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实现中国梦

作者:澹台逍遥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0355章超凡才能


      确实毛委员有从他人身上受到启发,从而创造性的提出了游击战的战术原则。

      而且毛委员在当时所有军事干部中,从军的经验最少。

      军事指挥的经验也最少。

      但毛委员特别喜欢,搞调查研究和分析,他非常清楚每个人,自身的局限性,就象他自己,没有上过军校,只当过半年兵,要指挥打仗,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但是他的聪明才智实非常人可及。

      他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他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价值,他更能够发现别人的不足和缺陷,并将善于用人之长,所以在他手下的人,都特别能干,也特别能打战。

      这就是毛委员有极其超凡的聪明才智。

      他有超凡的洞察力,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而且别人的发现跟他的发现,有着天壤之别,平凡的人根本看到其中巨大的差别,反而有也不过如此的感觉,甚至是认为是很平常的东西。

      赵卫东从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中,也深受启发。

      当时哥伦布从海上回来。

      他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国王和王后也把他当作上宾,封他做海军上将,可是有些贵族瞧不起他,他们用十分轻视的说:

      “哼,这有什么稀罕?只要坐船出海,谁都会到那块陆地的。”

      在一次宴会上,哥伦布又听见有人在讥笑他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不是就创造了大海西边的那块陆地了吗?发现,哼,又算得了什么!”哥伦布听了,沉默了好一会儿。

      忽然从盘子里拿个鸡蛋。

      站了起来,提出一个古怪的问题:“女士们,先生们,谁能把这个鸡蛋立起来?”

      鸡蛋从这个人手上传到那个人手上。

      大家都觉得这太简单了。

      谁都试着想把鸡蛋立起来了,可是一松手,鸡蛋立刻倒了,没有一个人能把鸡蛋立起来,最后鸡蛋回到哥伦布手上,满屋子鸦雀无声,大家都要看他怎样把鸡蛋竖起来。

      哥伦布不慌不忙。

      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儿壳,鸡蛋就稳稳地直立在桌子上了。

      “这有什么稀罕?”

      宾客们又讥笑起哥伦布来了。

      “本来就没有什么可稀罕的。”哥伦布说:“可是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呢?”宾客们一个个强词夺理:“鸡蛋都破了,那算什么呢?”

      哥伦布却继续保持不以为然的态度:

      “我在刚开始定条件时,曾有说过不允许把鸡蛋敲破?”哥伦布离席而去时,还留下了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能想到你们想不到的,这就是我胜过你们的地方。”

      宾客们都哑口无言了。

      毛委员能够创造出,游击战的战术原则,他就是天才的军事家。

      鲁迅也有一句名言: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

      虽然说游击战的战术,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军事策略,在不少的军事将领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都有应用。

      也都有点点滴滴的感悟。

      但相信很多人都把这些,当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

      可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点点滴滴的闪光点,会那么宝贵,会那么有价值,谁也没有发现它的价值,就是毛委员通过很多人的军事实践,结合红军的实际情况,发现、补充、完善了这个价值无限的,游击战的战术原则。

      提出了弱小红军战胜强敌的致胜法宝:

      游击战和运动战!

      这个虽然可以说人类的智慧的总结,如果说是人类智慧,为什么其他人,为什么不能去总结。

      而非要他等他去总结?

      为什么古今中外多少的军事家,他们没有任何的人能提出,游击战的战术原则,其实关键是他有点石成金的超凡才能,每个方法都平常之极,也有很多的军事将领有用过。

      他把这些零星的军事思想串联到一起。

      甚至可以说是自己想到的。

      因为他并没有上过军校,没有系统的学习军事理论,也没有长期从军的经历,他的指挥才能是在战争的实践中学来的,也就是说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也能够学到很多的战争知识。

      在苏区的时间,在剥夺他的军事指挥权时。

      有些高级军事领导贬低他说:他只是凭一本的三国来指挥战斗,这些人想要表达的就是,他并非科班出身。

      没有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

      也没有长期从军的经历。

      他只是一个师范生,只是一个小学老师,怎么能够指挥军队,他的军事知识只是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文学作品中的战争描写都是虚构的,根本没有任何的价值。

      其实这是只是平常人与天才的区别。

      这平常人的眼里,小说中的战争描写跟现实战争,肯定有很大的区别,小说中的谋略,有些也有可能行不通。

      平常人肯定是寻找其中的毛病去否定它。

      而天才则是善于发现其中错误改正它,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发扬它。

      能够写出流传千古的优秀文学作品,其作者也是出类拔萃的,他的独到眼光、独特视角可以给人很好启迪,在天才的眼里,这部《三国演义》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既然有一些高级将领都说。

      主席就是靠一部三国指挥打战,可见这部小说对主席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虽然那时带有极大的贬低的意思。

