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之何处

作者:宛若如人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叁壹


      说来也巧,没想到书斋偶遇一别之后,我与那位满族格格在花神庙旁的庙会街市上又相遇了。方才争的是宫扇,这次争的却是一串糖葫芦。倒也不算是争,只是恰好我俩同时看上了同一个小贩的同一串糖葫芦,两根食指同时指着那串糖葫芦,我俩还异口同声地说:“我要那一串!”
      我俩相视一看,又想笑,却又强忍不发。
      最后,那串糖葫芦归了那个满族格格,因为买糖葫芦的小贩先看到的是娇俏可爱的厄云珠,尔后才是被风吹得耳鼻通红的我。买卖,讲究的是先来后到嘛……
      我俩相识一场,也算有缘,便互留了姓名,满族格格名叫“厄云珠”,瓜尔佳氏。虽然她身量与我相当,年纪却只有十二三而已。她身边的侍女,性子泼辣些的叫“尕里”,性子温和知礼一些的叫“布鲁堪”。
      我说:“我俩有缘再见。”
      厄云珠说:“不知你下次又要与我争抢些什么?”
      说罢,我俩便笑了。
      与厄云珠一别后,我与双喜仍是在花神庙前的街市上兜兜转转,哪里人多便往哪里去。有人在耍杂耍,就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或是口中喷火,或是胸口碎大石,或是牵着猴儿窜跑转圈,一旁的姑娘趁着看客较好便拿着铜锣来收钱。
      忽然听到有一个人念着“是雪不是雪,是花不是花。一会儿鸡儿走,一会儿又变鸭……”,我心想这打油诗里形容的是什么模样,便闻声而去,原来那小贩手中正拿着一个万花筒。
      走得累了,便寻些吃食,那些果铺蜜饯,最是小姐姑娘们的心头好。
      我有几次都在人群中看到一位衣着华贵的公子。大抵是他那身银线绣着团云团的蓝色衣裳剪裁精巧而不同旁人,所以我每次都能注意到他。公子个子颇高,气宇轩昂,虽瘦,身子却很壮实的样子,身姿挺拔,如松如柏。我一直想看看他的正脸,想他一定长得不赖,却可惜我总是被人群挤到了外围。他的背影让我觉得很熟悉,似曾相识。但平康坊里贵人往来,总有些公子哥儿也是他这副身量或气魄,兴许是无意间见过吧,或是也曾有擦肩而过的缘际。
      双喜拉着我到一旁挑头花,心思却不在那些姹紫嫣红上。她小声跟我说:“道是这人的模样各有所异,我瞧着街上行人往来,有的面善,有的却怎么看都不像好人呢?”
      我笑,说:“胡说些什么?”
      双喜神秘兮兮地说:“我适才看见了几个人,长得凶神恶煞的,行迹也是鬼鬼祟祟。”
      “怎么个鬼鬼祟祟法儿?”
      “这几人长得像阎王小鬼的,我不免留意。自我俩从坊中出来,这一路,我已看到他们三两回了。”双喜说。
      我假装试头花,借机巡视四周一番,模样丑陋可憎的人倒是有几个,但看不出个好坏究竟。却想起前日之事,心头一颤,却又觉得是自己多虑。
      我拉着双喜的手安抚道:“我们又未曾做过什么亏心事,一无对头二无仇家,不用怕的。闹事人杂,我们小心点儿也是好的。”
      买头花的小贩插了局嘴:“二位确实要小心,近日街上也不大太平,总有些流氓闹事。那群人自称是‘洪门之人’,亦不知真假……”说到这里,小贩欲言又止,只说,“小心便是。花朝庙会,本是凑个热闹,沾染了祸事岂不值当?”
      “谢谢小哥提醒。”
      我便买下了两朵紫玉兰。紫玉兰形同玉兰,也叫“木兰”,它便是屈子口中的辛夷花,多产自楚地和闽南,近年在京中花市却十分常见了。我也曾买过一株,可惜没有养活。而双喜则挑了一支红桃,插在发间,增色不少,真是人比桃花。
      不知不觉便到了中午,我们便寻了一家食客络绎不绝的小馆子进去。饭馆不大,一层楼,却是座无虚席,店小二穿梭在各桌之间。正巧走了三位,店小二便引我俩去了那三位食客做过的桌子。店小二一边麻利地收拾桌子,一边问我们要吃点什么。
      我抬头,正瞧见柜台上一副牌匾,写着“阳春三月”。我再四周一看,大多食客是在吃面,清汤的挂面。我就问店小二店中有什么特色。
      店小二说:“我家掌勺是打江南来的,口味清淡些,不知二位客官吃得惯吃不惯?”
      “甚好,我也曾在江南一带呆过些时日,很是旧日的口味。”我说,“不如就来两碗清汤面。”
      “好嘞,正是我家掌勺的拿手活儿,”店小二乐呵呵地叫着,“两碗光面嘿!”
      不一会儿,面就端上来了。白瓷碗里,清汤少油,一把细面,根根分明,一把葱花,白绿相间,两颗阔爽而青翠的小白菜,再滴上几滴酱油、几滴香油,色香味俱矣。我瞧这清汤光面做得十分地道,怪不得店中客源不断,大抵是为了这样一碗面。
      面吃到一半,听到店小二说“客官里面请!”,声音似乎格外的殷勤。抬头一看,便笑了,看那一身衣裳,竟算是个“熟人”。我这次总算是看到了他的侧颜,剑眉朗目,让我感觉熟悉。我兀自一笑,虽坐在屋室中,却觉得自己像是身在青山下,耳畔似有鸟语花香声,却不闻面馆中的人声嘈杂。
