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倾

作者:蓝月

华倾
对于火车站送别那段到推倒未遂那段,稍有些疑问。从逻辑上来讲,莫忻对林苏两人的感情开始是反对,后来虽觉得只要苏钦幸福罢了,但心理不一定是积极支持的。莫忻急着去见林逸,是不是恰当?而且莫忻怎么知道林逸在火车站的,从而恰好赶到那里,把林逸强行拖走的。感觉莫忻像现在的一些GL文中支持女主恋爱的好友了。其次,林逸还满脑子都是詹姆斯,到了苏钦那里,就立刻转为质问模式,这种写法,难道不觉得感情上转折得也太快了吗?像原来那样,虽然作者觉得林逸欠扁,不过,林逸此时的心境本就觉得委屈,认为是苏钦忽视自己感情,理直气壮的去质问苏钦,或许更合理点。最后,作者这样写,也许对此处想使感情平顺一点,以及照顾后文林逸感情波折的目的,但私以为就算莫忻觉得应该通知林逸,在林逸住处找到她,是不是更为妥当些呢?
然后再说一下其它几个我不太认同的地方。关于保密性问题。在武汉,按理说新军筹备起义是一件很秘密的事。苏镗作为知情人,让苏钦这两天躲在苏家也就罢了,某人居然直接把起义时间都说出来了,也太没有纪律性了吧。这里还可以解释为苏镗夫妻信任两人,并且有对两人的关心在。而后叶小冉带她到革命党的窝点,更是怪异。发动在即,不管她多么信任林逸,为了同伴的性命着想,也应该提防一切可能会泄密的事情。而林逸到达后,那些革命党成员居然继续开会,毫不避讳。当时搞秘密活动的人,无论是此时的民主分子,还是后来的□□,从一些记叙性的书籍和电影看,商议的时候应该是选隐秘的房间,拉上窗帘,低声商讨吧。外面有人望风,即使稍有不熟识的人,或者风吹草动,就立刻中止。同样的,顾大海在知道她的立宪派行为,不确定林逸是否偏向革命党的时候,就跟她商讨这些,并邀请她为革命党效力,在起义的前夕,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无论是老鼠还是守护者也好,在黑暗中活动的存在必须遵守保密的原则。革命不是小孩子的过家家,其所需要的谨慎周详超出人的想象。黄兴在组织黄花岗起义时,很多人在写下遗书的同时,甚至对妻儿也保守着秘密。如果平时邀请试探属于正常的话,但在这关键时刻所有人都应用不同的标准要求自己。叶小冉指责那些人,要知道她甚至连同盟会的人都不是,那么她又是以什么身份指责他们呢?而且这种机密都可以参与,应该说关系已经相当深了吧,除了金主以外,恐怕也是为多人熟知的人物,凭什么认为哪怕起事失败也可以保得自己周全?
接下来是救顾大海的部分。不知道作者有没有听过事情从权?此时是紧急情况,不管林逸的身份是不是大英帝国的神圣公民,顾大海从窗台上跳下来,就算长官真的慑于洋人权势,此时恐怕也要盘问一下,为什么要做跳楼行为?毕竟,林逸只是大不列颠的普通公民,而不是什么大使馆成员之类的。何况,既然说是夫妻,两人又不在一起行动,林逸这时从远处急匆匆的跑来,是人都知道有问题吧?顾大海又没有英国护照,长的一副东方人样子,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敷衍拖延、盘问具体情况难道不是最可能的选择吗?
