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春秋

作者:谭真邦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0018章高祖驾崩


      却说李世民让三位大臣看了看了院中的雨景,又让各自在手心写了两个字,待张开手掌看时,大家不禁相视而笑。

      原来三人手掌中写的都是相同的“淤”和“疏”两个字,李世民一脸喜色,笑着说道:“三位爱卿果真都是朕的股肱之臣,看来诸位对下一步如何治理大唐已心中有数了,有你们这样的睿智能臣辅佐朕,大唐兴盛有望,朕放心矣!”

      三位大臣听着,忙跪叩道:“陛下英明,陛下思虑在先,臣等谨尊圣意。”

      李世民道:“自武德年来,甚至追溯到前朝末年,因战事纷繁,中原一带封关自闭,隔绝外夷。大唐建立后,武德年间亦是数年战乱,关隘从未开放。”

      “贞观以来,虽稍为开放,但关制旧律未改,进出货通诸多拙滞,此正如渠虽通而淤滞仍重,积水难泄也。农事虽已均田亩,减捐税,然泱泱大国,天下万民,诸事繁杂,滞于政纲而不周之事亦不少。工商之业亦如此,虽亦放任自由经营,但非百姓之力所能为之事,国家当有策要疏之。”

      “朕以为,今之国家要策,当通财鬻货,生民常业,思改前弊,以谐民俗。关隘之略宜自潼关以东缘河诸关悉宜停废,以往之金银、绫绸等新物不得出关者,自此一律不须再禁。其余各行业,除军政之界不得僭越外,皆以‘疏导通淤’为原则,大胆放开。”

      三位大臣听着又跪叩道:“谨遵圣意。”跪叩毕,便起身来,看院外雨已止,推窗望去,天空已云散开朗,房玄龄自忖道:“好得这场雨,荡涤淤滞,圣心爽朗,能有此圣意啥事都好了。”
      三人正要告辞,却见小顺子一脸灰暗之色匆匆进来跪报,说垂拱殿那边传报,太上皇驾崩了。

      “什么?”李世民吼了一声,“嚯”的从龙椅上站起来,几位大臣都吓了一跳。小顺子战战兢兢的又重复道:“太上皇驾崩了。”李世民的脸色陡的变的阴暗,跌坐在龙椅上。

      垂拱殿那边早已乱成一团。这李渊中风后便卧床不起,虽偶尔有时清醒,可更多时间是昏睡着,太医在垂拱殿轮流守候,李世民和皇族成员先是天天过来守候,往后也只能隔三岔五过来看望。

      可倒是这几天,许是李渊久病在榻,病况不见好转也不见恶化,只偶尔清醒一会,其余时间多都神智不清,如此情况都习以为常了,大家也早有倦怠,就连李世民也因诸事繁杂断了两天没能过来看望。

      照这样的情形,侍侯的宫人是该每天必向皇上禀报太上皇病况的,可是内侍太监总管那朝甫也是老得糊涂了,这两天竟也忘了派人向皇上传报。

      这回李渊突然的驾崩,垂拱殿的太监和宫女一个个都战战兢兢,那朝甫自是慌了神,吩咐太监、宫女准备李渊入殓前诸事也没了个头绪,弄得那班太监、宫女忙这也不是那也不是。

      那朝甫心里惶恐不安,总惦着李世民过来后会降罪于他。

      却说李世民接到了李渊驾崩的噩耗后,只怔了一会,便先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几位大臣先过了垂拱殿来,那朝甫战战兢兢的陈说了李渊忽然驾崩时的情况,说一大早起来还给李渊喂了半碗人参燕窝粥,不想就在天下暴雨雷声轰鸣那阵子,李渊忽然的便一口气上不来,几个太医忙着抢救却无回天之力了。

      李世民又问了那几个太医,皆说太上皇本来体质已十分虚弱,许是突然受了雷声惊吓,谈滞阻塞,窒息闭气驾崩的。
      李世民问明情况,心想生死自是天命,也无怪罪宫人之意,遂下旨由房玄龄主办李渊丧事。当下皇族成员和朝中大臣接踵而至,一一尊礼,入殓完毕,不作细表。

      再说李渊驾崩,大唐天子诏告天下,举国同哀,自太上皇驾崩之日至停灵东城太庙,罢朝三日,十五天内举国上下不得歌娱饮宴。
      长安城内户户挂素,全国州府、县衙,内地边关军营、驿馆及官办厂矿、商馆设灵挂素以示志哀。移灵之日,长安城内万民夹道,恸哭之声震天,皇族直系,王公贵戚、朝中百官、宫中太监、宫女及外国驻京使节数千人皆素装送灵。

      前后武贲甲卒、鼓吹者数百人,送灵队伍雪地银山般长延数里。李渊灵柩移至东城太庙,停灵毕,皇族成员、王公贵戚及文武百官诸人行拜灵大礼,又一阵恸哭持续半晌。

      丧礼司仪由那朝甫主持,他看着李世民正掩面拭泪,便“嗲”唱道:“行皇家孝仪奠礼。”

