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茧

作者:二十一片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第 1 章


      “阿兄,不走!”

      即将跨出家门的一刻,陆瑁忽然扯住陆逊衣角,眼泪汪汪地说。

      陆瑁年方两岁,话还说不利落,却仿佛已感染了离愁。蹲下身,陆逊轻轻拭去弟弟小脸上的泪痕,哄他道:

      “阿瑁乖,叔祖会待阿瑁很好的。”

      “不要!我要阿母,要阿父!”

      “阿父、阿母都不在了,咱们必须到叔祖家里去。”

      “在,在!睡着了!”

      忽闪着一双纯净的泪眼,陆瑁认真地争取。他太小了,还不能理解死亡。那天,站在父母灵床前,陆瑁一脸迷惘地问:阿父、阿母怎么一动不动。陆逊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于是对他说:他们睡着了。

      陆逊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己八岁那年,那一年,他的父母双双染时疫亡故,他和弟弟陆瑁离开家,前往庐江投奔叔祖陆康。

      陆康时任庐江太守,陆氏宗族中百余人皆随他聚居于任所。陆氏始祖名陆通,乃齐宣王之孙,受封于平原县,得姓陆,是为平原陆氏。汉朝初年陆烈一支迁往长江以南的吴地,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吴郡陆氏遂成为赫赫有名的江东大族,至陆康一代,已有五世相继出任一郡太守之职,可谓“世为二千石”。

      多年以后,长大成人的陆瑁每每忆及陆康,脸上满是孺慕之色。他自然已经忘记,自己两岁那年第一次见到陆康时,竟吓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这当然不是因为陆康面貌丑陋,陆家人怎么会丑呢?事实上,陆康气貌雄毅,容止端严,只静然坐在那里,便有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便是这股气势,令小小的陆瑁望而生畏吧。

      陆家的许多大长辈身上都有这股气势,这也是陆氏“忠烈”的门风使然。陆康是陆逊祖父陆纡之弟,陆纡、陆康的祖父名陆续,官至别驾从事,曾受上官牵累,卷入著名的楚王英狱。在狱中,陆续与他的五百余同僚受尽酷刑拷掠,同僚们惨死了一大半,但陆续哪怕被打得肌肉消烂也不曾忘却恩义,背叛上官。

      陆康的“义烈”亦丝毫不逊于乃祖。陆康年少时便以勤修操行著称,被当时的吴郡太守李肃察举为孝廉。后来李肃获罪伏法,陆康为其敛尸,千里迢迢送丧返还李肃家乡颍川,并为其服丧三年。此后陆康历任武陵、桂阳、乐安诸郡太守,皆以恩信为治,力改弊政,保境爱民。那一年,灵帝为铸铜人而向百姓加税,陆康上疏直谏,痛陈弊害,因言辞激烈而被槛送廷尉,免官归乡。但风雨飘摇的朝廷急需人才,不久又重新征召陆康,任命为庐江太守。

      陆瑁的哭声令陆康端严的表情出现了一丝松动,他的目光在陆瑁身上停驻片刻,便转而细细打量起正手忙脚乱哄劝弟弟的陆逊来。他凝视着陆逊,似乎想从这位侄孙身上找到自己早逝的兄长和侄儿的些许痕迹。

      “你兄弟二人一路劳顿,想必已疲惫不堪,歇息去吧!”默然半晌,陆康缓缓道。

      吴郡陆氏虽不似汝南袁氏、弘农杨氏有孟氏《易》学、欧阳《尚书》这般家学传承,但和这个时代的所有世家大族一样,极其重视家族的儒学教育。这一年陆康已经六十五岁了,公事繁冗之余,仍不忘亲自督导族中子弟读书。尤其对陆逊,他寄予厚望,有时便不免失之严厉。

      “阿兄,疼么?”

      “不疼。”

      “可是都肿了。”陆瑁扳着陆逊被戒尺打肿的手掌,低头吹了口气。

      “真的不疼。”强自露出一个微笑,陆逊轻轻抚了抚弟弟的头。

      “我什么时候上学?”陆瑁忽然问。

      陆家的孩子一般五岁开蒙,“还早呢。”于是陆逊说。

      “我不要上学!我不要上学!阿兄,到时你带我逃跑好不好?”

      “那怎么行?祖父三十一岁拜城门校尉,父亲二十一岁领九江都尉,你我身为其子孙,怎可不勤学苦读,精进不休?”