再说下林逸在跟苏钦到苏州后内心矛盾的部分。坦白说,稍有些失望。不是说林逸爱詹姆斯不对,而是既然选择了跟苏钦到苏州,总不应该再生出些别样的心思。不过,话虽如此,人心不定,又岂是轻易可以抛下、可以放弃的,到底也是人之常情。只是担心苏钦,这般柔弱而坚强的女子,若是有个万一,这一生怕再也没了乐趣。作者对于林逸感情的分析,我是极为赞成的。对苏钦是怜惜,对詹姆斯是依赖。如作者所说,如果依靠信赖不算爱,那心疼怜惜就算爱了?打个比喻的话,一个是光,一个是温暖。对于大部分人说,往往更渴慕想要触及的光,然而温暖难道不让人眷恋?时事维艰,人心各异,怎么选择终是因人不同的吧。
关于辛亥革命,这是个太过复杂的问题。时下不少人甚至包括学者都对辛亥革命重新解读,这场革命抛开政治面纱后是否对于中国真如过往所传那般意义重大。大概这是一个酷爱批判和重新解构的时代吧。辩论总显得苍白,但至少,若没有辛亥革命的话,中国很可能真的丧失民族的独立。单说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面意义远胜过害处的。如果是清朝那么腐朽昏沉的存在的话,恐怕真的像印度那样成为殖民地也不值得奇怪吧。觉醒者们用鲜血染红了的道路,而最终走向了一个依稀光明的未来。很多人会说,如果选择其它道路,会不会更好。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而现实中出现的这个选择,至少使中国向好的一面转变。不过,这革命道路上的鲜血,不仅有革命者的,有敌人的,也有无辜者的。而其后中国前进的方向,也并未走上一条民主富强的快车道,而是进入了历史曲折的阵痛期。几十年后的我们看待这个问题,自然会觉得这种种牺牲是值得的。但是,对于当时某些地方的人来说,其后军阀间的战争以及被这放大了的饥荒、自然灾害,比晚清腐朽的统治更像地狱吧。大义什么的,对于他们来说总显得空泛。毕竟,人是危难时只看眼前的生物。并不是我觉得军阀战争的元凶就是辛亥,但总认为民主党们推翻了一个政府,而未能有效的控制住局势,也是一切走向混乱的重要因素。许是我偏激了吧。总觉得,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与这事无关,总觉得这些历史事件中成王败寇这一条格外显眼。想到当时中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民族斗争,甚至后世欧洲及中国的一些暴力斗争和学生运动,在后来的史评中因其失败总是意义寥寥,甚至被渲染成受外部势力蛊惑的愚蠢的牺牲者。就如,当年帮助西班牙共和军的国际纵队,在此时佛朗哥政府的统治下甚至成为被他们想守护的一般民众所讽刺的对象。如果日后在长久的时光中,有一两人为之感叹,许就是难得的不变的一些东西在恒久的价值吧。
记得当时初看到这文,是到青春作伴好还乡。那时便惊为天人,对作者拜倒。一篇文章给人的感觉若极为深刻近乎以假乱真便可称为伪历史,这篇文给我的感觉却是真正的历史。总觉得最近几章,相对于前面略逊色一点。没有什么让人朗朗上口的句子,而觉得主要是,在结构的掌控上,似乎不像前文那样松弛得当,稍有些滞涩,而没有那么浑然天成。其实作者是不是太追求完美了。有时候,顺笔而写,可能更为圆融一点,是更好的存在吧。另,随着时间的推移,心境的变迁,写文是的想法会有很大的不同。时间是世界上最为强大也最为无情的力量,曾经坚信的,在下一个时段,往往弃之如敝屣。人现在往往难以理解以前的心境,再揣度以前写的地方,难免觉得很多不适。如果可能的话,除了逻辑上的漏洞和错字,等到完结后再做统一修改,似乎更有利于保持文章的完整性。(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情和强大的力量,前一个时代坚信的,下一个时代却弃之如敝屣;上一个时代弃之如敝屣的,这一个时代却奉之为圭臬。)
突然发现竟成了一篇砖评,大概我也变成了不受欢迎的读者了吧。本来动笔时不是这个打算的说。
昨晚看完文后的一些感慨和感想,竟化成了这般无礼的文字。大概是头上长了一个大包的原因吧,(被楼上小孩扔下的石头打中),一定是这样。77大人若觉得我说的错了的话,就请无视这试图从白璧里找出黑斑的笨蛋吧。若我说的不对,大人便万不值得为之生气^_^ 。
2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高兴  发表时间:2010-08-15 14:45:18
怎么又说火车站了,等人家写完文章以后一并梳理就是了。干嘛老是炒冷饭啊。郁闷。新的更新都看不到还要老是回头看。同志们,向前看啊
[2楼] 网友:rt  发表时间:2010-08-16 09:45:59
我觉得大家是……新的更新都看不到才老回头看的……而且我同意写文间隔太久是容易时过境迁,心情不再的,其实读者也是……(所以最近作者大人和楼主大人的吐槽都是这个原因吗?所以我是在变相催更么?)
