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遇匪
第二天卯时刚过,太阳已从东边冉冉升起,一天的日子又开始了。
梁攸宁早早就离开了虔州驿站,来到和向海约定碰面的地方。打过招呼之后留意到商队增加了好几名壮汉,一问才知道他们原来是有多年走山路经验的挑夫。
这些脚夫个个身强体壮,皮肤黝黑、额头上扎着一条麻布汗巾,上身赤裸,下面的裤子则是用一条粗衣带在腰间扎扎实实地打了个结,脚上蹬着草鞋,手上拿着一根两头削尖的竹扁担和一根拄杖。
这次是要徒步走山道翻过梅岭,商队的人在前方开路,向海和梁攸宁随后,接着是挑夫们,还有两名商队的人走在最后方。
梅岭又叫“大庾岭”,前宰相张九龄辞官回岭南居住,向朝廷上书谏言开凿大庾岭新路。得到朝廷批准后,他亲力亲为,在农闲时节征集民夫,去现场指挥施工,硬是在荆棘丛中拓宽了山道,还命人在道旁种植梅树,此后大庾岭多被称“梅岭”。张曲江在这条路修成之后还撰写了《开凿大庾岭路序》上表朝廷,玄宗读后大为赞赏,命人抄录和传阅。
梁攸宁曾有幸拜读此文,如今走在大庾岭的山道,身临其境,不禁心潮澎湃。
沿着山道而上,路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和鹅卵石。此时已是九月初,丛丛簇簇的野菊花正在随风摇摆,送来一阵阵浓郁的香味。
因着天气有些阴霾,还下起了蒙蒙细雨,周围的树木在细雨的滋润下,更显得苍翠欲滴。
虔州这边的坡道多由石阶砌成,越往上越陡峭,加上此时下雨路面易滑,人走在上面还是要万分小心。
考虑到脚夫们还挑着瓷器重货,一不留神就会摔倒,队伍便尽量稳妥地缓慢行走。一路往上走,雨越下越大,最后众人终于找到半山腰一座亭子暂时躲雨。
过了大约半个时辰,雨才渐渐变小,最后停了下来。远处江面白云飘动,碧空如洗。
于是山道上的人们又继续赶路,下过雨的山林间空气清新如洗,地面有些杂草枯叶被雨水冲刷在青石板路。
梁攸宁一路跟着众人走在前面,偶然间扭头看了看身后那群挑夫。
经过方才的亭中歇息,他们的脚步好像更加平稳了。长长的扁担正有节奏地弹动着,仿佛在挑夫的肩膀上跳舞。
每当走了一段路停下歇息的时候,挑夫们却不敢将肩上的货物放到地上,而是拿那根拄杖支撑着扁担,稍微放松一下肩膀。不一会儿队伍再次启程,他们再次稳稳地挑着重货,一手拿着拄杖,微微弯着腰,一步一步地继续赶路。
再过了两个时辰后,众人终于到达山顶。众人找了一块平地坐了下来,翻出早上准备的水和干粮出来,边吃边歇息。在商队的协助下,挑夫们终于能把肩上挑着的货物放了下来。
突然,有人兴奋地喊道:“大家快看!前面就是韶州!我们到岭南啦!”顿时,山顶上的人都在欢呼起来,刚才爬山时的疲劳仿佛早已消失殆尽。
梁攸宁顺着众人注目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一条江蜿蜒而去,夕阳如血,葬莽苍苍,田野民房错落有致,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他深吸一口气,只觉胸中意气风发,身上仿佛注入了无限力量。
从长安出发,一路上骑马乘舟、行路爬山,历时一个多月,他终于见到岭南了,此刻他的心情无比复杂。
这时候他才开始强烈地感受到:从这里开始,他和长安山水远隔。从这里开始,他的生活就要和岭南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歇息了半个时辰,众人就启程下山了。
属于韶州这边的下坡的路相对来说平坦了许多。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在下坡的半山腰上,突然出现了“拦路虎”。
****
一群蒙面壮汉手持大刀突然不知道从哪里冲了出来,阻挡了他们的下山路。众人脸上顿时惊恐不已,挑夫们不得不放下了货物。
其中一名带头的蒙面壮汉用粗犷的嗓音喊道:“你们是干什么的?”
向海从商队中走了出来,抱拳道:“各位壮士,我们几位都是商人,靠倒卖瓷器挣点小钱养家糊口。后面那些是临时找的挑夫。还望壮士高抬贵手,放我们过去。”
“哼,”那壮汉冷冷道,“既然是做买卖的,那身上肯定就有不少钱。干脆点,把钱交出来!否则…”
话音刚落,身后几名蒙面汉举着手上的大刀一阵乱喊,仿佛就要朝商队这边冲过来。
这几年,这里已经有很多商人都被抢过,主动配合的话还能顺利通过,顽固反抗地会被挨上一顿揍,落得一身毛病。如果遇上一些穷凶极恶的山匪就会被杀人灭口。
向海想到这,无奈道:\"壮士,我是这些商人的带头的。有事好商量。我们把钱都压在货上了,只剩这些了。”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一个钱袋子,递了过去。
那壮汉拿过来放手上掂了掂,打开看了看,不满地说:\"就这些,哪够我们兄弟分?其他人还有没有?”
