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小说《巽离络》读书心得

他看那双鞋上绣的是水仙,就笑道:“她一定很喜欢。”

水仙,花冠玉白,花萼鹅黄,花味清香,娉娉袅袅。在子巽眼中,络之如水仙般美丽出尘。

“巽为风,因而长风相随,吹拂不中断。”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煦风缭绕,水仙盛开。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读后感

立意:读书心得

  总点击数: 487   总书评数:2 当前被收藏数:4 文章积分:154,565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评论
  • 作品视角:
  • 所属系列: 无从属系列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14846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煦风缭绕,水仙盛开

作者:煦风缭绕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 章


      最近重读《巽离络》,只觉语言俭素,韵味悠长,教人欲罢不能。作者在故事中留下了许多暗示性线索,反复品味,就能透过文字寻找到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察觉出人物千回百转的心思,体会到各种莫可名状的情感。心有所感,遂作此篇。

      (一)风起,火烈

      巽为风卦,离为火卦。子巽和子离,一个像煦风般温和内敛,一个像热火般炽热张扬。他们性情不同,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也不相同。关于他们如何对络之心动,文中写得比较含蓄,尤其是子巽的情起,写得尤为隐晦。通读下来,我觉得他们对络之心动的心路历程十分相似,如果说子离的情起是一条明线,那么子巽的情起就是一条暗线,两条感情线相互对照,相互碰撞,又相互影响。

      络之喜欢嫩黄、鹅黄、浅黄这类颜色,与韩家众人初见时,她便穿着家常穿的嫩黄衣裳。子巽后来对茵茵说“你娘穿黄的很好看”,倒有点“恁时相见早留心,何况到如今”的意味,虽然“那时他们谁也没有牵扯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着纱窗上映出的曼妙侧影,听着厢房里传出的清脆话语,子离微微失神。韩白两家结怨极深,韩府上下并不待见络之,甚至对她时有刁难,但这个姑娘却极少抱怨,还会苦中作乐,这不禁勾起他的好奇心,她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姑娘?

      络之落水之前,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子离在仰桐庐里的经历和感受,但是读者可以通过体会子巽在仰桐庐里的经历来感知一二。因为经常乱动络之的东西,子离对络之的过去和性情渐渐有所了解。白令璩不喜欢这个女儿,对她也无甚优待。白府的陪嫁只有琉璃一人,桌上的钗环样式很旧,案上放着没有出处的画笔,有些画笔已经开叉却依然在用。络之不喜欢读正经书,平日里喜欢绘画,还画得不错,能将人物神韵画得惟妙惟肖。

      尽管在韩府的处境艰难,络之却安之若素,她虽然从不抱怨,可也不是逆来顺受之人,子离捉弄她时,她便会与他吵架。他们并非一直都是针锋相对的,有时两人也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吃茶聊天。她知道他在兵部任职,因为秉性耿直,有时在外面受了气回来会拿她出气,但是他心眼不坏,因此对于落水一事络之并不责怪他,只道“他又不是故意的”。在韩府备受冷落、苦闷无聊的日子里,子离带给络之许多乐趣,所以病愈后她时常想到他;他也因为内疚想来看望她,却被琉璃骂着赶走。少男少女在一次次的吵架拌嘴中不知不觉感情升温,情窦初开。

      络之落水之前,子巽和她的交集不多,对她的了解主要来自旁人转述的络之与父亲之间的一段对话。也许是因为这个女儿天性率真执拗,有时说话行事不够圆融,她不为白令璩所喜。她看得懂父亲和他之间的争锋较量,自己心中也有一杆称,哪怕两边都不讨好,日子会过得很艰难,她也决定两不相帮。因为这个小姑娘的快言快语,元宵夜里子巽原本怅惘的心情也变得轻快起来。从芳儿那里得知落水事件的前因后,子巽明白络之是一个心地善良、恩怨分明的姑娘。在仰桐庐里看到的一切,又让他明白络之是无辜的,是这场婚事的牺牲品。

      因为姜嬷嬷私贩琉璃一事,络之第一次在韩府众人面前发了脾气。哪怕知道韩家人并不在意自己,父亲也不会为自己出头露面,但是为了琉璃,身体不适的她强撑着脸面据理力争。“她一双亮目瞪着子巽,好似这些话要说给他听一样,子巽只默默看着她。”子巽后来回忆说,“大约就是从(落水)那时起他俩开始纠缠不清。可自己却是何时牵扯进去的?”后文中有几处地方隐晦提到子巽喜欢络之的眼睛,我想大约从这时起,他便牵扯了进去。正如怀凤当年一眼便记住了络之灵动的眸子,那双雪亮倔强的眼睛对子巽的触动也必定极深。

      “碎琴”一章是子巽和子离对络之情感变化的重要节点。子巽因姜嬷嬷一事去仰桐庐看望络之,却不想在那里遇到了子离,还看到了怀凤的琴。琴对怀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能把琴送给络之,说明她对络之品性的认可和喜欢。在此之前,兄弟二人对络之的品性已有所知;而在此之后,他们从心底里彻底接受了络之。在他们眼中,络之是白家人,也是白令璩的女儿,但她更是她自己。

