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 1 章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年夏,北平城正是酷暑难耐的日子。日渐正午街上的行人渐少,北平八大居的同和居①的门口不是有或是西装革履,或是锦衣华服的人出出入入。门两边的路旁聚集着一些洋车夫,正三三两两的聊着。“这天儿真是热,快老爷儿①考着了”只见一个二十岁左右车夫,正看着天上的火辣辣的太阳抱怨着。“可不是,要是下场雨就好了。”他旁边一个稍小些的车夫随声应和着。“六子、柱子瞧你们俩小子说的,下雨?下雨我们还有多少可干啊,咱们这行还不是靠天吃饭。”一个岁数大些的洋车夫是个老把式有些个资历,就摆起份儿教训起那小年轻来。那个叫最年轻的叫柱子的车夫还是有些不服但不太硬气反驳道“乔哥您老说的是,不过阴个天也好,您说是不?”正说着见一个洋车夫脚下似踩着风火轮似的到了同和居门口。洋车停了下来,上面下来一个女子。身着着一件的旗袍,京绣的白菊仿若开在秋日,让人不觉有股清凉之意。有些消瘦的鹅蛋脸上未施脂粉。一双眼睛略大,眼角略略向上翘着些,如凤目。目中流露出的光彩若煦日秋阳温暖却不炽热。只见她对着车夫说“我去给师傅买个‘三不沾③’回来,你在这儿等着。”说着便进了同和居的大门。
车夫到了路旁正想歇着。那个叫柱子的与他搭起话来
“兄弟哪个车行的。”
“仁和车行的”
“爷们怎么称呼啊”
“姓于,大家车行都管我叫钢子”
“于哥”
“嘿,叫我钢子就行了”
“哦,你拉的那个女客是哪个是什么人,长的可真水灵。”
“连她你都不知道,她可是18岁就红遍着北京城的平剧④角李老板李墨兰啊。人家可是常在新新、長安、吉祥這些大戏院唱的主。”
兩人又有一搭沒一搭的聊了些个闲话着。见着李墨兰从同和居里面走出来,钢子忙把洋车拉出来,一边擦着一边陪着笑说道“李老板,您上车”。墨兰嗯了一声便上了车。见墨兰上了车,钢子便抄起车把向韩家潭⑤的方向跑去。
大约一个钟头左右就已经到了韩家潭的胡同口,这“韩家潭”传说是一位南方文士在此买了一处宅院。住了些许日子总觉的不如南方的园林秀丽,便请工匠照着自己在江南的园子重修了自己的宅院。并且还亲自主持施工。谁知在施工中挖出一个坛子,因着这宅子原先的房主很是阔绰,所以人们都以为这坛子里装的一定是金银珠宝。于是打开坛子来看,却是装了一坛子清水,人们有些失望,此时传出,这地方便被称为“韩家坛”了。谁知后来在坛子挖出的地方冒出了一眼清泉,泉水源源不绝,文人大喜,视之为无价之宝。那文人认为这“韩家坛”的名字不雅,便把“坛”字改成了“潭”,"韩家潭"便因此得名。
又过了一会儿,车子停在了一个黑漆如意门的四合院前。李墨兰下了车吩咐了钢子晚上来接她便向院门走去,近了院门便是影壁,影壁上是砖雕的喜鹊登枝图。走过前院进了垂花门到了正院,正房两边的两棵梧桐树长的葱绿茂盛,树荫满院。一进正房门便见一个约莫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坐在屋子正中的硬木太师椅上,而他左下手坐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两人一边喝茶边聊着些什么。墨兰朝着正中的年男子叫了一声师傅,随之又像坐在左边的男子叫了一声师兄。师傅良友人看到墨兰到了便叫她进了来坐下。师兄万子康道“师妹来了”墨兰回了师兄道“师兄早来了”
··················································
①同和居:同和居饭庄位于西城区西四大街,创建于1822年以同怀和悦之意而命名店名。初建之时,系一小店,以经营家常菜为主,顾客大多是贫民大众。民国初年,掌柜牟文卿请御膳房的袁祥福帮厨,袁祥福凭三不沾(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等宫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名气。1939年广和居停业,其大部分厨师来到同和居,使同和居生意火红,名气越来越大。并成为旧京城著名“八大居”饭馆之首。
②老爷儿:老北京话,指太阳。
③三不粘:是用普通原料—鸡蛋黄做主料,将水、鸡蛋黄、白糖、绿豆粉、按一定比例放入容器,搅拌后置入加油热炒锅中炒制,边炒、边搅、边放入油,经过300-400次搅炒,要手不离锅,勺不离火、至蛋黄、水、糖、绿豆粉融为一体炒至状如凝脂,色泽金黄,形如蒲月,味香扑鼻,出勺即成。吃时一不粘盘、二不粘匙、三不粘牙。
④平剧:即京劇。
⑤韩家潭:北京八大胡同之一,老北京的红灯区,也是旧时代艺人居住的聚集地方。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