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评 共有711条评论,分5页,当前显示第1页。
№1 网友:夜咒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4-02-07 02:05:04  所评章节:22
。。。才发现这个番外,当时好像没有看,多年以后会心一击的感觉,我大崩溃
来自英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2 网友:段袭庭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5 02:09:59  所评章节:24
啊呸!主cp,为啥不见最后一面再起啊。压的我窒息了。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3 网友:段袭庭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5 00:13:27  所评章节:1
妈嘞,我为什么翻评论,我有毒吗?这主cp是be了对吗。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4 网友:段袭庭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5 00:06:21  所评章节:8
我的天,这文笔绝了。感觉在看“史书”。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收起] №5 网友:夜咒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3 00:46:51  所评章节:16
心酸哎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楼] 网友:夜咒 打分:0 发表时间:2020-09-03 00:50:53
“你没有”真的太好哭了?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6 网友:夜咒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3 00:44:19  所评章节:15
桓王真的好好,不恶意揣测别人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7 网友:夜咒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3 00:36:25  所评章节:21
这段现在看来有点莎乐美,但情感完全不同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8 网友:夜咒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9-02 23:21:29  所评章节:23
徐伯是被安排了吧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9 网友:江南浮客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1-31 13:53:50  所评章节:5
少年的离乱从此刻便已开始呜呜呜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0 网友:江南浮客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1-31 13:37:57  所评章节:4
本是少年天真之缘,史家误解竟肮脏如斯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1 网友:江南浮客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20-01-31 12:25:20  所评章节:2
好美啊啊啊啊啊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收起] №12 网友:Raphael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9-03-31 20:31:34  所评章节:24
来自一个迟到很久但仍然很敷衍的长评  
小手一挥,地雷一堆。
这个长评是扩群文案,貌似就这样浪费了有点可惜,所以复制过来发在这里。
离渊发布于2005年11月,成于2006年2月,而我在少不更事的年纪里遇到这篇文距今大约也过去了六七年,对这篇文的心心念念从来没变过,而当年能反复看多少遍,现在对这篇文的心情就有多复杂。兜兜转转几年下来,作者对于细腻文字的掌握程度至今依然觉得无人能出其右,好久以来都一直找不到作者在哪里,结果某一天就意外遇到了太太,顺利要到了授权,大概缘分就是这么奇妙,乃至当时高兴得蹦起来的心情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在当年对我来说《离渊》是一篇形式非常奇特的文,序章切入是从后世史学家的指点江山开始,以旁观者袁尹檀的视角见证那一段历史的始末,正文章节名便“第几断章”划分,以列国都城为名,推动着全文在列国间辗转,于是就有了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和不同的风情,仿佛只是作为见证人的尹檀在后来的流浪历程中结合自身经历和道听途说的传言整理而成的一篇缺乏考据来由的野史,夹杂着许多史学评论家的言辞,能接受的读者便会觉得这篇文章构思精巧,不能接受的就会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六国的背景下,诸国混战倾轧,对于乱世的描绘,作者文笔向来以细腻的表达见长,于是或许在宏大之处就存在稍许缺失,但是从细处来作补救,依然能够让人感觉到一种类似先秦的风情在里面。
主角郑渊是到魏国为质的郑国皇子,本来恣意潇洒的少年变得谨小慎微,却仍在竭尽所能地维持那一点仅存的王公尊严。那时魏国国都内广为流传着一首俚歌,“兽烟吐,玉筝闲,缘君一回顾,为君误佛弦”,在和魏离相遇前,这首饱含深意的俚歌便让他心里记住了六国第一都的繁盛景象,以及袁氏家族空前绝后的权势地位,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那个传言中的“袁尹檀”的幻想。直到那个自称“小袁”的少年出现,便把另一个毫不相干的人拉进了这样一段本应只有两人存在的感情之中。
【“佛说此经已……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那时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看清。他只觉得天地都忽然被笼罩在一席极浅级淡的粉色帘影之下,视线所及之处无比明晰,心头远处却一片茫然。细看眼前,原是点点桃雨纷至滑落,却格外的缓慢妙曼不肯坠地,仿佛那一刻的时间被无止尽的拉长。多年之后那一帘无穷尽的清淡的粉红仍在郑渊的清醒和醉梦中反复出现,一点一点褪化成暗然的惨白。
  然后郑渊就看到一团白影当空而坠,落在窗外正对着方才先生站立的位置。那是个活生生的少年,年纪同郑渊相仿。不知为何郑渊竟然觉得无法看清他的脸,只看见他齐整束在脑后的黑发,以及与之极不相称的,眼角眉梢的飞扬跳脱。
  那少年扬了杨眉,眼中藏不住的得色:“‘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像不像?”
