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河

作者:清泉涌溢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序:

      01、河流的歌唱

      ——张寅散文集《枞川河》序

      张正顺

      枞阳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古老、美丽,在皖江流域中如群星捧月,千百年来为许多人魂牵梦绕与向往。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你会遇见一座座古老的集镇或村落,有古朴典雅的街巷,有错落有致的民居,有百年老字号的作坊,更有精巧的民间工艺和独特的民俗、美味……或经历着时代沧桑的嬗变,或传承、凸显着县域文化的基因与密码。正是如此,哪怕其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会勾起我们的万般情丝,牵动游子的缕缕乡愁。

      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一个习惯,得空则去户外走走,既为健身散步,也是有意识、有目的地察访。所往的目的地包括枞阳大闸那头的江堤,或者是正在拆迁中的枞阳上码头。日出,日落。江堤边的鲟鱼嘴,“引江济淮”水利工程热火朝天,日新月异;上码头拆迁现场,断壁残垣间机器轰鸣,尘土飞扬。两者间隔着逶迤而过的枞阳长河。河水时涨时落,时疾时缓,或浊或清;不见古渡,不见舟楫。若漫步河岸,或闻芦叶习习,或见芦花纷披,浸染在落日的余晖中。我会情不自禁掏出手机,珍藏一两个如诗如画的镜头来。

      枞阳长河,又名枞川、枞江,是枞阳的母亲河,她水路漫长,水系庞大,历史悠久,蕴含丰厚的文化。在枞阳灵山秀水的画图中,枞川河无疑是一个璀璨的坐标。正如美国黑人诗人休斯笔下的“河流”,枞川河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是区域历史的象征,是枞阳文化的代表,又是枞阳乡愁一个最突出最集中的载体。

      张寅先生给我发来一摞文稿,是他近年写作的散文,结集拟为《枞川河》,请我作一篇序文。瞅见书名,再浏览文章的目录,我顿然心领神会,好像回到了久别的枞阳,再次踯躅在枞川河畔,瞥见瑟瑟河水中城墙的倒映,听闻龙舟竞渡的锣鼓铿锵……

      我对张寅先生的了解,始于他陆续发布在本土一些自媒体平台上乡土气息浓厚的散文,初回生、二回熟,渐渐引起了关注。更重要的是,在他写作的散文中,如白鹤峰、幕旗山、枞阳上码头、下枞阳街道,汤沟街、杨家市等,也是我熟稔并曾落笔的意象,故倍感亲切,颇有阅读、探究的兴趣。

      缘于几年前的一次文学圈子里的活动,我与张寅先生初次见面。席间,酒酣耳热中,张寅先生谈起自己的写作缘由,写作的艰辛与抱负,尤其是谈自己曾经在企业以一名普通工人身份竞选厂长的经历,留给我深刻的印象,让我一下子感觉到面前的这位汉子有一股闯劲,有情怀,能成事儿。事实上,摆在我面前的这样一摞文稿,即是他毅力与情怀的见证。

      顾名思义,散文集《枞川河》不仅包含“枞川河”的篇目,且收入的文章都是与枞阳县域相关的内容。文集共有八辑,分门别类,令人一目了然。既有大众视角下的枞阳全域的历史文化的经纬脉络、面貌特征,如“街衢古镇”等,也有掺杂个体心灵体验之下的时代风云、花开花落,如“峥嵘岁月”。既有对昔日美好荣光渐已消逝的怀念与感喟,如“地理屐痕”等,也有为枞阳文化基因不断传承光大的骄傲与自豪,如“能工巧匠”“美食特产”。既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描绘,如“峻峰秀水”,也有生动感人的人物故事,如“恩师友情”“父老乡亲”。总之,在张寅的文集里,我们能够大致地了解到枞阳历史文化的面相与机理,了解到枞阳的人文风貌和风土民情,可以清晰地洞悉枞阳的地域性格和文化特色,还可以了解历史的枞阳从哪里来,今天的枞阳立于何方,未来的枞阳将向哪里去。

      枞阳水乡特色鲜明,丘岭畈田之间大小、长度不一的湖泊、河流纵横交错,为数众多。在水路交通为主的往昔,水陆交汇处或有桥梁联结便于出行,或有渡口码头形成商埠集市,渐为繁华的古镇。这些集市古镇成为各类农副产品中转或交易的集散地,是人们经商、聚会的场所,又是各类产品制作的加工厂,以致各具特色的作坊鳞次栉比,各行业的能工巧匠数不胜数。集镇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教育的兴盛和人才的培养,进而涌现了不少书香之家、簪缨巨族,为古集镇及周边的村落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如今,漫步于古镇的青石板巷道中,踅进古村落幽深的宗祠里,在断壁残垣的斑驳中、在族谱册页霉味的气息里、在白发长者的胡须里,依然发现历史的印痕和故事,会感喟昔日的繁华与荣光的消逝,会发现那些区域文化的基因在新的气候、土壤之中勃然生长。在散文集《枞川河》中,就有很多专门写古镇老街和工匠艺人的篇章,如“街衢古镇”栏目下的《汤沟老街》《破罡老街》《安凤老街》等,在“能工巧匠”栏目下则有出自不同乡镇的“铁匠”“木匠”“篾匠”“棉匠”“剃匠”等,其中在相似中又各有代表、各有特色,题材内容之丰富全面犹如面对一本较为规范的存档的谱册。