      我觉得怀凤赠琴一事最大的作用是使得子巽和子离在喜欢上络之这件事上并没有经历太多的纠结和挣扎。他们都是恩怨分明的人,知道杀父弑兄之仇与络之无关,络之没有对不起他们,他们只有两件事需要忧心:一是如何让韩母接受络之;二是大仇得报后如何面对络之。这便是子离梦境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子巽后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件事的另一个影响是子巽开始正视络之为自己的夫人。无论白家未来怎样,他都会尽力给络之安排个好归宿,但是在未想好她的归宿前,她都会是自己的夫人,自己不会再对她视而不见。因此家人为他饯行时,子巽特意请来络之,希望能慢慢化解家人对络之无谓的怨恨,让她在韩府的日子好过些。事实上,在得知怀凤赠琴之前,子巽就已对络之生出了好奇心,而赠琴一事让他对她的好奇心变得更强。

      子离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络之生情,因为子巽在仰桐庐里的一番训斥,“(他)心头涌出一股莫明的烦躁,波澜浮动却无法道明”,继而察觉出自己对络之的喜欢。而他在饯别宴上的表现,更是让子巽彻底确定了他的心思。“芳儿叫道:‘不会啊,我会去和她玩的;另外三叔叔也会去的,对吗?’她说完便回头看着子离,可子离却未看她,他感觉子巽狐疑地瞟了他一眼,就迎上了他的眼睛。”子巽是一个善于洞察人心的人,听到芳儿的一番话,再联想到自己在仰桐庐里的所见所闻,便一眼看穿了子离的心思。“她笑意更深,左边脸上的酒窝就陷下去。子离心里有些空落,就转开眼睛,看见子巽也意味深长地看络之一眼,旋即就平静地转向自己的方向,他连忙低下头吃菜。”待看到笑容可亲的络之,子巽就明白了子离的情之所起。佳人殊美好,无怪乎少年郎怦然心动。其实,子巽也不例外。

      “碎琴”之后,子巽对络之有“三试”:一试络之人品,二试她对子离的情,三试她对自己的情。作者曾对此做过解释,她说“按照初衷,这三个试是写子巽为何喜欢络之的......(经过)这番折腾后,他难免对络之产生某种特殊感情,偏偏子离和络之早已相知,这才刺激到他”。我对此以为然,但对子巽情起的时间却有一些不同的想法。金庸先生曾经说过,“既然他的个性已写成了这样子,一切发展全得凭他的性格而定,作者也无法干预了”。基于自己对人物的一些思考,我想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我觉得子巽和子离一样,在“一试”之前便已对络之动心,他对络之的心思早已表露在自己赴河北前对子离的那段训话中,只是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对络之生情。

      子巽对子离道:“你要明白自己的身份,于公于私都要知道避讳。”一开始读时,我便心生疑问,何为“于公于私”?为何要这么分?后来,我在后文中找到了答案。“你是为了自己的私心吧。你若能生私心,我为什么不能?以前你用家族利益来教训我,我没话说。可现在呢?”“你要真想过我这个哥哥,想过这个家,一开始就不该去招惹她!”结合这两处内容看来,子巽所说的“于公”指的是整个家,“于私”指的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言语会往往会在无形中反映出他的潜意识。子巽说那句话时应该是存有一定的“私心”,否则他没有必要如此“公私分明”,说出“于公于私”这样的话来。但这份“私心”与他“三试”之后的“私心”不同,彼时子巽与络之的交集还不多,只是对她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他的“私心”其实更像是一个男人在面对自己潜意识里可能喜欢的女人时的占有欲,尤其当这个女人还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夫人。

      子巽本想从络之这里入手,了解白皇后的一些旧事,未曾想以棋观人,对络之有了“一试”。但他无疑是享受与络之相处的过程的,整个过程十分轻盈,其愉悦感不亚于元宵夜耳闻络之与父亲的对话。无论是络之在践行宴上的种种表现,抑或是她在仰桐庐里与子巽的短暂相处,都加深了子巽对她品性和容貌的认知。有了这些情感上的层层铺垫,子巽就自然而然地对着络之说出了那句感慨,“怪不得怀凤喜欢你”。但他何尝不是在感慨“怪不得子离喜欢你”?其实,这句话也间接表达出了他对络之的欣赏和喜欢。我一直觉得如果没有怀凤赠琴和子离动心这两件事的催化,子巽也会在日后的相处中渐渐喜欢上络之,因为那双雪亮的眼睛早已打动了他,这两件事不过加快促成了这份喜欢罢了。

      子巽深知子离的个性,所以他并不指望两次简短的训话就能彻底打消子离的心思,只是他知道络之虽然天性率真,却是知礼有节的大家小姐,故而心中无端生出几分放心。自河北归来后,哪怕看到子离和络之十分熟稔,他也仅仅是皱皱眉,之后的一个月因忙于公事,他也未曾将此事放在心上。中秋节时曾伯的一番话才让子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他低估了络之对温暖的渴望,也低估了子离对络之的喜欢。祠堂“二试”时,子巽怒火滔天,恶语伤人,我觉得这并不因为他怀疑络之心怀鬼胎,而是因为他在宴席上察觉到络之和子离对彼此生情,他莫名感受到了一种背叛——来自夫人和弟弟的背叛。

      子巽这辈子只在年少时对怀凤动过真情,他视蓝丹为红颜知己和得力帮手,他对文抒只有责任和义务,但络之却是不同的,她带给他许多新奇的感受,他对她有朦胧模糊的好感。只是因为公事繁忙,两家又有恩怨,况且络之本就是自己的夫人,所以他一直没有来得及理清自己对她的心思,不成想被子离捷足先登,如今连思考的机会似乎也没有了,自己隐约的心动也要被生生掐断。面对络之勇敢无畏的爱情宣言,子巽既震惊又愤怒,既羡慕又伤怀。而络之提及怀凤与他的过往,又戳中了他的伤心事,令他恼羞成怒,拔剑相向。