      李世民携皇族成员、诸戚及太监宫女数百人又行拜礼。礼毕,绕棺一周。

      那朝甫又唱道:“百官诸人行礼。”又数百人行拜礼。礼毕,那朝甫又唱道:“致悼词。”丧务总持房玄龄遂展笺念道: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万寿竟哀,离恨泉壤,藉如秋风偃日,天穹崩阙,享年七十岁。天下悲恸,江山失色,举国同哀,万民饮泣。

      昔日,高祖皇帝倚天之道,伸天下之大义,广纳贤才,聚结英雄,兴仁义之师,与暴隋竞争天下。虽隋炀顷刻湮没,然四方豪杰皆勃现野心,戈矛竞相,狼奔虎逐,天下骤然烽烟四起,大有重演战国纷呈之势。

      高祖皇帝纵观天下之事,以气吞六合之魄,平天下为一统之志,履至尊而奠大唐基业。率天威之师,先讨薛举父子于陇西,再剿李轨于河西;北定刘武周,东征王世充、窦建德;出奇略大败萧铣于江陵,围歼杜伏威、刘黑闼、辅公佑于江淮。

      而后征尘笼罩西北,使突厥掩然臣服。至此,天下初定,成一统江山。

      先帝之武功可比秦皇、汉武,文治可拟尧舜。秉承天下之仁德,倡万民乐业而均田亩,祭五谷以同耕。

      设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而天下政明治顺;策置租、庸、调,免苛捐税杂,企四海万民之谐和。治黄泛,赈灾民,尚科举,废苛刑,先帝之仁无不如尧舜也!

      先帝曾曰:自古为政,莫不以学为先,学则仁义礼智信五者具备,故能为利深博。朕今欲敦本息末,开后生之耳,行先王之典谟。

      先帝审古而知利弊,以为治国之道非仁而不能为也。秦强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延至百有余年,既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然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隋恃盛而矫,滥赋役而行苛刑,不悯天下生灵之痛,而招致四方英雄之愤慨,千戈所指,顷刻而湮,何也?斯非仁义则成恶毙也!先帝鉴古而明今,行先王之典谟,慎施仁政,使天下融和,大唐延趋兴旺,是为万载千秋不朽之功也!

      先帝恒矢心以振华夏,每锐志以兴汉邦。枕思辗转,殚精竭虑,无一日不忐忑忧民;躬身力行,俭居勤政,无一刻不策图国家。

      先帝之仁,率乎周王之后历代帝王之先仁也;先帝之德,垂范孔孟率乎历代先贤帝皇之德也!

      呜呼!先帝生焉圣贤之主,殒乎千秋垂范!罄南山之竹而书不尽无限牵情,决东海之波而流恨难量。先帝之仁德与天地同厚,与日月争辉,先帝之英名,广模千载,万古流芳!

      呜呼,痛哉!伏维尚飨。

      李世民心里悲伤,听房玄龄这悼念之词更感悲恸,一边拭泪,一边回想先帝生前种种好处,听房玄龄念到“先帝之仁,率乎周王之后历代帝王之先仁也,先帝之德,垂范孔孟率乎历代先贤帝皇之德也。”一句,甚觉感激。

      回想当年初进长安,先帝便和百姓约法十二条,除了杀人、劫盗、叛逆之重罪者处死外,其余一切苛暴法律全部废除。称帝建立大唐之后,让裴寂等人修订了详实备细的《武德律》,此律较历代之苛刻刑律宽仁得多。又想,自己继位后,何曾不因先帝影响而矢志施行仁政呢?

      大唐至今根基牢固无可摇撼,何曾不是先帝奠基之功呢?

      先帝在位之时,内忧外患,早期望看到一个谐和兴盛的大唐,禅位后,虽不再过问朝政,其实,先帝心里很清楚,大唐兴盛的重担得让他李世民挑起来了。

      可这几年大唐虽稍有点起色,却偏遇灾荒,死了那么多人,对这事,先帝虽不说什么,或许心里多少有点失望啊!

      李世民想到这些,心里更感痛楚,先帝有生之年,没有看见他李世民把大唐治理得兴盛起来,真是一件遗憾之事!李世民心里清楚,国之兴盛与否,取决于国策的制定和实施,策不良,自然弊端百出,策智仁自然国兴旺。

      战争年代,知己知彼,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之外,和平建国,不用良谋,焉能兴国!
      李世民知道,这些年来之所以窒滞不前,原因是固宥于许多传统的桎梏,如今他决意只要有利于强国富民,所有的束缚都全部放开。

      他相信这么放开正如疏通渠滞,顺流濯波,各行业必如顺风之舟,志成千里之帆,数年之内,大唐便会兴旺起来。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448163/1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