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
以此作答
内容标签:

搜索关键字:主角: ┃ 配角: ┃ 其它:

一句话简介:我和我们

立意:立意待补充

  总点击数: 109   总书评数:0 当前被收藏数:0 文章积分:85,975
文章基本信息
  • 文章类型: 随笔
  • 作品视角:
  • 所属系列: 木芙蓉婉(杂文集)
    之 卷一
  • 文章进度:完结
  • 全文字数:7366字
  • 版权转化: 尚未出版(联系出版
  • 签约状态: 未签约
  • 作品荣誉: 尚无任何作品简评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于《我和我们》

作者:春*******草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 章


      关于我和我们

      以此作答
      ——题记

      我要写《关于我和我们》的文章或者说一个“话题”,我想了很久,用这样一个题目是不是太过于,像别人一直说的那样“你就是太自我”或者“太张扬”,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很多人的脸和很多的小事,然后我开始思考我为什么非要写这么一些文字。

      写文章对于一个“书读的太多”的人(我只是套用了一下给予我的评价)来说,举证用典,有点顺手拈来的意思,这会不会又让一些人猜测为我“故意显摆”呢?

      由此,我想到了中学时代语文教材中的一个练习题,它问:
      鲁迅先生的《秋夜》中开首第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
      为什么非要重复啰嗦?

      这个问题难倒了很多人,却没有难倒我,我认真地作了答。你想吧,所有出题的老师和教科书都自信地认为每一个题目都是高水准、高智商,尤其是探讨鲁迅先生这种级别的大师,问题不光越多越好,越多说明我们研究的深入与对他的尊重,还要细!里里外外,字字行行,灵魂□□全都用问题形容一遍,当这些问题全部按规矩解答正确,全人类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就达到极致了,至少在中国的中国人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
      当然,这个设想和愿望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仅仅代表了给出这些问题和答案的人们自己的认知、阅历、判断、自信,以及“评价”,得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那么,我又受着什么样的困惑与困扰?在我很小的时候,只有几岁,我时常被人误解“这文章你从哪抄来的?”,大家实在无法相信,一个孩子能写出如此精妙的文字;等我再大一点到了十几岁,这个困扰又换了一种方式“你给我抄下书好吗?你写文章那么厉害,告诉我这篇文章、这本书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等等诸如此类。

      我又是那么诚恳地年少无知地说出了真话,长大之后磕磕撞撞直到现在我才终于明白,在这个世界的某些世界的部分,你说的越真诚,越诚恳,越摸着良心,越真,人们往往自认为“那一定是假的”,但我当时,或者是我现在也改不了说真话的毛病,我果断地说了真话:“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会知道呢?我并不是鲁迅先生!我为什么会知道呢?我并不是林语堂先生!我为什么会知道呢?我并不是泰戈尔先生!

      虽然我作为语文类的奇葩人物从小集聚了很多人的期待和看法,但我是真不知道呀,我始终坚信:我们的鲁迅先生,林语堂先生,泰戈尔先生也不知道,也不知道他们自己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表达了多少让世人探讨的问题,给了世人多少答案,又为什么用了这样好的这样自成流派的方式留存于后世。可能,他只是一时觉得这样写出来比较有意思,也可能只是一种语言的习惯,也可能仅仅来源于一次灵感,泰戈尔就这样伟大地留给了孩子们伟大的诗集。如果我们采访伯内特,为什么她要写《秘密花园》呢,可能她会说:“哦,天啦,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那只是我讲给自己听的故事,它只是我无聊时为了避免瞌睡乱写乱画的一堆纸。”

