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天下

作者:淡淡如菊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4)


      书接上回。
      我国中医学黄帝内经是这样形容人的:“生之本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两精相搏谓之神,这个本身在道家称之为元神,喜静,无思无虑,婴儿的本来面目就是它,故道家修炼之成仙就是修炼元神,元神壮大修成元婴就脱离了生死轮回。而我们后天的称为识神,每天妄念停不下来,这就是识神在作祟。但这个识神本身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是后天形成的价值观和概念而已。就像你小时候会无忧无虑,就是因为识神还未发育,还未成为主导。所以小时候你根本不会去考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为什么要这样活着。而对于孩子来说,活着没有为什么,活着就是活着。这个识神在小乘就是识心,在大乘就是第六意识。正因为如此,佛经里因为转译汉语,吸收和借用了大量属于中国古典思想的概念和词汇,如老庄之言,墨子之语等等,成为具有新的思想内涵的中国式新佛经,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原始佛经了。
      为什么中国佛教的禅宗口传身教,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反而会在中国大放异彩?除了一念成佛的诱惑之外,就是因为我们那些所谓读书人多了以后,读书不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都去玩弄学问。禅宗是最善于打机锋佛教流派。人们已经忘了圣人曾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那位说了,你这意思他们都是傻子吗?当然不是,他们不但不傻,反而很精,只不过他们的聪明用错了地方。
      说到底,笔者认为,佛教之兴,人人可成佛是噱头,实际上是将以前的崇拜上天和神灵,改为崇拜自己,因为自己也可成佛嘛。但却忘了,人人皆可成佛,不是人人必能成佛。按照佛典的解释,人人皆可成佛是指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和成佛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就如一个人有不错的学习天赋,不代表他学习就一定优秀,成绩优良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也不一定能成为学问大家,成为学问大家也未必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一样。