      比之怀凤和蓝丹,作者在描写络之的容貌时似乎有些吝惜自己的语言,通读下来,我感觉络之大约像她的母亲那样,虽然美丽,却不夺目。“络之哪里禁得住他这话,马上就呜呜地哭起来。子巽蹲下来端详着她,冷笑道:‘你就是用这副表情勾引我弟弟的?’”哭泣时眼神倔强的络之令子巽心动,月光下目光柔和、神色温柔还带着些许天真烂漫的络之,更是让子巽心中泛起涟漪。“她人那么好,又那么喜欢你,怎么会怪你?”络之陪伴怀凤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她轻柔的话语比任何人的话都能宽慰子巽。面对这样的络之,子巽不想放弃,也不甘心放弃。他羡慕子离能拥有络之的信任和喜欢,也羡慕络之与子离之间的真情,但他却不愿成全。如此,又有了“三试”。

      为了自己的私心,子巽安排子离离家数月去巡视边疆海域。子离不在的时间里,子巽几乎天天都去仰桐庐里找络之,一来他确实被络之吸引,二来他想确认自己对络之的情感,三来他向来自视甚高,不相信络之不会对他动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子巽无法自欺欺人,明白自己喜欢络之。那么,子巽为何会喜欢上络之?

      (二)心安即是归处

      子巽曾对络之说,“她(怀凤)若没死,我一定风光地迎娶她,然后和她过一辈子,像所有的夫妻一样——除了遇见你,若是遇见了你,还是要走这样的路。”对于自己的心之所属,子巽一直都很清楚明白。相信许多读者对子巽的这段话都触动极深,但也不免心生疑问,为何子巽对风华绝代、重情重义的蓝丹无意,放得下才貌双全、温婉善良的怀凤,却对络之情有独钟、非卿不可?若要讨论这个话题,就离不开分析子巽的人物性格和他的人生经历。

      第一章中子巽虽未正式出场,却已出现在别人的话语中,白令璩对大总管白瑞道“韩子巽那么精明,你会是他的对手吗”。子巽是聪明的,也是“自幼老成的,别的小孩在追逐打闹的时候他已经在看资治通鉴了”。东方曜对他赞誉有加,三朝元老陈公也评价他极为聪明,可成大谋略家。可正是因为这份聪明,让子巽早早地看透了帝王的制衡之术,明白无辜枉死的父兄不过是先帝“延续江山的铺路砖”。他一生都背负着这个沉重的负担,也从未告诉任何人。

      先帝病势汹汹之际,朝中因立储一事闹得人心惶惶。陈公通过琢磨韩黄一案,明白先帝对韩家杀伐过重的原因,也猜到了储君人选。而远在西郊的子巽了解了朝中局势之后,也在与自己的对弈中悟出了先帝的心思,“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眼睛里闪过一丝哀凉,却稍纵即逝。渐渐嘴角浮出一丝笑意,却是苦笑”。韩白两家的这笔账牵扯到许多人,成因错综复杂,关系盘根错节,难以算清,但是子巽却将这些恩怨看得十分清楚明白,父兄枉死和韩家被抄看似是白令璩诬告陷害以致圣听蒙蔽所致,其实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先帝,是帝王的制衡之术。

      “络之抬头看他:‘可你恨我爹。’子巽听了笑道:‘那更不可能了,我从不憎恨我的对手。’”子巽恨白令璩吗?当然恨。从情感上说,这等奸佞阴险之人于朝廷、于百姓无利,又跟自己有杀父弑兄之仇、抄家之痛、夺妻之恨,他怎能不恨?但子巽的回答也不是虚话。从理智上说,他知道韩白两家都不过是帝王棋盘中的棋子,他最该恨的是那位不把臣子命当命的先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子巽可以倾其所有与白家斗法,为父亲和兄长报仇雪恨,却不能与先帝清算这笔血债。

      子巽将惩治白家、复兴家业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储君身上。因为猜到子离结识的年轻公子是八皇子容素,容素多次拜访老师东方曜却不得一见,所以子巽设计在老师家中巧遇容素,借机赢得他的信任,成为他的助力。容素登基后,国家大事重于自家恩怨,因此子巽答应与白府结亲。他一等再等,一忍再忍,却发现容素对自家虽有优容,并无惩治白家的意思。子巽曾立誓报仇雪恨,既然容素不可信,他就自己暗中布局。谋划数月后,子巽利用容素的思母之情一举翦除了白家。

      容素经陈公指点得知自己被利用,对子巽心存芥蒂。接着,他又因蓝丹一事醋意大发,得知蓝丹曾与蔡宝良有来往后,更是让他对子巽心生不满。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容素也做不到惩治凶手,一如先帝当年没能为他的母亲伸张正义。他本就满心愧疚,子巽却在此时向他发难,逼迫他为蓝丹报仇,令容素恼羞成怒,觉得自己天威受损。自此之后,容素视子巽为“第二个白令璩”,而子巽也对容素失望至极,君臣之间再无信任可言。

