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武则天时期酷吏政治的真实情况
【三】武曌执政时期“酷吏政治”的真实情况
“酷吏”与“良吏”对应,专指采取残酷方式进行统治的官吏,自《史记》开始,纪传体史书皆有“酷吏传”部分。
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部分,起初在《唐会要》这样记载:“载初元年九月,来俊臣主制大狱。每鞫囚,不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于瓮,围炙以火。绝其餱粮,至有抽衣絮以敢之者。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但入新开狱者,自非身死,终不得出。每有制书赦宥囚徒,俊臣必先遣狱吏尽杀之,然后宣示。公卿入朝,默遭收捕,故每出必与家人诀曰,不知重见否。其月,于都城丽景门内,别置推事院,谓之新开狱。作大枷,凡有十号:一曰定百脉,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魄,六曰实同反,七曰反是实,八曰死猪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破家。王宏义戏谓丽景门为例竟门。”首先,这里“作大枷,凡有十号”的内容,没有明说具体操作,虽然看起来令人畏惧,但只是侧面描写,无法让人知道真实情况。令人恶心的描述程度只到“每鞫囚,不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于瓮,围炙以火。”而“绝其餱粮,至有抽衣絮以敢之者。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也只是表述囚犯的生活和卫生条件,并不指具体刑罚。再者,从这一句“每有制书赦宥囚徒,俊臣必先遣狱吏尽杀之,然后宣示。”可以看出,武曌当时做出过补救措施,但是来俊臣自作主张,违背武曌的制令,由此不能将“丽景门”和“酷吏政治”造成的不良后果全部归结于武曌。
《旧唐书》除了与以上相似的记载,又加上这样几句:“复有铁笼头连其枷者,轮转于地,斯须闷绝矣。囚人无贵贱,必先布枷棒于地,召囚前曰:‘此是作具。’见之魂胆飞越,无不自诬矣。”在《旧唐书》基础上,《新唐书》又一次加上几句:“索元礼......作铁笼赩囚首,加以楔,至脑裂死。又横木关手足转之,号“晒翅”。或纺囚梁上,缒石于头。”到了《资治通鉴》更详细地添加这样几句:“以椽关手足而转之,谓之‘凤凰晒翅’;或以物绊其腰,引枷向前,谓之‘驴驹拔撅’;或使跪捧枷,累甓其上,谓之‘仙人献果’;或使立高木之上,引枷尾向后,谓之‘玉女登梯’。”
从《唐会要》到《旧唐书》,再到《新唐书》乃至《资治通鉴》,按照成书时间顺序,可以看出,史学家对武曌执政时期“酷吏传”部分的描述,呈现越来越详细、恶心的趋势。《唐会要》全书摘录唐代记录,而《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均有加工成分,《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成书时间,距离武周已经过去300年有余。依据历史批判法,时间越靠后的记录,可信程度越低,越偏离历史事实。况且《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成书于理学大盛的宋代,对女性要求更为严苛,对女性当政者的打击也更加严重。为了杜绝女性参政,深化对女性的束缚与奴役,封建史学家无所不用其极地妖魔化武曌,例如编造武曌谋杀安定、李弘两位亲生子女,虐杀王、萧二人的谎言等等。因此,对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政治”,当然大肆渲染严重程度,营造恐怖气氛,甚至编造不实记录,怎么可能凭良心按事实编纂史书。
再者,任何一个封建王朝,让现代人感觉无法接受的“酷吏政治”都太过普遍。可以参见汉武帝时期的“张汤”、“郅都”等人,以及明代的“锦衣卫”,还有西方中世纪刑罚。暂且不论距离较远的时代,这里提及一下中宗时期五王的下场,其中两位《旧唐书》这样记载:“(桓)彦范赴流所,行至贵州,利贞遇之于途,乃令左右执缚,曳于竹槎之上,肉尽至骨,然后杖杀,时年五十四。” “袁恕己......寻为周利贞所逼,饮野葛汁数升,恕己常服黄金,饵毒发,愤闷,以手掘地,取土而食,爪甲殆尽,竟不死,乃击杀之。”被后世所认为“懦弱”的中宗李显,尚且允许酷吏残害功臣,可见这些手段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相当普遍。
那么,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政治真实情况到底怎样?先来看看当事人怎么说吧。在来俊臣、万国俊所著堪称“就怕鬼畜有文化”的《罗织经》中,最接近具体刑罚的记载不过是:“死之能受,痛之难忍,刑人取其不堪。士不耐辱,人患株亲,罚人伐其不甘。人不言罪,加其罪逾彼;证不可得,伪其证率真。”但在这段文字中,来俊臣只是阐明原理和技巧,而且多半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恐吓,完全没有记录刑罚的具体操作。另外,从丽景门成功活着走出的人,比如狄仁杰、魏元忠等,也算是当事人。魏元忠当时还有能力恐吓侯思止:知道“白司马”和“孟青”是什么意思吗?(“乃言白司马、孟青是何言也。”——《旧唐书》)这说明神智相当清醒,身体状况并无大碍。而且魏元忠死于707年,在此之后继续活了15年,显然没有留下后遗症。狄仁杰先承认了谋反,酷吏们暂且没有管他,之后王德寿要求狄仁杰牵连杨执柔,狄仁杰以头触柱相要挟,王德寿的反应是“惧而止之”(《旧唐书》)。王德寿作为酷吏之一,偶见血光,竟然吓得“惧而止之”,如此胆小,还怎么刑讯他人?从这两件事例,可以反映出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政治”简直不痛不痒的闹剧。
