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男知青的幸福生活

作者:赵小馒头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5 章


      回到家,把灌木散开,靠墙根晾晒,等晒干后再捆起来,跟之前的柴禾一起摞在棚子下面。
      晚饭杨奶奶做的扯面,放了很多豆角和南瓜。面是用白面和红薯面做的,加点盐,活成面团,擀开后切成一段段的厚条,两手一拉一扯,就成了一根七八厘米的宽面,吃起来特别劲道。杨奶奶做饭一直都很好吃,杨华做饭也好吃,但是比奶奶还是差一些。

      吃过饭,把摘得野枣分给媳妇和小舅子。俩人竟然都脸红了,让姜林惊奇不已。村里只有疼孩子的大人会在干活结束后摘点野果子带回来,给孩子甜甜嘴。杨华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孩子了。而杨康则纯粹是受宠若惊,没想到自己还能享受到这种待遇。
      杨爷爷杨奶奶年纪大了,每天干活挣工分很累,顾不上。杨华一心铺在如何能多挣点工分上,根本想不到去摘这些没啥用的东西。

      天气越来越冷了,大队长和支书找有经验的老把式们商量过后,决定开始收红薯。提前几天,青壮年就去地里把藤蔓砍下来,团成一团团的,再运到地头晾晒。这些红薯藤不仅能磨成粉喂猪,也是牛羊很喜欢的草料之一。

      正式收红薯时,青壮年拿着锄头在前面刨,一般三下都能刨出来。大家干活都很细致,相当于把地翻了一遍,力求每个红薯不受损,也不落下一个在田里。小孩和老人负责捡红薯,妇女们拿着擦板飞快地擦片,擦一堆就有小孩负责摆开。
      除了红薯干,也要挑出一部分中等大小体型修长的红薯留种。此外,村里也会挑出一部分卖相好无破损的红薯,分给村民们拿回家或蒸或煮着吃,也有人会在做饭的时候扔几个在灶膛里,就能吃到香喷喷的烤红薯了。至于特别小的红薯,以前困难的时候也会分给村民吃。现在则多是要煮了喂猪的,猪长肥了大家都能多分点肉。

      红薯淀粉多,可以做粉条,不过现在做粉条的毕竟少,太浪费了。除此之外就是晒成红薯干,最容易储存。吃的时候可以磨成面,就是黑面。但这个不如白面口味好,容易消化。但红薯有个优点,什么地方都能长,哪怕是旱地、沙地产量也很高。因此只有不好长庄稼的山地才拿来种红薯,距离村民居住的地方都不近。
      村里收红薯的时候,是不回家吃饭的。大家早上做好烙饼装一罐子咸菜,队里赶着牛车往回运输的时候会送来热水,凑合着吃完中饭,就可以一直干到天黑再回家。

      红薯干晒在地里是不能淋雨的。所以要先找天气好的几天,集中挖红薯,擦片、晾晒。天气冷,都是干惯活计的,手脚麻利,三天基本就收完了。再过两三天就去把晒干的红薯干捡起来,装袋运回到大队部。
      村里的粮食都是按人头和工分分配。工分多的人家可以拿出来一部分年底分钱,而工分少的人家也能拿出钱来补上分粮食的份额。红薯干收回来的第二天就要分给社员们。会计会在当晚计算出每个人头和工分可以分得的红薯和红薯干的份额。

      这几天因为红薯收获,队里先给每家发了一筐回家吃。杨家当天就把红薯洗了,蒸了一大锅。此后每天晚上都是红薯粥,白天还可以吃根蒸红薯做零嘴。说是红薯,其实大部分都是红皮白瓤,只有极小一部分是黄皮红瓤。因为白瓤红薯对土质的要求更低,产量也比红瓤要高。
      姜林就很喜欢吃白瓤的蒸红薯,面面的甜甜的,有种栗子的味道。红瓤的则更软糯更甜一些。最好吃的吃法还是把蒸红薯炕到炉子边上,第二天皮就皱起来,外焦里嫩,口感非常棒。
      可惜现在家里没有煤炭,不然可以像知青所那样弄个炉子,冬天可以取暖,灶上放个铁壶,烧热水,洗手洗脸都方便,边上还可以炕一圈的红薯、花生甚至馒头之类的。这个炉子也只有知青所和支书家有一个,因为煤供应不上,也只能在最冷的时候用几天。

      这次分红薯,杨奶奶听从了姜林的建议,决定把工分都换成粮食。毕竟孙子正长身体,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孙女和姜知青也是正能吃的年纪,工分任务也重,必须吃饱。
      何况姜知青也不像是在吃上能将就的人,生活在一起久了,就能看出来是不愿意亏嘴的。不过,这个孙女婿不亏,自打住在一起,家里提水、扛重物的活都主动承包了。对孙女很体贴,能容让,从不发脾气。对小康和他们老两口也都很友善,从没有露出过嫌弃和不耐烦的表情。

