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作者:澹台逍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0383章 地产崩溃


      自1978年起,香港的地产市道已开始脱离正常的发展轨道,如火箭般上升,以尖沙咀东部为例,地价在3年内上升了七八倍,楼价也上升了4倍以上,整个香港的地价、楼价迅速大幅上升,投机炽热。

      到了1980年。

      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已经结束。

      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始确立,大批国际金融机构纷纷到香港来开设分支机构,大批跨国公司也到香港设立分公司。

      赵卫东的宏远财团和叶明辉的东辉财团。

      手上有大量的写字楼,很有很多的商业地产,都因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确立,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两家财团手中的大量的写字楼和商业地产,虽然在前几年间没有租出去多少。

      但是几乎所有的写字楼和商业地产。

      都在1980年底前全部都出租出去了,而且都以很高的价格全部出租,并且都是签下的都是十年以上的租约。

      从第二年开始,每年以增加5%的租金递增。

      两个财团都开始有了巨额的租金收入。

      再加上去年已经出手的全部住宅楼,宏远财团和东辉财团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赚得是盒满缽满,赵卫东知道,未来的香港地产市道大崩溃即将到来,因为他很清楚,这场大崩溃的实际发展过程。

      他只能为早为自己的公司做打算。

      当他向叶明辉提出清盘楼市,只保留写字楼及商业地产时,叶明辉还很不理解,他觉得市场非常看好,继续持有,收益非常可观。

      在赵卫东的再三说服之下。

      叶明辉才勉强同意清盘。

      时间到了1981年,房地产市场虽然还继续着繁荣,并达到高峰,叶明辉看到不小的涨幅,还找赵卫东埋怨了不少,但他不知道,本来在1980年房价已经撑不下去了。

      因为现在的香港的楼价。

      并非建立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并非建立在一般市民的支付能力上,当消费者的工资收入,远远追不上楼价升幅时。

      楼价下跌便势所难免。

      到了1981年。

      虽然房地产价格依然□□,但香港地产市道已经呆滞,空置面积大量增加,在1980年新建住宅楼中,空置率已高达41.3%,大量房产面积滞留在大小炒家手中,此时地产市道的下调。

      只是迟早的问题。

      但因为国内已经开始改革开放,并在广南省、闽海省分别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而且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

      造成的影响也已经过去。

      香港经济迅速复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开始确立。

      给香港人和投资者,带来了极大的信心,所以地产市道,在不可能中又继续多涨了一年,但1981年后,世界经济衰退加深,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香港的出口面临日益困难的市场环境。

      在这种形势下。

      香港内部经济急速放缓、整体消费下降,到1982年全年经济增长仅2.9%,比1981年的9.4%大幅放缓。

      经济的不景气。

      让投资者、消费者裹足不前。

      地产市道也就无可避免地大幅滑落,1981年10月7日,香港最优惠利率升至20%的历史高水平,楼宇按揭利率更升至21%,对置业者产生巨大的阻吓力,这时期,港府又修订卖地政策,取消“分期付款买地”。

      令发展商购买土地的成本更形沉重。

      赵卫东知道,未来到了1982年底,香港楼价比1981年下跌60%,1983年房地产市场全面崩溃。

      直到1984年9月,“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

      市场才开始慢慢复苏。

      1982至84年地产市道崩溃,许多港人的发财梦成了无尽噩梦,这次衰退纯粹是,市场内外的众多因素造成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赵卫东的两家财团可以说是,顺利逃顶,赚足了钱。

      香港地产市道的大调整。

      其实在进入80年就已初露端倪,1980年第四季,地产市道已呈现呆滞,1981年初工业用地已经下跌。

      但商业用地价格仍维持上升。

      及至1981年7月以后,地产市道才全面转入调整阶段。

      1981年8月,港府的两宗土地交易,已传出了市道调整的清晰信号:第一宗是港府宣布,与发展商巍城公司达成协议,以22.58亿元价格,收回面积达488公顷的,元朗天水围土地。

      一个星期后。

      港府再宣布与银行洽商,以10亿元价格,售出中区美利道停车场,即新中银大厦现址地盘。

      消息传出,市场大吃一惊。

      真实的土地价格显示,地产调整已无可避免,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北京后,地价、楼价跌势加剧,地产市道彻底崩溃,当然这已经和投资最多,数量最大的东辉、宏远地产集团无关了。

