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我在故宫穿文物》中的一章,因为《莲生纪》正在连载,一直还没有发布过。祝各位新年快乐,阖家幸福,天下有情人都相伴永远!


内容标签: 正剧

搜索关键字:主角:子由,子瞻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更结来生未了因。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1758   总书评数:5 当前被收藏数:31 文章积分:903,079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原创-无CP-古色古香-爱情
  • 作品视角: 男主
  • 所属系列: 我在故宫穿文物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6591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与君世世为兄弟

作者:的灰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新岁展庆帖


      《与君世世为兄弟—子由与子瞻的故事》

      作者:的灰
      来自:《我在故宫穿文物》

      子由是牵着哥哥子瞻的衣角长大的。

      家乡眉山,山清水秀,道教盛行,小孩子都去道观开蒙读书。子瞻六岁那年,父亲送他去道士张易简在天庆观开设的北极院开蒙,子由也跟着去了,四岁的小孩子,话都还没怎么说清楚,就和哥哥挤在一张书案上,用奶声奶气的童音读着一知半解的文辞: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父亲是家乡著名的才子,哥哥也是出口成章的神童,张道士收了数百个童子教学,最赏识的就是子瞻。年幼的子由对哥哥充满景仰,不自禁地处处效仿哥哥,写文章学哥哥,作诗学哥哥……连写字都学哥哥。兄弟俩的字迹几乎一模一样,都圆胖地向右边倾倒着,有一种饱含稚拙气息的漂亮。

      “子由要和哥哥一起!一起一起!”

      这是年幼的他最常说的话。每次那做哥哥的也大笑应和,一把挽起他的小手:

      “一起一起!子瞻和子由一起!”

      哥哥生性顽皮,开朗奔放,贪玩好吃,都不如幼弟性子沉稳,但就是处处都能玩到一起。眉山周围的名山大川,印遍兄弟俩的足迹,每到一处险峻之地,胆气豪壮的子瞻必然振衣先上,在前面攀爬开路,回手拉上身后的子由:

      “子由,来!”

      之后的许多年里,茫茫一生里,子由的梦境中总是出现子瞻欢快潇洒的背影,在前方的崎岖山路上跳跃前行,总是有一双手,老远地向他伸来:“子由,来!……”

      至和二年,十八岁的子瞻与王氏喜结良缘。十六岁的子由,也同时结婚成家。说好了一起,怎可以一先一后?第二年两兄弟同时进京赶考,宁愿撞名额,也要一起走!

      那一次的路上,夜宿驿店,正逢风雨交加,寒意骎骎。子由起床加衣,见子瞻正在诵读前朝诗人韦应物的诗句:

      “余辞郡符去,尔为外事牵。
      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
      始话南池饮,更咏西楼篇。
      无将一会易,岁月坐推迁。”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子瞻读得忘形,击节高声赞叹:

      “这意境太美好了。子由,此去漫漫一生,无论有何等艰险,你我兄弟二人同始同终,待得功成名就,我们携手归隐,住在一起终老,夜雨对床听萧瑟,好吗?”

      “好!”子由当然欢喜应允:“哥哥,不要忘了这个约定!”

      东京汴梁,人杰地灵,但是莘莘学子万千,及不上子瞻子由二人。这对兄弟的文才早已经名震天下,此番携手光临京师,轰动全国,相国韩琦说了一句:“子瞻和子由一起来应考,那还有别人的份儿吗?”

      果不其然,不少学子一听这兄弟俩来了,吓得都弃试不考了,连当时年近六旬的天下第一大文学家看了子瞻的文章都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然而好事多磨,正当天子朝臣都迫不及待地期待兄弟俩表现之际,子由的身体不大争气,病倒了。

      兄弟文才同冠天下,两大名士携手应举,这等千古盛事,你俩可以错过,等着看热闹的天子朝臣怎能错过?

      相国韩琦向皇帝上书奏禀:“本次开科取士,子瞻、子由两兄弟声望最高,怎可以病倒一个不能参加?岂不是有负众望?求圣上将考试日期延后,以便子由也能入场!”