然而,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政治”真的造成臣子们惶恐不安,不敢说话吗?《唐会要》记载王宏义戏称丽景门为例竟门,王宏义既然有胆子调侃丽景门,也可见臣子言论自由。《唐会要》“酷吏”部分还记载了几次臣子针对酷吏的劝谏:“天授二年正月,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以来俊臣等用法严酷,上疏曰......”;“麟台正字陈子昂上书曰......”;“万年县主簿徐坚上疏曰......”;“凤阁舍人韦嗣立上疏曰......”;“监察御史魏靖上疏曰......”。总共四人四大段的劝谏,劝谏具体内容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但对字数进行统计可知,《唐会要》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部分总共2962字,这四段劝谏内容总共1726字,占比例58.3%(一半以上)。换言之,《唐会要》的“酷吏”部分竟然长篇大论在写武曌执政时期的朝臣如何针对酷吏进行劝谏。而且,这四人都没有因当时劝谏丢掉性命:陈子昂死于公元700年(“酷吏政治”早已结束于697年);徐坚死于开元年间;韦嗣立死于开元年间;魏靖卒年不详,但此人后来还参与编写《永嘉集》。由此看来,《唐会要》“酷吏”部分反而成为武周朝堂言论自由的证明。但在之后《旧唐书》、《新唐书》的“酷吏传”故意删掉这些劝谏的记载,同样也是为了更进一步抹黑和妖魔化武曌。
附带一提,与“酷吏政治”齐名的“铜匦”通常被认为是武曌执政时期的暴/政之一,关于“铜匦”的告密功能,则是许多人最大的误解。《旧唐书》记载:“(垂拱元年)三月,初置匦于朝堂,有进书言事者听投之,由是人间善恶事多所知悉。”由此可见,设置铜匦的目的是调查民意,铜匦的效果则是“人间善恶事多知悉。”而在《旧唐书》后面还有详细记载:垂拱初年,令熔铜为匦,四面置门,各依方色,共为一室。东面名曰延恩匦,上赋颂及许求官爵者封表投之。南面曰招谏匦,有言时政得失及直言谏诤者投之。西面曰申冤匦,有得罪冤滥者投之。北面曰通玄匦,有玄象灾变及军谋秘策者投之。每日置之于朝堂,以收天下表疏。既出之后,不逞之徒,或至攻讦阴私,谤讪朝政者。” “收天下表疏”当然是设置铜匦的目的,至于“不逞之徒,或至攻讦阴私,谤讪朝政者。”只是铜匦带来的意外。那么,这些意外是否带来很大不良后果?这些“不逞之徒”是否只是少数份子呢?可以仔细分析“铜匦”的四格:东面,用来自荐求官(许求官爵)和拍马屁(上赋颂),完全与告密无关;南面,用来给统治者挑错误,针对皇帝本人,完全与告密无关;西面,用来申冤,本就可以中和“酷吏政治”的有害后果,与告密无关;北面,用来通知统治者“超自然现象”和自/然灾/害(玄象灾变),以及对外战争策略(有军谋秘策者投之,这句文言文的理解,不是投之者(主语)告知哪里有军事密谋,而是投之者(主语)自己的军事策略)。由此可见,铜匦不是用于告密。因此,铜匦四格的功能完全可以决定,其中“不逞之徒,攻讦阴私,谤讪朝政者。”只是极少数份子,并未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还有,整个酷吏政治阶段,武曌通过任用贤臣,对酷吏政治进行了相对制衡。《旧唐书》记载:“然则天严于用刑,属徐敬业作乱,及豫、博兵起之后,恐人心动摇,欲以威制天下,渐引酷吏,务令深文,以案刑狱。” “豫、博起兵之后”指的是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可见,在武曌执政的前两年,早已对酷吏政治做出限制。同时也在这一年(“时越王贞称兵汝南事败,缘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狄仁杰向武曌进谏:“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旨。表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诖误。”武曌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六七百人、五千口免去死罪,改为流放(“特敕原之,配流丰州。”——《旧唐书》狄仁杰传)。再者,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曌称帝的第一年),在《旧唐书·杜景检传》中记载:景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综上可知,武曌一直通过任用贤臣,对酷吏权力做出制衡。
另外,武曌执政21年间,频繁进行大赦,可以有效中和“酷吏政治”的不利影响。通过《旧唐书》、《新唐书》本纪统计:《旧唐书》记载武曌执政21年间大赦24次,《新唐书》则记载大赦28次。平均0.75-0.875年大赦一次,这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是非常高的比例。此外,《新唐书》还记载一次“赦囚”和6次“虑囚”,“赦囚”是指赦免囚犯,“虑囚”是指考察有无冤狱,武曌每一次“大赦”、“赦囚”和“虑囚”,都可以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综上所述,武曌执政时期的酷吏政治远没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只是被后世封建史学家刻意夸大丑化。再者,武曌实行酷吏政治的原因,恰恰是因以女性身份称帝在封建社会受到了过多阻碍。那些封建士大夫率先不肯放过武曌,武曌才无法放过他们,被迫无奈实行酷吏政治。
——南葶苈子于2015-2017年修订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