      子巽在三兄弟中最聪明,也被父亲寄予厚望。韩广善一直言传身教他做修心正己之人,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行利民之事。子巽受父亲影响,也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和抱负。然而两位帝王的所作所为让子巽对帝王失望至极,对帝王权衡之术恨之入骨,对忠君思想更是深恶痛绝。自蓝丹一事起,他便不再谨守君臣之礼。孙召阳曾评价子巽说,“他对君臣之礼的固守有欠妥当。不过这也不能怪他,历来的能人异士都会有些清高,又喜欢在别人面前显露一下自己的才能”。其实不然。子巽多次挑战天威不是因为恃才傲物,而是因为心中的愤懑不平和无可奈何。

      “他得为他做的事付出代价!我谁也没有伤害,□□繁华似锦,臣民安居乐业。”子巽这样为自己辩解道。他说得没错,但是陈公说得也没错,正是因为他与白令璩互相争斗,朝中分门别派,军心涣散,民心动摇。子巽对此知情吗?答案是肯定的。他那么聪明,怎会不知?就他的本心来说,他不愿如此,父亲也不希望他如此,只是他陷入这个权力斗争的漩涡后就很难再脱身。“先帝利用我家来尽忠,我便借容素的手尽孝,归跟就底却是谁对谁错?”子巽虽然聪明,恐怕一辈子也无法想明白这个问题。

      子离回忆说除了抄家那年,几乎没再见到哥哥郁结过。因为过往的经历和内敛的性格,子巽很少将情感诉之于口,往往藏而不露,真相的负担过于沉重,所以他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说过这个秘密。“他不太发火,一旦发起来也不会叫嚣,却更教人害怕……他说完后双眼还闪着怒光,呼吸也失了平稳,好似一头猛兽舔着自己的伤口。”直到大仇得报,白令璩已死,子巽也未曾淡忘当年的那场噩梦,而这场噩梦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的终点。

      除了母亲和子离,文抒和蓝丹是子巽最亲近的人,可是子巽对她们无意,也无法从她们那里得到心灵上的慰藉。看到子巽为怀凤立的牌位上写着“吾妻”两字时,我推测文抒本来是要被韩母聘为子巽正妻的,只是因为子巽的坚持,才被娶为侧室。子巽年少时便声名远扬,文抒一直对他心存爱慕,只可惜子巽与怀凤才是一对,不知道她的存在。后来等她有机会嫁给子巽时,便不在意名分了。她虽然无名,却有分,被韩府众人视为子巽的夫人。文抒万事以子巽为先,体贴韩母,将韩府管理得井井有条,希望借此让子巽喜欢上她,可惜她是韩母所喜欢的媳妇,却并不是子巽所喜欢的那类女子,她也不懂子巽,无法跟他进行精神上的沟通,所以子巽始终无法回应她的喜欢,只能与她相敬如宾,对她满心愧疚。

      蓝丹是故事中另一个最出彩的女性,子巽与她有过一段感情纠葛,曾为她的逝去悲恸不已。蓝丹生得明艳照人,引无数风流子弟竞折腰。虽是风尘中人,蓝丹一直洁身自好,自食其力。她聪明伶俐,知恩图报,以兰铃居为据点帮子巽暗中谋事。就连眼界甚高的付纳也十分欣赏她,评价她“是喜是怒皆呈于脸上,无一般女子拘泥之态,只把她当作天神歆慕”。蓝丹先于文抒与子巽相识,她风情无限又对子巽有情,半推半就间两人有过男女之欲,也许子巽曾经做过尝试,只是他心中一直有怀凤,对蓝丹始终无法生出男女之情。其实,经过对比就会发现,蓝丹并不是子巽所喜欢的那类女子,“怀凤为人沉静,络之也不是热情之人”,蓝丹与她们的性情并不相似。而蓝丹也通过容素一事明白了子巽一直拒绝她的原因,他们都无法因为感动而爱上一个人。某种程度上说,蓝丹与容素的感情线正好对应了子巽与蓝丹的感情线。子巽后来遵从母命娶了文抒,他心知自己对不起蓝丹,对她愧疚不已。婚后的子巽之所以一直在两个女人之间徘徊,是因为他有责任在身,不能无视文抒,而他又贪恋从蓝丹那里偶尔获得的些许慰藉,此外,蓝丹还是他谋事时的好帮手。文抒与蓝丹互不相容,为了三个人都好,也为了家宅安宁,所以子巽从未起过心思接蓝丹入府。

      谁也没想到一桩荒唐的婚事,让子巽遇到了他一生的至爱。仔细想来,络之似乎很少为子巽做过些什么,却能得他青眼相待,怪不得文抒嫉妒道“她不配你这么对她”。可是喜欢一个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如果是对的那个人,哪怕她什么也不用做,你也会喜欢她,而且我觉得子巽喜欢上络之是有原因的——他喜欢与络之之间这种轻盈的感情关系。特别是当他背负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而无法解脱时,络之的一颦一笑和一言一语往往能帮他化解千愁。

      “原来是笔糊涂帐,这些恩恩怨怨的事总叫人看不透,总叫人想着为父报仇,父债子偿之类的,自己把自己当成判官,真是俗气!”对于韩白两家结怨的真正的因果关系,络之是不清楚的,但她的这句话却说到了子巽的心坎里,或者说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在与子巽为数不多的几次交集中,络之就已经时不时地会说出一些让子巽觉得有趣的话,有充满稚气的,有略带禅意的,也有比较通透的。这些话或是让子巽开怀一乐,或是让他心境开阔,或是让他心绪清宁。有些话甚至会暗合子巽的所思所想,让他心中诧异,他放在络之身上的目光也渐渐多了起来。毫无疑问,子巽是享受与络之说话的过程的,那种心境仿佛新雨过后的空山,一片清新明净。

