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十里长堤舞未休,流光泛彩入秦淮。
   疏桐冷月烟波上,曾是惊鸿照影来。

特别说明:这并非作者的原创,而是有感于历史上那些精彩的女子,特以集合于此,以兹纪念!
内容标签: 布衣生活 正剧
 
主角 视角
董小宛
互动


一句话简介:十里长堤舞未休,流光泛彩入秦淮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2675   总书评数:8 当前被收藏数:3 文章积分:415,979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原创-言情-古色古香-传奇
  • 作品视角: 女主
  • 所属系列: 秦淮野岸采撷集
    之 卷二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8629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董小宛:墓门更深阻侯门

作者:六朝烟雨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董小宛:墓门更深阻侯门


      《儒林外史》中曾这样写季苇萧在扬州娶小老婆的事:“……当下搭船,一直来到扬州,往道口去问季苇萧的下处。……鲍廷玺悄悄向季苇萧道:“姑爷,你前面的姑奶不曾听见怎的,你怎么又做这件事?”季苇萧指着对联与他看道:“你不见‘才子佳人信有之’?我们风流人物,只要才子佳人会合,一房两房,何足为奇!”
      其实这位自命风流的季苇萧,据后人考证,就是 “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葂。
      在当时士人眼中,既然是才子,自可以尽享红粉佳丽,至于他的妻妾们内心的不满和怨望,自身尊严的被漠视和被践踏,在“风流人物”们看来,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便是有悖于“才子佳人”的故事设定,将会大煞风景,无异于焚琴煮鹤,背山起楼。
      秦淮八艳生平的感情纠葛和动人传说其实也大率如此,像柳如是那样具有强烈反抗精神和自我尊严的,只不过是少数的另类罢了。
      透过美丽的朦胧,看到的往往只是悲凉。
      董小宛,名白,又字青莲,因为出身风尘,所以与大多数青楼女子一样,她的籍贯也是莫衷一是,有金陵,苏州及如皋等多种说法。
      在青楼女子中,董小宛无疑是当时人眼中出类拔萃的名娃。除了作为一个名妓所必需掌握的琴棋书画,诗词书翰外,董小宛还精通茶道女红,她的烹饪技术更是当时一绝。在饮食史上都享有盛名。据美食家评论,她可与伊尹、易牙、太和公、膳祖、梵正、刘娘子、宋五嫂、萧美人、王小余并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名厨。
      若以容貌论,董小宛也是首屈一指的美人,吴伟业曾有《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中云:

      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
      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

