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的旋律

作者:罗*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夏]“记得我但请忘了我的命运”


      几年前。林勃。

      山野上传来一阵歌声,飘进黯淡简陋的小屋中。
      先是宣叙调:
      “你的手 贝林达黑暗袭来
      让我在你胸膛安息
      愿望依然存在但死神向我发出邀请
      对于死亡我欣然接受”
      是托马索·乔凡尼·阿尔比诺尼的声音。接着是咏叹调:
      “当我,当我归于尘土时”
      黛朵的悲歌/ Dido’s Lament from "Dido and Aeneas"。亨利·珀塞尔(英国作曲家,巴洛克中期)的歌剧《黛朵与伊尼斯/ Dido and Aeneas》里的选段。
      “但愿我所造诸恶”
      可怜的珀塞尔早已归入尘土。在无望的近两个世纪的等待之后。
      “不致引你苦恼”
      撕心裂肺的旋律与吐字一个一个地落在维瓦尔第手中的日课经上。他竭力保持冷静冥想但徒劳无功。
      “记得我记得我但请忘了我的命运”
      珀塞尔的道路也就是他们的道路,通向遗忘与死亡。
      “记得我但请忘了我的命运”
      随着最后一个音的落下,阿尔比诺尼来到这位面色凝重的神父面前。半蹲在黑色的长袍前,歌者轻轻扒开神父紧握着念珠的手。
      “安东尼奥·卢西奥·维瓦尔第,为何要孤守于阴冷的暗室,不随我去之外的夏日之中呢?”

      阿尔比诺尼天生具有善解人意的杏目,细长弯月般的眉毛,刚好盖住脖颈的棕色软发,不仅是作曲家和小提琴手,也是优秀的歌手。和维瓦尔第同辈也是同乡更是同行,他们都擅长小提琴、歌剧和器乐作品。
      拉着维瓦尔第,阿尔比诺尼且行且歌,顺着山路走出修道院,来到初夏的山野之中。
      “托马索……”忽然间,神父停下脚步。卸下冷漠保护的他,本质是如此地脆弱、惶恐以及永远缺乏安全感。
      阿尔比诺尼回过头来,他们正站在陡峭的山崖边。“失去我的挚爱我将叹息受苦终身”阿尔比诺尼唱道,他扶住维瓦尔第瘦弱的双臂,两人来到了安全的地带。
      “你在唱我写的歌曲……”维瓦尔第说道,他的笑容既腼腆而又朦胧。“谢谢你,托马索,每次你都用美丽的歌声安抚我焦虑的内心,而我没有这样的歌喉……”
      “你的焦虑是你与生俱来的特质,表现在你每一个分解和弦之中……前一个和弦尚未进行完成,后一个就强行插入。这我是救不了你的。”阿尔比诺尼打趣道,他向前跑去。

      阿尔比诺尼比维瓦尔第大7岁,晚10年逝世,两人大部分时光都在故乡威尼斯的方寸之地度过。然而,生前的他们俩却没有如今这么多同处的机会,或者,即使有,他们也不会愿意的。维瓦尔第出生贫寒,投身神职与其说是受到神的感召不如说是为谋生计,此后多年经营剧院拼命挣钱,对其收入锱铢必较;阿尔比诺尼生于富商之家,其音乐创作出于兴趣而非谋生压力,并且以鄙夷为迎合观众而创作的作品。
      每一部器乐作品集的出版,每一部歌剧的上演,他们都在争抢观众与票房。
      但是如今,两个世纪之后的林勃,这一切都没有意义。