      随着地产市道的崩溃。

      首当其冲的是,那些采取冒进投资策略的地产公司。

      另外还包括恒隆、鹰君等新兴地产集团,以及老牌地产公司的置地,部分甚至遭受灭顶之灾,令人瞩目的有嘉年地产、益大投资、佳宁置业等等。

      地产危机中。

      首当其冲的是,地产五虎将之一的恒隆,1981年,恒隆牵头的3个财团,一举夺得港岛地铁沿线9个地铁站上,盖物业的发展权。

      可惜的是。

      此时的香港地产,已处于巅峰。

      1982年9月,撒切尔夫人访问京城,拉开了中英两国,关于香港前途问题谈判的序幕,香港地产市道借势急跌,恒隆为看错地产循环周期,而付出沉重代价。

      当时,恒隆所夺得的9个,地铁站上盖物业中。

      中区美利道地段的,红棉大厦已接近完工,正计划展开金钟二段的香山大厦。

      计划中新盖的香山大厦占地6.9万平方尺。

      总楼面面积104.3万方尺。

      根据港府要求,需补地价18.2亿元,且限期在28日内完成,由于地价急跌,恒隆惟有向港府建议,将地价减至14亿元水平,但港府不接纳这个建议,在此关键时刻,原已签约向恒隆贷出15亿元,最高信贷的日资银行,又临时撤回承诺。

      到12月,恒隆向港府。

      再次申请延期补地价,不同意之后,惟有退出金钟二段上盖香山大厦,其余地铁站上盖工程。

      也都押后进行。

      这一次,恒隆为首财团。

      不仅“如入宝山空手回”,还平白损失了4亿元订金,所遭受的打击不轻,1984年12月,中英签订联合声明。

      香港地产市道,才开始逐渐走出谷底,港府趁势再将金钟二段推出竞投,结果被信和为首财团夺得,发展为财经广场,即后来的奔达中心,赚取丰厚利润,在地产危机中。

      受到冲击很大的还有鹰君。

      鹰君集团于地产、股市巅峰期间急促扩张,分拆富豪酒店,又收购百利保,早已潜伏下严重危机。

      富豪酒店主要业务就是。

      发展及经营机场,以及尖东两间酒店。

      该两间酒店仅建筑费,就需4.6亿元,富豪旗下的百利保,也是在地产高峰时期进军地产,1982年9月后,香港地产、股市双双急跌,鹰君一系也就陷入了困境。

      到了1983年9月。

      鹰君、富豪酒店,以及百利保3家上市公司,亏损高达20亿元,陷入了严重财政危机。

      当时,鹰君以壮士断臂的决心。

      将所持富豪酒店及百利保股权,售予“公司医生”韦理所控制的亚洲证券,才险度难关,另一家在地产危机中,受到重大冲击的是,老牌英资地产公司置地。

      70年代中期。

      在新兴地产商,其中就有宏远和东辉,利用地产市道低潮,大量吸纳廉价土地,低价买进楼盘,同时也大量兴建大楼。

      再趁市道复苏、繁荣时推出楼花。

      在低买高卖中赚取厚利。

      令以租金收入为主的置地相形见绌,这时,置地才意识到,地产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加强地产发展业务。

      1976年,置地利用牛奶公司的薄扶林牧场,发展大型私人屋邨置富花园,随后又与远东发展、佳宁、恒隆、长实等约30家公司合作,发展超过70个地产项目,投资策略转向冒进。

      1980年,置地在痛失九龙仓控制权后。

      投资策略发生重大转变,放弃了一贯奉行的稳健、持重的作风,转向冒进、急躁、投机。

      1981年初。

      置地与信和地产合组财团。

      以13.08亿元购入,港岛大潭道白笔山地段,计划兴建别墅式豪华住宅,同年8月,置地再与佳宁合组财团,以28亿元购入尖沙咀旅游中心区,美丽华酒店旧翼,计划发展成置地广场式的高级商厦。

