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后宫》第十章 男宠仁喜的死

作者:徐文

谈《后宫》第十章 男宠仁喜的死
在进入正题以前,先说一下,我对今人写古代小说,该持怎样的角度?现代人的价值观,该不该涉入?如果涉入,该如何涉入,还是根本不应该涉入。皇帝的男宠仁喜,在后宫苟活着,他偷情,跟卫士通奸,给皇帝戴绿帽子。这在古代就是凌迟处死,都是天经地义的事。今人的看法,自然是皇帝稍稍高抬一下贵手,就是仁喜的一辈子。这个我们人人认知道的看法,叫做“人权”;在古代,就得将此转换成“仁者爱人”的慈悲心,你才可以入文。
历史小说、古代小说的阅读,一般的认知,都是以为写作者必须遵循古人古事的临描写法,写那个时代就必须有那个时代的气象、风情。因此,那个时代的人物举止,思考模式,他们对于君、父的见解,对爱情、婚姻的取舍,对父母尽孝,对一个族姓责任的认知,都和以个人为本位的今人,大相迳庭。此外,贵族和庶民有别、男尊女卑,士农工商的上下阶级,小说写来都应该让读者仿佛进入了时光机器中,读出当代古人的栩栩如生的样貌来。
基本上这样说,绝对不错。我们看见无法掌握这个尺度的作者,把美人戏子当成古代的超级明星来捧,不知道所谓“下九流”的悲哀,堂堂王爷可以在人前受戏子的气。作者可能以为戏子,就是今天的人气王、超男(超女),却不知清代的大臣见宗室都要下跪。那么,我们小说家说,我们改写成架空的古代,不说这是清朝,但是无论你如何七十二变,古人古事,总得有那股拟真的精神在。
譬如,作者要写言情小说“梁祝”,她不能让南北朝时代的祝英台小姐,说话像个二十一世纪的同人女,但是--很多作者,很可能这样作、这样写,她取巧的原因,一来理由十足,她写的本来就是嘻笑文章,读者多半年轻,根本不介意。二来,因为作者掌握不住古代女子该有的行为和举止,男尊女卑的交往方式,她无法创造出这个古代社会,只好笑闹中带过去。
因此,近代的历史小说家,如高阳熟读清史,让他的笔下的历史人物虚实相生,读者几乎以为自己真的活在作者杜撰的的大清王朝。另一位作者南宫博,对唐史有研究,南宫博的《玄武门》小说里,秦王李世民和太子建成的恐怖竞争,作者在“成王败寇”之外,抒发了他对这段史实的垒块。建成,其实受到冤屈。
是的,我说的就是“垒块”,˙世说新语˙:“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如果今人写小说,完全不涉入现代人的思想,那么何不直接把二十四史翻译成漂亮的白话,既要复制“忠孝节义”,现在人无论如何临摹,仍然会有自己的立场,和价值判断。这也就是现在要说的,我们当然是要以今人的角度看事情。这是渊源于太史公的夺他人酒杯,浇自己垒块。
回到我们的宫廷小说《后宫》
“仁喜上吊自尽了”,仁喜绝望中为了救爱人“钟卫”,选择了自裁。他一死,皇帝自然解了一半的气。说的直白一点,仁喜对皇帝不存希望,不想再受辱,他同时也想帮为他求情的“知秋”,解脱知秋和皇帝间的难题。
知秋跪在大雪地上,向皇帝爱人求情,求他放过仁喜。然后,他得知仁喜自己自尽了,且又得知皇帝到底赦免了仁喜,只是晚了。晚多少?作者没说。可是知秋心理立刻就给皇帝找了台阶下,“想起那日他的黯然绝望,想起他离去背影里的形单影只……他终还是,应允了自己的请求。”
仁喜的命,跟皇帝的应允相比,贱了些。知秋不怪洪煜了,当时皇帝逼问知秋:给他戴绿帽子的另一个人是谁?知秋不肯说出钟卫的名字。现在,仁喜死了,问题结束了。
以洪煜的立场来说,极是。他是帝王,帝王就该有王者的思考模式。一个男宠的命算什么,动辄还可以诛人九族,知秋的哥哥叶文治,从来就防备皇帝对叶氏下手,对知秋的隐密出身下手。
我以为,知秋替自己“爱恋”的情感,找台阶下─-“他终还是,应允了自己的请求。” 仁喜的死,归于只不过是圣旨晚了。“他还是许了自己”,比仁喜死了,更加的重要。这段文字,知秋明白的把皇帝的难处放在心上,所以我才说,仁喜该怪自己不给皇帝施恩的机会。因为皇帝的自尊,和不嗜杀,才是该受到知秋的重视。
但是,知秋若真是持一般古人的“惯性想法”,他根本不会为一个男宠,一个卫士出头,他一面做了该做的“仁者爱人”──这在当时人绝不会去做,古代小说的现在作者,往往要以现在人的一些思考模式,放入历史时空中试炼、撞击,这才有知秋的“仁者”态度。他觉得皇帝只要稍稍高抬贵手,这就是仁喜的一辈子--这样人权的想法。
另一面,知秋又仿佛仁喜的死,是他自己不肯等,皇帝爱人毕竟应允了他。他仿佛抒了一口气。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写实的”,我没有说不好,虽然我指出,知秋救人态度,并不彻底。他对仁喜的死,与皇帝的应允的最终看法和秤上的价值,显示他的心早给了人。
救仁喜一事的不完美与“不彻底”,可能才是一个古代的恋爱中人的真实反应,他的仁慈,作者写了;他的不彻底,作者也写了。他心向着洪煜,只要立场上对他自己来说过的去,他也就罢了。
我是在说这样的一件事。
书写的本身,不只反映那个架空的时代,也包括“书写者”自己审视事务的角度,于是有了存真〈复制〉之后的“创作”。现在人写的历史小说,第一层次,要熟悉典故,人文环境。写晚明有晚明的艳丽,有“夕阳无限好”暴风雨前的宁静,写清初盛世又完全不同于晚清的低气压。
这最基本的时代风情画的功夫之外,书写者本身的立场、角度,见树还是见林的智慧之眼,则更加的重要。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zemgine  发表时间:2010-06-10 00:12:49
兄台所言极是,令在下佩服!
  • 评论文章:后宫
  • 所评章节:34
  • 文章作者:晓渠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06-07-08 18: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