      子巽也是一个赖过学的孩子,哪怕为人向来沉稳成熟,但从他与茵茵的相处中也可看出,他内心深处仍保留着几分童趣。与络之斗嘴争论,会让他觉得其乐无穷,他也存了几分认真在里面。巽为风,因势利导,他也往往能将络之的孩子脾气化解于无形之中,让络之听他的话。除了斗嘴争吵,多数时候两人都能和气相处,如“一试”那晚般看书下棋闲聊。子巽不得不承认,络之的仰桐庐恍惚间给他构筑了另一片天地,哪怕两人不说话,他默默地看公文,或是看着络之做事,都能让他心安。所谓心安即是归处。

      子巽喜欢络之的美丽出尘,喜欢她的率真明净,更喜欢她那双灵动的眸子,只一眼便望进了他心里,或雪亮,或倔强,或温柔,或脆弱,都被他一一刻画在自己的心上。她说的每句话,无论是漫不经心的,还是率真随性的,抑或是真诚用心的,都会在他的心上开出漫山遍野的花。面对这样的女子,子巽怎能不动心动情?其实,在对络之“三试”的过程中,子巽一直暗中谋划着太医李峥嵘和御厨蔡宝良的事情,可以想象每一次布局时他都会想起父兄,想起那段让他充满怨恨和痛苦的回忆,好似万千风雨都打在他身上。而当他蓦然回首,看见络之站在雨中,用一双明净透亮的眸子看着他,他当然会不顾一切地抱过她,把她搂得死死的。

      因为才貌出众,子巽向来是自信十足的,也有些自视甚高。怀凤、蓝丹和文抒都对他有情,他觉得络之喜欢上他是理所当然的。他不断试探络之对自己的心意,却没想到络之与子离虽相识不久,感情竟如此之深,始终对自己不为所动,让他感到挫败。他也想到过放弃,不与弟弟争抢,可他越是理性地压抑自己对络之的喜欢,这份爱而不得的感情就越强烈,令他痛苦煎熬,以至于最后他放下风度,不顾及络之的意愿,让她真正成为了自己的夫人。

      怀凤与子巽是青梅竹马,也是才子佳人,如果没有韩白两府之间的恩怨,他们会顺利成亲,像所有的夫妻一样携手共度一生,谱写一段浪漫的人间佳话。他们的故事里不会有蓝丹,也不会有文抒。那么,会有络之吗?如果子巽后来又遇见了络之,他真的会像他所说的那样,还是要走这样的路吗?

      子巽虽然与怀凤情投意合,但是比之怀凤,络之更像是他的灵魂伴侣,他对络之有心灵上的信赖和依赖,所以,如果子巽后来又遇见了络之,他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但是我对此还有一些延伸性的解读。倘若韩白两家没有结怨,子巽顺利娶怀凤为妻,哪怕他后来知道自己真正喜欢的人是络之,他也不会将络之卷入他和怀凤的故事中,伤害到两个女人;可若是父兄依旧枉死,哪怕子巽已经娶了怀凤,当他后来又遇见络之时,我觉得他还是会不顾一切地奔向她,因为没有人会拒绝自己的希望,但那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悲剧了。

      (三)风散,火灭

      子巽将琴送给怀凤,怀凤又在离世前将琴送给络之,好似无意中为子巽和络之牵连了一段情缘。这把琴相继为两个女人珍之重之,只可惜每一段情缘最后都是阴阳相隔。许多读者说怀凤在白府的境遇预示着络之在韩府的境遇,我深以为然。怀凤的沉香苑位于白府西南,而络之的仰桐庐恰好也位于韩府的西南,不知道这是否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故事开篇便已预示着络之的悲剧结局。其实回顾整个故事,就会发现络之这一生都充满了悲剧色彩。

      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络之也是如此。五姨太梅惠生性怯弱,为人厚道,但她不讨白令璩的欢心,连带女儿络之也受到白令璩冷落。络之性情率真,稚子无知,有时说起话来直言直语,会戳到别人痛处,不讨人喜欢,白令璩待她也就越发冷漠。府里人见风使舵,对她们母女十分轻慢,母亲的妥协讨好并没有帮助她们改变处境,这使得络之从小就不喜欢那些虚情假意的人,时常横眉冷对,在旁人眼中就有些刁蛮任性、不通情理。事实上,在母亲的教导下,络之通晓人情世故,也知文达礼。尽管在韩府备受欺侮冷待,但她行事一直知礼有节。父亲出事后,她几乎拿出自己所有的嫁妆去接济娘家人。从她为何再炳解围一事也可看出,络之心地善良、善解人意。

      络之对人待事表现出的漫不经心,看似是她不在意、性情豁达,其实不然。幼时一次次希望的落空,让络之明白父亲不喜欢也不在意自己,哪怕她心中十分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她也极少亲近父亲。被下人欺负,她从来不跟父亲诉苦,因为她知道这么做没用,只会自取其辱。可她连自己进父亲书房的次数都记得一清二楚,又怎能是真的不在意?“漫不经心”是她给自己的保护色,只有不放在心上,才不会受到伤害。络之一直渴望温暖和爱,但是幼年的这些经历让她成为一个在感情上很被动的人,“谁对我好,我就努力对谁好”成了她的感情信条。除了母亲、琉璃和怀凤,几乎没有人真心关爱她,所以她用真心回应她们,用心回报她们。