      诗中以“珍珠无价玉无瑕”,“月明残雪映梅花”极写其明艳不可方物,想来应非虚言。然而这样一位色艺双绝的女子,生性却偏偏和大多数青楼女子不大一样。
      她天性淡泊,不喜欢繁华热闹,只爱一个人幽居独处。《板桥杂记》这样说她:“□□娴静,遇幽林远涧,片石孤云,则恋恋不忍舍去;至男女杂坐,歌吹宣阗,心厌色沮,意弗屑也。”如此行为,倒颇有“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的风致。
      其实董与柳如是一样,虽身处风尘却都是孤高傲世之人,董小宛最为崇拜的便是一生我行我素,目空四海的李太白,所以曾取字青莲,她性格中的浪漫色彩和潇洒不群之态即可见一斑。然而身份的低下又长期打击着她们高傲的自尊心。
      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柳如是选择以自己的心机和出人意表的行为以向这个世界挑战,用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董小宛却与柳截然相反,她的性格较为内向和软弱,并不具有柳那样强烈的扩张性和叛逆精神。在外界的压抑之下,董小宛选择的是退回到自己的精神领域中去,既然这个世界不承认我,我也不承认这个世界,我只爱我自己好了。
      无疑董小宛具有强烈的自恋倾向,她日日登山临水,群居离索而孤芳自赏,用异于他人的态度来证明自己的独一无二,以此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然而,董小宛的自恋情结无疑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可以说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而产生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她曾说:“拼得一命酬知已,追伍波臣作鬼雄”。董小宛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而苦苦等待,只求能有这样一个人出现,好让自己把一生所有的爱和热情毫无保留的奉给他。董一直等了十六年,直到冒襄出现在她的世界中。
      冒襄 ,字辟疆,号巢民,冒氏乃是元朝镇南王脱欢之后人,如皋冒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诗书传家,冒辟疆更是被人称为“由来汗血俱龙种,须信超宗有凤毛。”的大才子,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当时董其昌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认为他能够担当“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的大任。
      冒襄为人慷慨好义,就在明朝灭亡的前四年,江南曾大闹蝗灾,一时赤地千里,冒襄率先捐出自己的家产赈济灾民,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对此冒襄是有他自己的政治见解的,他认为富贵之家的金珠五谷全由民众供给,若在民生凋敝之时不但不能给与救济,反而还要涸泽而渔的话,势必激起变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正是出于对当时局势的忧心和一腔血气,冒襄加入了复社,并与陈贞慧,方以智,侯方域等人结为知交,他们或诗酒唱和,流连山水,或指评时政,抨击阉党。一意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攻击阉党可谓不遗余力。
      当时身属阉党的阮大铖丢官之后混到南京,穷极无聊之下一面戏酒自娱,一面广交朋友来排遣寂寞无聊之情。阮氏为人虽然奸险,然而却颇有才情,他的拿手绝活之一是编戏谱曲,自导自演,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就连复社中人张岱也不得不说,阮大铖的戏“出出能新,不落窠臼”。
      冒襄见阮大铖在南京混得如鱼得水,便请来三公子大置酒宴,又特招阮家家班前来搬演阮氏的生平得意之作《燕子笺》,阮大铖听说后还以为是复社中人借此向他表示青睐与谅解,一时高兴得手舞足蹈,不料四公子对着戏班狂呼痛饮,边看边笑,一边痛骂阉党无耻卑鄙。
      阮大铖听说后怒不可遏,一时满城传为笑谈。四公子此举可谓大大的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当时秦淮女子广泛结交的是以忠义自我标榜的文士书生,在当时的舆论之下,就连青楼中人也以结识复社中人为荣,以阉宦余党为耻。
      冒襄此举,不经意间无疑也在她们眼中树立起了豪侠公子的伟大形象。一时敬仰崇拜者甚众。然而书生问政,向来只图一时快意,抒发心中块垒而已,往往不计后果,不求周全。四公子又都为高门显爵之家,声势赫奕,自不会把小小阮大铖之辈放在眼里。没想到后来阮大铖在宏光政权中窃居高位,一朝权在手便疯狂报复。在南京,阮大铖对冒襄游说引诱不成后,便派锦衣卫逮捕了他,直到第二年,宏光垮台,冒襄才逃脱牢狱之灾。吴伟业在《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中曾述其事说:

      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
      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