  “像。”
  “那我像不像佛?”
  郑渊一愣,只盯着那个少年说不出话来。旁边的老先生倒吸一口气,也不知这少年是当真无知还是胆大妄语。花瓣正巧落尽,少年的脸就在这个时候印进郑渊心里,那张无比俊美的脸,身量尚未长成,面相上也留着三分可爱,嘴角偏还藏着三分自持两分骄横半分凉薄。
  少年说完话满意的笑了,他笑起来更显得童心未泯。他又退后两步仔细打量着郑渊:“你是郑国的公子?——穿魏服倒好看的紧。”
  郑渊红了脸,习惯性的垂下眼睛去。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当他惶惑不知所措的时候,都用这种欲盖弥彰的方法掩饰。白衣少年又开口道:“我正巧路过,就躲在树上听你读了好久的书。你的声音也好听。”
  郑渊有些急了,他不喜欢好像魏宫里的画眉那般被人品评夸赞,却偏生着恼不起。只得抬起眼睛,像往日般小心谨慎地行礼询问:“罪臣郑渊,不知……”
  “鱼跃于渊的渊?”
  “天渊之别的渊。”
少年又望着他笑起来,这次的笑里带了几分了然矜持:“你怎么竟成罪臣了!”他顿了顿,又道:“那,你就叫我小袁好了。”】
这段描述在这许多年里我都不曾忘记过,我很多次都试图为这篇文章写一段力所能及的长评,然而先我一步的某篇评论每每都让我望而却步。那篇长评里提及到这段相遇,赞叹的是这缓而曼妙的意境,而我所在意的却是这两人简单的两句对话:“鱼跃于渊的渊?”“天渊之别的渊。”两人的结局仿佛在这个看似无比美好的初遇中便早已书成,变无可变。
而少年相知的美好不过是梦幻泡影幻灭之后留下来的剪影,转眼间魏离称帝登基,两人之间才是真正的如隔天堑,天渊之别。“而后一登九五,六亲情绝”,似乎在登上帝位之前的那一个对视就是两人之间的诀别,魏离轻而易举从这段少年相交中抽身而出,无需过多历练便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帝王。
魏离放郑渊回国,却在湘城派军围堵,污蔑郑渊私逃,尹檀出面解围,一路护送郑渊离开魏国。这件事使得魏国出战有了师出之名,同时也造成不利于袁尹檀名声的流言出现,借此削弱袁氏的声望,故事从这里进入正题。
而另外两个重要人物也在此后登场,齐国一手遮天遭到无数人猜忌的桓王齐桓延,以及被后世称为六国第一名将的、未来灭魏的首要功臣——少年将军邵阳。齐宣明帝年幼不能亲政,最为宠幸的臣子便是邵阳。邵阳同齐桓延本为师徒,桓王明知宣明帝的猜忌,却对邵阳倾囊相授,面对小皇帝的种种算计沉默相对。齐国同郑国结盟伐魏,在战争的推进中,郑渊对于少年将军慢慢有了更深入地了解,两人聪慧相当,在谋略与手段上却正好互补。然而两人之间似乎也称不上朋友,郑渊身体越来越不好,一心想的都是打回魏国再见一面郑渊;而邵阳年少气盛,对于郑渊的手段有诸多不认同,同时介于宣明帝与桓王两人之间,也无暇再顾及更多。
三军对决中,魏离曾冒充尹檀来和谈,在我的印象里那大概就是魏郑二人的最后一次见面,然而就算是那时候魏离也不曾有过心软,仍然劫持郑渊作为自己脱身的筹码。直到罗渡被破,魏离命尹檀诈死逃脱,带着他同郑渊之间的那个锦囊,他自己枯守璘霄,死于乱军之手,头颅悬在城墙示众,离渊也并没有再见到他最后一面。
而后郑渊也病死于湘城,从始至终也没能逃过魏国。
在点开这篇文之后大约就能够知道,这两人之间几乎是不可能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幸而齐桓延同邵阳二人之间终成眷属。一个是齐国一手遮天的皇叔,一个是打下齐国半壁江山赏无可赏的天下将军,分属不同的阵营,最终舍去了所有名与利走到了一起,小皇帝的放手成全几乎也在所有人的意料之外。
而作为身处其中又仿佛置身其外的见证人,袁尹檀此人是我最难忘的存在。
