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一顾周郎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Chapter Three


      通体雪白的海东青在朱祁钰身边盘旋,呼啸着疾冲下去,停在朱祁钰肩头,朱祁钰强压着内心的激动,屏息凝神,与那双乌黑明亮的眼睛对视着,右手缓缓抬起,想锁住海东青的双脚,那海东青却猛地一声长啸,振翅远飞,朱祁钰跨马奔驰,却越追越远,想放箭,又不忍,只急的他满头大汗,狂呼乱叫,正飞驰间那马虎一个趔趄,把朱祁钰掀了下来,朱祁钰登时吓出一身冷汗,蓦地惊醒了。
      “什么时辰了?”朱祁钰半闭着眼,又倒回了床上。既然没人来叫,那必无早朝,大可以好好睡个回笼觉。阳光有些刺眼,朱祁钰往枕头里拱了拱,抓起被子蒙在头上,蜷成一团窝在被里,刚有些睡意,只听一无奈声音,“陛下再不起来,可就要过了辰时了。”
      这一下,朱祁钰可彻底清醒了。挺身坐起,只见于谦衣冠整齐坐到桌案旁,手里捧着一卷书,正注视着他。朱祁钰的脸上瞬间升起丝丝热气,连忙用手掩住敞开的衣襟,支吾片刻,才期期艾艾地说:“于卿可否转过身,朕好更衣。”此言一出,于谦的脸上也微微泛红,掩饰性的低头轻咳一声,迅速背过身,朱祁钰确认他已完全转过去,才手忙脚乱地一件件套上衣服,终于把最后一件外袍折腾上身,朱祁钰才无比悲哀的意识到,他、不、会、梳、头!
      “于卿,”朱祁钰深吸一口气,尽可能平稳地说,“你会束发吗?”
      于谦一愣,面色诧异的转过身,正看见朱祁钰来不及收回的纠结神色,以及更加纠结的头发。侧头欲笑,碍于朱祁钰的面子只得苦苦忍住,走到朱祁钰身后,伸手接过桃木梳子,拢起一股头发,仔细地梳了起来。
      朕英明神武的形象啊,朱祁钰身体僵直的坐在镜前,颇有些欲哭无泪之感。别说是宣宗,只怕连他的汪后杭后都没见过他这么多窘态。在宣宗面前,他是一个沉默而几乎透明的庶子,在后妃面前,她是那个冷静自持的皇帝。只有于谦,见过他初登大宝面对强敌的张皇失措,易储时毫不掩饰的疯狂,和最后失败者的绝望。自从被迫站到权力巅峰,他就习惯于掩藏自己的真正的心思,屈指可数的几次泄露心声,几乎都给了于谦,所以……朱祁钰深吸了一口气,抬起头直视铜镜,睡回笼觉怎么了?朕就不信你于谦年轻时没赖过床!
      “陛下,”于谦突然停住手里的梳子,“臣的手艺可没那么好,您再动只怕会拽到头发。”
      朱祁钰刚升起的气势瞬间矮了半截,左思右想,到底按耐不住翻涌的好奇心,开口询问,“于卿年少时,可曾贪睡误时?”
      “并不曾,”于谦随口答道,正了正束发冠,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又补充说,“也算有过,当时年少轻狂,自恃海量,与友人斗酒,偶尔大醉,次日往往日上三竿才起,头痛欲裂。后来甚少饮酒。”
      好吧,就知道你不会,朱祁钰恹恹地想着,也没再追问下去,转而仔细端详镜中映像。于谦给他束的是武生发冠,与月白色的胡服短打相得益彰,更衬得身似修竹,面如冠玉,好一副浊世佳公子的模样。朱祁钰心中的得意,透过镜子看到于谦面带赞叹,忽起调笑之心,笑道:“于卿且看,朕与皇兄孰美?”
      于谦轻咳一声,“自是陛下。”
      “于卿之美朕者,私朕欤?畏朕欤?欲有求于朕欤?”朱祁钰拼命压着上扬的嘴角,竭力做出一本正经的神色,“于卿素来无欲无求,又多次顶撞朕,必不怕朕,想来是偏爱朕了。”
      “陛下何故取笑臣此为臣肺腑之言,不敢当一个私字。”
      “得于卿一赞,朕无憾矣。”朱祁钰绷不住笑出声来,也不再为难于谦,“朕也饿得狠了,于卿便与朕一同用饭吧。”
      甫一坐定,朱祁钰就发现桌上的菜泾渭分明,自己一侧是吃惯了的京城菜式,而于谦一侧,连粥都好像更加清淡秀气些,见于谦刚吃了一口豆腐脑,就露出一丝惊喜,忍不住问道:“这菜还有什么古怪不成?”
      “臣已三十多年没再尝到家乡菜了,”似乎是沉溺于回忆中,于谦的眼神有些迷离,连话里都夹着几句吴侬软语,“京城菜味道太重,豆腐脑都是咸的。”
      不是咸的,还能是甜的不成,朱祁钰腹诽不已,思绪却不由自主飘向自己赐给他的那所宅第。如果当初让人改成江南的式样,再请一个江南厨子,他会不会就住进去了呢?这个念头一起,朱祁钰自己也吓了一跳。朕真是疯魔了,朱祁钰摇了摇头,食不知味地吃完了早餐,那一点幽微的心思却还盘踞在心头,久久不散。

