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无题请读者们友情提供作者君会选择其中一个
1910 年,柏林军校被夜幕笼罩,一片死寂。在一间宿舍里,昏黄的灯光执拗地亮着。弗里茨?冯?曼施坦因端坐在堆满书籍和笔记的桌前,眉头紧蹙,目光犹如探照灯,在翻开的军事典籍与自制的战术手册间来回扫动。宿舍内,室友卡尔已在被窝里酣然入梦,均匀的呼吸声与曼施坦因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相互交融。“曼施坦因,都这么晚了,还不休息吗?” 卡尔在睡梦中嘟囔了一句,翻了个身。
曼施坦因头也未抬,一边在笔记上飞速记录,一边回应:“快了,卡尔。我刚复盘完今天课堂上教官讲的拿破仑奥斯特里茨战役,发现了几个关键的战术破绽,得赶紧记下来,说不定以后战场上能派上用场。”
卡尔无奈地小声说着,“你呀,天天都这么拼命,军校图书馆的书都快被你读烂了,就不怕累垮自己?”
曼施坦因放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认真地说:“这些军事知识可是无价之宝,课堂上那点讲解远远不够。我听说前线局势愈发紧张,日后上了战场,多掌握一点战术,就能多护几个战友周全,多为德国争取一分胜算。”
说罢,他又轻轻翻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手指沿着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低声念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为了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曼施坦因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锤炼自己的契机。他主动请缨,积极参与军校组织的野外战术演练。在那山峦起伏、丛林密布的复杂地形中,他带领着临时拼凑起来的小队,仿若置身于真实战场。时而下令小队呈散兵线推进,时而又指挥队伍隐蔽迂回,不断尝试各类战术组合。每次演练结束,他总会拉着队友们围坐一圈,像个严谨的学者般,逐帧复盘演练过程,大到战略布局,小到士兵的一个战术动作,任何失误与闪光点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平日里,他还痴迷于与同学们进行沙盘推演,在那一方小小的沙盘之上,他仿若一位运筹帷幄的君王,灵活变换战术,时而集中优势兵力强攻敌军要害,时而声东击西迂回包抄,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 “战争” 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战略思维与临场应变能力。
毕业后,曼施坦因被派往基层部队,直属上级是经验老到的冯?施蒂尔普纳格尔上校。彼时的德国,正处于军事扩张的关键节点,军队上下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为未来那场未知却必然残酷的战争做足准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层部队的训练与实战演练频次极高,强度极大。
一次大规模军事演习拉开帷幕,曼施坦因所在部队担当进攻方,任务是突破模拟敌军的坚固防线,一举占领战略要地。模拟敌军由战术风格稳健且狡黠的冯?博克将军亲自指挥。刚一接战,局势便急转直下。冯?博克将军麾下的模拟敌军,像是早有预料般,突然强化了正面防御,一道道战壕、铁丝网与机枪阵地相互交织,组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与此同时,敌军精锐部队从侧翼如猎豹般迅猛包抄而来,攻势凌厉,锐不可当。原本的进攻计划瞬间被打乱,部队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士兵们的士气也如被霜打的茄子,一落千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年轻的曼施坦因意识到,必须当机立断,做出改变,否则部队将遭受重创。他站在临时指挥部中,眉头紧锁,目光紧紧盯着地图,大脑飞速运转,思索着破局之策。曼施坦因迅速镇定下来,他犹如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局势,大脑飞速运转,思索应对之策。突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回想起在军校时学到的 “迂回包抄” 战术,再结合当下复杂多变的地形,一个大胆的作战方案在心中成型。他快步来到冯?施蒂尔普纳格尔上校身旁,声音沉稳却难掩兴奋:“上校,正面强攻伤亡太大,我们可派遣一小部分兵力继续在正面佯装进攻,吸引敌军主力;我则带领精锐小队,从侧翼那条隐蔽的山谷小道迂回过去,出其不意地突袭敌军后方,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冯?施蒂尔普纳格尔上校紧盯着 “硝烟弥漫” 的演习场,模拟枪炮轰鸣与喊杀声交织成一片,局势已至千钧一发之际。他考虑数秒,猛地大手一挥,语气斩钉截铁:“就先依你所言!我把麾下部分精锐的小队交予你,此任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曼施坦因得令后,即刻行动。他一面下令一小队士兵在正面摆出强攻阵势,枪炮齐鸣、喊杀震天,瞬间吸引了 “敌军” 主力的注意力;一面亲自率领精锐小队,沿着那条崎岖蜿蜒的山谷小道飞速前行。小道两侧怪石嶙峋、荆棘丛生,队伍行进得异常艰难,却也正因如此,“敌军” 在此处的设防一时疏忽。当曼施坦因带领小队在 “敌军” 后方猛然出现时,对手瞬间乱了阵脚。他们原以为防线固若金汤,没料到竟被从背后突袭。这一切都在曼施坦因的计划之中,按照预定方案,他向身旁的通讯兵低声下达指令。很快,一连串尖锐短促的哨声在演习场回荡,这是德军特有的进攻信号,瞬间点燃了每一位德军士兵的 “战斗热情”。曼施坦因猛地挥动手臂,做出预定好的进攻手势。士兵们心领神会,压低身形,如同一群训练有素的野狼,迅速而有序地朝着 “敌军” 扑去,喊杀声震耳欲聋。“敌军” 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也迅速组织起抵抗。他们依托临时工事,以班排为单位展开有序反攻,轻重机枪交替扫射,“掷弹兵” 精准地将模拟手榴弹投向德军冲锋的路径,一时间,德军前进的脚步受阻,双方陷入激烈 “交火”。