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李易大笑道:“此子若生于皇家,自当高登九五,做一代圣贤明君。”他此语一出,平乱候大惊失色,在旁的徐伯更是倒吸一口冷气。李易却顾自说道:“若生于寻常官宦人家,或则吟诗作赋赏花弄月作个名留后世的风流才子;或则勤读诗书累官进爵,亦能位及人臣,光宗耀祖——只可惜偏偏生与侯爷府里,上不能执掌天下,下不能独善其身,进不得进,退不得退。到头来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只落得个清风满鬓心沉若井——真真可惜了!”说罢,向平乱侯深深长揖到地,转身拂袖而去,一面大笑道:“李易命今休矣!”】
袁家从来不在意所谓伴君如伴虎的危险,也不曾在意被皇帝所猜忌,依李易所言,尹檀本来应该是何等的人中龙凤,然而他姓袁,从此仿佛只是为了魏离而活,忠诚他,陪衬他,听命于他,活成了魏离的影子。他被无辜地牵扯进魏郑两人的感情之中,魏离说他“也喜欢渊”的时候他不曾否认,这句话一直困扰了我很久很久,在后来同太太讨论这个人的时候,太太说“大概他自己也不知道”。袁尹檀从小和魏离一起长大,将袁府世袭的平乱侯的位置坐到了平乱王,事事遵从魏瑾鑫帝的指令,既是最荣光的臣子,也是最难堪的心腹。在六国史上,袁尹檀卓越的才能被邵阳掩盖,先是背负了放逃郑渊的指责,后来又背负败将骂名,在国破前听从魏离吩咐“自刎于殿前”,自己却做了最不应当辱没风骨的逃兵,生前有无数人误解,死后也被无数人批判,他从头到尾不曾也没有机会为自己分辨一句。
袁尹檀离开魏国后将魏郑两人之间羁绊的锦囊埋进郑国皇陵,在后来漫无目的的流浪中遇到邵阳,听邵阳说“同家里人说好很快回去的——先告辞了”。这段不知作何表述的故人重逢就到此为止,然后他听到取代了魏国俚歌的、歌颂天下将军的童谣,“晴川空万里,芳草绿比茵。去留平生意,听我天下吟。”
所有的故事也就到这里结束,唯一的意难平大概是魏离还欠郑渊一个解释,当年想逃的不是他,他从来没想过要离开,战争的源头不应该全部推给他一个人。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误解。魏离没能亲手交给郑渊的锦囊,没能见到的最后一面,这些的遗憾也只是遗憾而已。当年看到郑渊在得知魏离已死的时候,文字之间弥漫出的绝望是我生平仅见,大概再也没有谁能够将那种彻骨的绝望传达得这样淋漓尽致,乃至到现在的我回想起来的时候,心里也好像被一块大石压着。
总而言之,这篇文是我许多年仍然念念不忘的白月光,现在在这里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看到这个故事,和这个故事里面每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楼] 网友:Raphael 打分:0 发表时间:2019-03-31 21:55:20
当然,还发现有意思的一点。离渊总共三个长评,第二个提到第一个,第三个提到第二个,这种火车接龙式的文评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到。真希望这篇文能被更多人看到啊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2楼] 网友:Raphael 打分:0 发表时间:2019-03-31 22:53:38
玛戈几………这里面的bug希望没人看到………为啥写长评就没写对过……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3 网友:Raphael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9-03-30 14:35:42  所评章节:1