      见那人的身边还站了一个洋人,红色卷发,络腮胡子遮住了半张脸,入乡随俗地穿了一身玄色旗装。看得出他对这洋人很尊敬,神貌举止之间看出他爱之敬之,极其恭敬。而洋人待他也是十分礼敬的样子。想他能与洋人交好,行为之间又如此彬彬有礼,必定是出身不凡。好一个贵公子!
      “他就在东市,峨冠博带,可能还是个世家子弟!”我低头藏笑,小声呢喃了一句。
      却让耳尖的双喜听了去,她随即我:“说些什么呢?”
      “啊?”我抬头,虽像是看着双喜,余光却瞥了一眼别处,笑道,“自言自语,胡诌罢了。”
      这时,面馆里又进来了三个人,粗麻布裹了额头,满脸胡渣,大摇大摆地从那人身边过去。其中一个身材最为壮硕的,像是故意撞了那人一下。
      与我早前匆匆一晤的翩翩少年郎不同,而今再见,身量高了不少,身子也结实了不少,已然长成了一位倜傥的公子。他被撞得身子微晃,脚下却还是稳的。他瞧了撞自己的人一眼,大跨了两步,拦在其面前,仍是很有涵养的模样,说:“阁下要借我的银两,为何不先打声招呼?”
      那莽汉听了,立即露出凶相,一拳便向他挥去。他却不惊,十分轻松地避开了,回身将那莽汉的腰带抓住,提起、摔下,一气呵成。离他们位置较近的一位吃客,愣住了,夹起的面还未送到口中,我亲眼瞧见那面条滑落回了碗里。直到那莽汉在地上哇哇叫唤了两声,那吃客才反应过来。
      莽汉同来的二人见状,立马出招帮忙,其中一人大喊道:“什么人,洪门怎的敢惹?”
      我先是以为自己听错了,那莽汉声线粗,说话咋咋呼呼,我听得并不十分清明。然而桌下双喜扯了扯我的衣袖,我便知自己没有听错——的确是“洪门”。
      我心想洪门门众何时在皇城脚下变得如此猖狂?
      虽明知洪门是三教九流集结的江湖帮派,但瞧着陈永华、蔡德忠以及洪门其他长老、堂主的行为举止,我潜意识里总觉得洪门之人该是沉稳而阴鸷的,心机多过勇谋,而非如此粗蛮。
      “洪门?”那人似笑非笑。
      三个莽汉感觉到了他的不屑,更是怒火中烧,纷纷举拳,集中向他袭来。他前移半步,将洋人挡在身后。两脚与肩同宽,重心下移,只见他抓起中间那个最为健壮的莽汉的腰带,竟然将其举了起来,转了一圈,使另二人不得靠近,继而便将举起的人重重摔倒了其中一人身上。旋即右肘后掣,便将第三人撞得连连后退。
      “这公子好生厉害!”双喜不禁小声感叹。
      “你以为这天下是他们满人捡来的吗?”
      见了这一回合,我越发明白为何洪门力量虽强却抢不回汉人的天下:一则是洪门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有些人不过是打着洪门的旗号行蝇营狗苟及欺压不义之事;二则是八旗子弟的骁勇并非浪得虚名,他们确实有草原狼一般的野性与力量;三则是洪门先后事主,都是是扶不起的阿斗,洪门借之“朱”姓,却无百分之百的真心复明,而既无明主运筹帷幄,陈永华、蔡德忠之流又各怀鬼胎、但求自安。
      先前两个莽汉撞成一团,躺在地上不得动弹,只能呜呜呀呀乱叫,免得先自减了气势。而那第三人,连连后退,退至我与双喜桌前,借了桌子的力向前一撑,又“啊啊”大叫着冲回去。迎战者却镇定自若,一言不发,自有不凡气度,将衣裳往腰间一绑,抬脚就向那莽汉肚子踹了一觉。莽汉吃痛,捂着肚子后退两步,撞到我们的桌子,继而躺摔在地。
      我猝不及防,让挪动的桌子撞到了肋骨,吃痛地哼哼了一声。
      双喜见状,连忙扶住我,惊惶而担忧,问道:“可有伤到哪里?”
      “无妨,不过是撞了一下。”我说,“我们还是退避些好。”
      周遭的食客见状,也都纷纷离座躲闪,我与双喜也躲进了角落的人堆里。店小二在门口忙着拦住逃跑而未曾结账的食客,掌柜则踌躇徘徊在那四人身边,一面劝架又一面闪躲自保。原本热闹的店,越发沸反盈天。
      以一敌三,四人又打了几个回合。那三个莽汉虚张声势,却终不敌三拳两脚,最后还是败下阵来,一个个蜷缩在地上哀嚎。
      此时店中的食客已经逃跑了大半,掌柜望着凌乱的桌子和破碎的瓷碗以及一片狼藉的面与汤水,痛心疾首,恨不能将那三个莽汉踩上几脚。他亦知地上的三个败将是不能轻易招惹的,身边的得胜者倒是一位看似好相与的公子,便围着他连连哀叹:“哎呀呀,这可如何是好?”
      洋人自袖袋中掏出几枚碎银,放到掌柜手中,音调虽有些怪异,但汉语说得却十分流利说:“不得已打乱了贵店,请勿介怀。”
      双喜十分吃惊的模样,扯着我的袖口,说:“那红头发怪人说的话,我竟听得懂!”
      我觉得好笑,忍俊不禁,逗她:“他说的是人话而非鸟语,你当是听得懂的。”
      说话间,那人拍打袖口、整理了衣衫,同洋人一起走到我与双喜面前,彬彬有礼:“方才惊扰了小姐,还请见谅,不知小姐可有受伤?”
      “不碍事的。”我还礼,道。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归去来兮之何处
    顺治帝和董鄂妃的故事



    汉宫秋月之倾君
    《汉宫秋月》续集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483596/3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