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咸阳

作者:耶输罗陀尼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冬至夜畅谈


      韩国朝堂上,韩王安与韩相张平等人得知郑国渠大成的消息,不免懊悔。本来是想以此拖垮秦国,替韩国多延几年命数,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可恨郑国叛国呀!

      韩安王忍不住破口大骂:“郑国可恨!违背先王之命,有负于韩国!如今渠成,秦国关中再无饥年。我韩国数百年基业,就要毁在寡人手上了!”

      张平也不免哀叹:“秦国强大,必然先灭我韩国!”

      想到此处,韩王安就恨不得把郑国凌迟。要不是郑国背叛了韩国,秦国哪里能修成河渠!

      郑国妻儿老小都在韩国,张平提议不如以此为要挟,让秦王不得不遣送郑国回韩。这样一来,韩国就能泄愤了。韩王安听从了张平的建议,当即派密探前去召郑国。

      尉缭是魏国大梁人,其祖父到尉缭都当任魏国的国尉。至尉缭这一代,魏国已经是迫西的太阳,衰败至极。廷尉李斯与尉缭有过交往,当得知尉缭入秦,李斯马上就去驿站找人。

      “自楚一别已十载,今兄入秦,怎不知会于斯呢?”李斯寒暄道。

      尉缭淡淡一句:“君高居廷尉之职,缭岂敢随意上门拜访!”

      “缭兄此言实乃折煞李斯!凭李斯之愚而得秦王重用,缭兄之才在斯之上,李斯必将兄荐于秦王!”

      “不忙!过些时日再劳烦君!”

      尉缭欲住李斯府邸而不住客舍,依秦法:凡客在未正式确立职位之前,一律住在客舍;待授予官职,方有专门的府邸供给居住。李斯身为廷尉,应当以身作则。

      尉缭是旧交,李斯必然不能拿秦法作说辞,又怕有了先例而无法服众,是以只能先行禀报给秦王。李斯入章台,碰巧秦王去了昭阳宫,于是便寻了过去。

      沈洛伊正在向赵政学习下围棋,见李斯到来,便欲退出去。赵政道:“不必,寡人何时避讳过你!”

      李斯说:“臣之旧交尉缭已入秦,此人谙熟兵法理论,正好填补朝中所缺人才!”

      赵政听闻尉缭是军事大才,而秦国又正好缺这方面的人才,本想派人去请,没想到李斯快人一步。

      秦王大喜:“可曾见面?何不即刻引入宫来?”

      沈洛伊却笑着说:“想必是尉缭自己不肯先面王,否则依廷尉的主意,早就按捺不住给大王带来了!”

      李斯亦笑答:“先生果然聪慧!尉缭欲先请大王阅过所著兵书,再行面见!兵书将成,大王宽他几日有何妨!但有一事,请大王裁度!”

      秦王问:“何事?”

      “尉缭不住客舍,欲在臣府上居住。我秦法有明确的规定,是以臣十分为难,请大王示下!”

      赵政大笑,“他既愿住你府上,岂不是好事!寡人正好可以将此人牢牢地留在秦国,开一先例也无妨碍!”

      李斯会意,自去安置尉缭。尉缭入住李斯府邸之后,秦王数次上门请教而遭拒绝,李斯苦劝无果。

      秦王虽然心里略有不快,但秉持着惜才爱才的准则,也是多番宽容。赵政在沈洛伊面前也提及过此事,她自然想为赵政分忧,所以决定来劝一劝尉缭。

      沈洛伊问:“先生入秦是为何?”

      尉缭回答:“一展所学罢了!”

      “秦廷猛将如云,谋臣众多,秦王仍屈尊前来向先生请教,可见秦王爱才,何以拒而不见?难道先生还念及魏国,而不肯替秦国效力吗?”

      “魏国毕竟是缭之母国啊!”

      “巧舌如簧如姚贾、能言善辩如顿弱、深谋远虑如李斯,各凭本领得以事秦王。先生若不能拿出点与众不同的本领,怕是很难立身于秦廷之上!”沈洛伊以话相激。

      尉缭感叹魏国人才凋敝、国君昏庸,深感痛心!正因为对魏国太过失望,所以才西向入秦。毕竟一门三代为魏国效力,一时还不能割舍故国之情。沈洛伊体谅他的心情,劝尉缭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冬至,白日各官署官员处理完年终事宜,晚上便早早回家团圆,李斯等人也不例外!慰缭入住了李斯府邸东偏室,专注于著兵书,时下《尉缭子》已成。

      早在十日前,李斯得秦王准许将身处楚国的父母妻儿接到咸阳,是以李斯分外喜悦。今年是李斯第一次在咸阳城内与妻儿父母在一起过年,是以诸事繁忙。

      诸事安排妥当,李斯正欲寻尉缭。不想尉缭就来了:“君入秦多年,今年得以与父母妻儿团聚,实乃大喜!缭有一事请君相助,绝不耽误你阖家团圆!”

      李斯笑道:“此言差矣!妻儿老母都已入府,随时可以欢聚,今夜必要与兄同醉!”

      尉缭从大袖中掏出一铜匣,递给李斯,道:“烦请君将此兵书献于秦王!”

