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沙

作者:楚剑吴钩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一百六十三、画角秋严


      京口战事告捷的消息在次日便传入了秣陵,而或许是因陆路难求速战、海路突袭失败,昭国的青州军将领们在徐州地界劫掠过一番物资后,便也在数日后就此回师北上,不再纠缠。
      故而两日后的朝会之上,新帝与太后在一应礼节过后,自是当先召见了荀峤,命其详细陈明此战得失。荀峤在分门别类汇报过各地的战果与府库损失后,又道:“臣以为,此次贼寇突袭徐州,当是为粮草补给而来。然而若是自青州港绕袭京口的数千部众得逞,又或是若贼寇有数倍于此的楼船水师,则我大宁国之东门便有若虚设,将为社稷之大患。”
      陈定澜笑了笑:“荀将军此言有理,只是孤尚有一事不明。”
      “太后殿下请说。”
      “贼寇既是自海上绕过扶海洲入江,为何沿途的吴郡与毗陵郡未有示警?荀将军可曾查明,此事是否是两地官兵有失?”
      荀峤斟酌片刻,拱手答道:“太后殿下,此事恐怕并非两郡官兵之过。”
      “何解?”
      “臣着人向京口询问过此事详情,并仔细勘探过那一艘被击沉的楼船。此船并不如江南水师中的楼船一般高大,除却甲板上的风灯外,船舱内的灯火均被木板隔绝。且那日本为残月,江海之上有夜雾,加之扬子江在京口浮玉山以东汇入东海,水面浩浩近百里,两岸守军的确极难察觉敌人的踪迹。”
      陈定澜微微颔首:“如此看来,这三吴之地的驻军,却是不足以完全防住海上的贼人了。不过既然说到了京口,此处的战况,又究竟是如何?”
      “殿下,京口一战是由中垒将军麾下之人部署,故而臣并不十分了解。”
      陈定澜听得此言,自是看向了群臣之中垂首而立的谢长缨:“如此,便由谢将军说说,为何想到了向京口派出人手?”
      “是。”谢长缨依言出列上前,徐徐道,“贼寇突袭江北的消息传来之时,臣听闻伪帝派去戍守青州的是中朝的乐平郡侯。此人颇有智计,臣担心他意不在劫掠,而在青州港乘船南下又极为便捷,便先行着人去京口组织百姓仔细盯梢。只是不曾想,臣还不及向陛下申请调兵,京口之事便已了结。”
      她说到此处,顿了顿,又道:“这两日战事了结,臣也已依照旧例,将应战人员及战况悉数报入五兵部。”
      “原是如此。”陈定澜若有所思似的沉吟了一会儿,便含笑说道,“二位将军自荆州战事起便屡有战功,故而今日孤也少不得要问一问二位,日后打算如何应对此类突袭?”
      谢长缨心知自己资历尚浅,若贸然开口势必引人不满,便将眼帘垂得更低了些,静候荀峤发话。而荀峤听得陈定澜如此开口,亦是觉得若此情此景之下不顾百官、应声直言,便多少显得有些目中无人。他思忖良久,方才恭恭敬敬地向陈定澜行礼道:“殿下,兹事体大,臣亦不能妄言,不妨便与诸公商议一番,看有何良策。”
      “甚好。”陈定澜不置可否地微笑着,扫视一番殿中重臣,“诸卿自可畅所欲言。”
      殿中重臣齐齐躬身行礼,应声道:“是。”
      因此事与三吴之地的安危息息相关,故而最先出列直言的,便是出身吴郡显贵世家的张鸣:“殿下,臣以为既是晋陵一带防守薄弱,便自当调兵镇守、或是就地征召新兵,不知荀将军究竟是因何而不能决断?”
      此言既出,吴郡顾、陆、朱三家的朝臣亦是纷纷附议,朝廷谏言在京口布防。而赵雍却是不紧不慢地捻了捻长髯,叹道:“诸公的提议诚然是好,只是试问如今当从何处、调多少兵力镇守京口?自王肃两番作乱后,荆、扬二州均是将卒疲敝,能够独挑大梁镇住一方的将军亦是各在其位无从调动,更不必说这两战耗去了多少内帑,还能否在保障各州郡的民生之外再迅速养起一支新兵。臣以为,荀将军所担忧之事,大约便在此处。”
      他这番话自然并非无凭无据,众臣听得此中难处,一时也大多缄默着沉思起来。度支尚书桓修见此情形,便也不得不轻叹一声,上前行礼道:“诚如右仆射所言,去岁江州地动,加之屡有战乱,而今年的赋税却还不曾收上,故而如今的内帑的确不足以完全支撑又一笔庞大的军费。”
      陈定澜听过殿中众臣的陈词后,径自沉吟了片刻,向桓修问道:“不知如今国库中能够额外拨出的钱粮,能有多少?”