      《枞川河》不仅题材内容丰富,而且读来令人自然亲切,耳熟能详,或似曾相识。张寅先生曾经介绍,写作是他长期的爱好,视写作为生活的一种,业余即坚持写作,曾以自身曲折坎坷的经历的为素材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但他觉得这还永远不够。近年来他将乡土书写作为写作的主要方向,但乡土书写无法向壁虚构,需要深入民间、走进现场。为此,他时常利用有限的轮休时日,邀约一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结伴去枞阳的一些乡镇。就这样挤公交,或长途跋涉,冒酷暑、顶严寒,走村串户,问询察访,是谓“采风”。基于这样对现场的深入,在他的文字中,有意味深长的细节,有栩栩如生的场景,有曲折生动的故事,包括人物对话的实录。

      阅读张寅兄的《枞川河》,脑海里不由浮想起历代枞阳文化人的乡土情结及其乡土书写。从钱澄之的《北山楼记》到姚鼐的《夜泊枞阳》,从王灼的《枞阳诗选》到枞阳近年编辑出版的《枞阳风雅》《枞阳文学精品集》,再到陆续亮相于央视媒体上的枞阳“非遗”等,莫不是乡愁之下的表达与记忆,莫不是热爱家乡、展示家乡的情怀体现。如果把张寅的这部乡土散文置于历代枞阳文化人乡土记忆书写的延长线上,就能理解他为枞阳而歌咏的志向与动力,价值与意义。

      我很钦佩张寅先生的写作态度。南宋哲学家陆九渊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指出了天下文章的时弊,即充塞着空泛的“议论”或“抒情”,或故作高深、矫揉造作,或虚幻得不可捉摸,而纯朴实在的文章太少太少。究其原因,是没有生活的根基,缺乏躬行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张寅先生在尊重历史、忠于生活、脚踏实地的基础上,能够量力而行,自觉明智地将写作的题材锁定在枞阳,限制于自己的脚下的一片热土。犹如福克纳终其一生善待于“约克纳帕塔法”——一个“像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张寅因为钟情于偌大的枞阳,所以乐意为之“定格历史,收藏记忆”,为之鼓与呼!

      写作态度与文本自觉的背后,是作者对家乡发自内心的的深情与热爱,与文化的责任感。言为心声,从笔端流淌的文字中,可以窥见作者对察访的每一片土地都满怀敬意,对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满怀兴趣,对每一片美景都满心喜欢。“走出老街的下街头,豁然开朗,放眼望去,辽阔原野上,乌金圩内的湖水碧波荡漾,水岸边,枯萎的芦苇随风摇曳,远方的白荡湖水天一色,白荡湖的那一边,远山含黛,成群结队的水鸟在白荡湖的上空翱翔,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乌金渡大桥宛如长虹架在两山之间……移步换景,仿如自己在画中游。(《项铺老街》)”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温婉、深情、感人,语言朴实而鲜活,形象而真切,不多藻饰,洗尽铅华,朗朗上口。

      文如其人,笔者向来信奉这句话。我通过与张寅的几次接触,感觉到他为人的朴实与待人的真诚。事实上,他的这种品性也鲜明的落实在文字中。譬如在行文上,他做到直白其心,不三弯九转,遣词造句通俗易懂。譬如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事物,他并不居高临下地阔论,并不充当全知全能的导师,而是索性再现现场,让自己作为一个满怀好奇心的倾听者,让人员渐互相交流的语言得以呈现。如《义津的木匠》一文中关于木匠行业的习俗,他就是通过吴义田师傅之口介绍道:“大匠分大木匠、方木匠、圆木匠,大木匠师傅一般做门窗、屋梁、椽子、桁条、寿材,是粗活;方木匠打家具、农业用具等,是细工活;圆木匠一般都是做盆、桶、锅盖等木器活。过去人一分讲究,榆树做梁,枣树做大桌子,杏树做大门,大门的木栓用桃树木做,桃树木做成的门栓,能避邪……”于此,读者既获得了行业知识,又如临其境,获得了极大的在场感。这样的表达手段,在文集里俯首即拾,属于作者的写作风格之一。这种事无巨细如数家珍的表达,或许由文章大家按照义法雅洁的标准衡量,似嫌繁杂累赘,但是若仅从普通读者的受众性考虑,则是大俗于大雅。毕竟,张寅只是一位业余写作,其书写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枞阳“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在于表达内心的所喜所悲。

      我与张寅先生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枞阳人,都熟悉故乡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都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致力于乡土书写。限于眼界与笔力,所写的文字差强人意,未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我敢保证,我们的情感是诚挚的,我们的表达是认真的、朴实的,就像渔夫舟子曾经面临河流喑哑而深情的歌唱。或者就像那条古老的河流,无论经冬历夏,涨落阔峡,舒缓迅疾,其中自有节拍,自有韵律,自有喜乐忧伤,自有大山的嘱托,山野的愿望,大海的向往。

