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二章
颍川郡是个美丽的地方,青山绿水,土地肥沃,虽然经过了黄巾之乱,但是和其他地方的荒凉对比已是繁华热闹不少,而且此处民风淳朴,看往来之人,虽是街井小民,却也是谦恭有礼,一派斯文,不愧是三国时期名士的发源地,算起来,三国的名士十之八九都出自这里。
此次随行前往颖川的有四个护卫,一个小厮,一个车夫,四个护卫骑马保护在四侧。这几人都是赵衍的心腹,是他从他们微末时救下来之人。他们都对赵衍死心塌地一路上竭力护卫着赵衍。
车夫是赵衍安排日后在颍川的管家,一路上安排他的行程,随同他一路跋山涉水一起来到颍川。
说到这里就要介绍一下赵衍现在的家庭情况了。三年前赵衍母亲辞世,而赵衍父亲与其母伉俪情深,叮嘱了赵风与赵云以后好好照看赵衍后就自杀在其母坟前。最后赵衍三兄弟合葬了父母。
赵衍家中生活富裕,尤其在赵衍利用西域商人引进一批棉花种子成功种植出棉花后,之后广大智慧劳动人民纺织出棉布后,家中更是富裕。后遇上黄巾之乱,因赵衍早有防备并未有太大的损失。而赵衍的二哥赵云,在黄巾之乱结束后离开家拜师枪神童渊,大哥接管家中生意,而赵衍在认真思考一番后决定前往颍川求学。
几人刚进了城,就遇到了接引之人。车夫熟练地与接引的人搭话,之后快速来到新的住宅,由于一切事务都打点妥当,一行人当天就入住其中。
交代管家处理好园中事务,赵衍找到书房中随手翻动着苏毅派人送来的情报。
颖川郡内士族林立,以陈氏,荀氏,钟氏这三大士族为首,士族之间关系盘根错节,且家族中都训养私兵,就连那场席卷天下的黄巾之乱也未动其根基。
颖川荀氏,是战国时期荀子的后人,世代书香门第,且代代都出俊杰。
东汉时期的荀淑,品行高洁,有神君之称。
他的8个儿子,并有才名,人称“荀氏八龙”,其第6子荀爽最为知名,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
荀淑的孙子荀彧、荀谌、荀衍、荀悦,从曾孙荀攸等人,都是汉魏之际的风云人物和曹魏集团的重要谋士。
颖川陈氏,第一代陈寔,字仲弓,颍川许人也。
陈寔德冠当时,成为远近宗师的名士之首,荀爽、贾彪、李膺、韩融、王烈、管宁、华歆、邴原等都曾向他问学。
颖川钟氏,立于颖川亦有数百年,汉末书法大家钟繇就是钟氏之人。
这些世家经过几代经营,在当地势力不可谓不大,这些都是赵衍必须了解的。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
在一旁服侍的小厮赵鑫看到自家公子认真看情报,想到一路上的艰辛不满道:
“公子,这颖川书院真这么好吗?劳累公子大老远从常山赶来!”
垂眉安静的公子听到小童的抱怨放下手中的竹简,想到途径徐州时发生的事,抬头望向小童,安抚地一笑,
“颖川内有许多俊杰,亦有不少大家隐于颖川,你公子我能有幸聆听名师的教诲,那可是三生修来的福分。”少年眉眼弯弯,声音带着三分愉悦。
“可公子懂的就很多啊。”小童还是有些不满,似乎认定了自家公子就是世上最厉害的人,而且他知道这是他们时常跟在公子身边所有的人想法。
赵衍知道小童从自己把他从流民中救出来就对自己异常崇拜,听到这话无奈一笑
“学无止境,你公子我会的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阿鑫,明天去书院,准备好拜帖。”
“早就准备好了,公子现在可要洗漱休息?”
“恩。”他要为明天养好足精神呢!颖川书院啊,我赵衍来了!
一室寂静。
颖川书院依山而建,坐落于山腰。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字:颍川书院,落款:水镜先生。
爬到山腰,身体只稍微出了一些汗,感谢今世的父母,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想到温柔的母亲,慈爱的父亲,赵衍心中一片黯淡。快速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赵衍带着小鑫走向书院大门。
向门口的小厮行了一礼,“在下常山赵衍,慕名颖川书院,特求学而来,请小兄弟代为通传。”说完递上自己的拜帖。
小厮恭敬地接下道,“请公子稍等片刻。”说完向院内走去。
小厮行为彬彬有礼,并未因自己身份产生轻视情绪,应付起这样情况也颇为熟练,看来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了。让人对其主生出好感来。赵衍不得不感叹世家底蕴。
书院一间草庐,荀氏八龙中慈明无双荀爽和人称水镜先生的司马徽正在下棋。
“家主,有一学子在书院门口求见。”小厮在门口恭敬地传话。
“可有拜帖?”说话声雄厚威严,可见其是一个常年居于上位的人。
小厮双手将拜帖呈上。
“常山?幽州?赵姓?应该不是士族子弟,子卿?小小年纪就敢取字,好!好!你去请他进来吧!”
小厮听到后恭敬地去传达命令。
“水镜兄,一起看看这位常山学子。”
“哈!慈明兄有命,小弟怎敢不从?”
赵衍等了片刻,那名通报的小厮回来了,对他施礼道:“家主请公子进去。”
“阿鑫,你在这里等我。”赵衍吩咐自家小童就跟随小厮向书院走去。
“公子,到了。”走到书院较偏僻的一间草庐旁,领路小厮向赵衍行了一礼,就向回走去。
看向草庐,赵衍深深吸一口气,走了进去。
“学生赵衍拜见两位先生。”赵衍看到书桌旁两位年近半百的儒士在博弈,根据情报知道他们就是司马徽和荀爽。
赵衍像一个面试中的求职员,试图尽力留下一个好印象,于是在礼仪上尽求做到完美。
司马徽打量眼前的少年,十二三岁的年龄,相貌清秀,不卑不亢,一身白色锦衣衬托出与其年龄不符陈静的气质,少年眼神清澈灵动,似乎一眼就能看到底,又似乎能洞察一切世事。
好一个出色少年,两人不由得暗暗点头。
一旁的荀爽也放下手中的棋子,看了看少年,又看看司马徽,对其点点头。都从对方眼中看出相同的神情。
“子卿为何而来?”荀爽亲切地喊赵衍的字。
“衍久闻颖川书院大名,此番特为求学而来。”赵衍恭敬地回答。
“颖川书院不收庸才,凡学子求学皆需审核。”荀爽准备试他一试。
“衍愿一试。”赵衍抬手行了一礼道。
“慈明,可否让我出题?”一旁的司马徽突然插话。颍川书院是由荀氏出资建设,司马徽是荀爽请来的教书先生,故而司马徽来提问倒也合适。
“噢?”
荀爽看到司马徽眼中一闪而过的亮光,有些了然,一语双关地笑道:
“罢了罢了,这等好事就让给水镜兄了!”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