对我来说,之前的文很好,最近的几章,特别是苏州的几章和最新的一章,极好。
7大是在言情的角度写历史,在历史的洪流里言情。这是很难很难的,我们只能借由林逸之眼去看,主角难免要开点外挂,太严肃的较真是没必要的。
最新的一章恰恰给我一种“真实的历史感”。(这也是大家都开始讨论革命意义的缘故吧)我想当时的革命的“小人物们”,就是这样的吧。而且从文字上来说,比前章干净利落不少(当然之前繁复优美也是很好的,就是看的又美又累……)
冒冒失失跳出来讲话了,大概是爱这文也爱这评的缘故。《华倾》是我爱的文中唯一没写长评的,一下笔就词穷。赞美吧,已不能比作者本身的文字更好;拍砖吧,我舍不得也无处可拍。每天只好碎碎念,更新吧更新吧更新吧……(大家是对即将到来的高潮视而不见么,就我在激动终于写到起义了起义了么……囧)同志们,向前看吧。
[3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6 10:49:57
砖头什么的倒是无所谓,哈哈,但说无妨。关于同学的问题,我的回复如下:
一、有关火车站
现在修改的版本算是一个大略的,只是把从头想过的想法暂时记述下来(要时间长了我会忘记汗),以后还要细改。改之前的写法有人跟我说林逸的感情上处理突兀非常神经质,这点我自己也有些觉得,而改之后呢还是有人这么说,反而认为之前的合情合理了。文字和情节的细微推敲上,我自然日后还是要改过的。但关于这点大家要如何理解如何看,我想我是照顾不了了。
二、关于革命党的“保密姓”和“纪律性”问题
首先我个人认为辛亥的中国形势须与抗战以致日后内战的情况分开来,社会形态每差一点便有千差万别,不可想当然地进行类比。同学后文的框框不知是否与□□党有关,未免水产,在此不谈□□党,也没有必要谈到。
这里我们稍稍大略回顾一下辛亥之前中国国内的政局和革命形势。到了清朝末年,国内的革命风潮已经相当高涨,这种高涨并非指大家都有着同仇敌忾之心,抱着要推翻满清统治之念。实际上,热心于此的仍然只是少部分革命党人(尤以海外归国的留学生们为首),但不可否认的是,革命与民主的思想切实的在国内得到了相当广泛的传播,数次的革命起义也不能说对民众毫无触动。
表面上全国虽然还有一个统一的清政府,而事实上其统治已是分崩离析,中国当时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统率全国。毛爷爷教导我们,枪杆子里头出政权,而北从被开缺回籍的袁项城手下的六镇北洋军,南到广州的陆荣廷,实际上清政府根本就调遣不动。说远些,庚子年间,两宫避走西安,两广两江宣布自保,封疆大吏的张之洞也没说来个北上勤王。
及到各省,此时都处在权力的一个相互争斗与制衡当中,其中有一股重要的力量便是赫赫有名的立宪派。立宪派并不同情革命,但是他们在表面上倾向于民主共和,他们许多时候就成为革命党与专制政府之间的桥梁与润滑剂。比如我们有名的肃亲王(虽然实际上他连个立宪派也称不上),暗杀载沣,多大的谋反之罪,他也能把汪精卫等人保住了。
于是想说的就是,当时的革命党所处的环境,其实是没有那么坏的,所以革命活动并不是完全的地下活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半公开的行为。各省大员和着立宪派无非怕着清廷一倒无所依靠,很多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愿把这层脸皮撕破。
由广州起义始,至黄花岗起义,由孙中山直接领导的起义已有十次,而结果都是屡战屡败,这其中的原因有非常多,但有几个原因是共同的:其一,在起义人员的组成上,辛亥革命之前,起义部队没有一支是正规的作战部队,那么起义的队伍是些什么人呢?同盟会会员,基本上仍然是一批文人,即便不是文人除黄兴等少数人外大部分人也论不上有军事才干,其余的多是绿林会党。这种部队是没法跟清军的正式部队作战抗衡的;其二,有十六个字可以总结,谓之“粗莽冒进,擅断专为,筹事不密,进退失当”(其实我也不想这么说,辛亥明明是我的爱),你们哪怕有一次是给我齐心合力而不是乌合之众的啊....
