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著作读书笔记

作者:朕养鱼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安徽江淮官话语音研究2


      《安徽江淮官话与语音研究》孙宜志
      阳声韵母的今读
      咸山摄合并。在对比江淮官话各点的实际情况以后,发现早期的安徽江淮官话咸摄和山摄一二等是分韵的,是后来由于权威方言的影响,一等和二等合流。这种合流方式通过文白竞争,最后文胜白败的方式实现。覃谈分立的现象在安庆、芜湖地区,覃谈不分的点在其余地区。从发展趋势来看,覃谈正从分立到逐渐不分。这种演变也是通过文白竞争的方式实现的。文白异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权威方言影响的结果。所以覃谈不分立是普通话影响的结果。安徽江淮官话覃谈舌齿音分韵的现象只存在少数方言点的白读系统之中,今后也会消失。
      宕摄和江摄合流,与咸山摄一二等有分合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安庆型,即发生了合流现象。一种是合肥型,即二者今读仍有区别。至于二者何时发生合流现象,作者称,明末桐城方以智《切韵声原》宕江摄与咸山摄是分立的,明末(1626)来华的法国人金尼阁《西儒耳目资》所记载的南京话宕江摄与咸山摄也是分立的,清朝吴烺《五声反切正韵》(1763年)中所记载的南京话也是处于分立的状态,清朝许惠的《等韵学》(1878)年宕江摄与咸山摄也是分立的。可见宕江摄与咸山摄的合流是一种较晚的现象。
      山摄合口三四等精见组字与臻摄合口三等精见组字韵母一般有别,但是也存在合流的现象。出现合流现象的点都存在舌面元音高化的现象,都存在前鼻音韵尾鼻化的现象,因此作者认为山摄合口三四等精见组字与臻摄合口三等精见组字韵母相混的原因是因为山摄合口三四等精见组字的主要元音高化为y之后与臻摄合口三等精见组字韵母合流的结果。
      深臻摄与曾梗摄合流。这类合流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合并到了深臻摄,一种是合并到了曾梗摄。根据《西儒耳目资》记载来看,深摄和臻摄相混,梗摄不与深臻摄想混,其记载的是明朝南京话,但目前南京话深臻摄和曾梗摄合并,今读后鼻音韵尾。作者认为安徽江淮官话深臻摄合并为前鼻音尾、曾梗摄合并为后鼻音韵尾后,有可能是深臻摄的前鼻音韵尾向曾梗摄的后鼻音韵尾发展。当咸山、宕江摄韵母鼻化。深臻曾梗摄今读?n类韵母、通摄今读??类韵母这一格局形成以后,从音感上看,在阳声韵序列上形成鼻化韵、前鼻音尾韵和后鼻音尾韵的三级格局。这种格局有可能改变,改变的途径或者?n类韵母向?? 类韵母靠拢,或者??类韵母向?n 类韵母靠拢。
      阳声韵母主要元音的变化。安徽江淮官话一二等的共同特点有:咸山摄一等见系今读除滁州、含山外都读圆唇、后、半高元音,其余的声组今读前、低或者半低元音;深臻曾梗摄一二等的主要元音都为?;宕江摄一二等的主要元音为a;通摄一等的主要元音有两种类型,一种为?,一种为o。所以安徽江淮官话一二等韵的今读的主要元音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安徽江淮官话三四等的主要元音的变化只要体现在咸山摄和深臻曾梗摄。在咸山摄,由于受介音和照系声母发音部位的影响,发生了一些变化:高化;庐江照系字发生复元音化。
      阳声韵尾的合并情况。阳声韵中也明确了归并问题。从音类合并的难易度看,an类韵母最稳固。通常是别的韵类合并到an音类中来,a?类韵母最不稳固,其次是?n,再其次是类韵母。作者认为这与元音和鼻音韵尾的发音部位的前后有关。前元音与前元音韵尾结合,在发音上协调;后元音与后鼻音韵尾结合,在发音上也协调;央元音与前鼻音韵尾和后鼻音韵尾相结合,大致上也协调。但是前元音与后鼻音韵尾结合、后元音与前鼻音韵尾结合,这就在发音上产生了不协调,于是在主要元音相同的情况下,鼻音韵尾产生了合并,从而使不同类的两类韵母合流。在鼻化发生的先后上,张琨(1983)讨论吴语和官话鼻音韵尾消失的情形,认为最容易鼻化的是低元音后面的舌尖鼻音an,在官话方言中,en鼻化的可能性占第二位,最保守不易产生鼻化的是后高元音后面的舌根鼻音 。
