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结冰
  极光精灵被封印回气象簿以后不久,天空便逐渐亮堂起来。

  “怎么突然就天亮了?感觉天黑才没有多久呀。”豌豆揉着眼睛醒来,有些发懵。

  说着,他打了个大大的哈欠。

  风精灵掀了掀自己沉重的眼皮睐一眼窗外,悠悠回答:“在高纬度地区,这种昼夜长短差异巨大的情况再常见不过了。要是我们正位于北极点的话,现在还是极昼呢……”[1]

  “极昼是什么?”豌豆追问。

  然而风精灵不再回答——因为它已经调整好睡姿,重新睡过去了。

  身旁的龙先生望着豌豆一脸迷瞪的模样失笑,他给风精灵把被子掖掖好,才小声解释道:“极昼是指太阳公公总是不落、天空总是亮着的情况。”

  “太阳公公总是不落?天空总是亮着?”豌豆诧异不已,“可我们都知道,太阳公公每天从地球的这边下班,就是为了到地球的另一边上班、给那边带去光明啊。如果太阳公公总是不落的话,那么地球的另一边不就见不到太阳公公了吗?”[2]

  “是呢。”龙先生轻轻点头,从怀里掏出一颗龙珠举至窗前,可以看见,龙珠迎着光的一面瞬间被照得白亮,而背光的那面正被阴影笼罩着。

  龙先生说:“与极昼相反,极夜正是指太阳公公总不出来、天空总是黑着的情况。譬如北极点,从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至秋分(9月23日前后),都会处于极昼;而每年的秋分至次年的春分,则会处于极夜。那么,与之相对的南极点,便从每年的春分至秋分,都会处于极夜;而每年的秋分至次年春分,则会处于极昼。”

  豌豆讶然,“照这样说,北极点和南极点不就是半年白天和半年黑夜交替上演吗?仿佛我们经历了一年,它们才度过了一次天亮和一次天黑?”

  “没错。”

  “太神奇了!”

  “其实我们目前所在的北极黄河站附近,也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只是它持续的时间不如北极点那样长。”龙先生含笑道,“北极黄河站今年的极昼已经结束,现在正处于过渡时间里呢。”

  豌豆眼睛一亮,惊喜地问:“如果我们在这儿呆上个把月,是不是很可能见证极夜的降临?”

  “是的,豌豆真聪明。”龙先生赞许地摸摸豌豆脑袋,他收起龙珠总结道,“极昼和极夜,正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3]

  远方的地平线上,太阳公公红着脸,懒洋洋地爬起来。

  豌豆心里止不住激动,他趴到窗边,玻璃冰凉的触感顿时又让他感到一丝奇怪,“龙先生,不对啊……被太阳公公长时间照耀着,按道理来说,不应该暖融融吗?可为什么这里却如此寒冷呢?”

  龙先生并没有马上回答,他想了想,问了豌豆一个问题,“日出或者日落时分,和正午时分比起来,你觉得哪个时候气温低,哪个时候气温高呢?”

  “当然是日出和日落时分的气温低,正午时分的气温高啊。”豌豆不必思考就能回答。

  龙先生满意地点头,又问:“那你知道为什么吗?”

  这下,豌豆倒是迷茫了,他摇摇头,“不知道。”

  “其实,这与太阳高度角,也就是太阳光入射方向与地平面的夹角有关。”龙先生沿着太阳公公的运动轨迹,在玻璃上比划道,“就像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那样,日出或者日落时分,太阳公公在山腰,高度低,斜射角度就小,所辐射的热量也就少,所以早晚气温低;至于正午时分,太阳公公当空照,高度高,斜射角度就大,所辐射的热量也就多,所以中午气温高。而在两极地区,太阳公公由于长时间上班,实在太累了,他往往不会爬得太高,所以他的太阳高度角总是很小很小。”

