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各种风俗礼仪资料

作者:风倾玉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清代商贸习俗


      清代,手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并直接促进了各地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很多商业城市。于是,各种以商贸为依托的风俗惯制也逐步产生、完善、丰富。
      清代,行商依然存在,他们多提着货担,走街串户,赶街赴市。坐商已形成一定规模,他们都有固定的铺面,经营综合性商品、杂品或某一方面的商品。城市中坐商群的产生,形成了以某地段为界的商业繁华区,并在其中形成各种分门别类的“市”。如珠市、果子市、菜市等等。
      坐商群中,无论哪一新设店铺开市,都必有开市之庆。如门前放鞭炮、接贺庆联、赏乞儿、挂牌匾等等,挂牌匾时还要选黄道吉日。一般店铺收帐都有定日,于端午、中秋、除夕收帐;腊月二十五日封帐;大年初五开市。
      清代商贸习俗的显著特点是文化娱乐色彩很浓,人们坐在茶馆里喝茶不仅为了品茶咂摸滋味,还要眼观戏景,耳听戏腔,去凭心琢磨其中的妙意。
      人们去庙会赶集亦好,去花市、珠市等购物亦好,不光是为了买些东西,更为了逛景、观赏,并从中获得某些乐趣。
      除外,利用招牌和幌子从事商业宣传活动,也是清代商贸习俗的一大特点。还有商帮习俗,讨价还价使用的吞袖习俗等都显示了清代商贸习俗的特点。这些商贸习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且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关系,影响面甚广,构成了清代风俗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清代北京商贸习俗
      清《燕京杂记》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招
      牌至有高三丈者,夜则燃灯数十,纱龙角灯,照耀如同白昼。其在东西四牌
      楼及正阳门大栅栏者,尤为卓越。中有茶叶店,高甍巨桷,细隔宏窗,刻以
      人物,铺以黄金,绚云映日,洵是伟观。总钱或百万或千万,俱用为修饰之
      具,茶果则贷于茶客,亦视其店之局面,华丽者即无母钱存贮,亦信而不疑;
      倘局面暗淡,虽椟积千万,亦不敢贷矣。”
      清杨静亭《道光都门纪略》亦载:“京师最尚繁华,市尘铺户,妆饰富
      甲天下,如大栅栏、珠主市、西河沿、琉璃厂之银楼缎号,以及茶叶铺、靴
      铺,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令人目迷五色,至肉市酒楼饭馆,张灯列烛,
      猜拳行令,夜夜元宵,非他处所可及也。”
      由此可窥京都商业盛况之一斑。

      1.集观赏、买卖为一体的商文化习俗

      (1)茶馆
      中国饮茶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馆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代。至宋茶
      馆业便很兴盛,到清代,全国各地茶馆,无论数量、规模、档次都已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水平。
      清代,北京茶馆中享有盛誉、堪称一流的有:大栅栏马思远茶馆,前门
      外的天全轩、裕顺轩、高明远、东鸿泰,前门里交民巷的东海升,崇文门外
      的永顺轩,崇文门内的长义轩、五合轩、广泰轩、广汇轩、天宝轩,东安门
      大街的汇丰轩,北新桥的天寿轩,安定门里的广和轩,地安门外的天汇轩,
      宣武门外的三义轩,宣武门内的龙海轩、海丰轩、兴隆轩,阜成门内的天福
      轩、天德轩,西直门内的新泰轩等等。这些茶馆不仅厅堂华丽,陈设讲究,
      且备有饭点、糖果之类。
      清代扬州茶馆更胜京都一筹,不仅建造于观赏花园之中,而且推出的点心各具独特之色,使饮茶者流连忘返。清李斗记述了扬州茶馆盛景:“吾乡茶肆,甲于天下,多有以此为业者,出金建造花园,或鬻故家大宅废园为之。楼台亭舍,花木竹石,杯盘匙箸,无不精美。
      辕门桥有二梅轩、惠芳轩、集芳轩,教场有腕腋生香、文兰天香,埂子上有丰乐园,小东门有品陆轩,广储门有雨莲,碧花观巷有文杏园,万家园有四宜轩,花园巷有小方壶,皆城中荤茶肆之最盛者。天宁门之天福居,西门之绿天居,又素茶肆之最盛者。
      城外占湖山之胜,双虹楼为最,其点心各据一方之盛。双虹楼烧饼,开风气之先,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菜馅之分。宜兴丁四官开惠芳、集芳,以糟窖馒头得名,二梅轩以灌汤包子得名,雨莲以春饼得名,文杏园以稍麦得名,谓之鬼蓬头,品陆轩以淮饺得名,小方壶以菜饺得名,各极其盛。而城内外小茶肆或为油镞饼,或为甑儿糕,或为松毛包子,茆檐荜门,每旦络绎不绝。”①
      ①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一。
      在西南古都——成都,清代茶馆业也已非常发达。清末傅崇矩著的《成都通览》中记载道:1909年成都有街巷516条,而茶馆多达454家,几欲平均每街巷设一茶馆。较著名的茶馆有:文庙街的瓯香馆,粪草湖街的临江亭,山西馆街的广春阁等。
      清代茶馆的一大特点是娱乐性强。人们到茶馆不仅是为了喝茶、品茶,更有为了朋友相聚,谈天说地,或谈生意、拉买卖,更为了来看戏、听唱消遣的。清道光年间,北京的一些大茶馆增设了曲艺演唱项目。如地安门的“乐春芳”,宣武门外的“盛友轩”、“如云轩”等等。还有的干脆在戏园子里设茶座。