      1982年2月。

      置地更以47.55亿元的高价,投得港岛海旁现交易广场“地王”,期间,置地还先后发动“破晓突击”。

      斥资35亿元。

      购入香港电话,以及港灯集团各34.9%股权。

      这时,置地决策层对香港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判断,已严重脱离了客观现实,并为此付出高昂代价。

      1982年9月以后,香港地产市道崩溃。

      置地仅中区交易广场、美丽华酒店旧翼、白笔山发展计划三大投资项目,损失就超过30亿元,1983年,置地首次出现高达15.83亿元的巨额亏损,总债务急增到150.7亿元,成为香港最大的负债公司。

      被戏称为“债王”。

      老牌的地产公司中,遭受打击最惨重的莫如嘉年地产。

      嘉年地产衰落的原因,最早可追溯到1972年上市后,投资策略的严重失误,1973年3月,香港股市在创历史高峰后即急促下跌。

      香港经济转趋不景气。

      嘉年地产遂将发展的重点转向海外,发展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首邦市”,可惜,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后。

      世界经济衰退,马来西亚的橡胶、大米出口大减,首邦市的销售差强人意,发展计划缓慢,导致嘉年地产盈利连年下跌,而当时长实、新地纷纷把握地产低潮大量低价购入土地,待嘉年地产回师香港时。

      强弱已悬殊分明。

      70年代后期,香港经济繁荣。

      地产建筑业异常兴旺,嘉年遂卷土重来,企图再展鸿图,但阔别香港多年,嘉年的财势已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香港地产集团林立。

      发展计划动辄以10亿元计,嘉年是以无缘参与,只能经营较小地盘,1981年,嘉年地产一来错误估计形势,二来早期的投资相继回流,因而继续大肆扩张,及至1982年地产大跌。

      嘉年的发展计划已出现严重亏损。

      1983年3月,嘉年集团爆发财务危机,被迫在股市停牌,宣布清盘,一家老牌地产公司,就此走完它的命运之路。

      比嘉年倒闭更具震撼性的。

      是曾经名噪一时的佳宁、益大集团的覆灭。

      佳宁集团由陈松青创办,崛起于70年代后期,1979年底,佳宁高价收购上市公司美汉企业控制性股权,将其易名为佳宁置业,作为集团的上市旗舰,令佳宁名震香江的是著名的金门大厦交易。

      1980年1月。

      佳宁宣布与钟氏家族的钟正文合作,以9.98亿元价格向置地购入位于金钟的金门大厦,而该大厦是置地在一年前。

      以7.15亿元向怡和购入的。

      1981年9月,佳宁宣布以16.8亿元价格。

      将金门大厦转售予,林秀峰兄弟的百宁顺集团,不到1年时间获利数亿元,这时佳宁置业成为,香港股坛上光芒四射的新星,1981年底市值达39.21亿元,成为香港股市中仅次于置地、长实、新世界、新地的。

      第五大地产公司。

      透过发行新股及向银行借贷,展开大规模的收购,到1982年中巅峰时期,佳宁已俨然成为香港一家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

      旗下附属公司多达100家。

      涉及的业务遍及地产、建筑、贸易、航运、旅游、保险等领域。

      不过,佳宁在经历了“滚雪球”式的发展之后,并未能及时巩固已取得的成绩,或许它在商业交易中涉及太多的,欺诈成分而无法巩固,1982年,佳宁开始因外部经济环境的转变而渐陷困境。

      同年11月,佳宁的主要合作者。

      益大投资清盘,公司主席钟正文潜逃离港,遗下21亿元债务和其他贷款担保16亿元。

      1983年1月。

      佳宁集团3家上市公司停牌。

      试图重组债务,同年9月,香港警方搜查了,马来西亚裕民财务公司,发现佳宁对裕民财务的负债庞大,而且与佳宁的账目不符,遂对佳宁展开大规模的搜查。

      其后,陈松青被捕。

      佳宁的重组计划被粉碎,显赫一时的佳宁王国正式瓦解,为是次地产大崩溃,留下袅袅不断的余音。

      香港的这次大崩溃。

      让很多有实力的大公司破产清盘,对于实力强大的赵卫东旗下的财团来说,这又是一次饕餮大宴,将收获累累硕果。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669578/38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