      话音落地,陆瑁愣住,陆逊自己也愣住——这是陆康每每训谕他的话。

      “阿兄好凶,像叔祖。”嘟起小嘴,陆瑁委屈得想哭。

      时光如水,倏忽一年过去。

      过年总是快乐的,尤其对小孩子而言。上元节那日,陆逊兄弟被允许出府游玩一日。

      舒县是庐江郡的郡治,其地北濒巢湖,南近长江,乃淮南重镇,十分富庶繁华。上元节的集市更是热闹非常,除了好吃的好玩的,更有那耍百戏的,看得陆瑁一双小手都拍红了。

      便是在集市上,陆逊遇到一对兄妹。要说这对兄妹,则要先从庐江周氏说起。

      吴郡有四大家族,张、朱、顾、陆123,四家实力相当,同气连枝,是为“吴四姓”。周氏却是独步庐江郡的大族,出过两代“三公”,雄踞江淮间,子弟出入,随从车辆常达百余乘。然而一年多前,周家遭遇了一场倾家之祸,年轻一辈的精英被董卓屠戮殆尽,是以舒县偌大的周氏祖宅,如今由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掌管,便是周瑜。

      几乎与陆逊兄弟来到舒县同时,周瑜也从寿春迎来了一家人,这家人姓孙,说起来还与陆家系出同郡,且颇有些渊源。

      孙家是吴郡富春县人,如今的当家人名孙坚,本是一个瓜农的儿子。孙坚生得仪表堂堂,且极富智勇,然而以他的出身,若在承平年月,恐无出头之日。但他生逢乱世,便硬是凭着军功,一步步坐上长沙太守的位置,并获封乌程县侯。

      孙坚做长沙太守时,陆康之侄陆赟正在邻郡宜春县做县长。宜春县被贼寇围攻,陆赟不能抵挡,向孙坚求救。依汉律,越界征讨会被治罪,但孙坚不顾部下劝阻,立刻整兵驰援,令贼寇闻风逃遁,从而救了陆赟。

      一年多前,孙坚提兵北上讨伐董卓,将家眷留在寿春。周瑜在寿春与孙坚长子孙策一见如故,遂说服孙策搬来舒县,并将自家道南大宅让与孙家居住。

      因前述渊源,孙家初来舒县时,陆康曾命夫人前往拜访孙坚夫人吴氏。那吴氏亦出身吴郡大族,仪容慧雅,进退有度,但孙家毕竟与陆家门第悬殊,且并无成年男子在家,有限的几次交往便只局限于女眷之间。

      几天前,陆家忽然收到孙策名刺,他是来拜谒陆康的。

      东汉士人重名,扬名的目的则在求仕。这是因为东汉选拔官吏实行察举征辟制,察举即由地方官员考察举荐“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或“明经者”——通晓儒家经典者,经考核试用授予官职;征辟则是由皇帝、公卿、州郡直接征召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士做官。

      无论被察举还是征辟,都得先成为“名人”才有可能,由此也衍生出东汉之世喜爱品评人物的风气,进而造就了一批人物评论家,影响力甚至强到,只要获得其人只言片语的品评就能一朝成名天下知。

      发展到后来,时人为赢得虚名往往做出许多出格的事情。如东汉以孝治天下,袁绍丧母,依古礼墓旁结庐守丧三年,继而又为去世多年的父亲追加服丧,前后共计六年,从而名重天下;又如曹操微末时,利诱不成,转而威逼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邵给他下了个“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管他好名恶名,总算出了名。

      孙策与周瑜同龄,在寿春时便交结名流,声誉发闻,搬来舒县后,在周瑜的穿针引线下,更是遍访江淮名士,从而声名大噪。

      大约是觉得孙策还没有资格与自己一见进而获得品评吧,陆康并未露面,只派了主簿出来接见。陆康自然不会想到,自己的轻视,会在几年后为陆家带来覆族之祸。

      便是在这种情况下,陆逊见到了孙策的一对弟妹。

      “陆郎君。”那男孩子冲陆逊点了点头。陆逊注意到,他生了一双碧色的眼睛。听说,孙坚次子孙权生了一双碧色的眼睛。

      “孙郎君。”陆逊试探地回应,他不认得孙权,也不知对方怎会认得自己。那男孩子微笑了一下算是应答,三个人便擦身而过了。

      是的,只是擦身而过。彼时陆瑁被仆从抱着,挤在人群中围观一场幻术表演,陆逊走出来透透气,便就这样与孙氏兄妹擦身而过。

      “他是陆家人?”却是那女孩子的声音传来,那声音清清脆脆的,本已远了,忽又近了。

      “你是陆家人?”站在陆逊面前,那女孩子扬起一张小脸问。

      有些茫然地,陆逊点了点头。他不知她为何忽然折返回来,但他仍然注意到,她的一张小脸是娇俏红润、神采飞扬的,尤其那一双眼睛,清澈如水,灿亮如星。他在等待她的下文,她却忽然“哼”了一声,翻了个白眼,跑了。

      ——跑了!

      她特意折返回来,就是为了冲他这个陆家人“哼”一声,翻个白眼?

      陆逊愕然,以至于震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女孩子。

      注:陆逊原名陆议,本文略去。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6620769/1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