      (2)天桥
      天桥,其名传于世已有600余年,但是,作为一种贫民商业、娱乐文化
      的象征,这个地名的驰名度是自清以后逐渐提高的。《北平风俗类征》载《哭
      庵赏菊诗序》说:“天桥数十弓地耳,而男戏园二,女戏园三,乐子馆又三,
      女乐子馆又三。戏资三枚,茶资仅二枚。园馆以席棚为之,游人如蚁,然穷
      人居多也。……自前清以来,京师穷民生计日艰,游民亦日众,贫人鬻技营
      业之场,为富人所不至,而贫人鬻技营业所得者,仍皆贫人之财。”在天桥
      经商卖艺的多为穷人,逛天桥、买东西的也多为穷人,实际上,天桥是穷人
      的商贸、娱乐中心。那里有木器市、旧物市、估衣市、茶棚、戏棚、杂耍场、
      鸟市、鞋市、戏园子,摆摊卖货的更是随处可见。民间称天桥为“杂八地”。

      (3)戏园子
      清代,北京的戏园子是随着商贸区域的繁盛应运而生的。最早集中于大
      栅栏一带,后向四周扩散,至清末,北京的戏园子已达30余家。这些戏园
      子的最大特点是集饮食、观赏为一体。《藤阴杂记》载:“京师戏馆,惟太
      平园、四宜园最久,其次则查家楼、月明楼,此康熙末年之酒园也。”查家
      楼、月明楼等戏馆就兼着经营饭酒饮食业。后来,又出现了一批演戏的戏台,
      这些戏台前面有罩棚,四面有楼,人们可以边看戏、边在楼上楼下摆席吃饭。
      清咸丰、同治以后,有些戏园子干脆改称茶园,广和楼最有代表性。茶
      园戏台面西坐东,其它三面是戏楼,楼上靠栏杆是用木板隔成的官座;官座
      后面摆着大条桌椅和大高凳,称为散座。楼下中间池子里,摆着三排大条桌,
      每排四张,并于两旁放着大长板凳。来客坐在桌旁,边饮茶、边品零食,同
      时,或和同桌人闲聊,或看戏、听戏。

      (4)琉璃厂、厂甸
      琉璃厂元代即是官窑所在地,清乾隆年间,停止烧窑,“始成市肆。凡
      骨董、书籍、字画、碑帖、南纸各肆,皆麇集于是,几无他物焉。上至公卿,

      下至士子,莫不以此为雅游,而消遣岁月。加以每逢乡会试,放榜之前一日,
      又于此卖红录,应试者欲先睹为快,倍形拥挤。至每年正月初六起,至十六
      日止,谓之开厂甸。合九城之地摊,皆聚厂之隙地。”①北京人喜欢到厂甸
      集市买东西,更喜欢到这里“逛街”、看景,这实际上就是购物与观赏有机
      结合的体现。
      琉璃厂在清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全市最大的书市。乾隆38年(1773年)
      四库全书开馆。编纂该书的人员多住在宣武区一带。这些人常去琉璃厂购
      书、看书,促使了该地书店业的发展。清乾隆34年(1769年),琉璃厂共
      有35家书店挂牌开业,而到了光绪二年(1876年),已发展到220多家。