首先,我们来说“保密性”的问题。
既然同学说到黄花岗,我们先来说说这个。其时在广州城内谣传,革命党人在4月底前将举事,粤督张鸣岐对起义已有所闻。这个谣传是如何出去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总之肯定是有人没有遵守这个“保密性”原则。同学说的写遗书的那个是指林觉民吗?当时林觉民、方声洞等人都写了遗书,至于这些遗书是何时给家人看到的我不得知晓,但我是觉得写遗书说自己要去“为革命而死”这件事情本身已经算是提前泄事了。
再说到辛亥,天杀的南湖炮队,谁叫你们喝多了酒闹事引起上面怀疑,害得八月十五不能按时起义的,拖出去打五十大板!中秋之前,武汉城已是风声鹤唳,“八月十五杀鞑子”,瑞澄早就知道了,民间也早就在流传了,不要欺负林苏两个是外乡人不告诉人家....
非常不幸的就是,中国早期民主革命的不谨慎周详,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
叶小冉告诉林逸的本意,恰恰相反是不想让林逸去见顾大海,以免无故牵扯其中。但林逸与顾大海间渊源太深,这个要放到后文讲了。俺不知道这个“隐秘的房间,拉上布帘,有人望风”是谁说的,这些家伙经常公开聚会,还穿着新军的衣服....林逸是叶小冉带来的,那就是金主儿!刘公还把自己的老婆和弟弟刘同接到宝善里去住捏,说到这个刘同,都怪他,被抓了之后把革命机关都招供出来了,他为什么要知道这么多呢?为什么孙武做炸弹的时候他还可以在旁边参观?革命家属什么的,最讨厌了!小林子,你如果被抓了一定要宁死不屈(那是不可能的)。
保密什么的,请让它浮云吧。
其次,我们再说说这个“纪律性”问题。
再次很不幸的,革命党从来不是一支纪律部队。这里又得把国父拿出来当靶子了(噢不国父,其实您知道我是多么的爱戴您!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有个形容说得好,孙逸仙是革命的大脑与精神领袖,黄克强就是革命的左臂右膀与实干领袖(噢克强兄我也爱戴您!),因为我们亲爱的中山先生,他的特长在于制定方略,做演讲和筹款...同盟会内部越到后期越是一盘散沙人心涣散,章太炎这个家伙还跑出来“倒孙”。辛亥说到底,并不能完全算是孙中山领导的,它的领导者是湖北的文学社和共进会,哦,说到这两个貌合心不合的革命团体,我们就不要枉论他们是个纪律部队了。最后我还是觉得,文人什么的,真是讨厌,俺比较心水新军,熊秉坤其实你应该是个人才的T_T
最后,俺想申辩的是,林逸才不是立宪派,她根本就没有政治主张。顾大海与林逸的渊源不是一面之交那么简单,后文再说。
三、叶小冉的金主属性
为什么我要说叶小冉是个金主儿呢?同盟会,人家才不稀罕参加。同学可曾看我后文写的苏镗两夫妇做的事情,“散资疏财,筹购军火,联络商会,媾通西人”,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其实革命党也是缺钱的...而且是大大的缺!所以,你们懂的。关系深不深无所谓,愿意出钱的就是我们的同志,同志姐,请喝一杯茶诶,请喝一杯茶~
凭什么认为可以保自己周全?俺叶二小姐一不在革命名册上,张彪第八镇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都是革命党,如非有名册他都不知道是哪些人,唉,早知道早咔嚓啊。一边黎菩萨唱,俺不知道,俺不知道,俺不知道嗷儿,天上有个太阳——