      念家山破与定风波都是曲牌名,此处借来正好隐喻当时实事,用语巧妙。正是这位善于作曲填词的阮司马,折腾得冒襄及其他复社众人流离失所,四处躲藏,此乃后话不提。
      冒襄不仅是热血书生,还是风月场上的翩翩佳公子,据说其人“姿仪天出,神清彻肤……所举凡女子见之,有不乐为贵人妇,愿为夫子妾者无数”。大凡女子一见之下,便会钟情于他,且另可放弃自身尊严地位也要苦苦追随,可见冒襄魅力之大,称得上是一位少女杀手。
      他第一次过访董小宛的时候,小宛尚“薄醉未醒”,冒公子只好隔帘相望,称赞小宛可谓是“香姿玉色,神韵天然”。然而他此行本来就是为了买醉寻欢的,当然不会浪费时间坐等董小宛醒来。
      三言中《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有一段故事讲卖油郎前去拜访他所钟情的一位青楼女子,无奈美人大醉,于是只好在床前苦苦守候。当然卖油郎这样做一是确是因早已暗恋花魁女多时,目无余芳,第二也是出了省吃俭用得来的银子,与美人连话都说不上一句便走,岂非大不合算?
      冒公子不是卖油郎,行为无疑洒脱得多。于是转身就走,去找了陈圆圆。
      当时陈圆圆居于苏州,以擅长曲艺在诸名妓中独树一帜,然而论起文辞书画方面的素养,时人称之者无几,看来从这方面讲似乎在秦淮名妓中并不能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冒襄一见之下便惊为天人,甚至在二人分手之际扯住圆圆的衣袖要定下再会之期,可见陈之姿容气质确有过人之处,否则也不会使得作为风月老手的冒公子如此失态,如此恋恋不已。
      当然冒也确非浪得虚名的偶像派代表,他的风流倜傥使得一生阅人无数,“贵戚名豪竞延致”的陈圆圆在第二次相会之时,便直截了当的提出愿意委身于冒。冒公子骤闻此言不禁大喜过望,无奈家中临时出了点急事,冒襄急于赶回去处理,于是二人定下婚约依依作别。
      没想到这一别便是“苦留后约将人误”,不久陈圆圆被国丈田弘强买而去,挟持北上,从此风云际会,演出了一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轰轰烈烈大戏,当然这还是那时的冒襄所不知道的,他归来后遍寻陈圆圆不着,一时心情抑郁,怅惘无及。于是与朋友一道乘舟夜游,竟然鬼使神差的又来到了董小宛的门前。
      第二次冒董相会,小宛正在病中,两人谈起三年前的醉中相见,小宛竟然泪如雨下,她告诉冒襄,三年前那一面,只是经常听自己的母亲提到。如今母亲已亡故,想不到竟能在此重新相会。不由得感慨万千。
      于是她强撑病体与冒襄相见,不料一谈之下,小宛告诉冒襄:“我十有八日寝食俱废,沉沉若梦,惊魂不安。今一见君,便觉神怡气王”。冒公子的神采风姿竟然能起到药石所不及的作用,这恐怕也是匪夷所思。然而就董小宛来说,她一生目无下尘,孤高自赏,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和贯注。
      不过小宛的自我迷恋是不得已而为的无奈之举,这种自我保护行为是以另一种强烈的孤独和压力为代价的,也许冒襄的形象正好与她心中日夜构建的那一个“知己”的影像不谋而合。于是董小宛在相见的瞬间便将这种心理贯注由潜意识中撤出,并投注到冒襄的身上去。所以她才得以说到:“今吾不见子,则神废,一见子,则神立”。从此九年如一日的苦苦追随于冒,一直无怨无悔。若不从这一点上来解释,恐怕小宛的痴情就难以理解了。
      然而董小宛的这一番款款深情,冒公子多半是始料不及的。他此行原本计划的是呼酒买醉,一浇心头块垒而已。小宛与他有一面之缘,当时觉得此女“香姿玉色”,后来心中始终有所系怀吧。这一场相见的安排,按冒襄想来应当是公子酣饮淋漓尽抒心中郁气,美人轻歌曼舞以相陪,第二天大家一笑而别,相念于江湖,这样才够洒脱。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偏离了自己的想象。
      小宛后来更是微微透出以身相许之意。冒襄当即大吃一惊,于是借酒醉敷衍过去,第二天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就要拔脚走人。好在有朋友相劝,这才勉勉强强的去向小宛告别。当时董小宛一直守在楼上眺望冒的坐船,苦苦等待冒襄前来相见。没想到等来的却是冒襄向她辞行。小宛无奈之下只好说:“既然公子要走,我都梳好妆了,就一路送送你吧。”这一送,就一连送了二十七天,从浒关走到北固,冒襄也一连回绝了她二十七次。