      “你们来晚了,”朱元璋面色不善地来回扫视着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于谦四人,尤其瞪了朱祁镇两眼,“再迟些,早朝都完了。”
      “哎呀,又不是早朝起那么早干嘛,人家初来乍到的不得适应一下,而且你的爱将那一下子可不是玩的,还不让人好好歇息,”光球解围似的说,“再说年轻人多睡一会儿挺好的,长身体呀。”
      常遇春忍不住喷笑出来,余下各人也或多或少露出些笑意,光球也不在意朱元璋冷着的一张脸,又朝着于谦的方向飘了瓢,“于大人,您睡的好吗?我可是特意淘弄到的凝神香呢——摆设布局可还合您心意?”
      朱祁钰眯着眼睛看着光球,想到接下来要出口的话,莫名的生出一点同情,“昨夜于卿与朕同寝。”
      沉默片刻,所有人都从光球的声音里听出一丝咬牙切齿的意味,“少废话,继续。”
      朱祁钰轻笑着拿起书,用清晰的声音读道,“怒吼。”

      【大臣们在思考着对策,他们毕竟经验多,阅历丰富,即使在如此不利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冷静下来,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后宫就不同了,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下子震晕了钱皇后,在女人看来,自己的丈夫是最重要的,于是她立刻把后宫的所有金银珠宝全部派人送到也先的军营里,希望能够赎回丈夫。
      人回来了吗?当然没有。
      也先好不容易抓到这么个稀世珍宝,还指望着慢慢收地租,吃利息,怎么可能把人送回来!
      于是他耍了流氓,钱收了,人不放,表示这些还不够,要宫里接着给。
      后宫哪里还有钱呢,钱皇后虽然姓钱,但也变不出钱来,于是只好每天哭天抢地,以泪洗面。
      没经验就是没经验啊。】

      朱祁钰颇有些不安地停下来,仔细觑探着朱元璋的神色,出人意料地,朱元璋并未发怒,目光悠远,像是在回忆些什么,甚至面部的线条都柔和了些许。一时间,众人各怀心思,却也无人敢来打搅,直到朱元璋自己打破了沉默的局面,声音平静得仿佛那一声叹息只是众人的幻觉,“你们俩是打算把大明的基业败坏干净吗?倒是难得两个糊涂蛋凑到一处。”

      【后宫干了蠢事,大臣们也无计可施,因为他们已经自顾不暇。眼看蒙古军队就要攻入北京,万事无头绪,人心惶惶,贪生怕死的倒是占了多数,很多人主张南迁。
      这倒也怪不得他们,怕死是人的本性,不过这些怕死一族最担心的,倒不单单是自己的性命,还有他们的前途。
      他们主张南迁,其实是有着私心的,在他们看来,北京可能保不住了,朝廷如不迁都,很有可能玉石俱焚,而如果南迁,即使半壁江山丢了,自己还是可以接着当官。
      至于国家社稷,那实在是比较次要的事情。
      这种情绪一直缠绕着文武百官,很多人也已经准备好包袱,南迁令一下马上就走。】

      “四叔奉天靖难,堪称杀伐果决啊。”建文帝慢悠悠的转着手中的茶杯,“血洗北京城倒是好痛快,只是不知折了多少读书人的骨头,还是说……硬骨头的都被杀了尽绝。”
      “总强过你仓皇逃窜出家当和尚。”朱棣冷哼一声,“若是放着你在位,瓦剌也用不着再等五十年。”
      “够了。”朱元璋此时语气足以止小儿夜啼,“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侮。你们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吗!”
      “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光球无辜地说,“差辈了,朱棣是他叔。”

      【但不管自己怎么打算,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还是走不成的,于是怕死一族做好了准备,要在第二天的朝会上提出建议,一定要让皇帝同意南迁。
      在这些逃跑派中,有一个人叫做徐珵。
      此时的徐珵正跃跃欲试,他将在第二天提出自己南迁的建议,而且他很有自信,自己的建议一定能够得到皇帝的认可。
      因为他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第二天到来了。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
      大明王朝的国运就在这一天被决定。
      早上,朝会正式开始,由暂代皇帝执政的朱祁钰主持。
      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朝会,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处理眼前的诸多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逃还是战。
      逃就会丢掉半壁江山,战则可能玉石俱焚。
      朱祁钰初掌大权,十分紧张,他迫切地等待着群臣提出建议。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出他的意料。
      这些文武百官们上朝之后,竟然什么也不说,只是嚎啕大哭,整个朝廷哭成一片。
      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
      其实这也容易理解,这些大臣们都有同事亲属在这次战乱中死去,而且好好的一个国家搞到如此地步,实在也让人心寒,多日的痛苦终于在朝会上得以发泄,算是哭了个痛快。
      于是,这场关键朝会以痛哭拉开了序幕。】