      几乎这些伟大的人都不是“为了世人的评论”而追求伟大不朽的目标,才真的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可能仅仅因为,他太无聊了,太孤单了,太颓废了,他得找点事情做,于是蝴蝶不小心煽动了一下翅膀,地球就毁灭了。他只是想那样说,那样写,那样做而已; 他们和平凡的人不同的正是,他们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写了自己想写的东西,做了自己想做的事,被人骂过疯子,笑过傻子,大部分人忍饿挨冻,还有些人被赶出自己的国家。
      他们死了之后,就变得不朽了。这个世界的逻辑就是如此荒唐。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让我发疯的是当我的文章发表了之后,身边的人开始研究我了,每当别人问我:“你这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小说是什么结构?总分总?还是分分总?给我写一篇范文吧,范文是…”
      我很崩溃,我的回答依然是:“我不知道,只是随手一写就那样了。”
      我又一次说了真话,我总是遵从了我内心自然的选择说了真话,而从此我就不只是被误解了,当我不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时还说得过去,而我连自己写的作品都不了解它为什么会写成那样的时候,我这个人明显是有问题的:清高、自命不凡,自以为是。
      然后,我的生命形象就被定格了,从我十几岁时开始。

      我保持沉默和微笑,丝毫不在意他人对我的评价与鄙视。我不只一次被告发到校长办公室,某次在校长办公室里,亲爱的校长给我倒了一杯水说:“我欣赏你的才华,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当时我只有十五岁,作出了至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辩解,他值得我这样辩解:“亲爱的校长,懂我的人为我痴狂,不懂我的人笑我轻狂,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而您是懂我的人。”
      他睁大了眼睛,那是我最后一次在校长面前受训,时光过去多少年了,他对我这个学生的所作所为依然记忆犹新。

      而大部分时候我却没那么幸运。
      “你看看,你看看,她在笑!我说的没错吧,她就是那种人。”
      “哎呦,一副死样子,我讲对了吧,不然她怎么不说话?”
      我越不在意,我就表现得越沉默,对方就越得意,我越不在意,对方越愤怒,到最后,终于各自组成了自己的圈子,你在你的圈子里,我在我的圈子里,所不同的是:你总在评论我,而我却不曾评论过你。
      这是为什么呢?我不知道,我仅仅是说了真话而已,只不过我拥有高出一般人的手艺而已,这手艺有天生的成分,也有后天的勤奋,但这手艺非但没有伤害过谁,还给周围的人带来了荣誉,我只是过我自己的生活而已。不过,当年那句对校长说的话还真讲准了:“不懂你的人,无论见面多少次,无论认识多少年,无论看起来有多少个交集点,可就是不懂;而懂你的人,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他永远在那里,像是静止的。”

      你不是我,我也不是你,就像我不是鲁迅,你不是鲁迅一样,你的见识、判断、经验、经历所得出来的对一个人的评价和“了解”,它的根据依然是你的见识、经验、经历,而不是我这个人,不是鲁迅先生自己,你没有替我、替鲁迅先生经历过,人对自己的了解都不够透彻,你又如何透彻地了解别人?钱钟书先生说,“痛苦的苏格拉底和快乐的猪,假使猪真知道快活,那么猪与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猪是否能快乐的像人,我们是不知道; 但是人会容易满足得像猪,却是我们常看见的。”我是人,您却总是拿出一副了解猪的表情来对待我。换言之,猪如果能知道苏格拉底的痛苦,那么您和苏格拉底也相去无几了。

      (二)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里又给大家出了一个怪题,他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

      这个矛盾不已的句子成为了中考的必考句,既然“大约”,又为什么确信“的确”?各种讨论,各种研究,各种答案,各种各种…最后,老师无奈地说,这叫“鲁迅体”,只有鲁迅先生才有资格用它,只有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出现才是正常的,“值得研究”的,而如果我这样使用,犯下的就是一个现代语文学中不能犯的低级错误,是病句!
      可如果鲁迅先生就是“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写了一个病句呢?”我无从知晓。

      它教会了我一件事:永远不要向那些不懂装懂你的人解释,现代人已经由单纯的“物”,比如画一张图,比划一下手势,打一个绳结,变为用“物与语言”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可如果人通过物与语言都无法了解彼此的心意,只能累人累己。