      圣上深以为然。于是这关系天下学子命运的科考,就因为子由这一病,延后了二十天。

      考试结果,众望所归。兄弟俩双双进士及第,子瞻第二,子由第五。

      其实子瞻本来是第一,结果那主考官觉得这文章写得太好了,错认成是他高徒的手笔,为了避嫌,硬是改成了第二。

      这一切,子由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哥哥的文才就是天下第一,无人能敌,他睥睨四海八荒,傲视千秋万代,一点都不奇怪。子由一直对人说,子瞻不仅是他哥哥,更是他师长,平生蒙子瞻教诲;而那恃才放旷的子瞻,却对弟弟赞不绝口,说天下名士,莫如子由。

      子瞻和子由一起做了官。正如童年所约,相依相伴,寸步不离了二十四年。直到嘉佑六年,子瞻离开京城到凤翔府去赴任,这,是兄弟俩人生第一次分别。

      那一日鹅毛大雪,遍地碎琼乱玉,子由冒雪为兄嫂送行,一直送出一百四十里才洒泪拜别。多愁善感的子瞻遥望着弟弟孤身一人在雪中返程,恸然吟诗一首:

      “……登高回首坡垅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童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两人不是不知道啊,都是饱读诗书的练达之士,愿意接受这一切离合悲欢。此去人生漫漫,于我兄弟二人心中,也不过是浮云一挥间。我们早有约定,待得满头华发,子瞻与子由要夜雨同眠。

      虽然远隔两地,飞鸿不断,兄弟二人时时诗书酬答。子瞻遥寄一首诗:“……相看会作两臞仙,还乡定可骑黄鹄。”子由便步其韵而和之:“……此身所至即所安,莫问归期两黄鹄。”

      风雨断绝交通,收不到子由的来信,急得子瞻连做四首诗,序曰:“自立冬以来,风雨无虚日,海道断绝,不得子由书……”子由收到来信,也一口气回赠四首……

      反正都是大才子,写诗就像吃饭一样自然啊。

      熙宁九年,子瞻三十九岁,子由三十七岁。兄弟二人天各一方,已经七年不曾见面。中秋佳节,子瞻痛饮达旦,想起弟弟子由,思念之情不可遏止,填了一首词送给弟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子由并不知道,这一曲《水调歌头》,在他们身后一千多年时间里,都是名满天下的绝唱,但凡中华儿女,个个倒背如流。在子由的心里,这只是哥哥送给他的拳拳心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千古第一相思句,只属于他和子瞻。

      元丰二年,风云骤起,兄弟二人遭遇了人生最大磨难。

      四十二岁的子瞻,调任湖州知州。向朝廷写了一封谢表,这家伙一向性子跳脱,口无遮拦,此次也是言辞不慎,被人挑出些“衔怨怀怒”“指斥乘舆”的句子。平素那些政敌抓住机会,自子瞻以往旧作中,刨出多首隐含讥讽的诗词,呈报圣上,顿时酿成一桩大案。

      “圣上已经雷霆震怒,遣派钦差皇甫遵赴湖州捉拿子瞻!”与子瞻交好的驸马王珗得知消息,急忙报知身在南京的子由。

      子由第一反应,也是唯一的反应,就是不惜任何代价,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拼死也要救出子瞻。

      派出快马去给子瞻报信,那快马不负所望,昼夜兼程,终于赶在钦差抵达的半天之前通知了子瞻,给了子瞻一点应付的时间。子瞻匆忙烧掉家中诗文,被那钦差押解赴京受审,自忖必死,路过太湖时想要跳湖自尽。

      浩浩太湖水,激荡子瞻心胸。眼前浮现子由的身影,若是就此自尽,岂不是要罪及子由?

      为了不连累弟弟,必须自己委曲求生。

      京师御史台,沉沉黑狱不见天日。对子瞻的审讯像车轮大战一般严迫密集,誓要将他置于死地。

      数万字的供词,一百多首忤逆圣意的诗句,三十九位受牵连的重臣……这位名震天下的大诗人不得不老老实实地供认,他写过的诗词歌赋、往来信函里,有无数暗讽新法、针砭时弊的内容。

      群臣煽风点火,圣上雷霆震怒,朝中斩杀子瞻的呼声一阵紧似一阵。

      “正因他是一代名士,登高一呼,天下从之,才更应严惩不赦!”御史中丞李定慷慨陈词:“此人性情乖戾,动辄讥讽权要,陛下对他宽容已久,期冀他改过自新,却不想他恃才放旷,愈发嚣张起来。恳请陛下严厉处置,以儆效尤!”

      副相王珪踊跃检举:“他还直接诋毁了陛下!他为钱塘秀才王复写的咏桧里说:‘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陛下飞龙在天,他却以为不知己,要寻地下之蛰龙,哪里还有臣子之心?”

      监察御史里行舒亶奏上:“那厮包藏祸心,怨望谩骂,辜负圣上恩德。他写的什么‘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什么‘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简直就是直接辱骂圣上,恶毒至极!这些诗词名扬天下,流毒极广,若不杀之,何以正人心?”