      实际上姜林很喜欢红薯,不过对红薯干和玉米面却真没爱。若是条件允许,他想多换点麦子,主食就吃白面,偶尔贴点玉米饼子、烙红薯面饼吃。只要舍得放油,红薯面做的烙饼就会很香,还有甜味。而若是有肉,玉米饼子和红薯面做的窝窝头也非常赞。但若是在吃饱和吃好之间做选择,那就必须是在能吃饱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吃好了。

      五个人的工分和人头,杨家分到的红薯、红薯干都不少,推了两推车才运回来。把红薯藏到地窖里,红薯干放到专门的屋子里,底下还要垫层板,防止受潮。
      看着屋里好几袋子粮食,杨家的心终于放下了。最近吃得又比往年更好一些,大家饭量也就大了,再加上办酒席等耗费,粮食眼见着越来越少。庆幸的是谷子和玉米每家只是先分了一小部分口粮,大头会在年底分配。

      收完红薯,马上就要进入冬天了。村里组织社员都去上山割草,割完就整齐地原地晾晒,一时铺满山坡。支书觉得差不多了,才喊停。这个活计轻松简单,一点就做完了。甚至还有时间给自己打几困柴背回家。等草晾干后再找几个壮劳力来打捆,装上车运回牛棚。山上空了也能防止发生火灾,第二年春天又会生长出新的灌木和野草。

      忙完地里的活,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每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大笸箩,把剩下的玉米棒子都进行脱粒。听说有的平原地区已经有了脱粒机,但他们闵县还没有。有人用改锥或者剪刀先在玉米棒子上戳下来一排,再交给其他人褪粒,就会快很多。脱完粒,倒进袋子里称重。
      玉米粒都堆放到一个屋子里,等都玉米棒子都脱粒完成。大队长就会组织发粮食,每个人头和工分能领多少玉米和谷子都是有数额的。队里还要余下一些放仓库里,方便借给将来断粮的人家。另外,玉米芯子也要按人口分配,这个东西烧火比较好使。

      姜林干活熟练了,后面俩月比刚来时的工分要高一些,每天都能拿到九分或十分。杨家五口人能分到四百多斤玉米,一百多斤小米,足够吃到秋收了。拿到粮食,一家人欢欢喜喜往家运。同村的大部分人家也是这样,今年是个丰收年,孩子多的人家把粗粮换成细粮也能吃饱饭。

      这下子,姜林是彻底闲下来了。村里现在只有民兵分班巡逻村子的治安,还有猪牛要喂,其他人都只要猫冬即可。此时活跃的也只有媒婆了,到处牵线搭桥。
      杨奶奶带着杨华在炕上做鞋子,做棉衣,越来越冷了,现在已经开始穿夹袄了。杨爷爷带着孙子在堂屋做小板凳,这个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钱。姜林没啥事,就观摩,偶尔给杨爷爷打个下手。

      听见大队部广播他的名字,原来前段时间姜小弟给他寄的包裹到了,李大队长帮忙取回来了。
      谢过大队长,姜林回家就兴冲冲地打开,果然是他上封信要求的书。从初中到高中,很齐全。里面还有一罐麦乳精,据说是大姐和大姐夫给他的贺礼;两双解放鞋票是姜家给他的。

      他现在不缺吃食,身体也棒棒的。就把麦乳精拿到堂屋,一人冲了一大碗,吃个红薯喝完麦乳精,就当下午茶了,姜林乐呵呵地想着。没理会杨奶奶的推拒,他把罐子放到桌子上。
      “奶奶,这个是我大姐寄过来的。你们四个以后每天泡一碗补补身子。”
      “我们身体都挺好,吃饭能吃饱。哪里用得着这么金贵的东西。你留着,以后有用。”杨爷爷也道。
      “给杨华和小康补一补。他们都太瘦啦。”
      听到这里,杨奶奶也不再推了,把东西收到柜子里。

      杨康本来就是早产,后来只吃了不到一个月的母乳,他娘就跑了。当时家里条件差,手头没钱,天天喝米汤,玉米糊糊。半岁时又赶上自然灾害,庄稼歉收,这下子,米汤也喝不上了,饿的都没力气哭。杨华也是,瘦骨嶙峋的,多亏有她弟弟青江帮扶着,一家人才度过难关。
      哪怕后几年条件好点了,天天能吃饱,杨康还是比同龄的孩子瘦弱一些。底子本事就差,婴儿时期又没养好。杨华要比弟弟好点,她出生时营养足,五岁之前养得也很好。

      麦乳精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是很金贵的营养品。一般人家能弄到也是为了送礼,不会给孩子吃。有这个钱,不如多换几斤粮食,让一家人都吃饱呢。
      杨奶奶本来也很心疼,但想到这是孙女婿给的。于是美滋滋地决定以后每天晚上给两个孙子孙女冲一碗喝。孙女身体好了容易生娃,孙子身体强壮了好娶媳妇!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991833/1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