      李斯接过铜匣,略有些激动:“此书宝贵 ,缭兄何不亲献于大王?”

      尉缭捋了一下小胡子,“还是等秦王看过再见吧!”

      李斯心内欣喜,“李斯现在便入宫献兵书,回来再与缭兄畅饮!”说完,拿着铜匣直接出了府门。

      岁末,可以说是秦国最热闹的时候了。由于郑国渠的修成,今年关中喜获大丰收,百姓富足安乐,是以较晚年又多添了一份喜悦。

      赵政和沈洛伊伫立于高台上,举目俯视脚下的巍巍咸阳城。万家灯火阑珊,百姓欢笑声不断传来,咸阳城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光圈,光芒四射,射中了身处高地的赵政!

      赵政脸上挂着淡淡的表情,目视前方,然后对着沈洛伊说道:“往年这时刻,寡人站在此地俯视咸阳城。今年,寡人依旧站在这儿,心境却已大不同了!”

      “关中百姓富足,衣食无忧,是以今年比晚年热闹了许多!”沈洛伊远望咸阳,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赵政也同意的嗯了一声,开始欣赏咸阳的夜景。过了一会儿,沈洛伊提出出宫的想法,“站在这儿是体会不到百姓之乐的,不如出宫吧!大王虽不能置身于市井之中,可是能去李斯那儿。”

      赵政转过头看着沈洛伊,嘴角微微泛起笑意:“这么多年,依旧不改爱热闹的脾气!既如此,寡人便满足你这小小的要求!”

      沈洛伊连忙谢恩,二人正欲出宫,李斯带着铜匣来了,赵政遂问:“不回家团聚 ,来此做甚?”

      李斯从宽袖中掏出铜匣,说:“臣来给大王献上宝物!”

      说着拿出《尉缭子》,赵政疑问:“是何宝物,值得廷尉这时候入宫?”

      “此乃尉缭所著兵书,请大王阅览!”

      秦王赵政接过《尉缭子》,然后让李斯回府与家人团聚,接着开始阅读起来。

      今本《尉缭子》共24章,分五卷,主要阐述军事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治军之道。尉缭拥护联保连坐,认为“刑罚不中则众不畏”,强调“内畏重刑,则外轻敌”,所以主张将战败、投降、临阵逃脱的将士宣布为"国贼"、"军贼"。

      不仅处以"身戮家残"之刑,还要削户籍、发祖坟、变卖家属做奴隶。对于不能按时报到和开小差的士卒,以逃亡罪论处。主重刑这一点,与商鞅法治如同一辙。

      赵政阅毕,大喜:“尉缭实乃兵家良才,堪比吴起、孙子!”

      “大王身边刚好缺少尉缭这样的人才,不如现在就去见一见吧!”,沈洛伊略带撒娇之意,“大王,就带我去宫外见识见识!”

      赵政知道她不过是想出宫,哪里是想见素未谋面的尉缭,“寡人也正有此意,就满足你的好奇心!”

      李斯从章台返回府邸,就来屋里与尉缭饮酒。俩人边饮边谈:“缭兄此番偷偷入秦,魏国那边怕是不会善罢甘休!”

      “这正是繚所担忧的事啊!一直不肯面王,也是有这么一个原因!”,尉缭沉沉地一叹,“魏国再也不复文侯之时的强盛了!西迫于强秦,东制于盛齐,北困于强赵!”,尉缭大口饮了一爵酒,“南面的楚国,也时刻威逼着!”

      “文侯之时,虽有小隙,三晋到底同心同德,强如齐、楚亦不敢来犯!自武侯始,三晋互相争斗,冲突不断。处中原腹地而不能同心,又有强国之邻,想不受兵锋亦难也!”

      尉缭举杯与李斯对饮,深为赞同对方的话。想他尉缭一门三代都在魏国效力,如今却不得不远遁他国。说到底,还是魏国留不住人才,甚至是不识人才的!

      尉缭为魏王的不识才感叹: “魏国人才凋敝,国君昏庸无能,尉缭虽有大志也无法施展!”

      “缭兄何须哀叹,秦王识才重才,何患不能一展所能!”说完俩人又一杯酒下肚。

      不多时酒已去大半,此时门吏前来通报:“大王车驾已到府门前了!”

      李斯、尉缭闻言停止了饮酒,急忙起身前去迎驾。赵政率先进入府内,走至东面回廊恰巧碰上迎面而来的李斯和尉缭

      “寡人不请自来,可有打扰到你们?”赵政随口开了一句玩笑。

      李斯忙道:“大王说笑了,臣正与尉缭饮酒!”

      沈洛伊打趣李斯:“廷尉好兴致,我看大王这儿暂时不需要我们了,不如请我喝杯酒吧!”

      “先生有兴致,李斯不敢不给面子,只是大王舍不舍得呢?”李斯戏谑。

      “不许贪杯!否则喝醉了,丢寡人面子!”,赵政看向沈洛伊,然后又转向李斯,“你可要替寡人看好先生!先生酒量浅,你替寡人把关!”

      说完两个人会心笑了几声,沈洛伊直接走到前院,不理会他们的玩笑。李斯很快就出来了,赵政和尉缭开始攀谈。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796403/3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