      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普通话说得好的人,跟一个总是把英文当母语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的中国人相处时也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既没有用“物”,没送过我书,没递过伞,手势都没比划过,图也没画过,打绳结的时间与机会没给过我!就对我作出了“非常自信”的评价,并且把这种“评价”同时间散播到了同样没见过面,没打过手势,没递过伞,没画过图,没打过绳结的人群中。

      您知道您对我做了什么吗?别说您触摸不到我的灵魂,钱钟书先生说您甚至没有触摸到我的手指尖!我除了沉默和微笑之外,似乎还得有所表示,我此时此刻想表示一下,如果您不小心看到这些文字就当清风乱翻过的书页吧,因为我很快就会忘记,可能还会有不少语病,但我希望你不要像研究鲁迅先生一样的研究我。

      除了以上因为“书读得太多”“文章写得太好”成为受人鄙视的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被长久定格的原因。
      经常听一些人谈论,说:女人分为三种:一般女人,经典女人,极品女人;而我不属于这三者中的任何一种。
      这到底是褒义还是贬义呢?其实他们只是想表达一种男人怯场的本能。一个姑娘,人品不错,长得不错,学识不错,性格不错,待人不错,她总有一方面见不得人的错吧?

      比如,某次一朋友介绍一朋友与我认识,涉及到个人问题时,对方冒出我听过了无数次的老话:“这姑娘长得这么有气质,估计眼光太高,太清高,所以单着。”完了又补了一句:“物以类聚,你身边应该都是这样的朋友吧?”

      最先笑的人不是我,是我那个朋友,既是我的朋友,也是说这句话的人的朋友。作为“共同朋友”,他能不笑吗?

      既然人家说话没有恶意,笑笑就算了;既然人家不纠结,沉默就过了。然后,无数次的事实证明,这只是我一厢情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某些人流行用“制造词语”来显摆自己的智商,全社会跟风,全网络铺盖,全新闻解说,谁不效仿谁孙子,听说还有人提议应该把这些“新鲜”词汇收录《新华字典》一代代传承下去,“字典词汇太旧,跟不上时代步伐,必须注入新鲜血液”,仿佛这样一来,我们的文化就变得更高深,走出国门,比唐人还受人崇拜。这些词汇是“2B,草泥马,必剩客,剩斗士,黄金女斗士…”等等诸如此类,这些词大部分用来形容像我和我们这样的人。

      它好像成为了中国社会一个普遍准则,潇洒地传来传去,从这张嘴说出去,又被另外一张嘴接过去教训其他人。

      但你好像忘记了一件事:你知道全球多少国家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和第二语言?多少人口使用英语吗?你知道我们地球人交流用的最多的语言还是英文吗?你知道如果我用中文写一封邮件与外国人谈生意,这单生意黄了吗?你知道我们做贸易打印出来的账单是全英文吗?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到处炫耀的优美词汇在《牛津词典》里不存在吗?!为了国际交流的需要,为了推广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创新,我们中国人还要出钱重新编印“中国版《牛津词典》”,否则那些2B外国人怎么能了解2B不是铅笔啊!
      难道不知道你们这样的智商为难了全地球的居民吗?

      还有了不起的一幕,当某一天你的孩子拿着这些看不懂的词汇问你的时候,而恰巧咱们的《新华字典》“无法作出解释“,你是否要这样讲解:“2B,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它带给许多人梦想与希望,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就是从一只小小的2B开始了他们人生的追求。而在中国,它只配形容像哲学家金岳霖那样的人,林微因去世多年了,他还惦记着她的生日,终身未娶。”

      “在中国,总有一天你没有资格参加考试,因为你的年纪已经三十岁;在中国,你总有一天没资格恋爱、憧憬婚姻,因为你恋爱失败了,寻找失败了,你三十岁了。在中国,你总有一天没资格坚持你的人生信念,因为你没钱。在中国,你总有一天没资格走向成功,因为你书读的太多了…但是孩子,那都跟你没关系,那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因为你将来有一天是要出国的、移民的,你住在地球的另一端,你有权利拿着2B铅笔画你的美梦。”