      韩白两家结亲本就不是一桩喜事,尽管络之再三向父亲求情,可父亲还是无情地抛弃了她。络之带着满心失落嫁入韩府,却不想遇到了对她一片痴心的两个兄弟。子巽和子离在表白方式上出奇地相似,都喜欢拿起络之的手贴在自己的胸口,让她感受胸膛下心跳,感受那份爱恋。但他们也有不同,直抒胸臆的子离会大胆告白,说出“我真想这样抱着一生一世了”;而内敛含蓄的子巽则是等待许久之后,才对络之说出“你从来不肯好好看我,是看这里”。在这场感情角逐中,性情火热张扬的子离抢占了先机。络之在韩府的日子十分苦闷难捱,子离就像夏日里的阳光,明媚通透,耀眼炽热,带给她温暖,所以络之并未犹豫许久便接受了这份感情。为了抓住“今生最大的安慰”,她甚至还鼓起莫大的勇气在子巽面前为自己和子离的未来努力争取,却不想子巽对她也早已动心动情,不肯放手。

      “有些事她早就知道的,只是起初还远远地隔着雾。”络之是一个心思细腻、敏感多情的姑娘,在子离拿起她的手贴在自己胸口向她表白之前,络之就已隐隐察觉到他的心意,遑论子巽。“这些日子他天天来找她,平常无事他都会坐到很晚,她早存了一段狐疑在心里。起初她以为是为了子离,可他在这里时从不主动提他。”子巽意随心动,借亲吻之意向络之表白却被她排斥之后,就再也没有向她直白地说过自己的心思。虽然他多次解释说自己拆散她和子离是为了维护自家名声,且态度和做法强硬,但络之是聪明的,尽管她对子巽心存偏见,可她依然能从点点滴滴的相处中看出他的心意。

      络之一直渴望温暖和爱,她会喜欢上子离,自然也会喜欢上子巽,因为他们都以真心待她,而真心能换真心。怀孕前后,络之一直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中徘徊,不知何去何从。看到络之因子离远赴西南而郁郁不乐,子巽便抛下公务带她去江南散心。虽然江南之行拉近了他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对着子巽,络之时常会感到“煦风缭绕”,令她心烦意乱,但她没有忘记子离,还在念着他。在江宁时,络之便描起了花样;回京后,子巽有一个多月未曾来仰桐庐,络之便在这段时间里学起了刺绣。这并非是络之一时兴起,用来打发时间,而是因为她想到了夏日里与子离在一起的那些时光。

      描花样和学刺绣是作者埋下的两处伏笔,解释了子离娶山楂子的原因。得知络之有孕,子离只觉一阵心灰意冷,山楂子恰好在此时来探望他,两人说笑时提到了刺绣。也许是山楂子画的花样碰巧是络之提到过的花样,也许那花样与络之所画的极为相似,总之子离由此想到了络之。更令子离吃惊的是,山楂子回复他的那几句话竟然与络之夏日里说的话一模一样。“(山楂子)真的走到案边画了几个给他瞧,他呆了呆,接着道:‘罢了,我逗你玩的。’她正色道:‘谁和你玩呢!看看吧。’子离脱口而出:‘等你绣好,我头发大约也白了。’她奇道:‘怎么会!我手上的活干得很快的。’他自己也楞了一下,随即站起来道:‘别在这里胡闹了,你阿爹一定在找你。’”山楂子天真烂漫又活泼明媚,子离是喜欢她的,但他娶山楂子却是因为络之:一是因为山楂子有时像络之;二是因为他想借此忘掉已经“移情别恋”的络之。络之不是怀凤的替代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山楂子却是络之的替代品。我觉得这三处情节的编排极妙,作者虽未展开描写络之和子离在夏日里的那段往事,但是读者可以通过这里感知一二,理解两人对这段感情的珍视和难以忘怀。“(子离看着络之),回想几年前的夏天,那波动的湖水,幽辟的竹林,都刻着他与她的足迹”。其实这里也为多年后子离和络之在迢迢湖边的重逢做了铺垫,为山楂子之死埋了伏笔。

      子巽彻底打动络之,让络之喜欢上他是在络之孕期。络之有了身孕后就脾气急躁,与她最亲近的琉璃都受不了,远远躲开,可是子巽却能包容她的坏脾气,接受她的一切,还能以煦风之势化解她的无理取闹,让她像茵茵般对他心服口服、言听计从。我觉得茵茵喜欢上孙召阳其实是一条与之对应的感情线,暗示她的母亲如何喜欢上她的父亲。这便是所谓的一物降一物。茵茵出生后,络之的性情渐渐变得温柔许多,我想也与子巽有很大的关系。自从确定了自己的心意,子巽就一直用心待络之,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还时常在家人面前处处维护她。茵茵是络之的女儿,子巽爱极了茵茵。他知道络之从未享受过父爱,也许是为了变相弥补她过去的缺失,他对茵茵十分宠溺。面对这样的子巽,络之怎能不深受触动?而络之最终喜欢上子巽,也是因为她在朝夕相处中了解了子巽的为人,“你比真正的善人坏些,却比真正的恶人好许多”,她认可了他,也真正接受了他。