  “如此一来,地表所能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就会很少很少,两极地区的气候也就终年寒冷!”豌豆接过话茬,“难怪这个时节也能看到山顶积雪,太美了。”[4]

  随着太阳公公的爬升,外面越发明亮,昨夜没能看清的一切,如今都清清楚楚地映入眼帘。

  “终年积雪不算什么,极地冰川才叫绝呢。”刺目的光亮使得风精灵没法继续睡下去,它“嗷呜”一声坐起来,抓了抓自己乱如鸡窝的头发,迷蒙着眼睛提议,“既然来都来了,咱们也别怕冷了,索性去看看北极冰川吧,说不定还能逮着哪个落跑的家伙。”

  说走就走,绿色的豌豆荚飞船精神抖擞地启航,飞越皑皑雪山,直奔那雄伟壮丽的冰川去。

  飞船驶近海面,深浅不一的蓝色立即闯进豌豆眼中。

  左上方是透亮的蓝天,左下方是蔚蓝的大海,右上方是湛蓝的冰川,右下方则是澄碧的阴影。

  四种不同的蓝色巧妙地将眼前世界划成了四等份,界限分明,又异常和谐。

  豌豆睁大了眼睛,半张着嘴巴,搜肠刮肚,却始终找不到足以修饰的词汇,仿佛任何词汇在这样一片纯净仙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嘻嘻,怎么样?被美得说不出话了吧。”风精灵跳到豌豆身旁,神气地拍了他一把,“南极也有这样的仙境。南极和北极一直被誉为地球的最后一方净土呢。”

  冰川看起来又高又厚又庞大,背靠着山,面朝着海,晶莹透彻,在阳光下闪烁着梦幻的冰蓝色。[5]

  风精灵闭上眼睛深呼吸,“雄伟的冰川、纯净的蓝天、冰清玉洁的世界……真教人心旷神怡啊!”

  “我曾见过小河和湖泊结冰,每当春天降临,报春鸟的歌声唱响时,小河和湖泊的冰便会融化。但这冰川……”豌豆着迷道,“它威严地伫立在这儿,仿佛永远不会融化,直到时光尽头!”[6]

  “因为小河和湖泊的冬季结冰都是些小case,结冰精灵自个儿就能轻松搞定,但冰川不一样。”豌豆的话刚好落在了风精灵的知识面上,它笑得狡黠,“冰川可是集合了雪精灵、积雪精灵和结冰精灵的力量与智慧,是它们经年累月、共同打造的心血结晶。”

  风精灵遥指山顶上的积雪,得意地告诉豌豆,“当雪花下了一层又一层后,积雪精灵会把它们积攒起来,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它便施展力量,使积雪变成完全丧失晶体特征的颗粒状雪,也就是粒雪。粒雪是形成冰川的原料,这时候即轮到结冰精灵出马了——它让大大小小的粒雪相互挤压,并紧密地镶嵌在一起,形成冰川冰。”

  风精灵说着顿了顿,朝豌豆俏皮眨眼道:“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你应该听说过吧?”[7]

  豌豆当然听说过,他忙不迭点头。

  “眼前的冰川可远不止千尺!”风精灵不再卖关子,接着说,“得益于两极地区终年寒冷的气候,结冰精灵能够年复一年地制造冰川冰,并将它们压实、加固、堆聚,使之变得越来越致密、坚硬,厚度不断增加,体积持续壮大……正是漫长岁月的酝酿、积累和发展,才成就了我们眼前雄伟壮丽、厚重庞大的冰川。”[8]

  豌豆感叹:“极地冰川,分明是历经了千万载岁月的神迹,它的深层里或许还埋藏着远古的秘密。”

  龙先生就在他们身后安静聆听,苦笑着没有说话。他实在不忍心打破豌豆这份美好遐思,不忍心告诉他,极地冰川恐怕不能直到时光尽头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不幸成为了第一个受害者,它正快速融化……