_(?_`」 ∠)_总有一天………嗯 我上不管天,下不管地,中间也不管空气,只管用埋了你!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4 网友:优兰朵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6-03-06 18:13:06  所评章节:1
土豪土豪,这是你掉的手榴弹么?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5 网友:优兰朵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6-03-06 17:22:16  所评章节:1
求更新,求速肥,来颗手榴弹激发作者潜能吧!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6 网友:四月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5-03-03 01:07:18  所评章节:24
终不似,少年游。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7 网友:如是我闻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4-11-08 14:40:52  所评章节:1
别情无极  
文字非常幽玄清美,节奏自持而沉缓,实是风流第一品。
对于意境的塑造尤为使人倾倒。譬如落花,多少文人骚客叫情人在落花时节相逢。作者笔下的落花依旧让人神思悸动,不带一丝俗气的侘寂。
(《离渊》中原文)
“佛说此经已……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那时他其实什么都没有看清。他只觉得天地都忽然被笼罩在一席极浅级淡的粉色帘影之下,视线所及之处无比明晰,心头远处却一片茫然。细看眼前,原是点点桃雨纷至滑落,却格外的缓慢妙曼不肯坠地,仿佛那一刻的时间被无止尽的拉长。多年之后那一帘无穷尽的清淡的粉红仍在郑渊的清醒和醉梦中反复出现,一点一点褪化成暗然的惨白。
然后郑渊就看到一团白影当空而坠,落在窗外正对着方才先生站立的位置。那是个活生生的少年,年纪同郑渊相仿。不知为何郑渊竟然觉得无法看清他的脸,只看见他齐整束在脑后的黑发,以及与之极不相称的,眼角眉梢的飞扬跳脱。
我喜欢这段时间和记忆的操持,淡色的天地,不坠的花,慢速的人物,明晰的光里唯有眉眼飞扬……这种画面是浮光片影般的速写,也是永恒的停顿,如此隽永悠长,无休无止。
而无论是《离渊》还是《白甲苍髯》,都常有“很多年以后……”的句式,都像是宿命悲剧的提前预告,这种必然失去的怅然,使得记忆是那样鲜明和珍贵,他们都在断肠声里追忆平生。
因为感情的隐忍和其他限制,《离渊》几乎很难找到正面的感情宣泄段落。故而所有的情感其实都靠记忆来反复勾勒,不动声色却深情默注。因着记忆本身便有层无害的隔阂,即便被反复追忆也不再刺痛——这种逃嚣本身本身就带着对未来对自身的放弃。
而活在现实中的主人公们,除了温情的点缀。便只剩下真实的权力欲望——情,我所欲也;权,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情。对于权力,无论是元凰,还是郑渊或者魏离,都有种孤注一掷的决绝,在其位,谋其政。君主的地位,已成为尊严的底线。
使人困惑的是,看似诸人都像是为了权力毅然舍弃情爱;但看起来又像是,因为无法得到情爱,才泄愤般的绝望握住权力不放,仿佛这是唯一的补偿。
情感张弛有度,静水流深,使得人物的心迹尤为值得把玩,记忆最深的是北辰胤从边塞孤身而来一盏牵机鸩杀皇帝的那一段,看得人百感交集。人之将死,唯有哀凉的感伤。像是无尽的怨怼猜忌都去了,恩仇消泯。
(《白甲苍髯》原文)
“前年冬日,朕命人赶制寒衣送往边关,可有及时送到?”大约是一直倚靠在北辰胤肩上的缘故,北辰禹渐渐重聚了些力气,呼吸也由凝重变得略微轻巧。他突然毫无缘由地开口问了这么一句, 声音甚为虚弱,因为就在耳际,北辰胤才没有错过。