      (5)晓市
      晓市亦叫小市,是北京清代的旧货市场。这种旧货市场交易时间一般在
      后半夜到天明之间,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鬼市”。这种集市,货源渠道多来
      自败落、失势后的豪门贵族或巨商官僚。他们为了不失贵族豪门身份,便把
      家中值钱的旧物拿到晓市来兜售,以免白日卖货而碰见逛街的熟人;另一货
      源渠道来自行窃的扒手,他们所窃赃物不敢在白日摆摊买卖,故夜晚到晓市
      脱手。
      清代,北京晓市有崇文门外东晓市(亦叫东小市),宣武门外西小市。
      《燕京杂记》载:“外城东有东小市,西有西小市,俱卖皮服椅桌玩器等物,
      而东市皮服尤多,平壤数十亩,一望如白□□卧。东小市之西,又有穷汉市,
      破衣烂帽,至寒士所不堪者,亦重堆叠砌。其最便宜者,割方靴为鞋,价仅
      30余钱,官则不屑,商则不宜,隶则不敢,惟上不官,下不隶而久留京邸者,
      则甘之矣。西小市之西又有穷汉市,穷困小民,日在道上所拾烂布溷纸,于
      五更垂尽时,往此鬻之,天乍曙即散去。”《清稗类钞》对晓市更有详细描
      述:“京师崇文门外暨宣武门外,每日晨鸡初唱时,设摊者辄林立,各小市,
      与江宁之城南二道高井附近所有者同,又名黑市,以其不燃灯烛,凭暗中摸
      索也。物既合购者之意,可随意酬值,其物真者少,膺者多,优者少,劣者
      多,虽云贸易,实作伪耳。好小利者,往往趋就之,稍不经意,率为伪物,
      所得不偿所失也。且亦有以数百钱而得貂裘,以数十金而得恶衣者,则以穿
      窬之辈,衣盗夜售,卖者买者,均未详审其物也,后由有司禁之,遂绝。”

      2.名店铺
      清代,北京商业区内有不少著名店铺,这些店铺有以经营高档文房四
      宝、彩色诗笺、文人字画的荣宝斋,以制造、销售墨汁、八宝印泥的一得阁,
      以制造、销售中成药闻名的同仁堂,有专营剪刀的王麻子刀剪,在北京绸缎、
      棉布行业里最负盛名的瑞蚨祥,在制鞋行业中最有权威性的内联升,以经营

