗娶尤二姐,后笑纳了父亲贾赦赏给他的丫环秋桐……台湾美学家蒋勋先生说,贾琏之所以爱拈花惹草,原因是凤姐管得太严,那么贾珍、贾蓉这对父子又作何解释呢?
      《西厢记》中张珙给人的印象,除了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略显轻浮之外,整体上还过得去;而《莺莺传》里的张生,尽管作者极力想把他刻画成一个正面形象,但总觉得许多地方经不起推敲。虽说文未必如其人,然而敏感的读者从一个人的作品中,偶尔还是能窥见其品行之一斑。
      2014年8月5日于临安

      二、《李逵负荆》喜从何来
      初次见到《李逵负荆》的剧目,是来自多年前读过的《红楼梦》,第30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有一段曰:宝钗因见林黛玉面上有得意之态,一定是听了宝玉方才奚落之言,遂了他的心愿,忽又见问他这话,便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便笑道:“姐姐通今博古,色色都知道,怎么连这一出戏的名字也不知道,就说了这么一串子。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那时我便有些好奇,这是一出怎样的戏,令素来温柔贤惠的宝钗借机大做文章呢?可惜此后一直无缘拜读全文,直到不久前购置一部由王季思先生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发现《李逵负荆》赫然在列,故欣然阅读此戏。剧中写的是在梁山附近杏花庄开酒店的老王林,被冒称宋江、鲁智深的贼人宋刚、鲁智恩掳走了女儿满堂娇,言明三日后奉还。李逵下山来到店中喝酒,听到王林的哭诉后勃然大怒,回山大闹忠义堂,要求二人和自己下山与王林对质,并以项上人头为赌注,与宋江立下军令状。待王林仔细辨认之后,李逵方知是恶棍冒名作恶。李逵深悔自己的莽撞,向宋江负荆请罪,与鲁智深一道擒获二贼上山,枭首示众。最后梁山好汉大摆庆功宴,全剧在以二贼的心肝作为下酒菜的呼喝声中圆满结束。
      明代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第73回《黑旋风乔捉鬼,梁山泊双献头》中也有类似的情节:黑旋风李逵和浪子燕青路过大户人家刘太公的庄院,在此借宿。夜里听到太公太婆哭泣,原来是太公十八岁的女儿被宋江和柴进夺走了,他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赶上梁山砍倒杏花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踩得粉碎。宋江与他立下军令状,和柴进一去下山跟刘太公对质,李逵方知自己冤枉了好人,本想挥刀自刎,燕青力劝他向宋江负荆请罪,宋江令他与燕青寻回张太公的女儿,并将两个冒名的强人押上山来,将功折罪。二人下山打听得近日西北牛头山上来了两个草贼王江和董海,打着宋江的旗号占山为王四处劫掠,遂连夜赶到山上,将这伙强人剪除干净,送刘太公的女儿回家。
      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真正受害人满堂娇(《水浒传》中刘太公的女儿连名字都没有)的缺席。她一个黄花闺女,被贼人抢去了整整三天(《水浒传》里是十多天),谁都知道这段时间对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她心中已刻下不可磨灭的耻辱印记。可是我没有听到她的诉说,她的呼喊,她的哭泣,文中对她的容貌、服饰、语言、神情简直是惜墨如金(《水浒传》里仅以一首七绝来赞她的美貌),仿佛她只是反衬梁山好汉光明磊落的一个背景,生命的尊严和伤痛完全被漠视。在《李逵负荆》中,当李逵押着宋刚上梁山时满堂娇浑身发抖,她心中必是百感交集,老父王林安慰她说:“我儿不要哭,这样贼汉有甚么好处?等我慢慢的拣一个好的,嫁他便了。”或许对这些草民来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和终极目标,也仅仅是活着吧,忘掉一切该忘记的,隐忍地、卑微地、麻木地活在当下。
      前不久我拜读了当代作家张锐强的小说《亚利桑那水手刀》(《中篇小说选刊》2014年第3期),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特别深刻:漂亮女孩马海燕上高中时,在一个深夜被一群小流氓污辱过。多年以后,她的同桌同学张帆千辛万苦地追到她,新婚之夜,她面对丈夫依然有一种深深的惊惧感,仿佛当年那恐怖的一幕重现。如果说这只是小说的话,那么我再说一件真实的事,末代皇帝溥仪少年时跟其他男孩子一样顽皮,侍候他的宫女为了将他留在宫里,从而减少责任,千方百计引诱他。成年后的溥仪对女性再也没有任何兴趣,终其一生形同废人。作家写出了生命的痛楚,它根植于一个人的灵魂深处,不是只要你自欺欺人地避免碰触,它就真的不痛。
      当梁山好汉们在庆功宴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时,我却为那个无辜的少女一哭。
      2014年8月11日于临安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89843/3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