      是为序,以作共勉。

      2022年6月9日

      序:

      02,心中的河

      ——为张寅先生长篇小说《枞阳河》序
      金晓武

      张寅先生将长篇纪实小说《枞阳河》书稿郑重地送给我,嘱我为之作序,我有些汗颜。受人之托,却之不恭,且赘言几句吧。

      书名《枞阳河》,即有碧波荡漾的枞阳河在我的眼前闪现,潺潺的河水自上游流来,流过桅樯林立,商贾繁荣的枞阳上码头,绕过桐城八景之一,以及名闻遐迩的“枞川夜雨“的栖息地,经过挺拔的白鹤峰南麓入江。

      张寅出生在枞阳河畔,喝枞阳河水长大。枞阳河像母乳一样滋养了他,也滋养了两岸人民,血肉里也充满融入河水的元素,也就自然而然对河水产生无法割舍的爱恋的情怀。

      翻开文集,其中描绘闪光发亮的题材,是张寅抒发内心细腻,纯真情感的敞露,可谓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生活中充满着甜、酸、苦、辣,微妙地展现在字里行间。尤其突出的是张寅先生从文谨慎持重,不轻率随便。做人也谦逊,淡泊,真诚的一贯风格。

      文章不是无情物,有情方能目光四射,感应敏锐。有情“登山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张寅能把文中的小人物纳入笔端,写得哪么亲切,有趣,鲜活,栩栩如生。将他们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如见其人,如闻其音,说明他创作严谨,对生活观察得细针密缕。

      在待业知青的章节中,刘林追求王三妹的爱情时,为避开王三妹父母觉察而从中干扰,天不亮他就猴急地趴在王三妹卧房窗棂上敲打,以此唤醒王三妹与自已约会。谁知王三妹未被喚醒反惊醒了她同床睡的妹妹,误为是蟊贼撬窗行窃,大叫“快抓小偷!“这一呼喊惊动了王三妹父母和左邻右舍的邻居,于是同仇敌忾,“抓小偷“响成一片。刘林吓得屁滾尿流,魂不附体,狼狈逃窜。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张寅描绘得有神有色,惟妙惟肖,充满了滑稽,无奈,辛酸,令人哑然失笑。像这些充满幽默辛辣,脍炙人口又充满生活气息的诸多故事均展现在他各个章节中,就不一一赘举了。

      张寅同志一面除勤恳工作外,一面利用业余时间,不懈地从事文学创作。文如其人,他的行文风格,用这么几句话概括,平易,自然,浑厚,质朴。它不像苏州园林,在构造上讲究,玲珑剔透,曲折回环,而是像行云流水一样,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展现明白,舒卷自如,读来无佶屈聱牙,晦涩难懂,搔首弄姿,意雕琢之感,正如李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张寅已逾花甲之年,但人仍然年轻,在文学创作的耕耘中,也正是思维深邃,炉火纯青的年龄。什么是老?什么年轻?有位外国知名作家曾经说过:“年轻,并非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颜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壮态,是头脑中的一种意念,是理性思维中创造潜力,是情感话动中的一缕清新灬,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老人。“

      谨以此言,赠给张寅先生,祝他永葆文学青春,不断有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问世!是为序!

      金晓武: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枞阳县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历尽苍波》,散文集《水墨枞阳》,长篇历史小说《洪武大帝朱元璋》。

      2023年3月6日

      序:

      03、以山水的小溪,汇聚《枞川河》

      韩双生

      认识张寅在很久以前,从部队回家分配在枞阳县印刷厂工作,印刷厂办公楼的大门对面是枞阳县糖果食品厂的销售门市部。

      1992年4月份,张寅夫妻二人承包了糖果食品厂门市部。张寅是个有心人,夫妻二人把糖果食品厂的销售门市部承包以后,生意做得活色生香,南来北往的顾客络绎不绝。那些年,糖果食品厂的糕点:方片糕、八珍糕;小杂、双果、金枣;饼干、麻饼、月饼、绿豆糕,都是人们喜欢的。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初期,人们对商品的需求欲刚刚开始,那时候做生意,可以说都是社会的弄潮儿。

      张寅喜欢下棋,门市部没有顾客的时候,他喜欢与人下两盘,我常常于旁边观战,就此一来二去地混了个熟面孔。

      记得有一次农村有人家孩子结婚,挑着礼篮来门市部釆购结婚用品,尖包、全包、喜糖、喜饼、喜糕、喜烛;胭脂香粉等等。门市部里品种齐全,只是尖包、全包二样象征吉祥如意的物事一时没有,便叫顾客付了订金,过几小时来拿。等顾客走后,用印刷厂里的绝活,三下五除二包好了尖包、全包。后来,我和张寅便成了要好的朋友。