      络之喜欢子巽,可她是一个道德包袱特别重的人,也是一个特别容易自我纠结的人,因为怀凤,也因为子离,她不敢也不愿相信自己喜欢上了子巽。怀凤之死与她无关,她却因此愧疚了许多年,尤其是当她得知怀凤与子巽的过去后,心中更是内疚万分,觉得自己“鸠占鹊巢”,对不起怀凤,也对不起子巽。在韩家祠堂看到怀凤的牌位时,“吾妻”二字无疑加重了她的负罪感,而这份负罪感也伴随了她终生。在络之眼里,子巽是怀凤的,自己怎么能喜欢他?子巽爱的人也应该是怀凤,自己不应也不配得到他的喜欢。络之也不曾忘了子离。子离对她付出一片真心,因为她才与家人分离,远赴西南,如今自己却对子巽生情,背弃了她和他之间的情谊,让络之备受煎熬。“(他)忘了家仇,犯了众怒,辜负了多少真心,却放了一腔热忱在(她)身上。”此外,因为子巽待自己和茵茵极好,也让络之对韩母、文抒和韩幕充满了愧疚。络之总是无形中为自己上了许多道德枷锁。

      这种既喜欢又害怕、既依赖又想逃离的心态就是络之对子巽的全部感情。所以她对子巽时而亲近,时而疏离,钻牛角尖时甚至会让自己想着子离,念着子离的好,她惧怕自己喜欢上子巽。人都有自我保护机制,会躲避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人和事。两年的时间里,子巽刻意躲着络之是因为害怕被她伤情,他并不喜欢络之凝望夕阳时的惆怅眼神,这让他感到意难平,也感到无可奈何。其实,子离后来在南平时不经常在家,也是刻意躲着络之,他看出络之的心早已不在他这里,每次面对络之,都在提醒自己失去了她,以及自己不如哥哥,没能给络之带来富足安稳的生活。

      “琉璃曾经问络之:‘二爷怎么了?我看他倒像不愿见着你似的。’络之便抚着占美的脑袋道:‘我怎么知道?’”两年的时间里,子巽与络之没有起过争执,但是面对子巽的疏离,络之开始逃避自我,她拒绝思考他这么做的原因。络之很少生气,也很少高兴,却安于这种相敬如宾的现状,甚至感觉两人如此相处才是最合适、最安全的。络之见到过子巽对文抒的温和相待,也知道蓝丹的存在,不知道她是否会在某一瞬间觉得子巽对她只不过是“喜新厌旧”罢了,也不知道她是否会觉得原来子离才是值得她喜欢的,她其实并不喜欢子巽。可是络之没想到子离带了山楂子回来,这让她感到吃惊、失望、郁闷和困惑,不知道她当时是否会觉得自己几年来的坚持有些可笑。直到见过山楂子之后,络之才渐渐释怀,这个率真可爱的姑娘值得子离喜欢,她已为人妻为人母,他已为人夫,也即将为人父,每个人都不会停留在原地。

      子离一直是子巽和络之的心结。络之和子离一样,在感情上并不成熟,子巽虽然成熟,可他因为深爱而渴求全部,又因为骄傲而隐忍不发,所以从未引导着络之来解决彼此的心结。茵茵四岁生日宴当晚,两人因子离起了争执,此后的两个多月络之又陷入了初入韩府时孤立无援的困境。时逢夏日,被孤立许久的络之回想起当年与子离相知相爱的日子。两人当年本是被迫分开,如今昔日恋人再度相遇,自然有一番话要说。情绪激动互诉衷肠时,他们说的都是真心话,但那是多年来他们的部分心境,却不是他们所有的想法;是他们当时当景的有感而发,却不是他们理性的思考和决定。但这些话无疑刺激到了无辜的山楂子,直接导致她早产,母子双亡。

      山楂子之死和怀凤之死是相对应的。络之对自己有着极强的道德约束感,怀凤非因她死,她都愧疚多年,更不必说因她而死的山楂子。这件事带给络之极度自责、自厌和自毁的情绪,她承受不了良心的负罪感,想要跳湖自尽,被子巽救下。其实多年前,络之沉琴之后也有过“跳湖”的想法,因为子离相信她不会害怀凤,才被他“救下”。络之对着子巽说的“子离一定恨死我了”和她当年对着子巽所想的那句“怪不得他如此恨我”,其实也是相互呼应。络之从未放下过山楂子之死这件事,韩母因为此事向她发难,她也一心求死。而子巽对着众人的一番含蓄告白,深深地触动到络之,给了她生的希望,她第一次主动找了子巽。子巽因为这件事才明白络之多年来的心结,对络之几年来的疏离有所释怀,两人冰释,有了一段短暂的心意相通的浮生之欢。

      “心结不是不提就可以释然,日积月累反而根深溃烂。”络之一直是敏感被动的,尤其是当她背负着道德包袱时,就很难分辨清楚自己的真心所在,行事也就颇为优柔寡断。长久以来,络之很少在感情上给予子巽应有的安全感,让他患得患失。子巽虽然道“我没有计较以前,只是在想如今——将来”,可他对络之对自己的喜欢并无太多的自信,也一直介怀子离在络之心中的份量,因为喜欢所以斤斤计较。他们最熟悉彼此,争吵时便拿对方的痛处去刺激、伤害对方。琉璃的一番话虽然彻底点醒了络之,让她明白心中所爱,但也让络之体会到了醋意和介怀。