      可是后面的军事实践证明。

      主席是一个天才的军事指挥家,同时还是军事理论家。

      可见主席是从其中,学到很多的军事指挥、军事谋略知识,平常人跟天才的最大区别是,平常人向老师学习,师傅有十分的知识,能够学到八分就不错了,也就是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给学生一杯水。

      而天才学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才也必须学习,就像主席学习三国的战争,并不是照搬照套里面的战争,而是站在作者的肩膀上。

      高瞻远瞩的去看战争。

      而且他的学习是全方位的,他不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而且还从文学作品中学习战争,更是从古今中外的军事家身上学习战争,并将这些融会贯通,形成全新的军事理论体系。

      事实上《三国演义》的军事谋略,对他影响很深。

      可是他又无法向手下的,军事将领讲解其中的玄奥,而且他们并不是天才,也无法理解他的想法。

      因为《三国演义》多数的高级将领都很熟悉。

      可是小说在不同的人眼里,也是不同的,不是这这个名言: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在平常人的眼里,《三国演义》只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是在军事天才的眼里,它就是一部特殊的军事百科全书。

      作用甚至超越很多军事专著。

      用一句话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夏虫不可以语冰!

      天才有天才的想法,平常人有平常人的想法,平常人是理解不了天才的想法的,只有大家都碰了无数的壁了。

      革命也处在危亡之中了。

      这个时候所有人才想到,只有他才能指挥红军打胜战,他才是革命的救星,只有他才能挽救革命,挽救红军,要求把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交到他的手上,从那个时候开始,革命队伍才开始不断壮大,最终打败了日寇、打败了蒋匪,建立了新的国家。

      正因为主席是一个非凡的天才。

      才实现这个最关键的转化,把腐朽转化为神奇。

      就象是牛顿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头上,受到启发,发现了牛顿定律,能不能说,牛顿定律的最初发现都是苹果。

      肯定是不能这么说的。

      任何的发明和创造,都是有被启发的事和物或人,发明和创造权应该归功于,发明和创造的人,而不是归功于受启发的人或事和物上,只有与众不同的人,才能从众人的眼中,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

      发现其中的价值,当然也能发现其中的缺陷。

      王佐师傅的经验是“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转”。

      王佐师傅的经验,只是一种很消极的作战方式,他目的只是如果保护自已,不被强敌消灭,根本不敢想去消灭强敌。

      所以他们只能是。

      一代一代的当土匪,不能发展壮大。

      很明确他们只是一伙,没有远大目标,安于现状的绿林好汉,而主席就既发现闪光点,也发现其中的缺陷。

      他提出:我们“不仅会打转,更要会打仗”。

      这样整个战略思想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吸取了打转的精华,知道了如何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要学会保存自己,也只有保存了自己,才能去消灭敌人,他把保存自己做为手段,而会打战是消灭敌人才是最终的目的。

      这根本不是1+1=2这么简单,而是1+1=10的效果。

      如何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主席继续这这个问题深化下去,敌强我弱这是必然的,怎么样去打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

      那就是把敌人的强势,必需化解掉才行。

      主席非常清楚,士兵打战也是需要精力、体力的,那如何才能消耗敌人的精力体力,必需这个上面想办法,于是他想到不断的骚扰敌人,吃饭骚扰,睡觉骚扰,让敌人天天吃不饱饭,睡不了觉。

      天天牵着敌人翻山越岭。

      又不让敌人吃饱饭睡好觉,时间一长,必定是肥的拖瘦了,瘦的拖死了,使得强大的敌人,在如此之下。

      使他们变弱小了,而红军找准机会就能打败他们。

      这就成为了最有效的游击战的战术方法。

      最有发言权的理应是,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党和红军最主要的领导人,特别是朱老总、陈老总、彭老总三人,他们都认为“十六字诀”是主席概括的。

      1962年6月,老总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一文中说:

      “关于游击战术以至整个战略问题,还是后来由主席系统、完善地解决的。”

      1937年,彭老总在《八路军怎样作战》一文中说:

      “***同志曾经发明了一个有名的十六字的游击战术原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1939年,陈老总在《论游击战争》一文中说:

      红军游击战争“其战术特点包括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主席的十六字诀内,又可包括在黄公略的‘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两个战术口号之内”。

      还有当年参加井冈山斗争的肖克、何长工等老同志。

      他们也在回忆中认为。

      “十六字诀”是主席在井冈山时期提出和概括的,主席的打圈子战术,就是以根据地为中心,强敌来了,先领他转圈。

      等他转晕了,暴露出弱点,就抓准狠打。

      转圈是手段,消灭敌人是目的,打就要有收获,既消灭敌人,又有缴获,“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转”,是当地山林武装的统军经验,主席却提出:我们“不仅会打圈,更要会打仗”。

      自从确立了游击战的军事原则后,主席指挥部队以宁冈为中心,四处游击,平均九天一战。

      终于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669578/355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