      张寅的祖籍为枞阳含山张姓,父辈住在枞阳街上,《枞阳县志》中,有他的父亲张玉春和他的叔叔张玉琪的名字,记录了那一代人的事迹和贡献。

      1996年6月份,枞阳县经贸委召开枞阳县糖果食品厂全体职工大会,职工无计名投票选举厂长,张寅当选枞阳县糖果食品厂副厂长,直到2009年12月份企业改制结束;2015年8月份,枞阳县经信委任命张寅为原枞阳县糖果食品厂留守负责人。

      张寅喜欢写写画画,他所涉猎的书法造诣,文章功夫等等,很有水平。只是每一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社会没有给予他展示的平台,他一个人默默地在家里的书桌上写画,在电脑的□□空间和手机的微信上自我地消闲。

      大概是四年前,我与张寅接触频繁,欣赏他的为人之余,觉得他的文章清新洒脱,不应该沉默于仅仅一个人的自我欣赏,应该走出自我。《文乡枞阳》公众号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枞阳地域文化的宣传上很有力度,张寅从《文乡枞阳》起步,将他尘封的梦想放飞。

      记得2018年3月份,一天傍晚,张寅来到我家,从手机里找到一篇《回忆如花,又见枞中茅老师》的文章,他说让我帮他投稿给桐城《六尺巷文化》公众号。

      点开文章:“四月,又是一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明媚灿烂,温暖着心扉,流云细雨催绿了河边杨柳,阡陌原野盛开的山花烂漫嫣然,飘着缕缕清香,随着柔风行走,清香溢满了枞川河岸。”

      张寅对我说:前几天,他的老同学将他拉到了枞阳中学他们原来的初中103班的一个群里,看见四十多年前枞阳中学103班班主任茅云禄老师也在群里,茅老师在群里说过几天来枞阳,张寅心里特别激动,回忆四十多年前,在枞阳中学初一初二读书的时候,同学们与班主任茅老师相处的快乐时光,现如今,分别四十多年后,再次见到恩师茅云禄老师,张寅兴奋不已,提笔一气呵成,完成了这篇文章。

      因为茅老师后来从枞阳中学回桐城,在桐城师范教书,想着《六尺巷文化》是桐城的文化平台,影响力大,知名度高,声名远扬,若是能在桐城的公众号上刊发此文,那是一件多么荣耀和欢天喜地的事情。一篇真情流露的文字,我没有理由拒绝,便帮忙将他的文章投稿给了《六尺巷文化》平台。

      《回忆如花,又见枞中茅老师》是张寅在公众号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后来他陆续地在一些公众号上发表散文达一百多篇。渐渐地,张寅成了枞阳小有名气的文化人。

      我经常与他一起去枞阳县境内的一些名胜古迹游玩,爬山涉水,村村寨寨,可以说枞阳县境内的许多地方我们都去看过,走过,玩过。连城山、黄公山、官山、城山、青山、浮山、灵山、大山、三公山、白云岩、柳峰山、岱鳌山……;连城湖、岱冲湖、菜子湖、车富岛、白荡湖、羹脍湖……;乌金渡、钱家桥、义津、石溪、周潭、汤沟、桂家坝、铁铜洲、凤仪洲、长沙洲……

      每一次地游玩归来,张寅都会写一到两篇文章,文章中记叙着游玩的经历和搜集的人文历史。

      岁月如梭,转眼瞬间四年有余。最近,张寅发来他写的文章结集,说让我帮着写一篇序。写文章的事虽然在青涩少年的时候曾有些梦想,但岁月沧桑早已磨平了自己的棱角,至于帮着写序,总觉得是赶鸭子上架,真难为自己了。无奈中将张寅的文章一篇又一篇地翻着,一篇又一篇地读着。张寅的文章结集名字叫《枞川河》,枞川河是家乡枞阳的母亲河,枞水之阳,是以为枞阳。二干一百年多年前,汉武帝浔阳浮江,射蛟,薄枞阳而出,作《盛唐枞阳之歌》置枞阳县。

      记得2019年初夏,张寅告诉我,以后若能将自己写的文章结集出书,书的名字就叫《枞川河》,为此他请枞阳很有名气的书法家王露野老师题写了《枞川河》的书名。王露野老师集奇石收藏、盆景造形和书法艺术为一身,生活和居住于枞阳枞川河边的王露野老师的书法,融入了枞川河涓涓流水的灵韵,名家书法,堪以增辉。

      张寅的《枞川河》散文结集,是他这些年的心血力作,每一篇文章,都倾注了心血,为了写文章,他用脚印踱量着枞阳县境里的每一寸山水地域,村庄、田野、集镇和街巷,用心用眼睛去感受着他所接触到的风景,文化和乡村风俗,以及民间各行各业的故事。

      文章里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在我和他游山玩水期间所亲身经历的。每一次地外出游玩,他总会随身带着一支笔,一本笔记本,在游玩的过程中,他会与相遇的每一个当地人拉家常,遇到懂当地文化故事的人,他便拿出笔记本和笔,细心地问,细心地记。

      记得有一次去城山,城山在枞阳的会宫镇境内,站在横穿焦岭的同安路上,他与当地的一位姓张的师傅交谈着,张师傅带着我们去看了焦岭山的古同安衙门遗址,看了宋朝同安监的铸币遗存的铜铁碴,给我们讲了城山与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故事,讲城山之巅的庙宇和城墙,最后的好奇心让我们连翻六座山岭终于登上了城山之巅。