他不确定北辰禹是否真的想要一个回答,却还是低声应道:“边关将士,全赖那批寒衣拾回性命。”
这段简直不知该怎么评说,没有过分的渲染,无头无尾的来了这么一句,却叫人忽然觉得一片苍凉,前尘往事最终都淡若无物。
不由想起了孟来的《大卫诗篇》结尾:同年,联邦德国颁布法律,允许二战老兵重新佩戴各级别的铁十字勋章。所有的骑士十字勋章都被除去了纳粹党徽,以橡叶标志替换,其它图案字样不变。
像是阐述一个淡漠的事实,然而背后多少爱恨,多少风云际会都这样内敛的一笔带过了,其中诸般情味,已是难尽。
故而很欣赏《离渊》用后世史学家的客观史笔来描绘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如果巫羽的《南渡》是从亲历者的微观视角来见证残酷和流离,那么《离渊》盖棺定论的笔调无疑是抽离的,因其抽离,甚至带着冷漠的陈述语调。如果说《南渡》是悲壮,那么《离渊》则是苍凉了——苍凉往往更使人思考,因为它更像是一种历尽劫波后的反省,生者死者都与它无关,于是仅仅是一场血流成河的伟大戏剧,戏剧里的情感显得那样微不足道而虚幻。
其实无论《白甲苍髯》或是《离渊》,塑造的人物都是那样风骨标清,尤其是不曾被感情的泥淖所俘获的那些人,若袁尹檀,若玉阶飞。但另一方面,其实也表明了文中的感情是如此的晦涩,像鲜明的深渊,宿世的孽缘,哪怕是诗歌般的惆怅,哪怕有闪亮的,柔情的细节片段,也不能让读者从感情互动中收获阅读乐趣——这大概就是本文被埋没的原因吧。
然而不得不说这样的“求不得”的情感是那样深邃而感人,唯有静心沉入当局者的情怀里才能感受到。
最后。大约也是三四年前看过的文,倚仗当年做下的笔记,定有偏颇之处,最遗憾就是文中有太多清美的造境,而情随境变,字逐情生的微妙之感又不是可以单独剥离示之的,以至我无法列举。
多余的杂谈:
看到长评提到城中池,对于这篇文我也是百感交集。
但其实我首先想到的是白萱的《人在九重》,不过假如《白甲苍髯》讲述的是克制到绝望,那么《人在九重》就是放纵到彼此伤害,狂乱的,心机的,残酷而壮丽的废立,筹谋,反戈……几乎让人忘却那清澈温柔的童年,他在红叶上题诗,小小的太子狡黠的眨眼。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8 网友:Lee 评论:《离渊》 打分:0 发表时间:2014-01-24 00:23:12  所评章节:24
不管怎样只要你心中有我,我就心甘情愿。最后不管是魏离还是郑渊都不算辜负了。
还是最心疼离渊这对CP,虽然能理解魏离但是怎么样都无法理解郑渊(笑,换作我会选择逃避,避开本就无关的家国天下,避开承诺过的不恨,避开再见一面的执念,静静的活在深信不疑的爱中,以此避开自己辜负自己的可能吧。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19 网友:Y也也也也也也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1-06-28 02:00:57  所评章节:4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20 网友:Y也也也也也也 评论:《离渊》 打分:2 发表时间:2011-06-28 01:41:00  所评章节:3
第一遍看的时候还是4年前……中间来晃悠过多次,现在还是忍不住了马一个
PS:没有玛丽苏全能小白男主的感觉不是一般好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回复]

此处默认展示文章最新的100条评论,更多评论可到章节内查看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