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三十三回叔平赏字
三十三回叔平赏字
光绪皇帝劝说慈禧太后赶紧宣战。慈禧太后一愣,“皇上,这等军国大事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我已经让大臣们去想法子了。你先回去歇着吧。有了消息,我不能不让你知道”。“亲爸爸”,光绪皇帝并没有走的意思,“不能等了,赶紧打吧。您赶紧宣战吧”。
慈禧太后的火气腾地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她眼睛一瞪,“皇上,你怎么絮絮叨叨的。我都说了,让大臣们去商议了,自然会有结果。至于打还是不打,怎么个打法儿,都需要通盘考虑。你不要急躁”。光绪皇帝的性子上来了,不是一般的倔强,“亲爸爸,这个还用得着再商议吗?不就是那些贪生怕死之辈,总不让打,总说什么一打必败,总拦着朝廷用兵,否则也不至于马江参拜。亲爸爸,您赶紧下决心吧,不要再被奸佞蛊惑了”。
“什么?”,慈禧太后站起来了,“你说谁是奸佞?”。“啊”,光绪皇帝自知失口,答不出来。慈禧太后的脸色铁青,声音低沉,让人不寒而栗,“皇帝,是不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三道四,进谗言了?”。光绪皇帝吓得噗通一声跪倒,“亲爸爸,没有,没有人说三道四。是儿臣自己想的”。
慈禧太后刚想发作,又忍住了。她平复一下情绪,声调柔和下来,“既然如此,皇上你歇着吧。我也累了”。说罢慈禧太后闭上眼睛。
光绪皇帝叩头告退。
光绪皇帝一走,慈禧太后睁开眼睛,呆坐了一会儿,对李莲英说道:“肯定是毓庆宫的师傅们教唆的。连英,我嘱咐你的事,你是不是都给忘了?”。
李莲英俯身近前,“太后,奴才可没忘。奴才隔三差五就去毓庆宫打听打听,看看皇上读书的情形”。慈禧太后板着脸,“你就什么也没扫听出来?莫非今天这些话真是皇上自己个儿脑袋里的?”。李莲英脸上泛起愁容,“这真是怪了”。
慈禧太后说道:“你给我盯紧了点,去看看皇帝到底读的是什么书,毓庆宫的师傅们给讲的是什么课。别总是问王商。王商不是咱们的人,不能跟你掏心窝子。你得亲自去看,去听”。
“是,是”,李莲英赶忙应承,“奴才明白了。老佛爷放心,奴才一定打探出其中的缘故”。
光绪皇帝从长春宫出来,心里也不很痛快。他回到毓庆宫,将方才之事告诉了老师翁同龢。翁同龢一听,惊出一身冷汗,可也不敢埋怨皇上。他知道慈禧太后现在必定疑心自己。翁同龢赶忙劝说皇帝把非功课的书籍先藏起来,并嘱咐王商等太监,若是有人问起皇上读书的情况,就说皇帝只读四书五经和孝义双全的圣贤之书。
光绪皇帝有些不高兴,“翁师傅,那些书虽然不是宫里的,但那些书都是好书,都能让朕长见识,为什么要藏起来怕太后知道?”。翁同龢不好解释,只得说,“皇上,这些书虽然是好书。但是按着宫里的规矩,皇帝现在的年龄只能读基础的书籍,还不到读那些书的时候。太后若是知道皇上违背了祖宗的规矩,一定不高兴。皇上,您就先把那些书藏起来吧。过些日子,您再看”。
光绪皇帝不情愿地点点头。
翁同龢提醒光绪皇帝,“皇上,太后的万寿节在即。文武百官都为太后写诗题词,恭贺太后万寿之喜,皇上您写了吗?”。