      在周潭老街,我们徜徉于周潭老街的青砖灰瓦街巷,在残垣断壁间寻找着周潭老街的远古风貌,大山桃花涧,周潭的七十二口古井,枫林古渡,蛟龙坎的深塘,八角亭、周氏宗祠……

      与周潭街上好客热心的居民谈着周潭街上的故事和历史的变迁。那些穿枋的梁柱、雕花的檐廊,在风中和我们的心绪共鸣着,让我们了解到东乡不仅是武术之乡,它不仅仅是侠的代名词,他还有文的光辉。在周潭的大山深处,我们去了准提庵,去领略曾经的繁华,领略张廷玉、周大璋的时代,领略戴安澜的故事。

      《枞川河》是一本散文与游记的结集,在书中,张寅将自己的文章分成了八个板块,共八辑。第一辑共19篇,为街衢古镇:枞阳县境内的乡镇老街故事,在他的文章中娓娓道来。第二辑共22篇,为峻峰秀水:在这一辑中,他将枞阳县境内的山山水水,用文字轻轻地向人们叙述着隽永的美。第三辑能工巧匠12篇,记录了枞阳县境内街镇上的能工巧匠,七十二行的故事。第四辑16篇为地理屐痕,周潭的汤家墩,白柳的山河村,水圩的谢氏宗祠……。第五辑师恩友情,9篇文章中细写了老师之情,朋友之情。第六辑峥嵘岁月,以8篇文章记叙了张寅的工作、生活、家庭、事业和爱情。第七集父老乡亲:10篇文章以浓浓的亲情:童年的记忆,父母的大爱,长大后的结婚生子,以及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故事动人心扉。

      一篇《三张照片定良缘》获《六尺巷文化》平台古井原浆酒征文三等奖,一篇《父亲走了》,读完泪眼朦胧。第八辑革命先烈:《枞阳县麒麟镇岱鳌山上,长眠着李景堂烈士》《枞阳县义津镇杨树湾,长眠着周正青烈士》《枞阳县浮山的西山坡上,王步文烈士革命遗址》,钟灵毓秀枞阳县,美好的生活,红尘向往,无数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换来我们的今天。

      合上《枞川河》书集,我的思绪里总是浮现着每一次地与张寅一起游玩,在枞川大地上的每一个地方,他都是以万分的热情对我说:我要把这些经历记下来,以每一篇游记故事记录我的生活,点点滴滴,以小溪汇成河流,汇成江湖,汇成大海。我由衷的敬佩张寅孜孜不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张寅的《枞川河》散文结集不就是以枞阳县境内,那些山山水水中的每一条小溪的故事汇聚而成的吗?是为序!

      二零二二年六月初于枞川藏心书屋

      序:

      04、我为张寅《枞川河》散文集点赞

      童复猷

      我在40多年前就与张寅认识,当时他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近几年由于常拜读他的文章,对他就关注多了。

      听说张寅10多年前就开始学写文章,他虽然只读了高中,但他肯学钻研、笔头勤,现在文章写得游刃有余,已达到一定的水准。

      时常在业余时间,当人们习惯打牌、打游戏时,张寅却经常骑着单车,怀揣笔记本,走村串巷,东奔西跑,到一线采访,俨然一名战地记者。他写的枞阳县的乡镇老街、文化民俗、民间手艺人,都十分鲜活,娓娓道来,读来让人感动不已。他笔下的铁匠、白铁匠、棉匠、篾匠,细致入微,将点点滴滴都描写出来了。写出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最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张寅为写铁匠文章,不辞辛苦,与老铁匠师傅交朋友,反复登门求教,几乎达到同吃同住的地步,这样才取得信任,铁匠把手艺人最辛酸和最幸福的事毫无保留奉献给了这位“民间作家”。据说,在写篾匠一文时,他特地跑到浮山,观察彭如林师傅编织竹器的一举一动。彭老曾经是老军人,在部队练就了好身体,退伍回乡后在农闲时间利用自家的竹子编织竹器,由于价廉物美,受到村上人欢迎,既解决了竹子销路问题,又增加了家庭收入,一举两得。

      张寅写枞阳老街的无名巷几位打白铁工匠,朴素语言,不吝文字。几位师傅都是桐城人,过去挑着担子流动上门为人打白铁,像水壶换底,茶叶罐,厨房换气灶等。现在大家固定在无名巷,价格公道,接受政府管理。不久前,我专程去无名巷,了解到几位师傅都知道张寅写他们的文章发表了,他们很感动,想不到还有作家写他们底层,关注他们。他们说写他们的文章发表后,这里生意好多了。他们谢谢张寅老师。

      因为看了张寅的文章,我才知道石刻匠周正梁的大名,才知道棉匠胡赵英和陶六九……

      张寅写的枞阳老街有19篇之多,有很大参考价值。譬如他写的义津老街曾经无比辉煌,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充满水乡的灵感。老街的人淳朴而厚道,老街的饮食散发着乡村的泥土芬芳。我在20年前曾去过义津老街,我的祖籍地在义津老街,知道父亲在义津老街出生,当年义津半条街都是姓张,势力很大。1938年,小日本在义津上空投弹,义津街许多房屋被炸,2000年,我的姑母家屋梁上还有烧过的痕迹。这是一段无法忘却的家仇。我父亲当年带着母亲从义津逃难,从此一去不复返。

      老一辈们经常说,当年从枞阳徒步去桐城,总要在义津街歇歇脚,喝碗茶。因此义津老街繁华之极。现在读张寅文章,才知道义津老街已不复存在,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真是让人捶胸顿足而伤感!