你们不要小看领馆,鼎鼎有名的实例就是,当当当,人所共知的戊戌变法。六君子里偏偏少了为首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老佛爷恨哪,恨得咬牙切齿欲杀之而后快,可是在老佛爷眼皮子底下,梁启超躲进了日使馆,康有为在英人庇护下跑掉了。老佛爷怒了,你们这帮死毛子,居然帮着光绪个小兔崽子和维新派,反了反了,义和团给我上!于是庚子了....
所以叶二小姐欢乐地蹦跶着,我得意地笑,我得意地笑~
四、林逸救顾大海的事情
这个事件纯粹是我YY,逻辑上呢我尽量做到可以勉强讲得通,同学们要是看得实在觉得不通就让它浮云吧- -
首先,我们还是先来说一下外国人当时在中国的地位问题,同学不要小看大英帝国的公民(神圣两字就免了吧),英国那时候在世界上可是杠杠的。当时有一句话叫做,官府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府。怕到什么程度呢,我前文写过林逸冒充科林未婚妻那次,哎呀呀,俺们的财政部部长都亲自上门慰问了,当时洋人的社会地位并不是今天媚外的程度所能相提并论的。尤其是在有租界的城市,因为有治外法权,洋人那叫一个跋扈,官府其实不是怕洋人,官府怕的是得罪了洋人,洋人背后那些狗日的国家正好以此为借口轻启衅端。
顾大海跳窗那里是我表意不清,我是客观叙述他是跳窗下来后被人抓到的,他跳下来并没有人看到。两人不在一起行动走散了也很正常,因为当时抓人,门口本来就围满了跑过来看热闹的群众,汗。
这个时候林逸本来也是凭气势压人家一头,唬住一时便能赶紧跑掉。那名军官也是有狐疑的,此间博弈就看谁的气场强咯,事实上这边马上也转醒过来,才会一路开枪追她们两个。
小朝街一夜,清兵实际上只抓到了刘复基和彭楚藩两个人,刘复基呢是为了掩护其他同志撤退所以被抓,彭楚藩本来是跑掉的,却因二道折回被抓。他第一次跑掉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他穿着宪兵的衣服。其实细想也不对啊,当时各军营戒严,只有巡防兵和督署卫兵由张彪带了来拿人,宪兵如何会出现在这里?但无论如何,他就这么跑掉了。
蒋翊武,咱们湖北革命军的总指挥,因为穿得破旧讲话又不伶俐,清兵就把这个“乡巴佬”给抓了又放了囧。
历史经常比我们想得简单,又比我们想得荒谬。
五、关于林逸的心思
林逸和苏钦的相遇,是缘分也是劫数,她们两个不成熟的人,因了有彼此又相扶持着经历了那许多事情,才成就了日后日臻完善的她二人。人世情爱,我向来觉得不是能轻易就心定意绝那般简单,当时若有多死心塌地,往后便往往有多心如死灰。这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你爱我,我爱你,简单又困难。
六、史观的问题
这个我不想多论,这文原不是要灌输什么史观,我自己也不想多说些什么去拗看文者的史观。因为这个问题真要辩起来,十个来回也辨不清,也实在没有意义。和而不同,正是世间大道^^
七、文笔
哈哈,话说青春作伴那几章,也正是被人点名批评过。我自己倒是也觉得雕琢气过重,有些繁缛了。不知道朗朗上口的句子是指什么,如果是那些花团锦簇的东西大概我以后会慢慢写得少了。同学是一路看下来的么?倒是很多人跟我说前文节奏缓慢拖泥带水了,但我想,一气来看和一章章看大概是有差别的,希望能有人多给我些建议呢。这几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埋了许多前事后事的伏线的关系,枝蔓或许有些多。
“篇文章给人的感觉若极为深刻近乎以假乱真便可称为伪历史,这篇文给我的感觉却是真正的历史。”这句话不是太懂,同学能否为我释疑一二?
