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作者:澹台逍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0569章求贤若渴


      刘备也确实看人特别准,他一直都很器重魏延,把魏延从平民之中提为将军,还让魏延镇守汉中要地,魏延也确实不负刘备的嘱托,可是最后却因为诸葛亮的猜忌而冤死,还背负了一个叛贼的名声。

      这三国演义里已经定了型。

      其实魏延这个人忠肝义胆,敢打敢拼,是不可多得的将才,很明显,刘备是伯乐,他认识千里马。

      因为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在伯乐的眼里,千里马很多。

      所以在刘备在世之时,手下确实是人才济济,可是就在刘备去世后,因为蜀国高层中,就再也没有伯乐了,所以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尴尬局面。

      因为没有伯乐。

      就没有千里马,其实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军事集团,如果没有一个有伯乐才能的统帅。

      就注定这个国家或集团。

      就不会有。

      大批的“千里马”,没有大批的“千里马”,这个国家和集团就会越来越没落,就注定这个集团将走向失败,蜀国在刘备死后,就失去最重要的领导核心,诸葛亮就是再会打战,可是没有大批的“千里马”。

      没有了一大批。

      武艺高强的将领支撑,军队的实力,也就越来越弱小,在诸葛亮死后没有多久,蜀国就灭亡了。

      诸葛亮只是一个。

      高明的军师,他并不是一个伯乐。

      没有一个高明的舵手,来给他把舵,他就会迷失方向,最后走向失败,其实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社会里什么人都有,天才,奇才,身怀绝技,艺高人胆大,就看有没有伯乐,去发现和使用。

      去将各路神仙。

      聚集在一起,有秩序,有条理,整齐划一,统一听从指挥,当然,这其中需要的,也不是一般智慧。

      我们知道。

      在刘邦的手下,张良是贵族。

      陈平乃游士,萧何为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为布贩,娄敬为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吹鼓手,韩信乃书生,有各式各样的人才,这些人都是为刘邦,建功立业的“千里马”。

      这些的“千里马”的出生。

      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甚至是下里巴人,没有独到的眼光,是无法把他们发掘出来的。

      还有很多人。

      都曾经在项羽手下当过差。

      最后跑过来投奔刘邦的,被刘邦招降纳叛,如何把他们组合一股力量,如何让一个个的草头王,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没有过人的智慧,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陈平原是魏王手下的人。

      得不到重用后投奔项王,还是得不到重用,于是再投汉王刘邦,陈平来投刘邦,他是从项羽军中逃出来的。

      刘邦非常高兴问:

      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什么职务呢?

      陈平就说是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马上任命他做都尉,任命以后,舆论哗然,很多刘邦军队里的老资格将领不服气,开始嘀咕,一个逃兵的几句话,就给他这么大官。

      大家议论纷纷。

      刘邦不予理睬,因为经过交谈,他清楚陈平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其实刘邦还有更深一层的。

      意思在里面。

      他的如此做法,起到瓦解敌军斗志的作用。

      对投奔过来的敌方将领的重用,也鼓励了许多因项羽强大,而投奔项羽的优秀人才,在怀才不遇后,可以投到自己的阵营来,自己一定会重用的,韩信也是如此,开始投奔项羽,项羽不予重用。

      刚投刘邦时。

      虽然给了很高的官职,只是并没有将,军事指挥权完全交给他,韩信感到自己还是,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

