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河

作者:清泉涌溢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22,桂家坝老街


      22,桂家坝老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在这风和日丽,万紫千红的季节里,2022年4月16日,上午九点多钟,我走进汤沟镇桂家坝老街。

      桂家坝坐落在波澜壮阔的长江北岸、枞阳县城以东约50里的地方。一条蜿蜒曲折的长江大堤将桂家坝分成两处,江堤内是桂家坝新区,江堤外是桂家坝老街。

      桂家坝老街历史悠久。据说,在明朝时期,刘伯温曾经来过陈家洲巡察,陈家洲属于锅底形,他说:“五百年前是上游,五百年后满江游,若要想陈家洲在,石链锁住藕山头。”

      从前,陆路交通不发达,水运交通便利,桂家坝老街在铜陵长江大桥未通车之前,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老街两边店铺鳞次栉比,家家户户生意兴隆。

      那些年,桂家坝老街有粮站、供销社、东方红旅社、搬运站、小轮码头、航运公司、桂家坝海事所、轮渡、井边铜矿转运站、食品站、工农饭店、陈洲乡卫生院、许多百货商店,还有远近闻名的永镇庵。

      那些年,到长江对岸的贵池,乘坐桂家坝航运公司的轮渡,三条轮船往返不歇,一天到晚都有人过渡。到上水的安庆,下水的铜陵、芜湖,乘坐港务站的小轮船。旅客很多,常常要排很长的队。

      桂家坝老粮站对面的街道就是中埂街,中埂街道约二百多米长。那些年,中埂队村民种的都是玉米、黄豆、小麦、棉花等作物。桂家坝老街是土路,遇到下雨天,就是泥水路,坑坑洼洼,泥泞不堪。

      在中埂街上,我遇见了78岁的刘宗元老人家。刘宗元老人为人善良随和,他带着我,参观了永镇庵,并热情地为我讲解永镇庵的历史。

      永镇庵,为桂家坝老街标志性建筑,坐落在中埂街道尽头。县志记载,永镇庵始建于清雍正十年,时属桐城东乡。庵内有大雄宝殿,敬恭全堂佛像,雄伟壮观。庵内天王殿于2002年破土动工建起。1987年,永镇庵被列为全县文物保护寺庙。无论是永镇庵大门楼,还是永镇庵大雄宝殿和天王殿,都是飞檐翘角,金碧辉煌,气势磅礴!

      拜访永镇庵后,刘宗元老人又带着我观看桂家坝老街上一些单位的一栋栋老屋,并对我详细地讲解着这些单位从前的峥嵘岁月。

      有当地居民告诉我说:长江对岸的贵池,有一个地方叫秋浦,从前,野火烧山的时候,伫立在桂家坝码头上,眺望远方的贵池山头,清清楚楚。桂家坝在200年前,老名叫秋家铺;小屋拐,在二百年前,名叫黑沙矶。

      明朝刘伯温来过桂家坝,刘伯温讲桂家坝时说:“十里一家不为稀,鞋篮子装挂面,家家户户开小店,蓬头女子蓬头嫁。”

      从前,夏季涨江水的时候,当地的居民忧心忡忡,有首歌谣:“吃着年饭夜夜愁,五月江水满街流,年年住的芦柴屋,江边拆,江堤搭,七月八月又回头。”

      在桂家坝老街的中街,有一个十字路口,朝西边的路线走进去,有从前的搬运站、桂家坝海事所、港务站的小轮码头、航运公司。

      那些年,前来桂家坝小轮码头,乘坐轮船的旅客熙熙攘攘。安庆到芜湖的下水轮船,上午8点多钟在桂家坝码头落脚;芜湖到上水的安庆轮船,中午12点多钟在桂家坝小轮码头落脚,一天两班。

      前来乘坐小轮的旅客,有白云、后方、钱铺、将军、横埠、汤沟等地的旅客,大多是半夜步行而来。有旅客头天住宿工农饭店或者东方红旅社,第二天乘坐小轮外出他乡。

      桂家坝小轮码头售船票的老屋,早些年被刘爱华一家购买下来,拆了售船票老屋,在原地基重新建造了新房,现如今,售船票的老屋只剩下一段青砖墙壁了。

      这段墙的隔壁,是桂家坝海事所的二层办公楼,海事所一层办公楼的木大门上方两边,外墙壁上各挂着一块铜牌,右侧铜牌上写着:“安徽省枞阳县地方海事处桂家坝海事所”,左侧铜牌上写着:“安徽省枞阳县桂家坝港航管理所”。

      海事所楼房大门前,有居民种的油菜翠绿葱茏,油菜已经结满了菜荚。

      街道在海事所大门前拐了个大弯,海事所街道对面就是从前的桂家坝搬运站,搬运站两排房屋已经破旧了,斑驳陆离,偌大的院子,说明从前的搬运站是多么的辉煌。

      海事所南边毗邻港务站小轮码头,小轮码头候船室已经坍塌了,而青石砂浆砌筑的石头墙依然完好。围墙内,宽广的院子里有个大广场,足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

      刘宗元老人告诉我说:桂家坝小轮码头,这个大广场,是乘客等候轮船的地方,从前,这个广场上,有摆放大桌板凳卖稀饭的,有卖茶水的,有卖油条糍粑的,有卖馒头包子的,有卖茶干茶叶蛋的,五花八门,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桂家坝小轮码头朝长江建设的大门楼,相当的气派!大门楼两边各有两个耳门,乘坐小轮的旅客从正门上轮船,驮包裹或扛东西的旅客,从大门西边的两个耳门上小轮。下轮船的旅客从大门东边的两个耳门出去。

      朝江的大门楼前面的两边,高耸的青石墙依然显示着不凡的气势!