      每每只要读过张寅所写的老街文章,老街仿佛浮现在眼前。

      张寅还写了其他方面许多文章,信息量大,跨度时间长,都是他花费无数心血的结果。

      作为枞阳城里一位普通文学爱好者,能持之以恒,坚持写作,坚持写枞阳人枞阳事,不求回报,而且编纂成书,这种精神难能可贵,我真诚的为张寅创作的《枞川河》散文集点赞。

      2022年6月6日

      序:

      05、静静的枞川河

      汪向军

      枞阳的张寅老师去年就将他的散文集《枞川河》原稿,通过快递邮寄给我,并嘱咐我为他的散文集写个序,大半年时间了,今夜终于安安静静的给阅读了一遍。

      该书书名由枞阳籍书法家王露野题写,封面上有山川,有桃花,有船只,有河流,那河大概就是枞川河吧。枞川河即是枞阳长河,又名枞江,它是枞阳的母亲河,老桐城八景中就有“枞川夜雨”一景。夜雨没有听过,倒是枞川照过几次面。张寅老师把散文集命名为《枞川河》,寓意肯定不是特指一条河,而是枞阳整个的山川河流。

      全书分为八辑,第一辑:街衢古镇;第二辑:峻峰秀水;第三辑:能工巧匠;第四辑:地理屐痕;第五辑:师恩友情;第六辑:峥嵘岁月;第七辑:父老乡亲;第八辑:革命先烈。

      认识张寅老师是通过微信,后来他邀请我去了一趟枞阳大青山。那次,他告诉我,1981参加高考,他名落孙山,同年九月,他就在大青山怀抱里的青山中学复读,由于当时交通闭塞,想上大青山终未成行。一晃三十多年过去,在霜华满头的时候,遂了少年时的心愿。这段描述在文中《大青山游记》里有所记录。满目葱茏,绿意青山,哪怕小小的石屋,又怎能留住明朝末年那个叫何如宠的少年?

      关于汤沟老街,我还有段往事,1993年我休假回家经过合肥的时候,车上认识了一位汤沟的年轻人,为此,退伍回来,还辗转去了一趟汤沟,按信封上的地址找到了他的家,他母亲告诉我,儿子在外地打工,没有回来。那年轻人具体的叫什么名字,现在已不记得了。翻看张寅老师的《汤沟老街》,才知道汤沟镇始建于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古桐城四大名镇之一。有机会,再回汤沟,不为寻人,只想去看“九弄十三湾”的汤沟老街,还有双溪河上的渔家灯火。

      枞阳于我来说是极其熟稔的。我的母亲是枞阳麒麟镇荷叶塘人,我的祠堂在枞阳官埠桥镇继光村,小时侯坐在父亲的肩膀上到麒麟镇赶三六九的集,至今我的亲戚大部分都还在枞阳生活、工作,一年中间或多或少地还要走走,这些都是亲情的纽带把我与枞阳深深绑在一起。

      阅读《枞川河》文稿,又加深了我对枞阳的一些记忆。特别高兴的这些年还认识了包括张寅老师在内的不少枞阳文友,从他们的文章中,图片中,我领略到枞阳秀美的山水风景,古色古香的街镇以及温暖的人文记忆;之后,我和谢小龙老师陆陆续续去了几趟枞阳,都是张寅和其他老师陪着我们,游凤凰山、凤凰寺、庙巷里、上码头、鲟鱼嘴、岱岭庄、官埠桥、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等等地方,今夜,在这本《枞川河》散文集中,恍惚旧地重游了一次。

      老话常说“天干[gān]三年,饿不死手艺人”。曾经靠手艺吃饭的人比比皆是,比如木匠、石匠、剃头匠,铁匠、棉匠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手艺人退出了曾经辉煌的舞台,那些逐渐消失的手艺人,在张寅的文字中又鲜活起来。记忆中麒麟镇有个余铁匠打菜刀是一把好手。

      从峥嵘岁月中,知晓张寅老师1983年5月进入枞阳县糖果食品厂工作;1987年4月,以一名普通工人竞选枞阳县糖果食品厂的厂长;1997年6月份,职工无计名投票选举厂长,张寅老师当选枞阳县糖果食品厂副厂长;2015年8,枞阳县经信委任命张寅老师为原糖果食品厂留守负责人。这些年热衷于文字,尤其对枞阳的山山水水、街衢古镇、地理屐痕有一种偏爱,所以有了这本《枞川河》散文集。全书文字朴实,感情真挚。虽然他不胜酒力,但他经常向我发出邀请:来枞阳喝酒啊!

