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天下

作者:淡淡如菊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2)


      第九十七章 谢子明入城问佛事,鸠摩罗闻道动汉思(2)

      上一章谈到佛教的一些历史,说到它的起源、发展和传播等,还说了几家流派的佛家本旨和传承困难,如玄奘法师圆寂了,法相宗也就寿终正寝了。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说的多么天花乱坠,说什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实际上宗教永远和世俗是连在一起的,而世俗离不开经济,更和统治阶级连在一起的。宗教要想发展,没有统治者的支持,没有经济后盾,难。所以,从释迦牟尼开始,佛教的传法都是对统治者有利的,没有反对统治者的,甚至不惜与国王结交、联络商人,这在佛经中都有记载。(请参阅佛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季羡林谈佛》第一章:释迦牟尼)
      这意味着要求严苛的成佛修习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苦行僧式的修佛,如玄奘法师般的方正之辈,越来越稀有。而另辟蹊径更能接近大众与世俗相连的修佛方式和理论也就应运而生。毕竟即使是出家人,也要活着不是?既然要活着,就离不开世俗红尘。这也说明佛祖毕竟是佛祖,确有先见之明。也说明释迦牟尼明确指出,传佛经必须要用当地的语言传习是多么的英明。
      融于世俗才能广为传播,而世俗传播最为快捷和容易接受的是每一个地区的方言土语。除此之外,佛教最让人心动或者说最蛊惑人心的无非两点,即人皆可成佛和众生平等。当然,明白人都知道最让人诟病的怕也是这两点。
      既然佛说众生平等,那为何要众生要礼佛拜佛?难道不拜佛不礼佛就是心不诚意不正,就是不敬?那佛是什么?既然佛是人修成的,修成以后即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要受未修成之人的礼拜,这难道不是告诉我们本来就不平等?佛告世人,戒贪嗔痴,又告诉修持之人只要按照佛的方法修行,就能成佛,脱离红尘,跳出五行,不堕轮回,成为不朽不灭的存在,这岂非就是最大的执念和贪念?所谓因果轮回,如何知之?毕竟轮回之后,已经忘却以往,严格的说已不再是原来的你,就算承担因果,也是另一个个体在承担上世的业力,那这样的轮回又有何用?这岂不是更让人在当代无所顾忌了吗?既然修持,万相皆空,那又为何修这个空?是修的结果是空,还是过程是空?还是说不“空”就脱不了众生的范畴?既然万相皆空,佛也好,菩萨也罢,我也好,你也好,到头来都是“空”,既如此为何要“修”,还一定要修到“空”?按照佛的说法,“万相皆空”,本来就是空,何必修?
      佛教虽起自西方,但传于东方中国后,才得以发展和继承下来。笔者这么说,可能有人要不同意的。但是实际情况是印度因为古梵文的失传,印度佛教是没有原始佛典记录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印度历史,是十七世纪西方殖民者征服印度以后整理出来的所谓的印度文字和印度历史。就像是如果我们如今拿白话文,不用说以此去研究甲骨文,就算去研究中国千年前的古文,那可能也是没什么结果的。这还是中国文字最早乃是象形文字,虽然经过数千年传承,不断改进流传,仍然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但大部已然面貌全非。何况是印度文及梵文呢?按照南怀瑾先生的说法,拿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去研究少数流传下来的佛教本子,不过是“缘木求鱼”而已。也就是说,如今的梵文不过是一种流传三四百年的文字而已,跟古代印度的梵文是不相干的,跟真正的佛法更毫不相干【佛教已经产生了两千五六百年了,今之梵文连佛教产生的零头都不够】。再退一步说,就算现代梵文和古梵文有些关系,那也不能作为依据,因为释迦牟尼是禁止用梵文传播佛经的。具体原因笔者推测大概是释迦牟尼佛憎恨婆罗门教,梵文乃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通用文字,所以不用梵文传教。
      有看官可能会指责笔者瞎说,本来嘛佛教就是梵文。这位看官可是冤枉我了,不用梵文传佛经,这可不是笔者乱说,佛经《四分律》卷五十二载:“时有比丘字勇猛,婆罗门出家,往世尊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此诸比丘众姓出家,名字亦异,破佛经义。愿世尊听我等以世间好言论(梵文)修理佛经。’佛言:‘汝等痴人,此乃是毁损,以外道言论而欲杂糅佛经。’佛言:‘听随国俗言音所解,诵习佛经。’”。
      翻译成白话意思是说:当时有两个比丘,是兄弟俩,出生婆罗门,到了世尊(即佛)那里,施礼以后坐在一边,对世尊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名,不同家世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毁坏了佛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佛世尊呵责他们道:你们这些傻瓜,这是在毁损佛经,用梵文表达佛语,那佛经就完了(杂糅)。就应该用各国方言诵习佛经。而在《五分律》卷二十六中明确告诉来求教的比丘:“不听以佛语作外书语,犯者偷兰遮(重罪、大罪的意思)。”直接把梵文当做外书语,可见佛自己对梵文的抵触是多么大。而后世竟以梵文记录的佛典研究佛法,说是缘木求鱼还是轻的。
      从最初的译经开始,到学习消化传播,再到创宗,直到自立,这是中国佛教的真实历程。东汉至十六国时期(即现在谢瑍所处时期)应为我国佛学史上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即译经和消化传播。这段时期, 佛教徒的贡献, 主要就是翻译经典, 其次才是阐发义理。南北朝以后,即从此时再过百十年,才步入创宗和自立阶段,至中唐先后形成了九大宗派,即天台宗、三论宗、三阶教、法相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教、禅宗、净土教。从此佛教与道家、儒家一样,正式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
      释迦牟尼为何要求徒子徒孙们用各地方言传教呢?这就是释迦牟尼的聪明之处。方言代表着世俗,代表着走向底层和大众,而底层大众都是过得不怎么如意的升斗小民,只有他们才最容易接受佛的教义。
      所以有人说,真正的佛法在中国,因为中国有严格的纪年史,也有那个时候传下来的古汉语佛经。我当然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法,而且这样的说法也基本符合事实。但我也不得不说,汉语转译记载的佛经,肯定不是原汁原味的佛经,原因我已说过,因为它里边借用了太多中国古代原产的东西,譬如说老子之道家、譬如说孔子之儒家,再譬如说墨子、庄子等等。如:金刚经里的“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借用的是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圣贤之谓就更不用说了,而佛经里经常见到的‘相’的概念,是起源于庄子的。所以流传于中国的佛教一开始就不是本来的模样。佛教因汉语而存续,也因汉语改变,这也许是佛的本意,唯有如此,才能借鉴和糅合,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发展,就这一点来说,佛是很有远见的。不然的话,佛教也许不会得到如此广泛的的传播,也不会发展的的如此系统。不信你们看不管是印度还是尼泊尔,都没有原本纯粹的佛教义了,而中国却留下来各个时期的佛典,而且这些佛典不只来自印度。
      总之,无论什么宗教,只要是教义,都或多或少地有不能自圆其说的东西。正如恩格斯所说:“作为人的创作结果的宗教,虽然有它所特有的诚恳的热情,当其创立之时,就已经不会是不带欺骗性和不歪曲历史事实的。”这也许才是辩论时常会有“佛说不可说”的主要原因吧。所以有时候,我们在懵懂于禅宗的机锋之时,也不得不佩服佛教僧人的“转葫芦”功之强大,而内心涌起的却是深深的无奈和慨叹。
      而中国古代自产的教实在不多,被称作教的差不多都不会久存,因为当权者不允许。中国能长存的不是教,也不是国,而是家。
      【未完待续】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934147/279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