      山楂子死后,子巽和未曾出世的孩子是络之还愿意活着的唯一的希望,可这个希望却被文抒用蓝丹和毒药硬生生砸得粉碎。文抒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和嫉妒心,前有怀凤和蓝丹,后有络之,多年的煎熬本让她濒临崩溃,子巽对她的漫不经心更是彻底击垮了她。失去孩子又重病在身的络之想到了山楂子和子离,觉得自己罪有应得;她又想到了怀凤、文抒、韩母和父亲,难逃良心谴责和自我厌弃。络之对文抒说的那些话是极其介意的。在她中毒极度痛苦之时,她还微微侧头观察着颈边的子巽,“看他红着眼睛,却没落泪”,因为这样相似的场景她曾在蓝丹逝去时亲眼见到过,当时“络之渐渐感觉颈间滚烫,略一低头,却是他在落泪。她心想这位蓝小姐必是对他十分重要,他才如此伤心”。可是子巽却从未对她解释过他与蓝丹的事,络之就算十分介意,也不会去问他。计较已生,心结又有,子巽的那段告白虽然深情,但对当时情感极度敏感脆弱的络之来说却是无力承受,子巽也因得不到她的回应而觉得心灰意冷。韩府已容不下络之,子巽又已放手,络之无处可去,只能跟着愿意带她离开的子离远赴南平。文中虽然极少写到络之与茵茵相处的画面,但她必定极爱茵茵,待她极好,否则茵茵不会时常念叨着“娘”。络之将琉璃留在茵茵身边,也是她爱茵茵胜过爱自己的表现。

      “你们真是天真。你以为子离离开京城会快活吗?他的前程在这里!你一个锦衣玉食的大小姐,锱珠必较的生活你能适应吗?”没想到子巽多年前的话一语成谶。子离忘不了络之,所以他抛下了自己的理想和家人,不顾一切地在南平守着络之。他们在南平的生活困难重重,但子离不愿依靠韩家和子巽,日子也过得越来越艰难。络之知道子离只有自己,她已经对不起许多人,不能再对不起子离,因此她从未提起过子巽,也从未抱怨过贫苦的生活,甚至学会做饭,自力更生。络之在南平养病时一直幽居独处,子离粗心大意又不拘小节,时常忽视她,她的性情也变得越发敏感孤僻,忍不住时也会由着性子“无事生非”。不同于聪明温和的子巽,鲁莽急躁的子离通常与她硬碰硬,结果弄得两人都伤情。离开京城前,络之便知道自己已经喜欢上了子巽,在南平时她曾尝试着重新喜欢子离,没想到事与愿违,她对子巽的思念愈来愈深,可子巽再也没出现在她面前。子离对络之的喜欢一如往昔,但是面对子离的发问,络之犹豫了。几年前子巽也曾问过她相似的话,当时她伤了子巽的心,如今她不能再伤了子离的心,所以她犹豫许久后答道“我喜欢的是你——一直都是”。但这何尝不是她对自己和子巽这段感情的无望感慨,错了就是错了,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也回不去了。

      拿不动时,学会放下,方能自在。子巽因一时心灰意冷而放手,他本想成全络之和子离,却没想到这么做并没有让三个人都真正获得自在和自由。他和络之一直不曾忘记彼此,互相想念,却因误会和牵绊,从未主动找过对方。为了容素和储君,也为了朝廷和百姓,子巽错过了见络之最后一面,令她抱憾而终,而他自己也在几年后郁结而亡。子离虽然性情豁达,但他早就明白络之已经不爱自己,络之死后,他更是彻彻底底地失去了她。他之所以执意将络之的灵柩留在南平,没有告诉子巽络之生前的想念,是因为他心中有怨,毕竟到头来只有他一人一无所有。他不愿回京面对子巽,便在江南放逐自己,再也没能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和抱负。

      有些读者说巽离络三人的悲剧是由他们的性格所致,但我觉得这其实是由许多原因力结合所致,并非都是他们三人的错。读罢全文,我觉得整个故事的悲剧根源其实在先帝。如果不是他,故事中许多人的人生都会不一样。

      (四)煦风缭绕,水仙盛开

      络之嫁给子巽那日,大半个京城喧闹鼎沸声不绝于耳,她坐在花轿里,心中反复念着那句话:“尘缘相误,无计花间往。”一个本不想嫁,一个本不想娶,却因帝王的旨意不得不结为夫妻。世事如此奇妙,因为这场荒诞的婚事,两人相识相知相爱。

      子巽早已厌倦了帝王和朝廷,大仇得报后,因为看得透彻,知道自己无法去做一个好臣子,他便将光耀门楣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子离身上。“‘她在这个家里难处,你是知道的。这些年来我一直想带她离开。’子离一惊,看着他。子巽微笑道:‘希望她会愿意。’”络之在家中的处境一直艰难,所以子巽一直打算等子离从西南归来后,将整个家和朝中事务都托付给他,然后带着络之离开。只可惜谁也没想到后面发生了许多事,他和子离易位,他守着家和朝廷留在了京城,子离带着络之远赴江南。好在故事最后,子离将子巽带到了络之身边,他和络之终于能够远离尘世羁绊,一起留在山清水秀的南平。

      “他看那双鞋上绣的是水仙,就笑道:‘她一定很喜欢。’”水仙,花冠玉白,花萼鹅黄,花味清香,娉娉袅袅。在子巽眼中,络之如水仙般美丽出尘。“巽为风,因而长风相随,吹拂不中断。”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煦风缭绕,水仙盛开。

      2021年9月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192315/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