一位 “敌军” 指挥官隐匿于指挥帐内,手持望远镜,冷静地观察着战场局势,不时向传令兵低声下达指令:“坚守防线,每一寸土地皆为我们的坚守所在,战斗到底!” 在其高效组织下,“敌军” 防线迅速稳固,甚至向曼施坦因率领的演习队伍侧翼发起凌厉的小规模反击。然而,曼施坦因的队伍攻势锐不可当,士兵们凭借精湛战术素养与激昂斗志,如汹涌浪潮般不断冲破 “敌军” 火力封锁。持续的消耗战中,“敌军” 渐感力不从心。曼施坦因见此情形,毫不犹豫地身先士卒,率领士兵们朝着 “敌军” 核心阵地勇猛冲锋。双方陷入近身肉搏,局势陷入胶着。演习场上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士兵们在 “枪林弹雨” 间灵活穿梭,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 “中弹” 士兵依规则自动撤离模拟战场。在这片残酷的模拟战场上,战术素养与意志力接受着极限考验。随着战斗的持续,“敌军” 防线出现松动,曼施坦因的队伍乘胜追击,一举突破关键节点,向着战略要地迅猛推进。最终,随着占领目标区域的信号响起,这场激烈的演习落下帷幕。
演习结束后,冯?博克将军缓缓摘下军帽,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对身旁的副官说道:“那个叫曼施坦因的年轻人,表现很是亮眼。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能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改变战术,假以时日,必能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这次演习中的出色表现,不仅让士兵们对曼施坦因心生敬佩,也成功引起了上级的一定关注。魏玛共和国军队在战后进行了大幅度缩编,军官队伍更是人满为患,曼施坦因作为一名年轻军官,要想崭露头角并非易事。不过,这次演习中的突出表现,还是让他在军队内部赢得了一定的声誉。此后,他陆续获得了一些参与小型军事行动策划的机会,尽管规模不大,但对于渴望积累经验的曼施坦因而言,这些经历都显得弥足珍贵。在与同僚们的合作中,曼施坦因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他们常常围坐在巨大的地图前,像一群钻研棋局的高手,分析国内外军事形势,探讨战略战术。彼时,德国的扩张野心日益膨胀,周边局势愈发剑拔弩张。曼施坦因和同僚们深知,未来的战争将决定德国的命运走向,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生死存亡,必须慎之又慎。他们从历史经典战例中汲取灵感,结合当下德国的军事力量与资源储备,精心谋划着每一次行动。时光飞逝,来到 1939 年。凭借多年的积累与卓越表现,曼施坦因已晋升至关键职位,肩负起重要军事战略的筹备重任。
1906 年,从普鲁士军事学院毕业的曼施坦因,凭借着优异的成绩与卓越的军事见解,被调往总参谋部工作。这一天,他身着笔挺的军装,步伐沉稳地走进了那座威严庄重的军事总部大楼。在总参谋部,曼施坦因主要负责作战计划的制定与战略局势的分析,日常工作便是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军事地图与情报文件中,仔细钻研每一处可能影响战局的细节。他的顶头上司,老毛奇将军,是一位深受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熏陶的传统普鲁士将领,作风严谨,对军事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独特的见解。在老毛奇将军的麾下,曼施坦因不仅学习到了系统的战略规划方法,更深刻领悟到了普鲁士军事体系的精髓。
而与曼施坦因共事的同事们,也个个都非等闲之辈。其中,参谋军官冯?施蒂尔普纳格尔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时常与曼施坦因就战略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两人虽观点时有分歧,但在思想的碰撞中,却也加深了彼此对军事理论的理解。还有经验丰富的情报官汉斯?冯?克莱斯特,他总是能从纷繁复杂的情报中精准地提炼出关键信息,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此时的柏林,天空湛蓝如宝石,可街道上弥漫的紧张气息,却如一层厚重的阴霾,久久不散,让这座城市失去了往日的悠然与宁静。曼施坦因深邃的眼眸中,藏着对即将到来风暴的敏锐洞察,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忧虑。“曼施坦因上校,今天有几份重要的军事战略文件需要您过目。” 副官匆匆走上前,双手递上一叠文件,打破了曼施坦因短暂的沉思。
曼施坦因接过文件,微微点头,声音低沉而有力:“多谢,放在桌上吧。” 他的声音,已经带着一些磨砺沉淀下来的沉稳与坚毅。
坐在堆满地图与文件的办公桌前,曼施坦因眉头紧锁,全神贯注地研读着每一份文件。战争的阴云已然笼罩欧洲大陆,德国的军事行动迫在眉睫,每一个决策都关乎无数人的生死,他深感肩上责任之重,犹如泰山压顶。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