      “你在出神,安东尼奥……”当行至山谷墓园的时候,阿尔比诺尼说道,“美丽的安娜·基洛?你在想她?她第一次登上威尼斯舞台还是在我的歌剧 Laodice中呢……”
      维瓦尔第看起来十分窘迫。“我不是跟你说过,我和她绝非那样的关系……”
      “那么真相是怎样的呢?你是在拿她当做你在思念慈光那一群女学生的借口……”
      “不,托马索,我只是逐渐发现,我再也记不清她们的面容和名字了,我的记忆无时无刻不都在飞散——即使我已经用笔将我日益散逸的记忆记录,但这些文字也愈发陌生苍白而难以辨认……”
      阿尔比诺尼望着维瓦尔第,后者正因为不小心提起不合适的话题而自责。“安东尼奥你不要愧疚,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已经不能回忆起我6个孩子的面容,而我记载的笔触又是如此苍白无力。我……我的印迹仅剩下最后五分之一,因此,我对我此刻的记忆也还较为满意……我原以为到这个时候,我将什么也不能记起。”
      候选者身上存在荆棘玫瑰的印迹(即协会的标志),五瓣全部掉落之时,既是他们的消失之日。
      低端痛苦下的相互取暖。
      “我……”脚边的青苔提醒了神父,他们已然已经来到了墓园之中。为植物所吞没的大门,因为年久失修而倚靠在青苔之中的雕像,蒙纱的少女雕像脸上的泪痕变成了暗色的裂痕。墓碑,上面雕刻着他们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名字。
      没有更多的悲哀,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必然的命运,只是重新回到土地的怀抱,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已死之人的魂灵。
      阿尔比诺尼抚摸着那些墓碑,歌唱着。
      “让他人为战神歌颂”阿尔比诺尼歌唱着蒙泰威尔第(意大利作曲家,巴洛克早期)的爱情牧歌,将脸贴在那冰冷的墓碑之上。墓碑上写着克劳迪·蒙泰威尔第。“我不会忘怀您的歌声,蒙泰威尔第前辈……”
      逝去的人太多,剩下的人已没有更多的泪水可以流淌。

      这就是林勃。

      ***************************************************************************

      20世纪初的林勃。
      伏尔泰拜访后的几周后。

      山上的小天主教堂传出少有的欢快的管风琴乐声。
      “这段踏板的旋律……!”佩尔戈莱西一边弹奏着他拿手的管风琴一边不住地自言自语,“不行,我只能达到这个速度,不可以再快了!”
      谱架上放的是D小调管风琴协奏曲,署名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基于维瓦尔第《和谐的灵感》第11首协奏曲《为双小提琴、大提琴和弦乐所作的D小调协奏曲》改编”。在那封迟到20余年的信中,巴赫附上了他于18世纪早期的三首改编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的曲谱,分别是A小调管风琴协奏曲(基于《和谐的灵感》No.8)、C大调管风琴协奏曲(基于Op.7 No.11),以及这一首佩尔戈莱西正在弹奏的。
      “这些曲子本身既无速度指示,你大可不必拘泥于我的原作……”
      注意到维瓦尔第从身后经过,佩尔戈莱西暂停了演奏(他正在弹奏一段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因此难以分神),“红发神父,我得说这些曲子改编得真的不错!可是,我想说,这位殷勤的德国后辈一定有超凡的管风琴演奏技巧,否则,这里的很多段落一般的键盘演奏者是不会感到舒适的……”
      “谢谢你的肯定,乔凡□□瓦尔第愉快地说,“我现在就着手给巴赫先生写回信。”