      阳声尾的分化。中古同摄的阳声韵尾的字,由于某种原因,造成韵尾变得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韵母影响韵尾的元音。在安徽江淮官话中,后元音和央元音的字,往往将前鼻音韵尾转换成鼻音韵尾,前元音则容易使韵母鼻化。前元音是细音韵母时更容易鼻化。
      安徽江淮官话入声韵字与阳声韵字演变的关系。安徽江淮官话入声字演变得更快,舒入不同变。表现在:从韵尾来看,中古阳声韵有三个韵尾,在今天的安徽江淮官话中大部分都已经合并为两个,而且继续简化的趋势,但入声韵韵尾的演变更快,中古三个入声韵尾合并为一个,在有些地点入声韵尾已经很微弱,只是一种紧喉动作。从主要元音来看,中古同摄的入声字和阳声字的主要元音大致是相同的。在后来的发展中,阳声韵的主要元音发生了分化和合并,主要是合并。在安徽江淮官话中,这种合并的趋势在入声韵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切韵声原》音系特点
      声母特点
      全浊声母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但书中韵图例字中有大量例字有大量的全浊声母清化,仄声不送气的例子。
      分尖团。
      见系声母和知章组声母的读法不同。
      知组与章组合并,庄组部分字归精组,部分字归知章组。
      泥来不混。
      微母独立。
      喻母开口字、疑母开口细音字、影母开口细音字的声母合并,喻、影母合口字与疑母的合口字的声母合并。
      影母的开口洪音字与疑母的开口洪音字合并。
      韵母特点
      果摄一等见系开合口不同韵;果摄三等主要元音并入假摄三等。
      蟹摄合口一等与合口二等的主要元音不同。
      咸摄与山摄阳声韵大致还保留分别。咸摄大部分字还保存m韵尾,与山摄大致还能够区别。
      臻摄、曾摄、梗摄阳声韵尾合并,与通摄阳声韵字不混。
      深摄阳声韵独立。
      山摄合口一等与山摄合口二等字阳声韵母的主要元音不同。
      宕江摄与咸山摄阳声韵韵尾不混。
      两个入声韵尾。作者认为中古山摄、臻摄入声韵的韵尾已经与宕摄、江摄、曾摄、梗摄和通摄的入声韵尾合并,可能读?尾。咸摄入声韵字的韵尾与深摄入声韵字的韵尾相同,也可能保留p尾。
      声调特点
      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次浊上声今读上声,全浊上声变去。
      《切韵声原》音系的性质
      李新魁认为《切韵声原》反映的是明清以中原地带即河南省洛阳一带为中心的语音为代表的口语标准音,耿振生认为《切韵声原》反映的是混杂音系。作者认为《切韵声原》音系夹杂了少许古音特点,主要是反映了明末桐城方音的特点。理由有三点,方以智有意在这部书中反映古音。他在写《切韵声原》时是依据自己的实际发音的。最重要的是,《切韵声原》的音系与现代桐城方言相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同大于异。相异之处也有严整的对应关系。
      《桐城时兴歌》见于冯梦龙《明清民歌时调集》反映的方音特点:咸摄和山摄可以混押;深臻曾梗摄可以混押。
      许惠《等韵学》成书时间为1978年。相较于《切韵声原》,该书所记录的音系中已经不分尖团,见系三四等合口字与知章组三等字合口字合并。山摄合口一等与合口二等见系字混而不分。果摄一等见系开合不分韵。入声一个韵尾,韵基分四套。声调依旧是五个,全浊上归去。
      《等韵学》音系的性质,其是反映清朝江淮官话中的桐城方言。知章组在《等韵学》中与精组不混,但是现代枞阳方言知三章组字逢开口呼韵母读ts组,逢合口呼韵母读t?组,逢撮口呼韵母读t?组。知三章组字的今读声母根据介音的不同发生了进一步的分化。咸山摄见系开口二等的韵母与咸山摄开口三四等的韵母从分立到现代枞阳方言中的混同,反映了枞阳方言咸山摄见系开口二等字由于韵母主要元音升高而与三四等韵母的主要元音合流的现象。咸山摄除见系开口二等外的一二等字与宕江摄合流以及通摄与深臻曾梗摄的韵母的合流,反映了枞阳方言阳声韵尾合流的现象,这也表明枞阳方言后鼻音韵尾与前鼻音韵尾的进一步合流顶多一百来年的历史。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319736/5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