光绪皇帝摇摇头,“朕还没写”。翁同龢说道:“皇上,您赶紧写吧。太后最盼望的就是皇上的贺词。您一句能顶大臣们一万句”。光绪皇帝的情绪有点起不来,“嗯”。翁同龢铺开纸张,亲自把笔蘸满,递给光绪。光绪皇帝题诗一首,翁同龢看罢,夸赞皇上的文采。
第二天,李莲英带着小苏拉来到毓庆宫,给光绪皇帝送点心。光绪皇帝向来不喜欢,甚至很厌恶李莲英。而李莲英虽然身为奴才,却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奴才。他也没有把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不过今天是奉太后之命,一来送点心,二来打探情况。
王商领着李莲英来到上书房。李莲英跪倒给光绪皇帝请安。光绪皇帝看他跪倒,突然想起上次在长春宫门口相遇之事,李莲英单腿打千儿,见君不跪之事。光绪皇帝说道:“李大总管,你的腿肚子今天怎么抽筋儿了?见了朕也要下跪吗?真是委屈你了”。
李莲英听出讥讽之意。他赶忙满脸堆笑,“皇上,你可折煞奴才了。奴才真不知道您这话是打哪儿说起”。“哼”,光绪皇帝瞪了他一眼。李莲英说道:“奴才是奉了太后的旨意,来给皇上送点心的。这是太后特意吩咐小厨房给皇上做的。太后嘱咐让皇上别累着,别饿着”。
光绪皇帝跟李莲英制气,“我这儿没有狗屎的奴才,饿不着”。
李莲英心中暗骂,脸上依然笑着,“是,在皇上身边当差的哪有不能干不尽心的呢”。光绪皇帝发话,“你去吧”。李莲英站起身,弓着身子,磨磨蹭蹭往外退。他尽量抬起眼睛看皇上御书案上的书籍。书籍摆放整齐,不用费事,就能看得清清楚楚,都是四书五经,孝义双全之类。突然李莲英看到另外一张书桌上摆着一首题罢的诗词。
李莲英笑着往过凑。翁同龢说道:“这是皇上恭贺太后万寿之喜作诗一首,正要给太后呈上去”。李莲英一听,就往上凑。没人拦他。李莲英一看是首好诗,“皇上文采真是天下第一”。光绪皇帝的脸色一下子沉下来,“你是个什么东西,敢对朕评头品足?”。
李莲英赔笑,“皇上,奴才哪儿敢评论,是发自肺腑,觉着好”。李莲英边说话,边往其他的书桌上看了一眼。光绪皇帝哼了一声,起身出了上书房。
上书房内就剩下李莲英和翁同龢。翁同龢也从不睁眼瞧李莲英一眼。李莲英对翁同龢也毫无好感。但是李莲英知道翁同龢是大书法家。他的字千金难求。别说李莲英,一般的大臣想要问翁同龢求一幅字,根本都是奢望。但今日情景与往日不同。李莲英知道翁同龢肯定有所掩藏,不敢得罪自己。李莲英笑道:“翁大人,真格儿的,平时我没机会和您说上一两句话。今日有幸,连英想请大人赏给我一幅字。大人您看好吗?”。
若是搁在往日,翁同龢根本不会搭理李莲英,今日他也怕李莲英找茬,在慈禧太后面前告自己一状。翁同龢回道:“李总管,区区小事,我这就写给你”。翁同龢拿起笔来,想了想,俯首刷刷点点,几下写就,“李总管,你看如何?”。
李莲英凑上前一看,是“高山流水”四个字。李莲英眉开眼笑,“太好了,太好了”。翁同龢就要往外走。李莲英说道:“大人,您还没落款儿呢”。翁同龢本不想落款,既然被李莲英说出,只得又提笔写上自己的名讳。然后翁同龢放下笔,不多言,直接出了上书房。
李莲英嘴里发出不屑之声,吹吹纸上的墨迹,十分小心地卷起来,拿出上书房。
后面两个小苏拉跟着李莲英没有直接回长春宫,而是出了皇宫,快马加鞭到了李莲英在宫外恭俭胡同的宅子。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