      你至少得把这种讽刺的、冷血的、偏见的、嘲弄的、自以为是的文化词汇形容得如此优雅才行,因为这是你的孩子,你不忍心扼杀她或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坚守,给他或她原本美丽的梦想抹上那么多黑色斑点,如履薄冰。
      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结局!而你如今乐在其中,肆意散播,沾沾自喜。

      这只是作为我心里的一个想法时,闺蜜又向我爆料了一件事,说是有人向她求婚了,“我是一个好人,我会照顾你一辈子的,嫁给我吧,你都三十岁了,除了嫁给我,你还能嫁给谁。”态度诚恳,言辞恳切。
      这个套路怎么那么耳熟呢,爱情是一件多么动人的事,怎么经他说出来的,就那么无奈?婚姻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怎么经他说出来,就那么没得选择?

      我还没来及提醒呢,聪明的闺蜜已经拒绝了“求婚”。果然与我预料的一样,“你不就是仗着长得有点好看吗!你不就是工资每个月比我高个万儿八千的吗!你不就是买了个破房子吗!你不就是没人要吗!你个剩斗士,你个必剩客!你个…”连台词都跟我预计的一模一样。这不是我的智商高,而只能说明,这种“鸟语”满街都是,我们用不着有反应。能说出这番“道理”的同胞都有共同点:工资不怎么样,长得不怎么样,生活品质不怎么样,这还没关系,最不能理喻的是从骨子里头的自卑劲,谁比他好,就往人身上吐口水。

      随后,我就特意写了这么一段话:“爱情、婚姻,工作、生活,当一头猪遇上另一头猪,这是个很简单的问题; 当一个人遇上另外一个人,这也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但是,当一个人跟一头猪,这个问题就复杂了。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很简单,复杂的是,你不懂我闺密要什么,你要找母猪,可我闺密是个人。朋友,我替我的闺密回答过了,不过,猪也可能是有思想的,如果碰巧你运气差点,遇到有思想的猪,你确信自己能成为第二个苏格拉底那样伟大的人吗?”

      有时候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有时候喜欢你的人,你不喜欢他。活着就免不了让人误解你,或者你也误解他人,保持沉默和微笑的那个人,不是因为你想对了,说对了,做对了,才对你沉默和微笑,仅仅是因为她不喜欢你,又不愿不计较你的言行伤害,而选择了拒绝和远离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她真的真的不喜欢你。就算她是猪,既然你不是猪,你怎么知道猪快不快乐?痛不痛苦?

      你阅人无数,你的判断、你的经验永远是正确的,你有着充分的理由相信世界的普遍准则,作为准则的传播者与坚决的捍卫者,你忘记了历史,忘记了正是你的经验、你的判断差点让一个国家亡国。中国的革命志士对抗满清,梦想建立国民政府时,日本成了他们思想的集结地,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大谈改革,自以为日本人谦虚尚礼,左一鞠躬右一鞠躬,自以为从古到今,小不敢欺大,绝不敢犯我中华。要了东三省,还能吞了整个泱泱华夏不成?!可你看准了吗?