  飞船绕冰川飞行了一圈,始终没有发现任何气象精灵的踪影。

  “可恶!”风精灵气得大叫。

  他们沿着开阔的海洋驶离,庞大的冰川很快落于后方。海面上,漂浮着千姿百态的冰山和冰块。

  越往前,海冰越多,只是看起来都支离破碎,并未连成完整一片。

  不远处的一块浮冰上,此时正俯身站着一只瘦骨嶙嶙的北极熊,她的背上还驮着一只同样瘦弱的北极熊宝宝。浮冰的面积很小,以至于大北极熊不得不死死抓抱住脚下冰块,仿佛稍有松懈,她和孩子便可能随时掉进海里。

  她神色仓惶,紧紧盯视周边,似乎想带着孩子跳跃到邻近一块稍大些的浮冰上。然而还没等她起跳,仅是她后脚下蹲的瞬间,浮冰已变得摇摇晃晃,眨眼间将她们晃进了海水里。

  “嗷嗷嗷——救命……”

  恰好经过的豌豆荚飞船及时将落水的她们救了起来。

  “北极熊,你们不是会游泳吗?”风精灵递给她们两条干毛巾,不解地问。

  北极熊接过毛巾,难过得低下头,“我们会游泳……但是我们没有力气了。”

  紧接着,“吧嗒”一声轻响,北极熊的眼泪落在了地板上。

  风精灵和龙先生对视一眼,急忙安慰她们。

  在风精灵和龙先生的关怀声里,北极熊满腔的悲伤像是找到了宣泄口——她们再也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

  从她们断断续续的哭诉中,豌豆、风精灵和龙先生依稀可以拼凑出一个沉重的事实,那就是:北极熊的家园,没了。

  “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冰层上,北极冰层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也为我们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

  “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层不断融化、冰面持续缩小,可供我们栖息活动的范围因此大大减少。”

  “食物匮乏,我们不得不跃入海水中,寻找新的家园。”

  “这是一次冒险,更是一场与死神的较量,我们根本无法确定下一个可供我们休息和猎食的冰块究竟在多远的地方,我们去往的途中又会遇到怎样的艰险……”

  “我们已经游了很久很远,早已疲惫、饥饿不堪。”

  “如果不是遇见你们,我们也许已经像很多体力不支的北极熊一样,淹死在海水中了……”

  北极熊是非常出色的游泳健将,甚至曾被误认为是海洋动物。然而如今,作为游泳健将的他们却苦陷“淹死在海水中”的绝望困境……这是多么可悲的结局?

  悲痛与沉重压得豌豆难以呼吸,他牢牢抓握着操作杆。

  飞船加速前进,许久后终于抵达一片幅员辽阔的冰原上。在这里,他们遇见了不少北极熊,但这些北极熊们无一例外都身形瘦弱,面容疲惫。他们似乎正围绕着些什么?凑近了才发现,他们紧紧护卫着的是一个瘦弱的精灵——它疲惫得晕睡过去了。

  “是结冰精灵!”风精灵大喊起来。

  北极熊们纷纷抬头朝风精灵做出“噤声”动作。

  “这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他们轻声说。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率先蒙难,生活在两极的动物们避无可避地成为了第二个受害者。”

  “南极冰川断裂坍塌,对企鹅们造成了致命影响,为了帮助南极企鹅们渡过危机,结冰精灵已经消耗太多力量。”

  “可纵使这样,当它得知我们的困境后,还是义无反顾地赶来北极,耗费巨大心神为我们冻结海冰。”

  “这样日以继夜地奔波劳碌中,它终于撑不住倒下……”

  北极熊们望着沉睡的结冰精灵,眼睛红红的。

  “它太累了。”豌豆哽咽着,“幸好,它的这番努力没有白费,它扭转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局面,拯救了动物们。”

  “不。”龙先生摇摇头,艰涩开口,“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隐秘而浩大的灾难,仅凭结冰精灵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在它的努力下,企鹅和北极熊们得到了暂时的喘息之机,但要真正拯救他们还需要我们——地球上每一个你我他的共同努力才行。”