八,结语
对于历史,我始终觉得不可儿戏,尤其是一段这么深重的历史。我这一枝笔,实在是太过有限,只能尽力做到有理有据,并不全然信口胡诌。我写文一向自在而为,许多东西,诸如看官口味,再比如点击收藏,哈哈,我不能做到不在意,但又实在在意不来。所以我始终按着自己的调调写,大家所说的言论我一概都接受消化,你们也无需担心会影响到我写文的想法和心情。我是这么个任性的人,也将任性地写。我会尽力去写,但或许可惜终不能如你们所愿般。无论如何,谢谢你们陪我^^
[4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6 11:05:26
我汗,整个好像在对同盟会和辛亥革命拍砖一样,这就是砖引砖的效果吗?!我要申辩一下,身为一个武汉人,我是爱辛亥爱新军,爱中山先生爱克强兄的5555555
涉及到谈到的史实部分,我看过的是《北洋军阀史话》、《武夫当国》、《民国演义》、《民国春秋》|《剑桥中华民国史》、《庚子使馆被围记》、《从帝制走向共和---辛亥前后史事发微》还有民国二三十年的一些报刊文章等等,尽量谨慎地不去胡乱讲胡乱想,俺能做到的也只能到这里了OTL。
[5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6 11:19:57
“大家是对即将到来的□视而不见么,就我在激动终于写到起义了起义了么……囧”《——你不是一个人!!!
居然有人给我写长评,还是砖评,泪眼汪汪,心情澎湃,虽然食得艰难也食下了(喂)
新章快写完了,不要催我嘛,我最近好像已经勤快一点了吧?
[6楼] 网友:勤快不  发表时间:2010-08-16 13:12:11
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私以为此言恰如所谓西班牙民众对国际纵队的讽刺。
未能建立一稳定而强有力之政府,是为辛亥首义诸人之过吗?难道他们不是一心想要建立如此一个政府的?只是无能力而已。然而放眼中国,当时有谁能有这般能力?纵袁世凯亦无能全盘□束其北洋军阀,何况首义诸人。
说此话,将英雄和苍生分隔两边,难道苍生不知英雄要拔剑?难道英雄不是为苍生而拔剑?这分明便是“我知你要举事,我亦默许,甚或支持,若事成,则你我利益均沾;若事败,则回身一指:都怪你!”的心态。这是什么烂人说辞!
没有苍生的驱动,没有局势的纷纭,又何来辛亥一役?
[7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6 13:40:02
嘛嘛,是非成败转头空,浮生何把浮名顾?