      一片喧嚣声中,子由顶风上表,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代哥哥免死。

      “臣父母早亡,唯与兄长子瞻相依为命。子瞻居家在官,没有大的过恶,只是性子愚直,好谈古今得失。”

      “蒙圣上宽容,子瞻早已深自忏悔,改过自新,但旧诗已经传播,影响无法挽回。”

      “臣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昔日汉代淳于公犯罪,其女儿缇萦自请为官奴婢,替父亲赎罪,得到汉文帝允准。臣不如缇萦,但陛下聪明仁圣,超过汉文帝远甚。臣乞求纳上在身官,以赎兄长,不敢盼望减罪,但得免死为幸……”

      十年寒窗,二十年仕途,半生功名利禄,都不要了,我只要你。

      那天子震怒已臻极点,竟是不准。

      押在黑狱中的子瞻,自知大限将至。因不能与亲人见面,子瞻和负责送饭的儿子约好,如一切平安,就送普通饭食;如死罪已定,就送一条鱼。

      有一日儿子外出借钱,托付亲友代为送饭,那亲友不知这个约定,听说子瞻爱好美食,特地做了一条鱼送去狱中。

      子瞻一见饭中有鱼,只觉天都塌了。

      性命已在顷刻,随时会被砍头。在这绝望凄寒的时光里,他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写了两首绝命诗,托狱卒送给子由:

      “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一家十口,托付给你了。我的后事,托付给你了。当年与你相约夜雨对眠,我要失约了。但我来生,还要与你做兄弟,生生世世,同始同终。

      官场险恶,仕途严酷,如此兄弟深情都没能救到子瞻,最终救了子瞻的,还是子瞻冠绝天下的才名。

      宰相吴充上书说:“曹操如此猜忌,都能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个子瞻吗?”

      退居金陵的王安石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连太后曹氏都发了话:“先帝当年读了子瞻、子由兄弟二人的文章,大喜道:‘我今天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二人!’今天你却要杀了他?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元丰二年冬月,各方争执了近半年的“乌台诗案”尘埃落定。子瞻免死,贬谪黄州团练副使。子由受株连,贬为筠州盐酒税,五年不得调任。

      活着,就好。

      子由亲自去迎接哥哥出狱,以手捂嘴,示意子瞻今后谨言慎行。

      兄弟二人,再次各奔他乡,唯有靠鸿雁传书聊解思念之情。

      子瞻自此颠沛流离,入不敷出,一家妻小全靠子由照料。元佑年间,兄弟二人的仕途一度有起色,子由升为尚书右丞相,结果子瞻又遭人排挤,乞求外任,子由于是连上四表,宁愿放弃右丞相的高位,也乞求外任。

      如一生里所有时光一样,永远要与子瞻共进退,一切跌宕险阻都可不顾,唯愿携手迎来风雨同眠的一天。

      绍圣四年,年已六十岁的子瞻被贬谪于海南儋州,五十八岁的子由被贬谪于广东雷州。五月十一日,兄弟二人相会于广西藤州,子由送子瞻出海,六月十一日诀别于海滨。子瞻照例作诗送给子由:

      “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微疴坐杯酌,止酒则瘳矣……”

      一个转身,就是永远。

      后来的日子里,也不是没有团聚的机会。暮年的子由在颍川居住,几次写信邀请子瞻前来一起终老。子瞻也动过心,但饱经仕途险恶的他,担心子由被攻击兄弟结党,为了避嫌,终于没有前往颍川。

      就这样年复一年,没能再见。

      建中靖国元年,子瞻病重。最后时光里,念念不忘的至痛,就是不能再见子由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贬及归,不复一见而诀,此痛难堪,余无足言矣!”

      子瞻走了,没能遵守夜雨同眠的约定。

      那一年他六十四岁,子由六十二。

      哀恸无极的子由,亲自料理了子瞻的后事。子瞻病重之际,曾写信嘱托他:“我死后,葬我于嵩山下,你为我写墓志铭。”子由收信大哭:“我怎么忍心为我哥哥写墓志铭?”然而这重任,必定落于子由之身。

      “抚我则兄,诲我则师。皆迁于南,而不同归。天实为之,莫知我哀……”

      子由的刻骨悲恸,不仅在这篇墓志铭里,更在其后历年祭祀子瞻的祭文里:

      “手足之爱,平生一人。”

      “兄敏我愚,赖以有闻。”

      “惟我与兄,出处昔同。”

      “曰予二人,要如是终。”

      “嗟兄与我,再起再颠。未尝不同,今乃独先。呜呼我兄,而止斯耶。昔始宦游,诵韦氏诗。夜雨对床,后勿有违……”

      是,他们约过,此生要同始同终。然而正如子瞻所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他们还约过要夜雨同眠,这一点简单至极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

      子瞻走后,子由孤独了十一年。子瞻的三个儿子、所有家眷,都由子由接去颍川供养,一家一百多口人住在一处,始终和睦相亲。本来就内向沉静的子由,失去了子瞻,索性闭门谢客,专心著述,自号颍滨遗老,遗世而独立。风雨夕静室独坐,长久怔怔无语。

