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峥嵘

作者:丘兹雨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27 章


      盛夏的烈日无情地烘烤着荒芜的戈壁沙滩,行走在其间让人汗流浃背、心神不定。
      1974年的暑假,一种焦虑的气氛在同学们当中蔓延,大家窃窃私语的热门话题是我们初一的课程将会由哪位老师来教?果然,新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发现来了一些新老师 。来了新人,就会带来新的变化。新来的老师中有三位女老师,她们形影不离,就好像是三姐妹。
      开学的时刻到来了,我们初一的第一堂课是语文。那天,我们大家一个个挺胸叠肚,正襟危坐,翘首以待新老师的到来。上课的铃声一响,就听见一阵风似的走进一个人来。但见此人身材高挑,体型清瘦,天庭饱满,额头略窄。她生的一张瓜子脸,高鼻梁,深眼窝,目光锐利,嘴部稍凸。她表情自然、庄重,穿一身草绿色的军服,步伐矫健的走上讲台。此时班里鸦雀无声,三十几双眼睛的目光都聚焦在她的身上。但见她把手中的课本和教具轻轻的放到讲台上后,然后用纯正的北京话说道:“同学们好,我叫史丽云,是你们新的班主任,我教你们语文课。现在开始点名。”
      史老师的文化程度是高中毕业,不是师范科班出身,但是她热爱教书育人工作,有很高的工作热情,非常敬业。她毕竟在首都北京接受过完整、正规的十年义务教育,耳濡目染总有些心得。看得出来,她想方设法按照她当年在北京上学时知道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到这里的教学工作中。她教课有板有眼,循序渐进,叙述条理清晰,讲课字正腔圆。她的第一步计划是教我们语文的字词句基本功,以及各种句式的造句。然后再开始教我们如何分析文章,增加理解力,写出中心思想,最后教我们如何写作文,写作文提纲,写读书感想等。这些内容,都是语文的基本功和精华,着实让我耳目一新,受益良多。
      中学与小学确实不同,一些课程的名称也变得更加科学和正规,如算术课改叫数学课,所学内容也有了质的变化。数学老师也是新来的,他姓苏,是个大学生。此人五短身材,生的一张国字脸,金鱼眼。他举止谨慎,言语平淡刻板,但是颇有科技工作知识分子的风格。他给我们教代数,他讲课时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一板一眼。没有妙语生花,没有形象的比喻,听着有点干巴巴的,但是条理很清晰。他给我们讲述了基本的代数概念,如变量、方程式和代数表达式,以及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如何使用代数方法解决问题。代数课让我感到新奇,但是毕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我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思维尚习惯于直观化,所以我还不能理解从小学纯属数的范畴进入了以字母代替数的广阔天地的飞跃。因此,刚开始上这门课时,对它的兴趣似是而非。
      进入初中后最让我感到新奇的事情是学校开设了外语课,就是英语课,教课的老师由一个姓丁的技术员兼任。这位丁老师中等身材,生得细皮嫩肉,白净脸庞泛着粉红色。他性格温柔,举止有点女气,说话软绵绵的,举手投足尽显当年上海十里洋行里的典型小开形象。丁老师的确是个上海人,他中专毕业,据说其父是外语学院的教授,因此他一直没有放松自学英文。厂里的这帮阿拉子里面其实也分三六九等,即有丁老师这样还坚持继续自学的人,以及有一个小提琴拉的不错的有才艺的人,但是也有不少街头混混式的人物,就知道吃喝玩乐。丁老师的英语特长现在有了用场,学校请他来上英语课。
      丁老师教英语有点随心所欲、漫不经心、似教非教。他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你们爱学不学。他花了很长时间教我们英语字母表,他对正确发音很重视,不太在乎书写是否正确。他从不讲语法,只教我们简单的句子:
      This is a pencil
      That is a pupil
      Long live Chairman Mao
      他的教学谈不上让我们系统地练习听说读写。上课时我们就是听他讲英语句子,或者我们朗读英语句子。他不在乎如何写英语句子,从来不布置家庭作业。同学们为了能朗读出英语句子,也是八仙过海、各有高招。最流行、最有效的办法是汉字注音法,例如thank you,就用“三克油”来标注它的发音,既好记,又好读。
      学完字母表后,丁老师教我们学唱字母歌:1 1 5 5 | 6 6 5 - |4 4 3 3 | 2 2 1 - |
      据说字母歌的旋律来源于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而莫扎特的灵感则源自当时流行的法国歌曲《妈妈请听我说》。在没有学会这首歌之前,我一直苦于背诵字母表。学会了这首歌之后,好像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让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所有是26个字母,而且还倒背如流。
      丁老师一鼓作气,又教了我们一首英文歌曲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就是《一闪一闪小星星》,它的曲调与字母歌一模一样:
      Twin-kle, twin-kle, lit- 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 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我很喜欢这两首歌曲,学会之后没事就哼唱。
      此时我对外国还没有太多的概念,尤其是对英语国家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由于丁老师英语教的有些影影绰绰,我学英语也是似是而非,晕晕乎乎,因此学习热情不是很高。但是,学英语让我有了第一次亲身体会了学一门外语的过程和难度,知道了背单词和掌握发音的重要性,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埋下了我以后刻苦学习外语的种子。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我们刚学会那两首英语歌曲之后,第二个学期的英语课就没有了下文。不知道是丁老师无意再教了,还是学校取消了这门课。不过丁老师这个人还不错,后来我自学英语时去过他的宿舍请教过,他都给予指点。他有一个女朋友,也是上海人,长相文静甜美,我挺喜欢她的。