      于是又想离开。

      因为他希望的是,军队的统帅。

      没有这样的权力,他就无法发挥他全部才能,还有可能同级之间的相互制肘,让他的谋略无法发生作用,因此再次出走,离开了汉军,但萧何深知韩信军事才能,想要灭楚夺取天下。

      没韩信不行。

      于是,才上演了一幕,流传千古的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向刘邦详细介绍了。

      韩信军事才能。

      刘邦马上不计前嫌,从善如流。

      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一统天下,忠心不贰,至死不渝。

      在我国历史上。

      从布衣做出一番事业的,英雄豪杰无计其数,但能坐到帝王位置上却屈指可数。

      尤其像刘邦这样。

      从社会底层一个,很不显眼的小人物。

      能够一跃而取得天下者,绝非偶然,而是他有这样的潜质,有伯乐之才,才能从善如流,他有了这个伯乐之才,才能辨别清楚,才知道下面的人,什么是讲得对的,什么是讲得错的。

      做为统帅。

      不仅要有伯乐之才,而且还要考察品行操守,相心相德,知人善任,不能以貌取人。

      不能拘泥于方法。

      要善于从内心中去观察,从行为中去辨识。

      这才是能够做统帅的人,度量他人之心,知其心之所趋,揣度天下,透视国情,观其财物之有无,民财之多寡,军力之强弱,君臣之贤愚,天时之福祸,国运兴衰存亡。

      心机谋定而后动。

      如果没有伯乐之才,就是本领再高,也难成大器,所以说是事在人为,而不在定数。

      刘邦在夺得天下后。

      与群臣议论道:

      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呢?大臣们七嘴八舌的总结了一通,都不是刘邦想到的答案,刘邦自得的说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

      “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而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很明显,刘邦不仅能识才,还善于用才。

      做到人尽其才。

      同时还善于驭御人才,善于驭御手下的那班骄兵悍将。

      与此相比,项羽就差多了,不能识才用才,不讲谋略,怎么能不失败,所有能够成就大业的伟人,都非常重视人才,就是女皇帝武则天,也同样重视、爱惜人才,光宅元年(公元684年)。

      徐敬业据扬州。

      起兵反抗武则天,到处散发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伐武氏檄》,用极其恶毒的语言诬蔑、攻击武则天。

      武则天看过后。

      并没有生气,而是感叹他文采飞扬。

      赞扬骆宾王:“人有如此才,而使之流落不偶乎!”,并且为没有将如此优秀的人才,网罗到朝廷而感到惋惜,认为这是“宰相之过”,三国的曹操也是一个识才、爱才之统帅。

      同时也是一个伯乐。

      他不仅能聚才也能用才,使众多超卓才能的人士,为他出生入死而不悔,在他的麾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最终能够雄霸中原。

      成为三国中的最强者。

      他的麾下,文有荀彧、荀攸两叔侄,郭嘉、程昱、贾诩、刘晔、吕虔、满宠、毛玠等,人人足智多谋;武有典韦、许诸、徐晃、张辽、张郃、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个个勇冠三军。

      刘备麾下人才。

      数量虽然不多但质量很高,谋士基本上只有,诸葛亮与庞统,但却是整部《三国演义》中的,最重量级智囊。

      号称“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而刘备两人兼得。

      终能从困境中夺得三分天下,武将中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及魏延等,只有吕布、典韦、许诸、张辽、徐晃、孙策、甘宁等能够比肩,孙权手下虽然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文臣武将。

      但也是人才众多。

      “群狼汹汹能敌虎”,且三世治理江南,根深蒂固,力量自不可小视,文臣中张昭、张紘、鲁肃、吕范、诸葛瑾等一时名士。

      武有周瑜、吕蒙、程普、黄盖、甘宁、凌统、蒋钦、周泰、陈武、潘彰等,忠心耿耿,保卫江东。

      这样的事太多了,就举个例子吧。

      比如曹操。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

      一反过去。

      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

      要起用那些。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

      这是对当时以门阀品第,为唯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保守主义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罗致到了人才。

      还有个如何任用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曹操亦有独到之处,这就是清人赵翼所概括的:

      “以权术相驭”。

      至于具体的做法,赵翼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盖曹操当初起时,方欲籍众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杨阜所谓曹公能用度外之人也。

      及其削平群雄,势位已定,则孔融、许攸、娄圭等,皆以嫌忌杀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倚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

      然后知其雄猜之性。

      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备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

      曹操在创业之初。

      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

      他可以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两人之上,故大多能得到这些人的致死效力。

      更为难得的是。

      曹操在创业之初,就能用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记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

      也不加报复。

      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例如官渡之战后,发现许多“许下及军中人”与袁绍暗通的书信,有人提出要查清之后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于是命令当众“皆焚之”。

      又如陈琳。

      原是袁绍的部下,曾为其起草讨曹檄文,一直骂到曹操祖宗三代,但归附曹操之后,仍然受到重用,并未遭受到报复。

      再如张绣。

      与曹操有杀子之仇。

      但张绣归降后,曹操不计前嫌,仍拜他为扬武将军,并结为儿女亲家,官渡之战中,张绣力战有功,后又击破袁谭,曹操论功行赏,增邑二千户,其他“诸将未有满千户者”,然而,曹操对于人才的恩惠、友谊和礼遇、宽大等。