      钓鱼岛周边打得火热,我们打赢过,还是日本人怕过?没有美国人撑腰的日本人在过去肆虐了中国国土,难道今天的日本只是我们专家辩论赛上的一堆废纸?你在这一头激烈争论,扬我国威,日本人在沉默与微笑中挖我们的石油,捕我们的鱼,抓我们的人。你愤怒着,你指责着,你发誓要在经济上让它尝到你的厉害,你乐死了你的GDP 排在世界前面。日本人在干什么呢?他们没有专家辩论会,他们的人们沉默和微笑地在做自己的事,它不搭理你,它不在意你,它连一个眼神都不瞟向你,一个口水的泡沫都懒得对您浪费,京都就那样安静地接纳全世界人们对它的赞美和赞叹,曾经你还炫耀过它源于我们唐朝宫廷的智慧,它剽窃和效仿了我们的手艺。你在西安城墙上随地大小便,你建起了一栋栋高楼,空气中飘散着像雾又像云一样捉摸不定的雾霾,你的汽车像蚂蚁一样横行霸道,你的城市建设像一团乱麻吵吵嚷嚷,你毫不余力地推到了你看不上眼的一切旧的东西,你愤怒的骂它强盗的同时居然不知道,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你在意你的经济总产值,你勉力维持企业的数量和存活率,而它悄悄更新了一份企业名单,在很多年前它的百年企业已经超过几万家,而你还只知道它有丰田、本田、三菱、松下!
      你跳着脚鄙视它的神社是多么肮脏,可在它的每一个房梁上,都能找到中国祖先的文明,每一个柱子,每一个木头与木头相接的地方,没有一颗螺丝钉,没有金属,它充满宁静、平和、干净、圣洁,这个流传了上千年的工艺,被你的大踏步前进、被你的急功近利让给了日本,被你自以为是地推倒的抛弃的,在日本却完好了保持了上千年。无论你的语言多么犀利,武力看起来不可小觑,神社和寺庙却依然是日本世界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也只在此时,我们这些“书读了太多的人”才叹息:看,这是以前我们中国人的东西,日本人学了去。我们理直气壮地能这样说,不正因为这些艺术品得到了保持?只有它存在着,才能告诉世界它起源于中国。

      日本喜欢中国吗?它不喜欢,所以它任凭你暴跳如雷,痛哭历史,指桑骂槐,它理过你吗?直到此刻,你依然觉得你看得很准,你所有的经验告诉你,哪怕再发生一次世界大战,以你的阅历,你的判断,你的分析所了解到的日本:真的不如你?那你要庆幸,我这个习惯对你的“判断”与“评论”保持沉默和微笑的人,是一个地地道道善良的中国人。

      后记

      以此,作为我对某些人某些问题的回答。
      相识三十余年,二十年的,十年的……,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愿意告诉别人的事,也会有很多不愿他人知道的事,当你在过去如此长的岁月里,从未曾陪伴她或者他一起走过,从未一起笑过哭过悲伤过快乐过,只要这个人所言所行并未违背人类的普遍价值观,未违背良知道义或礼法,你其实没有什么资格去评说他人的生活。批判违背良心道义之现象,又或为唤起良知道义而论说,这是人之公道。至于人应如何活得漂亮,又或甚是狼狈,那是各人的自由与际遇。

      也许你日日从此经过,未曾留意此处风景,也是枉然; 也许你驻足而立,终日只能徘徊在它门外,迷茫辗转; 在她或他的秘密花园里,是长满荒草,还是争奇斗艳,你我未必得知。唯有对方打开园门,邀请你我停留观赏,方可释怀一二。然,有太多人却不懂这个道理。

      便有那持续数年来对人妄自议论的,又或初次见面竟似全然了解的模样,总要评头论足一番以示其阅人无数。若我人生顺利,闲暇有余,我或挑选一个午后悠闲时刻,做一次优雅的解说。然则我,历经坎坷,受尽煎熬,为克服之已需用尽全力尚不可得,实难有心情在意窃窃私语,亦不想伤人伤己,只好对诸君敬而远之,多年来渐行渐远

      因而,作此文,不乏调侃。
      若,一女子,快乐痛苦未曾与你分享,可知你并未获得过她的信任,其根本原因在你。人与人相识之初,大体互有善意,如你并未到达她的世界,或许是你的能力问题,若不允许你进入她的世界,便是你的资格问题。若,你真心关心,我便有感知; 若,你真心懂我,不必言语,我自会知晓,在我的世界留下一处让你停留。此乃人之常情耳,相识日久,却忘常情而择偏颇之词,我自当疏远,与岁月何干?
      亦或初次谋面,便存偏见妄言者,岂能相谈甚欢?我则浅笑嫣然,虽不曾客套,实乃礼节之故耳; 欲成故交好友,恕难从之。

      ——此为后记
    插入书签 

    ←上一篇  下一篇→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771952/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