      到了金山的时候小宛指江发誓说:“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在小宛看来都走到了这里,冒襄再绝情也不至于赶她回去吧,没想到冒襄竟然发了火,说小宛是存心要影响自己应试迎考,后来又连哄带骗的跟小宛定下后会之期。
      尽管小宛哭得梨花带雨,但也无法可想,只好掉头孤身回去。冒襄总算松了一口大气,说道:“余虽怜姬,然得轻身归,如释重负”。小宛在他眼中成了一个负担,可见他此时确实是不爱小宛的,风月场上公子美人情深婉转,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人在情景中的表演而已。情或许有之,然而不能脱离风月场这个舞台,一旦脱离,假意变成真情,某些“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的先生就要大呼吃勿消了。
      这年秋天,冒襄南京应考,小宛按约从苏州赶往南京前来相会,路上遇到强盗,小宛躲在芦苇中才逃过一劫,又断炊三天,好不容易来到南京。虽然落魄不堪,董小宛一心却想的是怕打扰了公子考试,于是又在城外等了两日才与冒襄见面。
      一开始冒襄可能是刚考完需要放松放松,尚还温颜款款,带着小宛到处游玩,过访朋友。冒襄在复社中的朋友也纷纷前来凑趣,称赞小宛的深情和执着真是让人感动不已。
      无奈没过几天,当冒襄听说老父亲退休回家将要经过江上,竟然又是不辞而别,抛下小宛随父北归了。董小宛急忙发舟追赶,在燕子矶遇到风浪,差点葬身江中,应了那句“拼将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的誓言。
      可眼前这位冒公子却是冷心冷面,怎么看也不像是小宛的知己。待得小宛追到冒家如皋,冒襄又借口考试失败心情不爽,让小宛再千里迢迢的回去,过了一会,他又说小宛苏州欠的债太多,从南京乐籍中除名也要拿出一笔银子。还是等以后再慢慢想办法吧。
      论说起来,这并不像是慷慨好义,一掷千金的冒公子的作风。以他的豪侠,纵然是面对素昧平生的路人,在遇到急难之时也会出手相助,为何在面对一个温柔多情的弱质女流时却又如此唧唧歪歪呢?
      若是冒公子实在不喜欢董小宛自然可以将话挑明,再设法妥为安置处理。然而他一面心平气和的享受着董的温柔和追慕,一面又把人家往门外推,同时还不忘留给小宛一点点希望和期待,冒公子玩的这一套太极推手,真是把人家小姑娘害苦了。
      冒襄固然是冷心冷面,小宛却也十分决绝。她回到苏州后,托人带话说自己将一直穿着夏天的薄衣,若冒襄不来接她,她便决心冻死。
      冒襄依然躲起来当没听到,这回就连冒襄的朋友们都看不过眼了,先是刘大行等人发起筹款,后来又是号称风流教主的钱谦益亲自出面安排一切,自掏腰包先帮小宛还清债务,又让人解决了小宛的户口迁移问题。最后大吹大擂的将小宛送到冒家。当然老钱此番壮举相当程度也是受到柳如是的支持。
      同为沦落风尘,同病相怜的弱女子,以柳之豪爽泼辣如何不为小宛出头。而冒襄袖手旁观之下,不料美人从天而降,一切都打点的妥妥帖帖的送上门来,他竟然又说仓促间不好告诉父亲知道。让人家一直苦苦等到四鼓。冒襄恐怕忘了,当初自己追求陈圆圆时就不曾有这么多的前怕狼后怕虎之态吧。
      当然强扭的瓜不甜,小宛如此苦心相从,冒襄就是不领情又有何办法呢,若是换成柳如是,见冒公子如此夹手夹脚的忸捏作态,恐怕早就拔出刀来痛骂他了。毕竟爱情是不能以自身尊严作为代价的。否则换来的只是一生的悲剧。
      小宛来到冒家后一洗铅华,尽心尽力服侍冒襄家人,甚至委屈自己像仆婢一样,事事亲力亲为。冒襄的母亲和正妻也都很喜欢她,不但如此,小宛还要负责督导冒襄的两个儿子读书,算是兼任家庭教师,董小宛虽然生性温柔,但看来却是非常有管理才能的女性。她到冒家之后,日常琐事都是由小宛一手操办,井井有条。可谓是冒襄的贤内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宛有一手过人的厨艺,据说现在扬州的名小吃董糖和董肉的是小宛发明出来。小宛天性淡泊,不喜欢肥腻甘美的食物,再加上她善于巧思,故而在饮食花样上能时常翻新,别出心裁。
      据说她能用各种鲜花酿饴为露,酒后盛出几十种花露,“五色浮动白瓷中,解酲消渴,金茎仙掌难与争衡也”。又在每年夏天冒着酷暑,做桃膏、瓜膏:“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穰一丝漉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糖细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每酷暑,姬必手取汁示洁,坐炉边静看火候成膏,不使焦枯,分浓淡为数种,此尤异色异味也。”做豆豉 “种种细料,瓜杏姜桂,以及酿豉之汁,极精洁以和之。豉熟擎出,粒粒可数,而香气酣色殊味,迥与常别”。她做的红腐乳,超过了名产品:“红腐乳烘蒸五六次,内肉既酥,然后剥其肤,益之以香甜及海错风熏之味,数日成者,绝胜建宁三年之蓄。”就连做的各式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碧者如苔。蒲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