      都直接服务于其政治目的。

      他的目的很明确,笼络人心、以让人才为其所用,一旦达不到这一目的,或者过去倚仗的人才。

      对其产生了异心的。

      那么就毫不留情地加以剪除。

      曹操智囊团的首席人物,荀彧的遭遇就很能说明问题,他“弃绍从操”之后,在政治方面给予了,曹操很大的支持,曹操也与他颇为投缘,甚至称赞其为“吾子房也”。

      但荀彧自幼受儒家礼法教育。

      毕竟心存汉室,他之所以为曹操出谋划策,就是希望能通过曹操“削群雄,以匡汉室”。

      所以当他看到。

      曹操权位日高,欲加国公和九锡时。

      便和曹操在政治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他明知曹操有僭越之心,却不肯附和,这就成了曹操,实现个人野心的绊脚石,于是遭到嫉恨,关于荀彧的结局,有人说是被曹操用药酒毒死。

      也有人说是受胁迫。

      而自杀身亡,总之是不得善终,当然这也是曹操,维护政治集团的,前途所必须的。

      如果他真心胸宽大到。

      连自己的政敌都信任有加。

      那就不是聪明,而是愚蠢了,就是在当今时代,就要国家强大,大量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赵卫东很清楚,要将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最宝贵的资源,把人才的发现、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

      体现出。

      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地方和单位,或存叶公好龙之心。

      或有求全苛责之意。

      人才工作华而不实,不能尽如人意。

      正确的态度和办法,应该是对人才既要重视,更要重用,必须要防止把人才当“花瓶”看,努力做到才尽其用,人才效能的开发,必须以“用”为本,时下,很多部门一谈到人才,就是博士、硕士、高级、中级职称的人员。

      热衷于用高学历装“门面”。

      其实有职称,有学历,确实也代表着知识学问,确实是人才,但是也有很多,没有文凭的人。

      也是天分十足。

      只要稍微的培训,就是非常优秀人才。

      有些甚至是,很多有知识学问的人,也无法比拟的,就象是刘邦、刘备等虽然出生非常平凡,但是:“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其实大量的“千里马”,都掩藏在草莽之中。

      为什么。

      很多的领导干部都觉得,人才难得,这关键是这些领导干部,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眼光。

      大家都很清楚。

      农业是靠天吃饭,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

      赵卫东就听到一个农民说,他不怕天灾,就是发生天灾,他种植的农作物,照样丰收,这样的农民难道不是人才?他还见过一个农民种植生姜,种植成本相同的前提下,产量要比别人高20%。

      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人才?

      其实他们的文化都不高,但是心思都比一般人更灵巧,想法更多,也就够做出平常人。

      根本做到的事情。

      很明显这些都是人才,用好了都能创造出奇迹。

      就是有了人才,关键还在于用,只有用好人才,才有价值,有不少地方引进了人才,却不为其提供创业的舞台,致使不少的人才“浮”在机关而不是下到基层,有的人才待在会议室,而不是实验室。

      不但造成了。

      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人才的能力,也在长期的闲置中逐渐退化,有的是把人才引进。

      当成“政绩指标”。

      有的是把人才,当“花瓶”摆设。

      对本单位的工作,起不到什么推动作用,干部群众自然也会,有意见和看法,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还是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缺什么人才就引什么人才。

      更重要的是。

      引进来了一定要合理使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必须防止把专业人才,当“全才”看。

      努力做到用其所长。

      有的地方对,人才盲目崇拜。

      认为人才,是什么都懂的“百事通”,凡事都找“人才”干,把人才当成“全才”来看,这样的效果怎么能令人满意,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高明的人才,都不是完美的,都可能有其“软肋”。

      有其不擅长的领域。

      如果把专业人才,当“全才”看、当“全才”用,就有可能出现,用错马谡一样的。

      严重后果。

      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观念。

      对人才的特点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知人善任,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下好、下活用人这盘棋,只有用人所长,人才才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669578/569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