      维瓦尔第来到自己的小桌子前,他一边重新浏览巴赫的来信,一边拿起钢笔(他还不怎么会用这个新式玩意儿)准备写信。
      “尊敬的维瓦尔第神父,敬爱的前辈……在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莱比锡人士,一位作曲者与键盘乐器演奏者,也是您默默无闻众多仰慕者的其中一员。尽管在下与您素未谋面,但请容许在下在此信中感激您对在下学习生涯的莫大帮助,并斗胆将拙作献给前辈考量……”
      读着隽永整洁的小字,维瓦尔第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位勤奋的德国青年的形象。两人在世时不仅素未谋面,红发神父也根本未曾注意到这位矜矜业业的德国同行。直至在林勃的时光,红发神父才通过协会送入的资料得知这位被忽视的德国同行对融汇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贡献以及他由此取得的巨大成就。
      “尊敬的巴赫先生……近日收到您的来信,我对当年的忽视表示歉意……”
      维瓦尔第极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被这位多年来默默关注自己的后辈打动,是一方面;然而,更多的是,自从他来到这个孤苦伶仃之地,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能够和外界的人交谈,即便在纸上,即便相隔20年。自己的名字并非在一个世纪中再无人问津,但在那些极少学者偶然的闪烁其词中,他从未被当过一个人看待。他只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单词,从属于巴赫研究门类下的极小分支,不能言语也没有灵魂。
      “……由于在下的管风琴仅能达到中央C以上的两个八度,因此在下冒昧地将您的原作转调,这样许多乐段可以不被降八度演奏;同时,在下改写了您作品中的一些乐节,也是为了适应在下的管风琴的音域。”
      尽管巴赫的手抄件有一部分目前在佩尔戈莱西的乐谱架上(佩尔戈莱西还在乐此不疲地弹着,“我还是偏爱小提琴的版本,更轻盈而有活力——但请不要把我的意见写到信里,我不是认真的”),但维瓦尔第不需要这些原件也可以准确地引用巴赫改编的具体手法。他写道,“您不必纠结于您管风琴的音域,事实上,您的改写有时在织体上有出奇的效果。C大调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您使用十六分音符替换我在93-104小节的三连音,使得作曲的对比效果大大增强;而我最为赞叹的,莫过于您在您的D小调协奏曲第三乐章11-13小节使用了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代替了我原有的颤音效果……”
      尽管成果斐然,德国后辈谨小慎微。“……在改编技巧上,在下才疏学浅,仅有调整音符时值、和声、音高等区区雕虫小技。”
      维瓦尔第在信纸上草草写下一段旋律,援引巴赫的改编作。接着他写道,“您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从您D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改编技巧上看,您深知如何实现暗示对位法。您察觉到了我两个独奏小提琴的卡农写法,并在改编中将二者融入同一声部,使用了最少的改动将我的二重奏增至三重奏。如果说这些地方不能显现您的才华,我也将感到汗颜。”
      巴赫恭敬而礼貌,“为了坚持意大利协奏曲形式,总体上在下不曾更改您原作的结构。在下的改编,始终遵从一条法则,即忠实您的原作。望前辈不吝批驳之言,慷慨赐教晚辈。晚辈感恩戴德。”
      维瓦尔第不继续客气,“我很荣幸看到您的改编作品,极富自由与想象,用优秀的华彩乐段填补我原作潜在的旋律缺陷。但,倘若您的改编作品还有缺陷的话,我愿意略提一二。您需要记住您在为管风琴创作,而并非一味遵循我的原作。小提琴的大跳和快速连音,对于键盘演奏者可能是一次不舒服的体验。另外,我不得不指出您的改编作品似乎全然未注意到原作合理的速度。”
      巴赫克制他潜在的热情,“您教导在下如何在音乐中实现秩序、连贯与比例;以及,恕在下冒昧,您重新塑造了一位音乐爱好者的灵魂。”
      维瓦尔第此时不想吝啬他的赞叹,“从您的改编中,我得知: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实现伟大作品的诞生,即可以使用全新的创作,也可以通过同化其他作曲家的风格并再创造。即便我珍惜我的荣誉,但如果说我没有从您的改编作曲中学到什么,那么这是我对您的冒犯。”

      一阵喧闹。阿尔比诺尼和马尔切洛兄弟俩来到了乐池。今天下午小乐团有排练的准备么?
      贝内代托·马尔切洛坐下来弹奏起鲁特琴,正是其兄长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写作的D小调双簧管协奏曲中的第二乐章的旋律,稍慢的行板。这首曲子不能拥有原有双簧管的版本,只因为倒霉的小乐团没有可以替换的双簧管哨片。物质如此地匮乏,他们还在苦中作乐。佩尔戈莱西停止了管风琴的演奏,来到了贝内代托的身边。这微弱得稍瞬即逝的旋律似乎更能代表这些可怜人的心境。
      从不擅长请愿、苦苦哀求也只会适得其反的维瓦尔第,此时不由得想为乐团争取一些什么,然而他如此卑微不值得一提,更不提面对一位素未谋面的后辈。身为神父,他自开始就被教导抵御诱惑、克制情感,但他是一位威尼斯人、更是一位艺术家。
      “……您大可不必为这些曲目能否为合适地再现而担忧。我们的乐团会排练您的作品。这里的乐团虽然小而简陋,但具有不逊其他地方的热情。诚然,林勃地域偏僻、与世隔绝,管乐耗损严重而无及时补充,基本的配件也极为稀缺,我们演出的曲目也局限于传统的弦乐主导。”

      巴赫信的最后。“最后,请容许在下再赘述意大利音乐对在下的意义。在下为意大利音乐的模式着迷并学习绝非一时起意,意大利其他优秀的业界前辈,譬如阿尔比诺尼、佩尔戈莱西、马尔切洛兄弟,都是在下的导师。其中,尤为您紧凑对称的协奏曲结构,让在下以至于放弃科雷利前辈的模式……”
      读到这里,维瓦尔第不禁呼唤大家的名字。
      贝内代托除外,大家都凑了过来。
      “如果告诉我们信的完整内容的话,我会考虑回应问候的。”亚历山德罗打趣地说。
      “私人信件这么处理不合适……”阿尔比诺尼说(尽管与此同时他已经把维瓦尔第尚未写好的信抽了过来并笑着读了起来)。
      “大家最后一齐简单签个字吧。”佩尔戈莱西说。

      “最后,谨代表乐团的成员:托马索·乔凡尼·阿尔比诺尼,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贝内代托·马尔切洛(亚历山德罗在此处替不情愿的弟弟签上了名字)向您问好。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当这句充满多种字体的句子完成后,维瓦尔第将这封迟到20年的信叠好,放入信封中。

