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河

作者:清泉涌溢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144,上码头的水府庙,曾经设为小学堂


      144,上码头的水府庙,曾经设为小学堂

      最近,我同吴来富经理聊起枞阳县上码头,说起上码头的水府庙,吴经理无意中冒出一句话:“水府庙里办过小学堂,我在那里读过书。”

      这惊人的消息,顷刻间,让我精神抖擞,心情舒畅!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水府庙里办过学校,闻所未闻!我在枞阳县城土生土长,在枞阳老街生活六十多年,二十岁的时候,进入枞阳县糖果食品厂工作,这一工作就是四十多年,1983年底租了吴祥云家的房屋,在上码头水府庙附近居住,1984年,我住进单位河边宿舍,在枞阳上码头,一住就是二十多年,我从上码头水府庙门前不知道走过多少来回?从来没有听人讲过水府庙里办过学堂,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在我的记忆里,上码头只有一所枞川小学,枞川小学大门对着银洲路,银洲路那边就是水清岸美的臭塘,枞川小学操场濒临枞阳长河,长河岸边,有一个芦花渡,枞川小学的东边是芦蓆社,元钉厂,那些年,上码头的枞川小学,远近闻名,家喻户晓,人们只知道上码头的枞川小学,什么时候上码头的水府庙里办过学校了呢?

      这一下子,一石激起千层浪,撩起起我浓厚的兴趣,我接二连三地追问吴来富经理许多问题:“小学称呼什么?哪一年创办?哪一年停办?教师有几位?学生有多少?”

      吴经理告诉我说:“学校称呼东风小学,约三十位学生,有两三名教师。我是1958年进入东风小学,上小学一年级,我在班里年龄最小,比我年龄大的多得多。记得水府庙大门对着小弄堂。我在水府庙上到小学三年级,由于学校的学生人数增加,水府庙房屋小了,容不下许多学生,学校移到上码头银洲路的张家大屋,我在张家大屋读书读到五年级,转入枞阳小学六年级读书。具体情况我记不清楚了,胜利居委会老书记江礼和书记最清楚,你去问一下□□。还有江京生同我是同班同学,他在哪里读过书,他和你同在一个单位,你也去问一下江科长。”

      这大好事,激动人心,我迫不及待地掏出手机,拨打了江礼和书记的电话。□□已经80岁,1980年当胜利居委会书记,一直在枞阳城关镇胜利居委会书记岗位上工作到2009年退休为止,对枞阳上码头一些情况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为人浩然正气,和蔼可亲,慈祥热情。他老人家在电话里告诉我说:“上码头水府庙是设过学校,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来,学校移到上码头银洲街张家大屋。

      上码头水府庙有三进,前进同街道并排,二进房屋,三进房屋按山势建设,石头台阶,现在,水府庙的庙基还在,水府庙坍塌有二十年了,曾经,上码头水府庙分别住有七户人家,有姓许,姓王,姓方,姓汪,姓李人家住过……”

      我同□□通完电话,迅速拨打了单位同事江京生科长的电话,江科长告诉我说,他夫妻俩正在上码头防洪墙上游玩。

      我赶往枞阳上码头防洪墙,果然,江科长夫妻俩正在防洪墙上的亭子里等着我。

      一番客套话,我直奔主题,对江京生科长说:“你是哪一年在水府庙里读的书?学校称呼什么?水府庙是怎样的布局?”

      我们三个人坐在亭子里的木椅子上,江京生科长不急不躁地对我娓娓道来:

      水府庙是青砖青缝房屋,墙上砌墙的砖缝是用白石灰勾抹,穿枋立柱构造,圆木柱子落地是石础垫底,进门是青砖砌的圆形拱门,大门缩进1.5米,从大门进去,左侧,右侧,都是坡披房屋,东边屋里供着菩萨雕像,有尼姑在庙里主持。西边房屋是学堂,东,西房屋各有三四十平方米,一个班级,我从一年级上到三年级,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课,语文和算术书比现在的课本小些,簿些,我记得一位男老师的姓名,他叫曹振言,不知道是振檐,还是振言?音同。曹老师的家在水府庙斜对面,当年,曹老师四十多岁。

      课桌用砖头砌的石墩子,石墩子上担两块长木板为课桌,坐的凳子是长条木凳,三四个同学坐一桌,约三十名学生,水府庙东边是人和油坊,从前,水府庙门前这条街道叫油坊弄,蛟台里。1968年,人和油坊移到下枞阳,成为红旗油厂。人和油坊就是现在的老公安局地址。水府庙的西边是老电机厂。水府庙对面是小弄堂,枞阳县印刷厂。

      我八岁的时候,上水府庙小学一年级,一学期的学费是两块多钱,那些年,钱值钱,一根油条卖2分钱,上到小学三年级,学校搬到银洲街张家大屋,学生有六十多人,读到五年级,学校从张家大屋搬到连城湖居民宿舍房,一大间教室,到六年级,学校调整,我转入枞阳小学上学。水府庙是老房子,历史悠久,上码头枞川小学是后来建设,大约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枞阳县城关镇建造,上码头张家大屋还在,有张家后代人在里面居住,你方便的话,去问问。

      我谢谢江京生科长夫妻俩,独自一人去上码头银洲街,去拜访张家大屋。

      张玉芳夫妻俩在家,我走进老屋的堂厅,她夫妻俩认识我,热情地迎接我,挪椅子给我坐,我同她夫妻俩都是老熟人,1983年5月,我进入枞阳县糖果食品厂工作,这一年的10月份,我夫妻俩租了上码头吴祥云家的房屋,只隔一户人家,同张家大屋是邻居了,彼此认识了,成为熟人了。我妻子曾经在县牙刷厂工作,同张玉芳在一个单位上班,由于这一层关系,我开门见山说明来的原因,张玉芳夫妻俩为人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人品好。张玉芳告诉我说:“我家原先是三进房屋,中间房屋和后一栋房子办过学校,我小时候也在这里上过学,记得凳子是学生们带来的,课桌是木板担在砖头上,黑板是一块漆过黑漆的小黑板挂在墻壁上,我记得两位老师的姓名,一位男老师叫张复生,一位女老师叫吴海波,在我家办学时间不长。学校一部分学生规划到枞阳小学,一部学生去了正大街老电影院后面的民办小学读书……”

      辞别了淳朴善良的张玉芳夫妻俩,我的心情愉悦,想不到枞阳县上码头的水府庙和上码头的张家大屋,六十多年前设过学堂。我用文字记叙下来,为宣传家乡枞阳县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748480/14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