他一招手,两个蒙面人走到商队中,开始仔仔细细地搜查每个人的全身。
梁攸宁早已听说五岭一带有叛匪山贼作乱,本来就是担心遇上他们,才混入商队一起行走。此时他正站在商队的中间,两眼紧紧盯着前面的山匪,右手不由得握紧腰间蹀躞上的短匕首。
他的身上不仅有邮驿符券,还有官牒等,这些都将证明他的官员身份。这些山匪,全是对抗官府、憎恨官员的人,如果他落在他们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想到这,梁攸宁的额头冒出了小汗珠,微微低头用手抹掉。他在脑海里飞速地想着逃脱的各种方法。
没过多久,一名蒙面人就检查到了梁攸宁前面的一名商人。
下一个,就轮到他了。
**
“阿弥陀佛。”
突然,一个苍劲有力的的声音从梁攸宁身后传来。
众人不禁循声望去。
一名年纪约五十多岁、身穿袈裟的僧人从山上走了下来,并很快就来到了梁攸宁身边,双手合十,目光炯炯地盯着那两名正在搜身的蒙面人。
那两人虽是蒙着脸,但是似乎很惧怕僧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收了手,快步走回原来的位置。
领头的蒙面壮汉此时也见到了那僧人,凶狠的眼神突然也变得闪烁起来。只见他突然收起长刀,朝僧人深深一躬,然后带着手下的人,飞快地离开,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突如其来的转变,让梁攸宁十分惊讶,商队的人同样惊得合不拢嘴。
那僧人见山匪已经离开,就穿过商队准备继续下山。
“多谢大师相助。”梁攸宁不禁喊道,然后双十合十,朝僧人深深一躬。其他人也纷纷双手合十,口中喃喃朝僧人言谢。
那僧人转过身,还是双手合十,朝他们微微颌首,转身继续赶路。
经过了刚才一场有惊无险的遭遇,向海担心还有山贼突然冲出来,便让挑夫们把货重新挑起,加快脚步下山。好在之后的山路都没再遇上山匪盗贼,总算平安地来到了山脚下。
山下不远处就有一个浈水码头,从这里乘船,向南进入溱水,再进入珠江继续航行,就可以到达广州城了。
见到码头后,向海便让两名商人跑去租用货船。谈妥价格后,挑夫们就将货物挑到岸边。几名船夫帮忙抬着两边的货物,配合着将货物轻轻放在铺着松软稻草上。等商队的货物全部装船完毕。向海给挑夫们支付了工钱,还额外给了饭钱。
拿到工钱的挑夫们连声道谢,提着空扁担和木杖边说边笑离开了。
此时金乌西坠,晚霞满天,江面泛起的热气一阵阵向人扑来,显得更加燥热。
梁攸宁学着其他人把两边长袖卷了起来,这样子似乎舒爽了一些。他手搭凉棚,环顾四周,看到远处有一面写着\"驿\"字的旌旗随风摇摆。
“梁二郎,走,我们一起去吃饭吧。”向海笑着朝他招手。
“好。”梁攸宁应道。
今日大半天时间都在梅岭上面,大家中午只吃了点干粮,这时已是饥肠辘辘。
向海带着他和商队几个人来到码头旁边一间草棚屋顶的摊档吃饭。
这个摊位只有一对老夫妻,见到向海一行人,男店家立马笑呵呵得上前招呼他们入座。
“向大郎,好久不见啦,又来岭南跑货啦!”
“是呀,店家,你身体可好?”
“好着哩。这次想吃点什么?”
向海让店家准备当地几道有名的美食。众人将三张桌子拼成长桌,坐下喝着茶水闲聊。
不一会儿,刚炒好的菜被店家陆续端了上来,酿豆腐、炒鹅、咸鸡、豆豉鱼头等,让原本已饥饿难耐的众人不由大快朵颐,连吃好几碗米饭。
吃饱喝足之后,梁攸宁和向海知会了一声,就去驿站报到。
这位驿长是个精明的人,他早就见到梁攸宁和商队好像挺熟,就去找向海谈了一下,把梁攸宁安排搭乘他们的商船。
向海走南闯北,见多识广,自然明白这位精打细算的驿长想要从梁攸宁的邮驿费中捞油水。再者,梁攸宁已经是他的朋友,他自然是十分乐意搭他一程。
于是,梁攸宁再一次随同向海的商队,乘船离开了浈水码头,直奔此行目的地——广州。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