      在桂坝江边的十字路口,通往东边的街道就是桂家坝小街,进入小街口的右侧,就是从前的左岗转运站,走进小街约50米处,路的两边就是工农饭店。工农饭店两边的房子已经破败不堪了。

      桂家坝小街,又称磨担街,一条路横,一条路直,小街约二百米长,沿长江平行的道路。

      桂家坝小街的尽头就是陈洲乡卫生院,当地人叫桂家坝医院。医院一栋平房是青砖大瓦房,木头大门对着小街的道路,进入医院大堂厅,堂厅两侧中间有走廊,走廊两边是门诊室,一边各有5间。医院大堂厅两边墙壁上有三个橱窗口,进门左手两个窗口,一个是中药窗口,一个是西药窗口;进门右手是收费窗口。

      走过大堂厅的后门,里面是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房子已经坍塌了。看这规模,挺大的。据卫生院一位医生讲:“陈洲乡卫生院是1956年创建。”

      在中街十字路口和江边十字路口之间,街道靠东边,坐落着东方红旅社,东方红旅社对面就是桂家坝供销社,东方红旅社属于供销社。

      过去,农商银行叫陈洲信用社,现如今,农商银行已经移到堤内了。

      桂家坝老街,有一家迎春理发店,店铺老板叫陶善友,今年71岁,他告诉我说:我13岁小学毕业,考取汤沟中学,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钱上学,就跟父亲后面学理发。那些年,理一个头2角5分钱,家庭条件好的,以及桂坝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经常来理发店剃头。

      桂家坝有两好:一是馒头好。工农饭店职工唐爹爹,他做的馒头最好吃,上超越武汉,下超越上海。所有搞船的船老板都晓得,经他亲手做的馒头特别好吃,他有特别的技术。二是桂家坝理发好。所有搞船的都停靠桂家坝理发。桂家坝理发店由姓叶的和姓陶的两家组成,都是父亲带着孩子传承中国古老传统的理发技艺。那些年,剃平头和分妆头的客人多。后来,工农商学兵,五种发型,适应什么人,就剃什么头:工人剃短发;干部剃平头、大站发;商人剃分妆头;学生剃甩发。

      桂家坝理发店,主要是传统理发技术,老式理发推剪,老式木头柄刮胡刀。刮胡刀能刮到肉里的胡子,客人都不痛,舒服。剃光头是桂家坝理发师最拿手的技术,剃光头的客人,摸一摸光头,摸不到一根毛桩子,光头像玉一样光滑,非常干净。剃光头的时候,客人不痛,还舒服。另外,腰酸背痛的客人、颈椎病的客人,前来桂家坝理发店里剃头,经理发师傅在颈部和背后捶一捶,捶得舒服极了,越捶越舒服,一捶就好。

      桂家坝理发师掏耳朵叫雕梅花;打眼睛毛叫点招子;捶背叫撒点子。

      我十八岁那年,理发技术学成后,进入集体理发店,集体理发店在桂家坝中街的十字路口,店铺名称是汤沟理发店桂坝门市部,6个工作人员,姓叶一家和我姓陶一家,两家组成的理发店。

      直到我60岁退休,汤沟理发店桂坝门市部才关门散伙。我退休回家后,在自己家里开起理发店,叫汤沟镇桂坝迎春理发店。桂家坝有十家理发店,生意都兴隆,铜陵大桥通车后,生意开始逐渐萧条,冷淡。

      陶善友师傅为人豁达,乐观,热情好客,他学问深,健谈。他对我说:桂家坝在长江之滨,话题不能绕开长江。长江,一里高一尺,十里高一丈,云南贵州在天上。尤其是长江两岸,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就是江岸东崩西长,西崩东长。桂家坝所在的江岸,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江水不断地淘洗着江岸,人们抛石护坡,才有如今的桂家坝老街。

      秋家铺怎么成为桂家坝呢?在清朝年间,有一年,天气炎热,清兵镇压东乡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又叫长毛子,清兵镇压回来,路过秋家铺,在各家各户住宿,吃饭,喝茶,睡觉。

      当年,秋家铺都姓桂,无一杂姓,为一点小事,当地居民跟清兵争吵起来,后来,动武了,打死两个清兵,清兵吓跑了。清朝皇帝派大臣前往秋家铺调查,这位大臣乔装打扮,假装生意人,前来秋家铺暗访,哪些人家姓桂?他都一一记下来,只有两家姓桂的人家,撒谎称自己不姓桂,姓张。有一天晚上,这位大臣偷偷地去桐城县,调来清兵,将秋家铺团团包围起来……

      就两家冒充张姓逃过一劫。从此,皇帝一听秋家铺名称就来气,皇帝下圣旨,秋家铺改名为桂家坝,黑沙矶改为小屋拐。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748480/2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