  风精灵伸手探了探海水,神色凝重,“地球上每一个你我他都是命运的共同体。如果放任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那么海水将不断升温。而在海水的长期冲击侵蚀下,两极冰川将全部融化……到时候海水上涨,淹没陆地,受害者只会越来越多,受害者里也将有你、有我。”

  “那我……我们该怎么做?”豌豆揪着龙先生的衣袖,急道。

  “保护环境,缓解温室效应。譬如随手关灯、节约能源,又譬如植树造林、绿色出行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做的。我们日常中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可以为减缓气候变暖作贡献。”[9]

  “萨啦,萨啦,回来吧——结冰!”龙先生温柔地念出咒语。

  安静睡着的结冰精灵旋即变成一个冰蓝色的光点回到了气象簿里,现在,它需要好好休息。

作者有话要说:
前排说明:豌豆的气象捉捕之旅发生在8、9月份,飞船到达北极时间为9月中旬。
[1]形成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地轴是倾斜的以及地球在公转。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以南半球或北半球作为一个整体,在同一个半球中,变化的趋势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变化幅度。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到达极圈内,就有了极昼或极夜现象,南北极点则变化最大,分别是连续半年极昼和半年极夜。每年春分(3月21日前后)和秋分(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南北极点除外)。北半球从春分至秋分,昼长于夜;从秋分至来年春分,夜长于昼。南半球情况相反。(参考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2]昼夜交替是一种自然现象。因为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当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时,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则是黑夜;又因为地球的自转,所以地球上会经历日出日落,昼夜交替。(参考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3]极昼极夜,是地球两极特有的自然现象。每年3月21日(春分日)北极点极昼开始;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北半球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6月22日(夏至日),北半球极昼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昼现象;从6月22日到9月23日,北半球极昼范围由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缩小到北极点;9月23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除极点以外,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无极昼极夜现象;9月23日至12月22日,北半球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到了12月22日(冬至日),北半球极夜范围最大,整个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参考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4]两极地区气候寒冷,冰雪覆盖的主要原因是纬度高。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方面: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小,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少,气温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获得太阳辐射热量多,气温较高。(参考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5]冰川之所以呈现出蓝色,主要是因为其内部的微小气泡和光线散射效应。波长较短的蓝光更容易发生散射,因此在冰川冰中,蓝光相较于红光更为显著,从而导致冰川冰呈现蓝色。(参考瑞利散射)
[6]结冰,又称冻结。江、河、湖、塘或近岸海水面等露天水面(包括蒸发皿中的水)冻结成冰,是液体在低温下变为固体的过程。(参考百度百科)
[7]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意指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寒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出自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8]冰川是由雪经过一系列物理过程形成的并能运动的冰体。构成冰川的冰和普通的冰不同,它不是简单地由冰冻结而成,而是在雪花越降越多、积雪越压越紧以及由于有阳光照射,稍有融解但随即又冻结起来的情况下,结成了颗粒状的粒雪。随着时间的推移,粒雪的硬度和它们之间的紧密度不断增加,其间的孔隙不断缩小以致消失,雪层的亮度和透明度逐渐减弱,一些空气也被封闭在里面,这样就形成了冰川冰。冰川冰最初形成时是乳白色的,经过漫长的岁月,冰川冰变得更加致密坚硬,里面的气泡也逐渐减少,慢慢变得晶莹透彻。最后,冰川冰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山坡慢慢流下就形成了冰川。(参考中国气象局:冰川是如何形成的?)
[9]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使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的温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干旱和粮食减产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人类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3)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4)加强环保意识,推广可持续发展,号召公众采用绿色低碳出行方式等。(参考百度百科)
←上一章 下一章→ 阅读下一本《小树苗探案录》→
以上显示的是作者精选展示的最新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作者精选评论, 请点击这里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