      那一日风雨如晦,子由收拾旧物,无意中翻出了子瞻多年前写来的一封信。

      那风流蕴藉的哥哥,被贬谪海南之后还自得其乐,写了一篇《和渊明归去来》,兴冲冲地寄给子由:“你也同和一篇?”子由对哥哥的邀请,一向言听计从,唯独这一次,因为当时搬家,事务繁杂,没来得及给哥哥回信。

      人生一去如梭,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子由捧着这封信,泪落如雨,当即提笔,向那生死相隔的子瞻,和了一篇《次韵和子瞻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归自南荒,又安归?”

      “感乌鹊之夜飞,树三绕而未安。有父兄之遗书,命却扫而闭关。知物化之如幻,盖舍物而内观。气有习而未忘,痛斯人之不还。”

      “将筑室乎西廛,堂已具而无桓。归去来兮,世无斯人谁与游?”

      “已矣乎,斯人不朽惟知时,时不我知谁为留?岁云往矣今何之?……”

      政和二年,七十三岁的子由病逝。

      子孙依照他的遗愿,将他葬在嵩山山脉之小峨眉山下,子瞻的墓边。那是子瞻当年与子由携手同游到此,亲自选中的墓地,因其青山绿水,风景如画,酷似家乡峨眉山。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嵩岳逶迤,汝水如带,两道山梁峰峦绵亘,状如列眉,山下双墓并列,四周修竹劲松掩映,兄弟二人至此,终于生死同归。

      ——————

      故宫武英殿,馆藏历代书画展。

      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伏在玻璃柜前,胖手指含在嘴里,聚精会神地盯着柜中。柜中所展的是一幅写满了字的书帖,密密麻麻数十行,四方盖满了赏鉴印章。柜旁标签上写着这幅国宝的详情:

      “苏轼书法行书《新岁展庆帖》,书于1081年,纸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与《人来得书帖》二帖合装为一卷,均是苏轼写给陈慥的书札。《新岁展庆帖》是相约陈慥与公择同于上元时在黄州相会之事……”

      男孩自然看不懂这些。他算是天资聪颖,三岁便已识字,但只识得一些简单笔划的字形,此时一双黑亮的小眼向柜中望去,一眼扫到卷末附言开首第一行的两个字,却都识得,当下高兴地念出声来:

      “子由!”

      身侧另一个十几岁的大男生立即蹲下身:“嘘……看展览不要大声说话。”

      小男孩还是雀跃难捺,两手都扑在柜上,望着那两个熟悉的字迹,努力压低了声音:“子由!”

      大男生也跟着望去,忍不住将这已经看了几遍的展品又重新细看一番。

      千古文豪的手迹,还不是拓本,是亲笔书写的墨迹,盎然生命力隔着玻璃柜都扑面而来,仿佛千年时光都不复存在,音容笑貌都在这咫尺之间。

      “子由”,看起来很随意的两个字。书者不知写过多少遍,早已熟极而流,丝毫不会多作在意的两个字,只因那背后的情感,经历,毕生所寄,仿佛独独拥有了不同于其它字迹的亮泽光芒。

      “嗯,那是苏轼在信中提到他的弟弟苏辙,他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兄弟二人都是了不得的大文学家,还有父亲苏洵也是,唐宋八大家他们父子自己占了三席……”

      男生附耳讲解几句,笑着望向小男孩:“你听得懂吗?我教你的苏东坡的诗句,你记得吗?”

      小男孩不甘示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还真是聪明!晚上睡觉前,哥哥再多教你点!”

      男生一把抱起男孩,男孩也张开小胳膊搂住他的脖子,四臂交叠,习惯性地笑着低头亲一下。

      通常十几岁的大男生,都不耐烦有弟弟妹妹,然而他不一样,自幼闹着跟爸爸妈妈要弟弟,好不容易等到二胎政策开放了,终于得了个弟弟,爱得不行,整天粘在一起。弟弟也粘他粘得要命,读书也在一起,玩耍也在一起,这不,来看个画展,也闹着一起。

      “走,都看完了吧,也该吃饭啦。”男生抱着弟弟,一起向殿外走去:“你想吃什么?”

      弟弟圆嘟嘟的脸蛋靠在他脖颈间,依旧啃着胖手指:“听哥哥的!”

      “好,听我的。”男生眸光闪亮,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

      “我知道这附近有个馆子,做得超好吃的红烧肉!”

      ————完————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莲生敦煌·下
    美人名将一身兼,莲生的甜爽成长路



    莲生敦煌·上
    热血中二美少女莲生的制香克敌之旅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3445545/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