      而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经过董小宛的腌熏烘醉后就变得“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酥雉如饼饵,可以笼而食之。菌脯如鸡粽,腐汤如牛乳”。简直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至今纸上读来犹使人馋涎欲滴。无怪人们要把小宛列为古代十大名厨之一。冒襄自称在与董小宛共同生活的这九年里是“折尽一生清福”。其实何止清福,还有如此口福令人羡慕不已呢。
      短暂的宁静很快过去。甲申之变后清军南下,冒襄一家不得不辗转逃难。冒襄自称“一手扶老母,一手曳荆人”,然后掉头催促董小宛在后面快点跟上。到形式已经万分危急的时候,冒襄就再也顾不上小宛了。他提出将小宛寄托在朋友家里“此后如复相见,当结平生欢,否则听子自裁,勿以我为念”。
      似乎这九年的相濡以沫,都不过是自己在考验董小宛而已。如果小宛此次能侥幸逃出一劫,那便是她修成正果,可以“结平生欢”了。否则就随便你自己怎么办吧。冒襄这句话尤其使人心寒,不料小宛竟然说:大难临头他先顾及别人是对的,自己就是死在竹林里,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一心唯冒襄之命是从。此情此景就连冒襄的父亲都看不下去,老爷子亲自作主带小宛一并逃难,这才算暂时告一段落。途中冒襄患病,又是小宛一路不眠不休的照顾。
      “此百五十日,姬仅卷一破席,横陈榻旁。寒则拥抱,热则披拂,痛则抚摸,或枕其身,或卫其足,或欠身起伏,为之左右翼。”董小宛辛苦侍疾、无微不至,生病的人性情烦躁,容易动怒,故冒襄常无故打骂小宛,小宛“惟跪立我前,温慰曲说,以求我之破颜”。百般委屈,真不知董小宛说自己嫁给冒襄是“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的话是从哪里讲起。
      董小宛最后的生死下落,在许多人眼中成了一个谜,而这也是她在秦淮八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原因之一。有传说认为她后来被清军掠去,献入宫中成了顺治帝的宠妃,也就是名噪一时的董鄂妃。历代史家为此大打笔墨官司。写下《柳如是别传》的陈寅恪先生尤其力主此说。
      然而后来近人孟心史著《董小宛考》,洋洋洒洒数千言,力证其非。如今举其大意于下:
      1 陈其年《冒巢民五十寿》序记巢民夫人视姬董同于娣姒,姬没而哭之恸,令两儿白衣冠治丧。而《影梅庵忆语》记小宛死为元旦二日,并记其殉物及弥留之状。则小宛为夭死于家毫无疑义。
      2世又传小宛为清豫王多铎兵间携之入宫。多铎下江南为顺治二年乙酉,五月破南都,六月入浙,十月班师回京。小宛事巢民事迹,则多在乙酉年以后。是二年入清宫说为无稽。
      3 顺冶八年正月二日小宛死,年二十八岁。清世祖则犹十四岁之童子。小宛之年长以倍,绝无入宫邀宠之理。当是时江南军事久平,亦无由再有乱离掠夺之事。可见八年入清宫说,亦不能成立。
      4小宛死葬影梅庵,坟墓俱在,见于陈其年诗注。小宛死后数年,其年曾偕巢民往祭,并有诗存集中。且小宛死后,见而挽之者为吴次圆,闻而唁之者为龚芝麓,都是小宛夭死如皋之确证。
      然而后来高阳先生又站出来说:“不然,董小宛确实就是董鄂妃”。对于顺治与小宛年龄相差悬殊这一难以解释的力证,高先生辩解说姐弟恋或许有之,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少年人爱上一个比自己大十四岁的女人也非绝无可能。事或许有之,然而也未免太过于牵强,难以产生说服力。大约董小宛最终确实是劳累而死了。
      然而这里要提到的一段小插曲是,历来关于董小宛下落的疑问,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吴伟业在《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八首》中的最后一句:

      江城细雨碧桃村,寒食东风杜宇魂。
      欲吊薛涛怜梦断,墓门更深阻侯门。

      “墓门更深阻侯门”一句,似乎暗示着小宛是被豪强夺走。岂不闻“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古人作诗语意含蓄,然而用典严谨。既用“侯门”之典故,必有其来历。这也是后世普遍认为隐晦难解的地方,许多人便由此推断董小宛是为清军夺走的。
      对此冒襄后人冒广生解释说:小宛未嫁冒襄时,伟业常去见她,嫁归冒襄后,就再也不得见了。墓门之阻,是指小宛亡故。而侯门之阻,则是指小宛归于冒襄而不得见。此语粗看有理,然而“侯门”一语,向来都被引用为豪强权势之家的譬喻,吴伟业以“侯门”指冒襄,岂非是说冒襄仗势夺人?那未免太不礼貌,也不合于事实。
      吴乃一代诗家,为文必有其深意,也决不会在诗中生搬硬套的用此牵强唐突之语。笔者并非历史学家,然而却也突发奇想,认为此句诗谜可以另作解释:凡读过冒襄《影梅庵忆语》的人都知道,这篇文章是冒襄在小宛逝后为纪念斯人而作。此文本来文辞优美,情真意痛,成为这一段感情故事的见证。然而在文中却多次出现了另一个女人的身影,她就是陈圆圆。
      在《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这样回忆陈圆圆“其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妇人以资致为主,色次之,碌碌双鬓,难其选也。蕙心纨质,淡秀天然,平生所觏,则独有圆圆耳。”在痛悼亡姬的同时却又如此系怀于另一个女人,这是大多数人都为之感到茫然的。然而对于冒襄来说,恐怕他一生真正为之魂牵梦萦,日夜思恋的,还是那一个陈圆圆吧。
      吴伟业作为冒襄的好友,又与陈圆圆,董小宛关系均非同一般。他应该最为了解冒襄心中的矛盾和这一段感情纠葛。一生中深爱冒襄的女人归于黄泉,阻于墓门,而冒襄所深爱的女人也终于为当时权势炙手可热的平西王吴三桂所得,阻于侯门。可谓两头落空,造物弄人。吴伟业此诗,是含蓄的批评,还是惋惜无奈,就不得而知了
      明亡后的冒襄回家隐居,起了“巢民”的号,以此自况绝不与清方合作。顺治十四年秋,郑成功大举北伐,他看到郑成功誓师入江的檄文,便秘密召集了一批抗清的子弟以为内应。但后来郑军大败退走。冒襄最后一丝复明的希望也破灭了。此后他闭门不出,家中日益穷困潦倒,只好以卖字度日。他苦苦坚持的,便是作为一个明朝移民的气节,然而与之矛盾的是,冒襄有无比热切的督促自己的儿孙参加新朝的科举以便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然而他的子孙跟自己一样没有科场运。直到冒襄生命的最后两年,孙子冒浑在征讨郑成功的战斗中立了功,终于得做从三品的游击将军。冒襄闻讯后竟然老泪纵横,三呼万岁。冒家的荣耀最终来自于讨伐郑成功,这应该算是一个黑色幽默吧。
      到这时,昔日肥马轻裘的翩翩佳公子也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望着天边的一抹晚霞,那是董小宛金钏的颜色。那年七夕的傍晚,小宛看着天上的霞光,忽然动了兴致要仿霞光之色作一只金钏。冒襄还亲笔题写了“乞巧”和“复祥”的字样刻在上面。一年后,金钏突然断开。于是他们又重做了一只。这回冒襄改题了“比翼”和“连理”四字。
      这支金钏,是小宛到冒家后置办的唯一一件首饰。据说一直陪伴着她走到生命最后一刻。只要是来自冒公子的一点点温暖,就可以带给她无尽的幻想和期望。她如此深深的依恋着这个不能爱她的男人,想必自己也曾轻声的问过自己,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冰丝新,藕罗裳
      一曲开筵一举觞。
      曾唱阳光洒热泪。
      苏州寂寞好还乡。

      这是冒襄最后的绝唱,回首多少年的前尘往事,也许,自己真的爱过,只是没有珍惜。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103375/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