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几个小问题

作者:

探讨几个小问题:
1、关于颜状元所说的庙号“仁宗”。
对于皇帝的称呼,一般有尊号、年号、庙号、谥号、陵号等几种方式,其中尊号和年号可以用于皇帝在世时,而后面三种则用于皇帝死后。
宋仁宗赵祯在活着的时候,以宰相富弼为首的大臣们曾上书请求给他加尊号为“大仁至治”,但未得允许,直到死后才上庙号“仁宗”,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葬“永昭陵”,所以说,无论赵祯生前如何行仁政、任贤臣,无论在臣民心中他是怎样宽仁的形象,作为其死后庙号的“仁宗”二字,还是不应该出现在颜状元的话语中,貌似有该杀头的嫌疑。而“仁宗盛治”也只是后来史学家对于这段历史的一个称谓,感觉从当朝为臣的颜状元嘴里说出来有些奇怪。
2、关于“《传》曰”的解释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这句话出自《大学》“传”第五章。《大学》原本是小戴《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北宋天圣年间,仁宗曾赐进士王拱辰一轴《大学》篇,《大学》遂有单行本,而直到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作《大学章句》,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大学》的单行本才真正开始流传,并在元代列入科举考试。
朱熹所作《大学》与《礼记》原文内容次序略有不同,是将整篇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为主旨纲领,“传”为其发挥申论。颜状元话中的“《传》曰:‘为人君,止于仁’”来自元朝末期编撰的《宋史》本纪第十二对仁宗的评价,这时朱熹所著《大学》已然被朝廷明定采用,成为显学,个人以为这个《传》是指《大学》中的“传”。P.s.“注释这六本《经》的书就叫做《传》”,不知安迪这个解释可有出处?请教之~
3、关于范仲淹
这个纯属个人认识,聊作探讨而已。
宋仁宗赵祯,一场庆历新政,任宰辅若范仲淹,罢良臣如范仲淹。当颜状元把范仲淹和包拯并列提出,作为对仁宗政绩的称颂时,不由得有点儿小小的感慨。庆历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相,推动那一场除旧布新、去冗任贤的改革,一年零四个月戛然而止,范仲淹官贬陕西,后来病死在赴颍州的途中。
似乎历史上的改革者,最后无不落得下场凄凉,商鞅之五牛分尸,张居正之挖坟掘墓,相较而言,范仲淹倒还算是幸运,或许这便是仁宗所谓的“仁”吧。当改革触动了整个皇族的利益,当名臣功高盖主威望过人时,帝王之心,心深似海,一个“仁”字听起来着实有些可笑。史书三千卷,卷卷都是厚黑学,真正的心怀仁慈的人,是根本无法坐在那个位置上,用仁慈去面对那些权谋争斗、尔虞我诈。仁宗赵祯,无论心术还是手段,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人,“恭俭仁恕”,说到底也不过是臣子们在主子脸上贴的金,不过是朝廷史家们粉饰出的繁花似锦罢了。颜状元啊……咳,是位年轻的忠臣吧……
其实在包拯由户部副使擢升为谏官时,范仲淹早已被贬出京多年。而两年之后,范仲淹病亡,也就是在那一年,包拯被授了个龙图阁直学士的虚衔,离京任地方官,数年之后才回到京城,已近暮年的他也再没有太大的作为。没有考证过,不晓得颜状元和展小猫的对话究竟是处于包拯为官的哪个时期,若是早期的话他还不是谏官,若是晚期的话范仲淹已经遭贬,反正想来想去忍不住伸手给仁宗同志抹点儿黑,因为偶喜欢老范的文章,所以随便唠叨几句,哈哈,安迪莫怪了~
作者回复:
小心翼翼盯着锅盖出来回答:认真看了您的意见,全都是真理。偶回复如下:

1,颜状元随口说出庙号,纯是为读者方便,某安这用法认真看来是不对滴;

2,“仁宗时期开始有《四书》”这个也是查资料出来的,朱熹应该是“注四书”——不知对不对?

3,宋仁宗心眼不坏、性情懦弱。范倡议的“庆历新政”戛然而止,却未必全是祸事,首先认真看了所谓新政内容,没啥太实际或创意的东东;其次小范老子的作风过分强硬,后果堪忧。虽放逐了范仲淹,后面的宰相们却换了缓和些的方式还在做那些事(当然做得很不好),可见仁宗还算名是非?…………说到史实,且哭一声:包大人当开封府尹的时间实在太短,短到跟《龙图耳录》的时间表完全对不上,故事怎么也编不圆,泪!
[回复] [投诉] [不看TA的评论]
[1楼] 网友:桢心悠然  发表时间:2009-10-21 09:45:18
啊呀呀,夜夜看DM的,屁颠屁颠跟来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