      桓修思索良久,道:“保守算来,未必足以供养万人。”
      到得此时,谢长缨方才上前一步,道:“太后殿下,臣以为此战虽未落败,但青州的萧望之不难由返航的楼船士兵之口推断出京口的防卫空虚,当此之时,不得不在京口设立驻军。但需要拨入军中的钱粮,却仍有俭省分流之法。”
      “谢将军且细说。”
      谢长缨暗暗地深吸一口气,乘着此时大多朝臣皆有唇亡齿寒之忧,将前几日反复推演的方案徐徐道来:“此前都水台与少府已在京口疏浚水渠、开垦山田,而京口一带的流民大多怀故土之思,有意退敌报国,也正因此,臣的部将方才能够在一两日中便组织起了渡口的防卫。臣以为,既然这些南渡而来的流民原本尚未入籍,或可将京口群山间新垦的田地分付于愿意应召入伍之人,使其自给自足,并将其编入与军户、黄籍有别的户籍之中,另立一套优待的课税之法。如此,朝廷也暂可免去些许负担,来日内帑充足后,再将其户籍检明归入黄籍。只是臣毕竟资历浅薄,不知此法是否可行?”
      桓修沉吟许久,方道:“虽说日后检籍或有难度,但如今……的确已算是权宜的上策。”
      “既如此,不妨便暂且依照谢将军所言,在京口募兵一试,也好防住海上的其他贼寇。”陈定澜言及此处,复又扫视一番群臣,问道,“诸公可有异议?”
      众臣听得谢长缨方才所言之事,因唯恐来日贼寇发重兵奇袭而自己平白担了罪名,故而皆不敢反对募兵之事。陈定澜见此情形,自是微笑着吩咐殿中的中书省官员:“且拟诏令,加护军将军、广陵郡守荀峤为晋陵郡守、都督京口晋陵诸军事,主管京口募兵。加中垒将军谢长缨为晋陵内史、监京口晋陵诸军事,协理募兵事宜。”
      “是。”中书省官员即刻行礼应声。
      而众臣见此,亦是齐声唱诵道:“太后圣明。”
      ——
      朝会散后,谢长缨趋步走下太极殿的玉阶后,便匆匆追上了荀峤的步伐:“荀将军稍待。”
      “谢小将军,”荀峤略一侧首,向谢长缨亲和地笑了笑,似乎并无太多惊讶,“我也正打算寻你商议京口之事,不妨同行。”
      “晚辈恭敬不如从命。”谢长缨笑了笑,与他循着御道向大司马门走去。
      “此次江北战事能够迅速结束,还是仰赖谢小将军能勘破敌军用意。”
      “晚辈其实也拿不准,只是防患于未然。”谢长缨垂眸自谦一句,而后问道,“不知荀将军对组建京口流民军一事,有何打算?晚辈也好尽早做出配合。”
      “这话却是我该问谢小将军的。”荀峤朗然一笑,“谢小将军难道会说,此前你提议在京口兴修水田辨明户籍,只是出于奉命安顿流民之意?那么我倒是还需追问一番,谢小将军在七月的朝会之上提及京口流民,难道也是偶然的发现?”
      谢长缨心知他早已对自己的构想了然于胸,自是笑道:“是晚辈班门弄斧。不过,晚辈打算也只在方才朝会所言之事中了。”
      “我昔日也曾在平陵军中待过些许时日,镇北将军能有如此后辈,也算是后继有人,算不得‘班门弄斧’。”荀峤颇有些欣慰地笑着摇了摇头,而后正色道,“只是,在京口的农田得以有所收成之前,流民军的粮草用度唯有自朝廷与你我之手而出,谢小将军可明白其中难处?颍川荀氏虽可算是名门,但我所能填补的毕竟也有限度。”
      “晚辈明白,请荀将军勿忧。”谢长缨含笑长揖,“谢府多少仍有些积蓄,加上晚辈的俸禄,多少也能填补些许。此外所缺之处,晚辈已有了大致的设想,会尽快筹集得当。”
      荀峤闻言颔首:“谢小将军行事果真妥当。我毕竟身兼江北军事,不能常在京口,日后还请谢小将军多多看顾一番京口诸事。”
      “这是自然,请荀将军放心。”谢长缨思忖片刻,又道,“不知荀将军今日散值欲往何处?若是不急于渡江北上,可否与晚辈同去拜访一人,以便商定京口诸事?”
      “无妨,我原本便打算令副将往江北暂且统兵,待朝廷诏令正式下达后,便前往京口募兵。何况这本是我职责所在,自然并无不可。”荀峤顿了顿,面上虽已是一派了然的神色,却仍是笑问,“不知谢小将军打算拜访何人?”
      谢长缨笑吟吟地说出了二人早已心知肚明的答案:“自是尚书省的慕容左丞。”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002949/16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