      记得我但请忘了我的命运。

      ——————————————————————————————————————————
      【参考文献】
      1.阿尔比诺尼开场时所歌唱的珀塞尔的作品,歌词
      参考wikipedia Dido's_Lament

      2.关于阿尔比诺尼的生平描述
      参考wikipedia以及baroquemusic

      3.维瓦尔第与巴赫的信件部分,关于乐理的探讨
      参考:Vincent C. K. Cheung Bach the Transcriber:His Organ Concertos after Vivaldi

      4.关于维瓦尔第的段落,参考但不限于
      《巴洛克的巨匠》
      《维瓦尔第画传》
      Karl Heller《Antonio Vivaldi The Red Priest of Venice》

      【相关音乐】
      1.阿尔比诺尼在林勃的山野上为维瓦尔第所唱的曲目
      1.1 Dido’s Lament from "Dido and Aeneas" Purcell
      1.2 “如果让我离开我的挚爱,我就会叹息受苦终身”
      维瓦尔第《朱斯蒂诺》(RV711)的选段“与我的挚爱相伴/Vedrò con mio diletto
      1.3 “让他人为战神歌颂”
      蒙泰威尔第《爱情牧歌》

      2.在教堂佩尔戈莱西弹奏的曲目
      BWV593 BWV594 BWV596

      【这章提到的音乐家】
      1.阿尔比诺尼
      托马索·乔瓦尼·阿尔比诺尼(Tomaso Giovanni Albinoni,1671年6月8日-1751年1月17日),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
      阿尔比诺尼出生于威尼斯,是一个富裕的造纸商的长子。少年时当过歌手,而作为小提琴手他当时更出名,后来从事歌剧和乐器作曲。因为父子关系不和,1709年其父亲去世前在遗嘱中免除了他的财产继承权。从此他专心致志地为自己的爱好而作曲,并办了一所相当成功的专门培养歌唱家的艺校。他妻子就是一位歌剧演员。阿尔比诺尼一生在威尼斯度过,但去过许多地方,并得到当地名流的款待。他创作过81部歌剧,但大多数未出版,以后手稿遗失。其乐器作曲较为幸运,出版过10集,当时深受欢迎,并多次印刷,可惜他所有的音乐手稿和印刷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轰炸中几乎毁于一殆。
      阿尔比诺尼擅长协奏曲的写作,曾对巴赫产生重要的影响。他的主要器乐作品都已录制成CD。

      PS:在我的小说里他的出场频率还是非常高的,可以算是女二(?!)啦。喜欢用歌声安慰人,在小说中和维瓦尔第的关系应该能算闺蜜吧……小说后面的番外就是以他为中心的,还有一章专门讲述德累斯顿轰炸和G小调柔版的故事。相信看到佩尔戈莱西,阿尔比诺尼和马尔切洛的读者们估计就能感受得到这部小说为何是巴赫先生的后宫剧而不是巴赫爱着维瓦尔第的感情专一剧了……

      2.亚历山德罗·马尔切洛和贝内代托·马尔切洛
      马尔切洛兄弟俩也是威尼斯17世纪末-18世纪初很厉害的作曲家,不过人家是贵族,所以作曲都是副业……开办了歌剧院“圣安吉洛剧院”的马尔切洛家族,和剧院的经理人维瓦尔第、作曲家们(还是维瓦尔第,还有阿尔比诺尼等)爆发了不小的冲突,因此在历史上,贝内代托·马尔切洛对于维瓦尔第可是很不客气的,一本流传至今的讽刺小册子《流行戏剧》见证了当年的威尼斯剧院风波。这个梗将在小说后面的章节继续展开。

      PS:博爱的巴赫先生对于马尔切洛的作品也喜爱有加,虽然不能比得上他对维瓦尔第或者阿尔比诺尼的爱,不过如果把马尔切洛、维瓦尔第和阿尔比诺尼的冲突作为小说重点的话,再这么进行下去,恐怕小说要变成宫斗剧了!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试读的小伙伴表示,文中那一段音乐讨论完全阅读不能;事实上,为了能够让巴赫和维瓦尔第进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对话,我读了17页英文论文……虽然我也希望他们俩不要这么客气和学术,但是哪里有一开始就聊聊我我的那简直是太令人发指了……
    下一章,可能是维瓦尔第在林勃时和巴赫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了……我就不说第六章开始后,小说陷入了循环发便当的剧情中…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2047928/4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