其实我想说吧!蓝月同学你的语气,我突然觉得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买糕的,我肯定是魔障了OTL
[8楼] 网友:蓝月  发表时间:2010-08-17 14:25:24
确实作者考虑的比我多很多,贸然置喙于故事情节什么的果然最讨厌了。(喂)作者的想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辛亥革命的书籍,大概是在初中看的。而且同时混杂在一起的还有不少□□党先驱的奋斗记录,关于开会时的情况,难道是我因为年代久远(这绝对不是借口的说),把两者混淆了。脸红。果然人年纪一大记忆力就会衰退。
关于括号里的话,没有影射□□党的意思。只是一种阐述和感慨吧,毕竟如果从历史上看的话,这种情况还真是屡屡发生。只不过近代的事给今人的印象更深罢了。
“一篇文章给人的感觉若极为深刻近乎以假乱真便可称为伪历史,这篇文给我的感觉却是真正的历史。”果然是表意不清,某些优秀的架空历史作品,甚至是一些历史幻想文,给人一种类似真实历史的震撼感,偶就称其为伪历史,貌似这是一个很欠扁的称呼,画圈圈。但是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觉却是民国那个年代真真切切发生过的旧事,总觉得在那烟雨的苏州,曾经有那么两个女子欢笑着,忧伤着。除了文章同样写的很好外,还因为这篇文很细腻,一些细节处的微妙感情和作为环境的渲染和刻画,总觉得是那个时代该有的
朗朗上口的句子,指的是“林逸看她,那回眸,眉目升华,宛若剑芒。她看林逸,那回眸,一瞥惊鸿,溅开繁华如烟火。重重复重重,终被人群所层层阻隔断。”这样的句子。其实我记得“这晚上夜天出奇得好,黝蓝黝蓝,透出一铺遮不住天的黑,星子却看来疏朗,月亮纵只有半个也足够照得亮堂堂的。地上,院落,飞檐流瓦,院东房的南墙影壁,都映了粼粼的碎华出来。
  林逸踩着碎色,沿着小道拐到院落中间。院中立着的那个人,那一身素蓝的衣,雪青的裙,在肩头跳得细微的辫梢,也染了这铺天盖地的银。”这样的地方也是极爱的,说却来却没有那么简练,然而这细致融情合景的描写却是真正让我觉得这本书跟一般的好看的文是不同的,属于我最爱的那类的行列,就是那种触动了心内某处的感觉。
[9楼] 网友:蓝月  发表时间:2010-08-17 14:50:18
回复勤快不
确实,“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用在这里是我不对。虽然辛亥革命中的很多人,后来属于了那种英雄的行列,但此时他们还不是。也许其中有些那时就是野心家了,有些后来才变成了下棋的人,不过主流什么的才是决定因素哦。呐,我错了(1s)
不过有一点,中国的普通民众那时候恐怕还是迷惘者多吧。或者说,不是默许,不是支持,而是全然的等待着命运的宣判。尚未觉醒的大多数人,以其极强的适应性适应着晚清的社会,然后在知或不知中迎来了辛亥
[10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7 15:42:01
昨天在写了回复之后马上就抓人过来看,其实觉得自己怕是有点语气不善的。就是这样,其实很开心有人跟我讨论,喜欢看我写的东西,既想要砖评又害怕砖评,正经起来有时候都觉得自己面目可憎。我真是个死傲娇,你们随便践踏我吧(蹲在墙角抱头大哭)
历史到底是什么样子大概终究不能完全为人所知晓了,我只希望也只能做到尽量地好似是在那个时代之下写这些事情。我的能力极其有限,所以逻辑上的疑问,欢迎同学们提出来,但我真的有很努力地推敲认真地去写。我把这篇文贴出来给所有人看,并非会得到称赞也不需要多少称赞,但我对那个时代那些人,对这世间所有情意的诚意,希望读文人能看得到。
提到□□党因为猜想是不是dixiadang一类的,并没有想说同学在影射,只是我讲到,自己觉得这两个时期的情况实在差了很多,不好放在一起类比。
原来同学的那句话是这个意思,明白了。我读来算是一种非常高的称赞,谢谢你。关于写好看的句子与顺畅的叙事,锦绣的形容和简洁的表达之间我一直在找平衡,写情的时候确实倒是比较容易出好看的句子,哈哈。说以后大概会写得少了是跟我的心境有关,过了这几年,起码在当时当下,情爱一事我淡了许多,可不是在说看破红尘,大概只是心念的是比爱情对我来说更重要更想要的事情吧。
但我一直坚持,描摹感情应该是能打动人心的,哪怕只是动那么一点点,那也应该是写文的本意善莫大焉。文章绝对不仅仅只是漂亮的字而已,不管我写什么样的字,我都会记得这一点。
“不过有一点,中国的普通民众那时候恐怕还是迷惘者多吧。或者说,不是默许,不是支持,而是全然的等待着命运的宣判。尚未觉醒的大多数人,以其极强的适应性适应着晚清的社会,然后在知或不知中迎来了辛亥。”这句话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大家说的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嘛...某些史观上可能略有不同,这样子讨论果然很麻烦啊OTL。
[11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7 15:48:55
再来就是,要写出于情于景都融洽的句子是一件难事,我自己都不能掌握,只能靠一拍脑门的瞬间...章节之间水平有落差实在在所难免,只能说我尽力吧。譬如新的一章,我最后一段死活都写不到能拿出来见人的地步,怎么办?
