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著作读书笔记

作者:朕养鱼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8


      (二)子变韵的合音方式
      1.子变韵的合音方式
      从“子”尾的行为和状态来看,可以将子变韵的合音方式分为三种:
      拼合型,即“子”尾和前一语素的韵母合音成子变韵后,“子”尾处在韵尾的位置,可以在语音上和韵腹元音区别开。闻喜话:袜va53+子u>袜子va:u551晋城话:柿??53+子 ?>柿子s?:?53。
      融合型,即“子”尾(目前仅见于u类)和前一语素的韵母合音后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韵母,“子”尾在其中已经无法辨认出来。阳城话就是融合型的,娃va>娃子v?:。这种语音形式应该是u类“子”尾和前一语素韵腹元音融合的结果,即a+u > au > ?
      长音型,即“子”尾音节的声韵调都消失,但时长保留下来,融入前一音节,生成一个长音节的子变韵。夏县话:梯t?i53 > t?i:53。
      有的方言在生成子变韵时还会有变调。变调是伴随长音节出现的。长音节是两个语素时长的加合,变调则是两个语素声调的加合。子变调的调值实际上等于两音节连读变调中前字调值合后字轻声之和。
      2.子变韵合音方式间的转化
      这里提到阳城话子变韵中兼有拼合型、融合型和长音型三种,我们去调查的适合变韵只有融合型的,且子变韵只有两类。作者认为兼型现象反映出子变韵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的转化关系。从生成的过程看,长音型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子变韵类型。这一点我不赞同,从上文看,长音型子变韵中“子”尾音节的声韵调都消失了,如果长音型最早,那么拼合型的子变韵中韵尾是如何出现的。结合后文中的论述,我觉得应该是长音节的拼合型子变韵最先出现,失落韵尾变为长音型子变韵,接着失去特殊音长成为融合型子变韵。这样子的演变过程显得较为合理。
      (三)子变韵和基本韵母的对应
      1.对应的复杂性
      方言中子变韵和基本韵母对应的繁简取决于子变韵类型的多寡及基本韵母和“子”尾合音的可理解程度。有一一对应的,像闻喜话,也有一对多、多对一的,像获嘉话。闻喜话中子变韵都是拼合型,获嘉话中则是兼了这三类。
      2.获嘉话子变韵的合音
      作者认为造成获嘉话子变韵共时平面上复杂难解的原因是获嘉话基本韵母的变化速度可能快于子变韵。所以共时层面上的基本韵母有一部分和子变韵没有直接的生成关系。联系周边方言来探求获嘉话基本韵母的早期语音形式。从比较中发现,获嘉话中的基本韵母受到过中原官话的替换、韵腹元音高化、元音腭化、新老读音更替以及子变韵自身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获嘉话子变韵的合音显得非常复杂。
      (四)子变韵的演变
      1.子变韵在各地的不平衡发展
      子变韵在山西、山东、河南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原平话的子变韵处于生成的过程中,“子”尾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自成音节的?,也有部分融入前面的音节,生成长音型子变韵。运城三路里话中的子变韵正在由长音节的拼合型向单纯的长音型变化,也证明了长音节的拼合型子变韵是最早出现的。河南地区的子变韵相较于山西来说少了很多,其“子”尾语法意义已经磨损了,在方言中也是作为残余现象存在了。
      2.两类“子”尾的关系
      “子”尾有两类:?类和u类。?类较为少见,u类是子变韵主要的语音形式,分布范围广。u类一般和较老的基本韵母合音,?类正处于在合音生成子变韵的阶段,所以u类是更早的语音形式。但其也可以和新起的韵母生成子变韵,证明其有很强的构型能力,不受特定韵母系统的限制,活动的时限要大于?类。
      3.子变韵和历史上的人口迁徙
      河南地区的子变韵来源于山西移民,现在只有豫北地区的方言还和山西方言相同,其他地区已经被中原官话覆盖了。子变韵因为其自身发展和远离中心地区也走向了衰亡。
      九连读变调
      (一)连读变调的性质和类型
      连读变调是一种语流音变现象。因为人们对发音动作简便的要求,语流中相邻音节的声调在调型调值方面发生相互协调变化,所以产生了变调。常见的有同化异化,根据位置又有顺逆的不同。连读变调现象存在于大多数汉语方言之中,吴、闽方言最为复杂。
      1.和字音拣相互影响有关的连读变调
      这种连读变调的结果可以单纯用音理解释。同一语音条件支配下发生的同一性质的变化。例如语流中两个降升调相连时,为了发音简便而要求减少曲折,前一个降升调往往就变成单纯的升调。但是语音变化还会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即连读变调的发生只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
      2.和字音本身有关的连读变调
      一个音节是否发生连读变调以及变成什么调和前后音节的声调没有关系,只取决于该音节自身的声调。这种连读变调主要见于闽南话。以厦门话为例,厦门话前字变调的调值都没有超出各声调调值的范围。王士元以马来西亚吉隆坡一种和厦门话相似的闽南话为例,通过对声调区别性特征的分析说明变调值得生成。他以“高、降”作为区别特征,假设该方言中声调的变化是一种链移式的音变,以升调的阳平作为变化的起点。他发现声调在生成变调时,“高”异化“降”,“降”同化“高”。高调使降调变为平调,非高调使平调变为降调;降调使低调变为高调,非降调使高调变为低调。这属于声调内部音高和调型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此类推厦门话前字的变调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说明变调值的生成。
      3.和构词情况有关的连读变调
      构词情况的不同会影响语流中音段的划分,在心理上或实际上使音段分界处各音节的语音关系和音段内部各音节的语音关系发生差别,从而产生不同的连读变调。不同词组里意义重点所在不尽相同,意义重点所在的音节常常会有不同的变调或者不变调。较为典型的就是北京话中上声的连读变调,根据停顿的不同会有两种连调式。
      有的方言中构词情况的不同会有对应的变调,相互之间严格区分。常见于吴方言和西北官话地区。吴方言中还存在一部分词组虽然有自己的变调规律,但也可以按复合词的变调规律变调。某些方言中,有的词语因为有特殊的语法结构而需要有特殊的变调。像北京话形容词重叠儿化构成的状态词,重叠成分不论声调是什么,后一音节都要变读同阴平,变调的同一性反映看语法意义上的同一性。有的方言中,由于构词情况对变调的影响已经形成的连调式也可能再度变化。像绍兴话中就存在这种二次变调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更深刻的反映了语法结构层次性对变调的影响。
      (二)连读变调和轻声
      1.轻声的语音表现
      有连读变调的方言大多也有轻声。轻声在语音上有不同于一般声调的特点。轻声的调值是在相邻音节声调的影响下产生的,原调值丧失,趋向中和。有时候轻声会放映前字声调曲线变化的趋向,音高随前字声调高低升降的走向而变动。有的则是前字声调的延长,音高和前字声调的终点相近。轻声也会影响前字,使前字发生变调同时又受前字变调的影响。
      轻声的特点是音节的短促化,常被认为是一个没有音高变化的短促音节。在有入声韵的方言里由于入声具有短促的特点,轻声就常常以入声的形式出现,呈现出轻声化即入声化的现象。
      2.轻声和连读变调的关系
      连读变调中的重轻型后字就会变为轻声,语音上也会望调值中和的方向走。但是轻声在发展过程中,音节的弱化和调类的中和是可以不同步的。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7319736/2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