      这一次,别说是武将和前两位皇帝,连朱祁钰自己都不禁皱了皱眉头,本想解释几句,又觉得索然无味,懒得多费口舌,迅速的读了下去。

      【哭了一阵之后,大臣们渐渐恢复了理智,毕竟伤心总是难免的,活着的人还要应付眼前的难题。目前最关键的就是讨论朝廷是走还是留的问题。
      徐珵首先发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因为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在他的心目中,最重要的永远是自己的荣华富贵。
      徐珵大声说道:“我夜观天象,对照历数,发现如今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可以避过此难。”
      (有删节,略过徐珵部分)
      让我们看看现在的大明王朝的五个关键词:
      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投降(逃跑)派。
      真是一片亡国之象。
      这一幕似乎似曾相识,不错,在三百二十三年前,曾发生过极其相似的情况。】

      靖康之耻,这四个字像一把重锤一样狠狠砸在众人心中,连常遇春都没了开玩笑的心思,朱祁钰盯着书,嗓子里却像堵了一块石头一样发不出声,他做到了……即使当时再不情愿,心中再怎么畏惧,他终究选择站了出来,当他回过头时,才发现,历史已无论如何无法湮灭他的踪迹,他的名字将与大明共存。

      【北宋靖康元年(1126)十月,盘踞北方的金兵对北宋发动进攻,太原、真定失守。十一月中旬,金军渡过黄河。宋钦宗惊慌失措,不知该怎么办,而大臣们全无战意,纷纷主张投降。
      在这种情况下,十二月初二,宋钦宗正式向金投降。
      靖康二年(1127)四月一日,金将完颜宗望押着被俘的宋徽宗、宋钦宗和赵氏皇子后妃、宫女四百余人及其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回朝,北宋灭亡。
      如果对照一下,就会发现,相隔三百多年的两个朝代,境况竟然如此的相似,都是兵败不久,都是京城空虚,都是人心惶惶,都是投降逃跑言论甚嚣尘上。而且此时的大明境况更为不利,因为他们的皇帝已经落在了敌人的手上,投鼠忌器,欲打不能。
      但大明最终没有沦落到和北宋一样的下场,因为和当年的北宋相比,此时的大明多了一个人,多了一声怒吼:
      “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发言者,兵部侍郎于谦。】

      在几声宽慰的叹息中,朱祁钰把书递给了于谦,讲真,他还挺期待于谦看到下文时的表情的。
      果不其然,于谦迅速地扫视了几行后,耳根微微发红,强自镇定地说,“必须都念吗?”
      没等光球发话,常遇春却恍然大悟般笑了起来,“念吧念吧,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不差你一个。”
      “其实你可以少念两句的,”光球状似无辜的闪了闪,一脸谄媚地补充道,“没关系,我不会告诉他们,而且念完之后想看谁的我可以偷偷给你看哦~”
      ……不需要偏心这么明显,真的。除了朱祁钰,其余各人有志一同地瞪了光球一眼,顺便为自己的隐私默哀片刻,于谦也有些意外,见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只好认命地读道:“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帝国送走了它的缔造者——朱元璋,这对于帝国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但也就在同一年,浙江钱塘县(现属杭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诞生了一个帝国未来的拯救者。这自然就是我们的主角于谦。
      (中间有删节)
      邝埜临走时期冀的目光还在他的眼前,到了这个时候,他应该站出来挽救危局。
      可是身陷敌营成为人质的皇帝,也先精锐的士兵,城中惊慌失措的百姓,不堪一击士气低落的明军,还有类似徐珵这样只顾着自己的逃跑派煽风点火,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他:
      这是一团乱麻,一盘死棋。
      殉国忘身,舍生取义。
      宁正而毙,不苟而全!
      于谦最终还是迈出了这一步。
      国家兴亡,我来担当!】

      处于同病相怜的心理,没有人不知趣的打断发表评论,任凭于谦迅速读完了自己的生平(还是有圣人光环加成版的),甚至常遇春特意绕来拍了拍于谦的肩膀以示安慰——
      “球儿,这么干不太好吧。”常遇春指了指书,上面赫然变成了在座各人的生平目录,“当初我都没这待遇。”
      “啊,”光球厚颜无耻地说,“毕竟你们都不是亲口念的嘛,就当是一点小小的补偿了。”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山河永镇
    谦钰,虽然逆了我cp但写的好棒……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867582/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