      转过一个弯,拐到大云寺门前的大街,所谓大街,也不过只有三米多宽的样子。远远地,谢瑍就看到一个高挑而略显瘦削的身影,身后还有几个随从样的人,应该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包括谢瑍在新平曾见过的慧宁。因为不同于汉人的相貌,谢瑍一见便知前首之人必是罗什无疑。谢瑍知道,此时的罗什大师已经四十二岁了,但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不少,看起来不过30多岁的样子。仪态从容,面带微笑,站在那里别有一番气象。
      鸠摩罗什大师似乎早就知道谢瑍要来,谢瑍到时已在寺前相候。
      谢瑍上前几步,首先抱拳施礼道:“久闻罗什大师盛名,今日得见,三生有幸。”几乎同时,鸠摩罗什大师也双手合十道:“居士光临敝寺,蓬荜生辉。什久候了,请入内相叙。”说着,鸠摩罗什侧过身形,伸入右手延请道。
      “大师客气,您先请。”谢瑍也双手合十,微微躬身还礼道。
      鸠摩罗什微微一笑,道:“居士请随我来。”
      鸠摩罗什率先走进寺去。夕阳将寺院内的苍松翠柏的影子,印在土地之上。走过前院林荫,从正殿左侧向北,步出画廊,踏着林荫小径,一直到得西北角。一座花园散发着淡淡清香,走进花园,中间有一间幽静的禅房,禅房旁边一座小山,山上一亭翼然。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谢瑍不由叹道:“大师是雅人哪。”
      “久闻谢居士深谙佛法,才思敏捷,今日一见,果然不凡。”鸠摩罗什大师睿智的目光,看着这位年轻的大将军道。
      “罗什大师谬赞了。”谢瑍道:“子明根本不通佛法,只是略知一些道家之义而已。”
      “居士不必谦虚,请入静室。”鸠摩罗什再次请道。
      “谢大师!”谢瑍也不再推辞,抱拳一礼后,进了房中。
      罗什大师这间掩映于花草林木中的禅房内布置的相当简单。
      一张地榻,一个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西南角一个类似角橱的东西,上面整齐的堆放了竹简和书籍。地上还有几个圆形蒲团类的物什,应该是罗什给弟子说法之用。
      谢瑍向鸠摩罗什一抱拳,鸠摩罗什立掌垂目。
      两人坐定,谢瑍回首看看张虎,身手指了一下身边的蒲团,示意张虎坐下。又看向罗什大师的几个徒弟,罗什大师微微点头。几个人依次坐在蒲团之上。
      “谢居士,自劣徒来此地,已近三月。”鸠摩罗什道:“曾拜读居士所书经文,令人耳目一新,罗什欲求教一二,还请居士赐教。”
      “大师客气,几段经文而已,谢某怎敢藏私。”谢瑍道:“大师执着于经文数月,岂非有贪嗔痴之嫌?”
      “多谢居士教诲。”罗什双掌合十,高诵佛号道:“阿弥陀佛。”
      “大师不必如此。”谢瑍道:“人活在世上,就有自己所喜所恶,则必有贪嗔痴念,若无贪嗔痴即非人也。大师以为如何?”
      “居士所言深合佛法之意。故佛让我等戒贪嗔痴行,以解除烦恼,修成正果。”罗什道:“凡人挂碍太多,欲修持佛法,需先放下。”
      “大师精通佛法,谢某想请教大师。”谢瑍道。
      “居士请讲。”
      “大师即已见过子明所书佛经,其中可有不妥之处?”谢瑍问道。
      “居士用词精当,罗什实未想到,佛经能译到如此妙处。”鸠摩罗什合掌道:“这也是罗什相求之事。”
      “既然经文无错,那谢某就此相问,若有冒犯,还请大师海涵,”谢瑍说着抱拳施礼。
      “居士但讲无妨。”鸠摩罗什含笑道。
      “开篇即言:如是我闻。这是告诉我等,我是听佛这样说的。这个记录是否就是完美无缺暂且不提。”谢瑍道:“那个时候佛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给大比丘众讲佛法,光正式相随的弟子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我想,佛讲法之时,旁听的人是不是多很多很多?”
      “是。”
      “讲法之时,佛已悟还是正参悟?”谢瑍问道。
      “已悟。”
      “佛既已悟,是否可以理解为佛本来是可以入极乐净土,为了众生而滞留于世,向大众传授佛法呢?”谢瑍问道。
      “可。”
      “子明闻大师东来,相随者甚众,因缘在佛。可有此事?”谢瑍问道。
      “确实。”
      “大师以为相随者为佛或是为己?”谢瑍问道。
      “为佛者何如?为己者又何如?”鸠摩罗什感到谢瑍的问有蹊跷了。
      “为佛者,信佛。亦信自己可成佛而跳出三界红尘,得极乐。”谢瑍道:“为己者,因信佛能让自己脱离苦难,过上好日子。大师以为然否?”
      “然也。”
      “子明以为,无论为佛者,还是为己者,其实一样。”谢瑍道:“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脱苦难,得到极乐。异处只是信的路不同。信自己可成佛的,在行,在己之修持;信佛能解救自己的,在求,在佛之普度。大师以为然否?”
      “否也!居士此言非佛,乃世人未悟之所见也。”鸠摩罗什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大师应知,知佛者少,而求佛者众。”谢瑍道:“所谓信众,多数不过欲得己之私也。如佛性在现常中,如衣食住行皆有佛性。故佛衣钵乞食归而食,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但如众生俱诵经持戒、不事稼穑,乞食何来?”
      “居士何意?”鸠摩罗什这会儿已知谢瑍似乎对佛教似有另见。
      “子明不懂佛法,但子明闻佛法亦有分别。”谢瑍道:“南传上座部佛教(小乘)度己,了生死,离贪爱,得解脱,达彼岸;北传如大师等及汉传佛法,除了度己,亦欲将众生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极乐世界。按此意,我汉语名前者为小乘即Hinayana,后者为大乘即Mahàyàna。乘者,运载运乘之意也。”
      “居士之名佛法,精当莫匹。”鸠摩罗什道:“然居士言不懂佛法,岂非诳语?出家之人不打诳语。”
      “大师,子明虽非出家之人,但并未打诳语。”谢瑍抱拳,随后轻轻摇头,缓缓说道:“某虽闻佛法日久,亦有所识,于佛法并未精研亦是实。子明以为大乘小乘皆有利弊,或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但对众生之苦并无实质之帮助。大师自龟兹随吕氏自西往东而来,黎民众生之苦,所见所闻必不少。大师可以为他们演讲佛法,抚慰精神,可是大师能给他们食饱肚子吗?”【未完待续】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934147/28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