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题

作者:安丽卡

非常非常意外能偶遇一篇这么惊艳的故事!有锁章没法评分真的太遗憾了,所以忍不住就想来写评论了!
一篇看下来,对这篇故事最深的感觉就是收敛,叙事的力度是收敛的,文笔是收敛的,人物的行为与情感是含蓄的,甚至整个情节,两位主角的一生起落,也是恰到好处的收着,而故事的韵味正是在含蓄的留白中自然发酵出来了。这也是我感觉这篇文章格外有古典美的地方,到处都不直白,不夸张,点到为止,留下大片的想象空间。
作者大大的历史造诣也令人惊叹,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都会想要问问大大是不是就是这个专业的,实在感觉这篇文章背后的历史知识以及古典气质已经丰富到不是投入大量精力研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了!(虽然看古文令人头晕但是还是感谢作话的科普2333)
听作者大大以古典的文笔,详实的历史背景描绘这个故事,只觉得真的被带回了那个时代,似乎在大唐盛世真的就会发生那么一个故事一般。
另外故事本身也很惊艳。首先我其实觉得这个故事很压抑,都是苦命的在人世浮沉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而权力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主角的头上,他们的命运一直被皇权扼住,直到最后在繁华美好的江南也不会摆脱。但是主角性格中的力量与美正是在权力与世俗的压抑中绽放出光彩的。我觉得最妙的就是两位主角都不是那种一心什么什么不通世事的形象,顾越人情练达善用权术,苏安也擅长揣摩人心,有世俗手段也不失理想与气节。而且他们的感情也非常吸引人,并不是那种抵死缠绵如胶似漆的感情,就像接近结尾的地方的描述一样,相濡以沫又相忘于江湖,他们似乎聚少离多,但是苏安的乐声中永远有着一个人。这样的感情是成熟的,适应那个并不温柔的时代的,但也有着超越时代的美好。
最后就是整篇故事的结构,非常有张力,就像一首乐曲,一出戏那样,贫寒之中开篇,然后成长,名满长安的高潮,最后在恬淡中落幕。结局大概不算特别爽的,顾越还在贬谪中,没有封侯拜相一人之下,谁知道世事变迁,多年后他还能不能回长安?苏安也不是越来越有名望,德高望重,成为天下谁人不识的音乐家,而是渐渐过气(233),甚至算来最红的日子也就一两年?但是又觉得这恰恰是刻画了盛世里乐人与官吏恰到好处的命运,起起落落,不至于烈火亨油。只觉得那个大唐的盛世也就在这样的起落中被刻画了出来。——繁华,残酷,不失其美。
3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安丽卡  发表时间:2019-08-18 13:05:29
呃,不过补充一点点吐槽,可能并不算缺陷吧,只是这篇文章大约对读者的要求也很高,很多时候,角色对话互动之间的机锋,暗示,都非常隐晦。我看的过程中好几处都有些看不懂,一下子不能明白是扬是抑,捂脸。比如我到最后对李升平几次与苏安的点拨都没大懂,还有一出苏安突然换了琵琶的节奏,在我这样古典造诣不够的人来看就,很难轻松理解其中的转变。但是这种让人一下子跟不上的留白其实非常有韵味,让人忍不住反复揣摩,于是一不小心就和主角一起被带进那个情节中去了~
[2楼] 作者回复 发表时间:2019-08-18 23:10:58
看到长评超级开心,首先感谢您宝贵的时间。
所述是我想表达的立意,尤其提到最后李彬和陈昀关于君子之情的对话,“相呴以湿,相忘于江湖,相濡以沫”,暗指主角命运,确实如此。
嗯,至于剧情,不是什么造诣问题,是我笔力有限,写的不流畅,让读者觉得生硬了。呜呜,没交代清楚的,这里稍微补充(救)一下。
1.李升平的设定是原控鹤府乐童。他经历武周、太平及韦后时期的宫廷腥风血雨并存活,成为李隆基设在宫里的一杆秤,对惠妃及梨园敬而远之。破阵之前,他对苏安的教诲是宫调君声,是音准,后来苏安转去梨园练习霓裳,李升平再问苏安,是让他做选择,并且警告,高处不胜寒,商调的曲子如果弹得不对,容易把国运引入歧途。
2.琵琶变奏指的应该是千秋那章,这场宴是李隆基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有开明的决定,也有昏庸的表现,此前后,杨玉环出现在大唐皇室的视线之中,成为苏安隐退的引子。我写苏安变奏,是他希望能去掉杂音,留住清明。苏安经历的虽然不是大唐歌舞造诣最高的时期,但是是政治与音乐最和谐美好统一的时期。
其实在我心中,苏安和顾越就是活在那个时代中的两个人,已经剥离不出来。至于锁章,很羞耻地说一句……我上次改了六遍才通过,现在居然又锁了啊啊啊……我会继续改的……
感谢评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