      边远地区的文艺活动十分贫瘠,我们这里更是如此,可以说就没有文化生活。看电影几乎是唯一的文化娱乐活动,但是电影种类十分单调。73年以前主要放映的影片是京剧和芭蕾舞拍摄成的彩色电影,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以及《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等。
      运动以前拍的老电影大多数都不让演了,能够看到的老黑白电影就是《地道战》和《地雷战》。对这两部电影,我比较爱看《地雷战》,因为我喜欢那个女民兵队长。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几部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可以放映了。我对《打击侵略者》中的那个李军长很佩服。《奇袭》中那句“美国大老板又给了新的,回去就换”的台词,成了我们同学中的通关密语。这个时候还不晓得巴金是何许人也,但是根据他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英雄儿女》着实给了我艺术视觉震撼。这部电影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我对反映军旅生活的电影和战争片,一直情有独钟,这与我曾在部队生活过的经历有关。现代京剧是集合了音乐艺术和文学,这对我来讲难于欣赏,因为就理解力和知识面而言,我远没有达到那样的水平。虽然我已经开始阅读文学书籍,但是对艺术和音乐一无所知,再加上他们的故事内容高度政治化,所以我对现代京剧电影兴趣不大。
      1974年春节,开始放映一些新拍摄的故事片,其中有彩色故事片《火红的年代》、《青松岭》、《战洪图》和《艳阳天》。这对我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喜事,只是由于路途遥远,等到这些电影在新疆放映时,已是金秋时节。我此时已经读了不少文学作品,语文基础知识和文章分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欣赏审美能力也有所进步。所以,看这几部电影时,就有了比较深刻一点的感受和反响。其中,《火红的年代》给我留下的印象最 深刻。看完之后,我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久久不能平静。由于我就生活在工厂里,对《火红的年代》所描述的环境,似乎感同身受。
      《火红的年代》由于洋主演。于洋的气质的确很适合演工农兵人物,他塑造的钢铁工人赵四海展现了新中国工人阶级的豪迈气概。另一位老演员高博出演总工程师,还有一位老演员温锡莹出演厂长。总工程师显然代表走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知识分子,而那个厂长属于经过教育可以改造好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另外,电影中有些宏大场面,如高炉钢花四溅,铁水飞流直下,舰艇破浪前进,这些场面都令我热血沸腾、斗志昂扬。
      我对《青松岭》和《艳阳天》的印象一般,基本上算是看个热闹,这可能是因为对农村题材的电影,没有像对工业题材的电影有较多的切身感觉所致。不过,对《青松岭》中在村口的那棵大榆树,我印象比较深。那是投机倒把分子钱广为了把持车把式的工作,故意把牲口训练出“三鞭子”的习惯,大车走到大榆树下不打三鞭子,牲口就要惊车。在我上学的路上,正好也有这么一棵老榆树,它的枝干已经枯萎,经常有黑老鸹落在上面乱叫。自从看了《青松岭》后,每当晚上经过这里,我都是心惊胆战、魂飞天外。
      还有一部革命战争题材的儿童片《小号手》,我也十分喜欢看。这部电影是由王树忱、严定宪导演的一部动画片 ,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父母被地主山中狼杀害的放牛娃小勇参加红军后当上了小号手。经过红军的教育和战斗锻炼,小勇成为英勇的战士。其中有两处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一个就是小号手骑马跨枪,追逐妄想逃窜的地主山中狼,最后在悬崖边上将其击毙,大快人心。还有,我非常喜欢片中由黎汝清作词、金复载作曲的主题歌:
      军号嗒嗒嗒吹,来了游击队,革命红旗迎风舞呀,奋勇杀白匪。
      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嘀嘀哒嘀,哒哒哒,奋勇杀白匪!
      看完了这部电影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当我背着书包独自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上下学的时候,我就会挺起胸膛,高唱着这首,阔步前进。

