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小姑娘不勤快一点,以后会嫁不出去
我家的大瓦房是我三岁的时候父母盖的。为了盖这间大瓦房,父母去借光了村子里所有能借的钱,借的钱他们整整还了七年。听父亲说,其实盖这间房子一共才花了三百多块钱,只是因为那个年代,对我的父母来说,挣钱太难了。父亲说,盖大瓦房主要是留着以后给我娶媳妇用的,我家原来住在茅草房里,冬天寒冷、夏天漏雨的,着实不方便。在农村,姑娘嫁人都要挑有大瓦房的。父亲还说,我家的这间大瓦房以后就是我的了,有了瓦房和门前的几亩地,就可以娶上媳妇了。
那时候,男孩总是有许多特权,因为是要给家里传宗接代的,是可以全部继承家里的祖房和土地的,所以男孩懒一点也不会被大人批评。姑娘不一样,村里的大人们常说,姑娘长大了是要去吃别人家的饭,不勤快一点,以后会嫁不出去。
姐姐比我大两岁半,却比我能干得多。记忆中,姐姐的脸圆嘟嘟的,大眼睛水汪汪的,总喜欢穿一件方格子的小外套,头发长长的,扎在头上的两个辫子总是耷拉着,因为常常在江边干活,皮肤有点黑黑的,但是大人们都说姐姐长得好看。
姐姐六七岁就开始爬在一米高的灶台上做饭了。当我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姐姐就已经学会做饭、洗衣服、割草了。她力气很大,十来岁就可以背三十斤的猪草,村里的人都说谁将来能娶上她,日子肯定差不了。在村里人的观念中,勤劳能干是好媳妇的第一标准。村里人娶媳妇不讲究家庭背景、不讲长相、也不讲有没有文化,最看重勤劳和孝顺。在他们看来,和勤劳直接挂钩的就是力气大,能干重活扛重物。姐姐是这方面的能手,为此村里好几个男孩的父母都想和姐姐定“娃娃亲”。十岁的姐姐虽然还处于半懵懂的年纪,但内心深处还是有小小的满足感。
尽管姐姐在村子里有再多的好评,父母却总是不满意,觉得姐姐还不够勤快。那天是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村里就开始热闹起来了。小伙伴们都聚集在村口的大晒场上放烟花,我自然是饭还没有吃完,火急火燎地把碗一撂就跑了,刚拔腿跑出家门就被母亲大声叫回去了,只好很不情愿地回去把碗底的饭粒都吃干净。姐姐吃完饭,也跟着到了晒场上玩了。只是,很快母亲就来招呼姐姐回家洗碗了。“吃完饭就跑了,怎么这么不懂事呢?还不赶快回来洗碗!小姑娘家不会勤快一点啊!还要大人说,以后怎么嫁的出去啊!”母亲当众就数落起姐姐来,姐姐只好悻悻地跟着母亲回家了。我在想,母亲也是,专程把姐姐找回去洗碗,这一来一回的时间,她自己早就洗完了。
也许,正是因为父母对姐姐近乎苛刻的要求,姐姐从小就会做很多。母亲腌酸菜,姐姐也跟着腌酸菜;母亲酿白酒,姐姐也酿白酒,只是,母亲用大坛子装,姐姐用小坛子装,母亲做馒头,姐姐也做馒头……有时候,姐姐做的比母亲做的都好吃。
我家住在西南边区,是汉族和彝族杂居的地方。受彝族刺绣的影响,我们那的姑娘妇女个个都会刺绣,绣在鞋子上、绣在被面上,绣在衣服上。村里姑娘出嫁要绣上几箱子绣花鞋,出嫁那天当嫁妆陪嫁过去,所以,刺绣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姑娘以后能找个什么样的婆家的一大标准。姐姐十岁就开始跟着村里待嫁的姑娘学刺绣,姐姐绣的第一双鞋是给母亲的,还在上面绣了牡丹花和凤凰。虽然绣的不是那么对称,针脚不是那么整齐,甚至有些皱皱巴巴的,但是穿起来却也合脚。后来,姐姐又给爷爷、父亲和我也缝了布鞋,只是上面不用绣那么多花。爷爷自然非常高兴,下地干活还舍不得穿,村里人结婚了,走亲戚了才穿,虽然绣的不算好,爷爷逢人就夸:“这是我十岁的孙女绣的,就等着过几年喝她的喜酒了。”说完,总是赢得别人一阵赞不绝口。
村里人都说,姐姐长大了一定可以嫁个好人家。谁娶到姐姐了,家里的粮食一定可以多到吃不完,养的年猪肯定能养得最肥。母亲说,要是真那样就好了,那样的话,我粮食不够吃的时候,姐姐就可以接济我一些了。对此,我常常不以为然“哼!以后长大了谁家更好过还不一定呢!”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