      有时,我也在想,空暇,就揣上这本《枞川河》,随着张寅的文字去找个有山有水,有街有匠,甚或有船有帆的地方,去:走一走,坐一坐,看一看,也是美的,也是醉心的。

      祝福张寅的《枞川河》散文集出版,是为序!

      2023年3月19日

      序:
      06、片语皆关情,勉励值千金
      ——致谢我文学路上的师友
      我爱好写作,浸淫文字多年,但我更热爱家乡,希望用手中的笔,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喜所乐。近些年来,我开始写一些散文,有的赞美家乡迷人的风景,有的讴歌家乡勤劳朴实的百姓,大多发表在有关微信公众号上。许多老师、同学、朋友、亲人将我所写的文字分享转发,默默地关心、支持我,而且不吝置评、留言,给我以鼓励,我唯有在心底说声“谢谢”!
      去年暑假,我自费刊印了自己写的这些散文,结集为《枞川河》同样收到了许多老师、同学、朋友、亲人们的一些鼓励。最近,我正着手整理散文《枞阳河》的下集,再次得到许多师友的鼓励,我倍感诚惶诚恐。文字如流水,总有一些洒落的花瓣,总会映射一些耀眼的金光,这才是最珍贵的,最值得珍藏的。我想拜托文友给我作“序”,朋友们都说,那些曾经为我文字的置评与留言,即是最好的“序言”,因为它是我写作的动力,因为它是我收获的情谊,因为它才是我弥足珍贵最值得珍藏的“记忆”。在此,采撷若干,深为致谢!祝愿情谊地久天长,祝福诸位师友、亲朋,阖家幸福、健康平安!
      01、张正顺:
      张寅仁兄,真诚朴实,
      谦逊勤奋,心怀感恩。
      一位值得久交的朋友!
      2023年11月6日
      02、张福祥:
      张寅记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后人了解枞阳老街的古今变迁,是难得的好文章。
      2024年1月10日
      03、疏利民:
      我为张寅写的《枞阳河》散文集作序:
      没有学历有实力,
      没有职称有水平,
      天生我材必有用,
      写出来就是胜利,
      是金子总会发光!
      2022年7月25日
      04、张雨林:
      拜读张寅先生创作的《枞阳河》散文集的感受是:今天的故事,明天的历史,十分珍贵!
      2023年9月22日
      05、韩双生:
      枞阳张与官桥张,二张有缘。雨林森深生态好,寅字属虎乐自然。张雨林先生和张寅先生,不仅是枞阳的作家代表,传播着枞阳的地域文化,也是所有枞阳文化人的学习楷模。文章从实际来,不与虚伪同流,高境界也。
      2019年7月10日
      06、周碧:
      这首藏头诗送给张寅、王乌兰夫妻俩:
      祝酒闲呷事从前,
      张罗一笑四十年;
      寅时思苦难入睡,
      王院藏娇渡窗檐。
      乌云散尽现归雁,
      兰开结蒂已成缘;
      幸得初心未移志,
      福缘再续延甘甜。
      2024年1月23日
      07、何分明:
      张寅文笔很美,他的《桂家坝老街》、《汤沟老街》、《周潭老街》……我都读过,相信老家人(特别是在外地漂的枞阳人)都会感谢他深情著述着枞阳这遍热土的人和事。
      少时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如今又因张寅文,念乡情更深。少时读书写作文最难,张国威老师偶尔批个甲,我会兴奋一学期。天生愚钝,有想法,总写不出来。小结了一下,我这辈子只能是爱阅读的学生。
      张寅先生您好!我没当过老师,是长凤中学的学生。后来在部队做过□□,算是和教师职业打了个擦球,也很荣幸了。因为拜读您的佳作,我已经关注了“浮山文苑”。
      2023年11月8日
      08、周淑萍:
      我刚刚认真阅读《难忘枞阳中学》,感动!
      当年,听说了你俩的爱情故事,我们几位同学都惊讶,如今已是良缘37年。祝福你们!
      1979年来到枞阳,知道枞阳糖果食品厂,经常给在厂里饼干车间上班的姐姐送晚饭,姐姐吃着搪瓷缸里的大米饭,我吃着大师傅悄悄递给我的刚出炉的饼干,香甜脆美记忆犹新。感谢张寅同学。
      09、吴晓江:
      张寅,?已收藏散文集《枞川河》,慢慢品读。
      情真意切的亲情,和朴实无华的真挚,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部分!
      作者到义津去,寻找到的是自己的怀旧情结,还有就是带着我们一起去回忆那些远去的美好,字里行间满满的都是沧桑人生啊!
      010、殷新兵:
      难忘的青春,难忘的友谊,四十多年前往事,历历在目,斗转星移,抹不去的记忆,在遥远的西域,祝福老同学一切安好,多出新作。
      011、汪洪:
      喜欢看你(张寅)写的散文,偶尔也分享给家人看。
      012、吴月湘:
      张寅,老同学这篇写的真好,太有画面感了,夫人真贤惠,为你点大赞。
      013、许光昶:
      《枞川河》散文集值得珍藏,细细的品味。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去哪里?张寅作为我县的乡土作家,用笔触细腻的描绘了枞阳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让在异乡的同学们记住乡愁,让身处枞阳的同学们回眸往事,深感欣慰。
      014、江华:
      张寅,每次作品都那么实实在在,朴实无华,写出那个年代的人不同的生活,和纯朴的感受。
      2024年1月23日