      1974年又有一场运动来临,一时间我们这里又掀起一股学习批判的热潮。厂子号召人人写文章,父亲在家里的小饭桌上铺纸泼墨,书写文章,笔力苍劲。他还作了一首七律,颇受同事的好评。父亲带回家来一些学习资料,我就借机翻看。此时我的阅读兴趣已经有所扩大,开始阅读历史类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学习材料,我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有了解,我的读书兴趣点又增加历史这一类。在这之前,我读的主要还是《海岛女民兵》这样的文学类书籍。另外,这些学习材料引用了好多原始文献,如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都是文言文,这样我开始接触与白话文不同的书面表达方式,开始走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世界。接触古文,当然会遇到繁体字。我对繁体字很好奇,我发现繁体字其实与简体字是相对应的,它们产生的象形其实是很相似的。这样,慢慢地就能很快认许多繁体字。于是我又翻出家里的那几本唐代诗歌选和宋代诗词选,其中,我特别爱读这些书中的注释,尤其是人物注释。对李白、杜甫的生平事迹,我最早就是这样知道的。

      进入高年级后,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其中之一就是学校开了政治课,教一些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儒法斗争的内容。这样一些政治名词,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开始进入我的头脑。我尚不可能理解其内涵,但是它们增加了我的知识面。我对人类的起源和劳动创造了人很感兴趣。当时有部电影《北京猿人》,看了后大家觉得挺可怕的。
      在这个期间父亲陆续带回来一些历史书籍,其中有范文澜写的《中国通史简编》,这是我第一次读比较系统叙述中国历史的书籍。这本书由原始公社一直写到鸦片战争,阅读这本书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基本概念。父亲带回来的另一本书是北大历史系周一良写的《世界通史》。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与范文澜很不一样,感觉其行文更容易理解一些。

      这时学校号召同学们拿起笔杆作刀枪,批判孔老二。史老师带来了几套批判孔老二的连环画,让我和另一位同学模仿画下来,挂在教室的墙上,这样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便于同学们批判使用。我此时好奇心大发,兴趣范围不断扩大,画画就是其中之一。史老师布置让我画孔老二漫画,我欣然接受,忘我工作。
      我们此时开了图画课,也是史老师上课,一般就是按照课本上的例子照猫画虎,从来不讲绘画技巧和理论。好在这些漫画都是线描画,我也可以照猫画虎。于是,领到任务后我就马不停蹄的开始工作。首先在白纸上用铅笔画出人物轮廓,然后用毛笔把线条描粗,再把文字写在画面的下面就大功告成了。画孔老二形象的关键是把他的脑袋画成一个大葫芦头。我一连画了好几天才完成,挂到教室里后,同学们看了后都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纷纷称好。
      通过这件事,我对画画也就是美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了,开始尝试自学画素描和速写,有时候也试试水彩画,或者模仿别人的画做练习。史老师开始让我负责出班里的墙报,这样我就开始学着版面布置,学写美术字,画墙报刊头和插画。我请毛馨和姬力抄写墙报正文的文字部分。这个时候各种参考资料很少,也很难搞到。偶尔搞到一些资料,我就会欢天喜地。我还从别人那里学会了打格子放大画面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先在要放大的底稿画上打格子,然后再在另外一张大白纸上打格子,但是格子的间距更大,最后对号入座画出放大的画面。另外,我也开始关注油画,但是画油画条件要求高,不是我力所能及,所以只能望洋兴叹。
      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功课成绩一般,但是有绘画天份。这次画孔老二漫画,史老师也让他发挥特长,画了其中的一些。他果然不负众望,大显身手。他是个苦孩子,少年丧母。他父亲是我们厂的工人,身材高大,面如重枣,鼻梁挺直,眼窝很深。他早年先闯南洋,最后辗转来到印度喜马拉雅山脚下的女人国落脚,在那里娶妻生子,其乐融融。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曾想到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爆发,印度一败涂地。于是,他们打不过解放军,就开始对中国的普通侨民下手报复。
      据说就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后不久的 10 月 26 日 ,印度政府颁布了专门针对华人的《外国人法(实施和补充)条例》,开始大规模围捕和平守法的华侨。1962年12月印度政府将关押在各地的华人集中起来运往拉贾斯坦邦的迪奥里集中营。迪奥里集中营在二战中曾被英国用来关押敌对国的战俘、居民,曾经有大批德国人、日本人、泰国人都在这里吃过苦头。据统计,被送到这里的华人大概有7000人。因为条件十分恶劣,一些抵抗力较差的人患上了各种疾病,但印度却对患上疾病的华人根本不予理会,如果是传染病还立刻将其处死。
      这场战争仅持续一个月,但很多华人却一直被关押到1967年。中国政府对印度当局围捕和拘禁华侨的行为高度重视,外交部及驻印使馆、华侨事务委员会、交通部等部门为营救受难侨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经过与印方的艰难交涉,最终接回了部分难侨。
      这个同学的父亲就这样回到了中国,后来他转展来到了新疆,来到了我们厂工作。由于这些遭遇,他经常借酒浇愁,借止痛药压制头痛,因而产生了嗜酒如命和药物依赖的毛病。这位同学长得很像父亲,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他学习一般,但是有画画这方面的天分。听说他从未拜师学艺,但是他画什么东西却基本上是一挥而就,线条和笔触虽然略显稚嫩,但也恰到好处,十分传神。真是人各有长。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8815810/2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