[12楼] 网友:蓝月  发表时间:2010-08-17 21:32:14
“是非成败转头空,浮生何把浮名顾?”说得好!虽不能真做到那么旷达,但些许小事,却是能放就放吧。毕竟,人生在世,总是不如意的时候多,如意的时候少,若再连点点虚名毁誉还这么放在心上,那心里烦忧郁积的时候也未免太多了。
作者是武汉人吗,我是湖南的。只不过现在因学业的关系寄寓江西。武汉的话,虽然两三岁的时候去过一次,貌似听大人讲的,但现在再想,影像里却只剩下火车站外熙攘涌动来来去去的人群,以及害怕走丢的心情,还有就是抬起头来来阴云密布的天空。至于剩下的了解,都是后来网上通过图片和google地图得知的。不过在外地的话,经常有人分不清这两地人(湖南和湖北),彼此之间因为千年前的那个国家偶尔也会有亲切感呢。
“蓝月同学你的语气,我突然觉得像我认识的一个人...买糕的,我肯定是魔障了OTL”。现实中我如果认识77大人这样才华性格独特的女子的话,肯定会印象很深。所以应该不是。至于网上的话,我以前逛得较多的是龙空和某点。所以,大概是,我与77大人认识的那位某人说话语气有些相似。不过,从现在起认识了哦。
[13楼] 网友:蓝月  发表时间:2010-08-17 22:08:46
于情于景都融洽的句子,本来就是需要灵感的。(1s)这种事情,大概是不需强求的。
最后一段无法让自己满意的话,我想一下。以前一个写文的朋友,说如果遇到这种事的话,会找自己以前看过的喜欢的文看一两章,也许,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能找到自己的灵感。另,我自己高中时被迫交作文的时侯,不会写的时候,就静上一会儿,什么都不想,在安静的地方,不做什么,然后再写。最后,实在不行的话,就把那一段移到下一章吧,(被殴)
最后的最后,不怕死的说一句,傲娇很萌啊。如果说现实中这种性格不太被人接受的话,在网络上,人的心理有所不同,很多人都会表现出这一面的。
[14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08-19 12:22:40
嗯嗯,好像大家一般写不出来都用这法子。我昨天就跑去看文去了,然后把脑袋打通了一点,勉勉强强能写完了XD。
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伢,爷爷奶奶从湖南迁过来的,我们算半个老乡。辛亥革命湖南人出力很多啊,哪,中国的民主革命湖南人一直都出力很多。
很高兴认识你(伸爪)
[15楼] 网友:ace  发表时间:2010-10-09 00:23:50
为某个小情节复习了下前文。火车站一幕是借的吴樾刺杀出洋五大臣事件么?
[16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0-10-12 14:39:16
是的。但因为时间对不上,就不具体写事件了^^
[17楼] 网友:淮木  发表时间:2019-04-14 02:04:17
长评关于感情戏的问题说到位
  • 评论文章:华倾(GL)
  • 所评章节:77
  • 文章作者:尚岂
  • 所打分数:2
  • 发表时间:2010-08-15 0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