      015、陆友平: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同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最浪漫的爱情故事,点赞!
      016、倪宏:
      文章很好的写出了江凌书记,关心老百姓的生活,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是篇好文章。
      017、方和平:
      走上一走,看上一看,当年繁华旧迹在文字里重现。桂家坝的喧腾热闹虽已落幕,然老街犹存,记忆犹在,码头不见了趸船,蜂拥上下客轮的人声并不曾远去。这样的纪实文字,朴实而情厚,作者工余则为此倾注心力,这才是值得赞许和敬佩的。
      018、许书生:
      观察,寻访,查资料,用心组织,这些是作者写出桂家坝的前世今生的法宝,写作不容易,写好更不容易,向作者学习。
      019、林建明:
      写尽枞阳老街,记录曾经辉煌。
      020、许芳林:
      张寅老师写遍了枞阳乡镇,这需要何等的追求和执着,不辞辛苦,乐此不疲,为社会和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值得尊敬和肯定。
      021、胡国友:
      先生的散文越写越有味道了,
      图片现在也拍得大有进步了。
      好熟悉的场景,
      好熟悉的背影!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022、陈明华:
      张师,笔涉老街,已成体系,时人旧事,老宅乡风,颇多怀旧,他日当成乡土文献。
      023、闵纪虎:
      小镇往日的繁华尽在张先生笔下再现,抢救性整理出来的影像资料是后人研究地方风情的极具参考价值的历史文档。
      024、胡昌奇:
      岁月如歌,往事悠悠人心悦,
      笔墨如流,文思绵绵意斑澜。
      025、钱忠:
      张先生的文字与同汤家墩遗址,都会沉淀为枞川大地的文化基因!
      026、张俊生:
      老街,它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扑塑迷离的传说,也收藏着我童年的记忆。张寅先生的《行走在汤沟老街上》,不仅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古老的街道,更打开了我们童年记忆的闸门。我从小就生活在“庙巷里”,也见过很多的老街,但像汤沟老街那样的“原汁原味”,看来,已是为数不多了。我真的想前往那个梦幻般的地方,去看一看那“石头桥”,顺便理个发,更为重要的是,请师傅用檀木做杆秤,我要用它来秤一秤这古老街道,看一看她究竟经历了多少个岁月;埋藏了多少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27、谢小龙:
      茅云禄先生,性情中人;得趣。
      重读,会张寅其意。
      虎师文章靓,
      细读多有获。
      常拽其衣拐,
      四处去得瑟。
      028、王晓林:
      枞阳县糖果食品厂生产的产品有糖果,方片糕,八珍糕,饼干,麻饼,桃酥,酥糖,川豆,绿豆糕,鸡蛋糕,广式月饼,酥式月饼,小细点,面包,大杂,小杂,金枣,双果,芝麻糖,花生糖,糯米糖,冰糖……上码头的空气里都氤氲着饴糖的清香。
      为作者点赞!作者曾为枞阳糖果食品厂的领导人之一,对曾经工作地方的人与事,感情深厚;作者对枞阳糖果食品厂历史的回顾,实际上是记载历史的发展与沉浮,也是难得的史料,值得收藏!
      29、姚国胜:
      今天较闲,再次翻看张寅老师的【古井,老照片故事】三张照片定良缘的文章,感觉文章写得太好了。张寅老师年轻时帅气,哪个姑娘不愿嫁。张寅老师的爱情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人,所以文章获得三等奖是必然的。祝愿张寅老师夫妇相濡以沫,爱情绵长!
      30、何映霞:
      张寅是有心人,从小事观察看人品,为您点赞!
      31、姜友仓:
      母爱无边
      孝为善先
      勤于陪伴
      无愧青天
      32、钟思铜:
      我阅读了张老师的很多温暖的散文,文字中布满诗意,更有人间烟火的意境。照进了我们的旧时光!让我们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近,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家乡枞阳美丽的自然景观。
      33、周尧萌:
      情到深处自为文。情真意切。
      34、张晓阳:
      走进生活,作品才有血有肉。为张寅的执着点赞!
      35、疏四平:
      难忘海上皇,
      美丽老板娘。
      离别数几载,
      至今永难忘。
      36、江双友:
      《枞川河》翔实地描绘了枞阳各地方特色人文、地理、掌故,值得珍藏!
      37、翁可人
      老同学用独特的文笔,创作的《枞阳河》散文集,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回忆起曾经美好的时光,作品确实不错。
      38、舒林:
      闲暇时间,约上三五好友,逛逛山水,写写游记,亦是雅人深致!
      桐枞两地的历史文化遗存非常丰厚,需要后人来发掘传承——作者是个有心人。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748480/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