      ①引自坐观老人《清代野记》,商务印书馆印本。
      熟牛羊肉驰名京城的月盛斋,以经营烤生牛、羊肉为主的烤肉宛,以创制挂
      炉烤鸭闻名的全聚德烤鸭店,等等,至今久盛不衰。
      (1)荣宝斋
      荣宝斋原名松竹斋,清朝初年开业。该店专营文房四宝、彩色诗笺,还
      替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展销字画、金石。由于该店所营文房四宝都是上等精
      品,彩色诗笺足可以达到以假乱真、酷似原作的水平,加上所卖书画、篆刻,
      皆出自书法、绘画、篆刻界大名家之手,素有选作品严格、不苟的美誉。所
      以,文人墨客争相将自己的字画、篆刻作品拿到该店,任店主挑剔、选择,
      以示他们以“荣名为宝”的文人精神。如此之后,该店名声越来越大,慕名
      前来者越来越多,于是改为“荣宝斋”。
      (2)一得阁
      清同治四年(1865年),我国第一家集墨汁研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
      “一得阁”墨汁店正式开张营业。墨汁的发明人是清同治举人谢松岱。他在
      会试落第后,发誓要将墨块改为墨汁,以改变考试研墨给考生带来的不便。
      他开始用墨块浸泡后制成墨汁,以后又研制出直接生产墨汁的工艺。由于墨
      汁省时、省力,因此,颇受文人欢迎。后来,谢松岱在琉璃厂开了一间阁楼
      的门市和作坊,生产、销售他自己研制的墨汁,并给这个店铺起了个极雅的
      大名——“一得阁”,并题有一幅极富广告宣传色彩的对联:“一艺足供天
      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开业后,生意越做越火红,名气越来越远扬。
      (3)同仁堂
      清康熙初年,北京大栅栏内开了个药店,名叫“同仁堂”,并在西打磨
      厂建有一制药室。该店创始人叫乐尊育,曾任清皇宫太医院的吏目。他制作
      的中成药坚持以古方如法炮制,决不偷工减料,因此,制成的中成药质量一
      流,疗效极佳,成为清代北京各药店的老大,名扬京城。清雍正元年左右(1723
      年左右),同仁堂开始供奉宫廷御药房生药,后直接为皇宫制作成药。同仁
      堂与皇宫的特殊关系,致使该店达到了垄断药界的目的,把生意做到了京外
      几大城市,诸如沈阳、天津、上海、武汉等。
      (4)王麻子剪刀
      清顺治八年(1651年),北京菜市口一带出现了一个专营剪刀的店铺,
      因店主满脸麻子,便有购买者为该店出售的剪刀起了个俗名——王麻子剪
      刀。王麻子剪刀不胫而走,主要是该店对各作坊生产的剪刀质量要求很严,
      不达质量标准的一律不予收购。这一条深得顾客的好感,一时间,王麻子剪
      刀成了家庭主妇信得过产品,俗名越叫越响。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这家店主认可了顾客所起俗名,正式挂牌——“三代王麻子”,并在剪刀上
      印上“王麻子”商标,结果生意更加火红。“王麻子”剪刀商标的出现,产
      生了意料不到的经济效果,于是,前门大街、菜市口、打磨厂等地,相继出
      现了十几家借“王麻子”名气兜售剪刀的店铺,所挂招牌也不示弱,什么“真
      正王麻子”、“老王麻子”等。“王麻子”商标效应甚至波及到其它城市和
      地方。
      (5)瑞蚨祥
      山东章丘县旧军镇的孟家,自明代便从事商贾活动,清嘉庆前,就已经
      在山东周村建有“万蚨祥”店铺,主要经营铁锅、丝绸、棉布,还附设金店、
      钱庄。清嘉庆年间,孟家家大,业亦大,便分为四房(三恕堂、其恕堂、容
      恕堂、矜恕堂),各房的生意都从家门口做到了外埠。济南庆祥布店及天津、
      保定分号均由三恕堂所开;济南、北京、沈阳等地的瑞生祥钱庄、瑞增祥布
      店是由其恕堂、容恕堂所开;泉祥茶叶店和瑞蚨祥布店是由矜恕堂所开。孟
      家四房在山东乃至外埠开的店铺很多,其中最有名的字号仅八家,包括瑞林
      祥、瑞生祥、瑞增祥、庆祥、谦祥益、益和祥、隆祥、瑞蚨祥,人称“八大
      祥”。北京瑞蚨祥开业时间最晚,但论生意和名气,则居众祥之首。
      (6)内联升
      清咸丰三年(1852年),北京多了个制作朝靴的字号——内联升。这个
      鞋店的服务对象均为达官贵人,曾编录过一本详细记录朝内和外任官员靴子
      的尺寸、式样,及穿者对鞋的要求、爱好的书,名叫《履中备载》。正因为
      该店服务宗旨很明确,故将店名起作“内联升”,为穿靴的朝廷官员和王公
      贵族升官、得宠求个吉利、如意。此店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求官者来
      到该店查询《履中备载》,为欲攀近的上司做靴、献靴,以暗示乞求提拔重
      用能够联升官位的心思,结果,内联升成了仕途路上一块敲门砖,而内联升
      制的朝靴则成了显示官场势力的交易物。

      (7)月盛斋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北京户部街,一家主营五香酱牛、羊肉,夏令烧羊肉的清真铺——“月盛斋”正式挂牌营业。
      其名与□□教斋月有关,因其开张之日正值□□教斋月,故取名“月盛斋”。创办该店的老板叫马庆瑞,原来是做摆摊小生意的,专卖酱牛肉。
      他制作的酱牛肉味道鲜美,名声在外,买卖也变得越发兴隆,后便开了这家字号。开张后,生意更是红火。
      “月盛斋”的名气从民间传至宫廷,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宫廷发给“月盛斋”四道金牌,每隔数日向宫里送一次酱羊肉。
      正是宫廷的推崇,使“月盛斋”的知名度一跃进入高档次,列为北京风味佳肴,并有了个俗名“马家老铺”。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944369/3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