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李世民陛下之明月贤妃

作者:玄时蘩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竞失


      行宫的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不觉,空气之中已经透出一点清爽的秋意。陛下已经定下回銮的行期,因着吐蕃使节已在长安待诏,还特意早了几日。
      那日,陛下率领群臣同游函谷关。淑妃、燕妃与我,还有几个年轻的妃嫔也一道陪伴圣驾。
      函谷关地势险要,山河壮丽。这是他年陛下率领晋阳起义的兵马直取长安的路途,也是他东征洛阳,平定天下时征服的险关。昔日一同征战的程知节、尉迟敬德等老将皆有白发,同行到此,陛下颇为感慨。他们君臣一道,回忆着战时峥嵘,一时豪气干云,有着多少故事。
      陛下登上瞻紫楼,天气晴好,万里无云,远处长安绮丽的宫池殿宇隐隐可见。他英姿勃发,指点江山,万千景象收于眼底,千秋百代揽于胸中。
      妃嫔们站在后面,我在不远处凝望着他,心中涌起阵阵激情,好像我曾经与他一道踏遍这江山,在这每一寸热土洒下知心和恩爱。或许这亦是我对过往与未来虔诚祈祷。
      长孙无忌一直在陛下身侧,眼见于此,向陛下言道,“春秋时期,函谷关守将尹喜登临此处,看天空紫气东来,祥云掩拥,知有贵人来访。不久,遂见老子倒骑青牛,向函谷关走来。他出关相迎,邀老子居于关内。老子于此处写下《道德经》,流传百世。陛下本贵极之人,又使得大唐基业,前无古人,今日登临函谷关,又拜于先祖庙前,当铭记于史册。”
      这番话实在恰到好处,陛下听了,圣心愉悦,他大手一挥,“这函谷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有先祖在此成百世流芳之作。朕自知不曾辱没了先祖古人,虽不敢与之相提并论,但如今登临此地,也是感慨万千。拿笔来!”
      瞻紫楼中早已摆下笔墨,陛下信步上前挥毫。看他的样子,恐怕早已情绪奔涌,酝酿起了不少诗兴。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陛下一挥而就,迎来众人连声称赞。其实陛下一面写,一面便有群臣不住地赞叹。陛下龙颜大悦,笑道,“函谷关西望长安,遥临帝京,此诗就名为《帝京篇》。来!你们都来,来一同吟诵这大唐壮丽的河山。”
      近臣和嫔妃们早已习惯了这和诗的场景。真正的诗家总要谦推一番,有人为了赏赐想要显露头角,更有人察言观色寻着一鸣惊人。总之都只为了博取圣心。
      陛下笑着招呼起众人,“走,此处有一处别宫,朕已命人置酒。今日游幸此地,必当痛饮。诗作得好的,无论臣属还是嫔妃,朕重重有赏!”
      话至此处,陛下虽然被群臣簇拥,但仍然不忘望了我一眼。我亦抿嘴,笑着望他。我知道他的意思,这便是他那日所说的要赏赐我《乐毅论》的机会了。
      可陛下也真是信得过我,这么多名家在座,我又如何能保证自己诗作得最好呢。我暗自有些悬心,这怎么也要打个腹稿的。于是,我一面跟随众人入别宫,一面在心中草就,又个别斟酌字句。直到乐舞声起,陛下举酒开宴,我才胸有成竹。韵脚、意境、词句、用典,都无可挑剔。
      酒过三巡,渐入佳境,陛下酒意微醺,兴致迭起,命人捧出赏赐之物。“前些日子,王羲之《乐毅论》终于收归内府,此帖为王氏正楷字之冠。朕命冯承素、褚遂良二人临摹真迹已有数日,如今择其形、神、韵俱佳者共六本,今日特赐国之功臣,褒奖其辅佐安邦之大功。”
      今日同来函谷关,又能担当“国之功臣”四字的并不多。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征、杨师道六人同受此赏赐,倒也并无争议。陛下独赏给他们,一来这是少有的恩宠,供他们留作家传,后代以此为荣,才能一力效忠君主。二来这六人府中门生后学众多。名帖在府,必会得更多年轻学子传承习练,利于朝廷选拔人才,收拢才俊。正是一举数得的良策。
      六人谢恩才毕,陛下方才命人捧出今日的重头戏来。
      “朕一向善行草飞白,但也爱重《乐毅论》方直雅正,俊逸风骨,那日也临写了一幅。朕知道宫中朝中擅正楷者众多。因朕爱行书的缘故,不得不与朕同好,甚至忍痛割爱。
      这不,朕虽爱二王,但也能习练正楷,且不怕贻笑大方。故而你们所喜,也不必因朕而废。百花齐放,才是书艺之精华。
      所以,朕今日就用此御笔作为赏赐。相和朕刚才所作之《帝京篇》,无论是谁,上佳者即得。不过,辅机,你们六人就罢了,今日就全当评判,也图个公允。如何?”
      我一听,心中一阵甘甜,陛下真是考虑周到。朝中长孙无忌、房玄龄和魏征文采最佳,他们不来和诗,便没有什么泰斗在前。而且这样一类,同辈的岑文本、李百药等七八位大儒名家,自然也不会出头了。他们之外,若论诗才,我便难以想到还有什么可堪匹敌之人。
      我刚暗自琢磨,就听岑文本等人出言推脱,“臣等与陛下唱和极多,已是江郎才尽。今日陛下有如此贵重的赏赐,不如就考考年轻一辈的才学吧。臣等也做评判。”
      此话恰如其分,又合陛下心意,陛下当然应允。笔墨纸砚皆已备好,一会儿功夫,我静心写就,两下里欣赏,觉得完美无缺。
      座中年轻的官吏大多奋笔疾书,十分安静。我偶尔抬头之时,看到燕妃那深幽带笑的目光。淑妃在同来的妃嫔中品秩最高,也未曾参与,只陪在陛下身侧观看。她神情淡然,抚着团扇。几个新人在远处不时托腮,若有所思,或与旁人相商一两句,但都是跃跃欲试的模样。
      王德忽而在一旁提高了嗓音,“时辰到了。众位可将诗作呈递给身旁的宫人,集齐之后,送到几位大人之处待阅。”
      我亲手将诗作奉于宫人。她躬身低头,双手承接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入一旁的漆制盒子中,里面已有不少那边才俊的诗作,整整齐齐地摞在一块儿。
      不一会儿,这些诗作就到了六位大人的手中。他们聚于一处品评起来。先每人分了些,筛掉诗文较差,字迹不工,构思毫无新意的。最后留下些佳作,每人排出先后优劣,再按照位次的多少合出一个次序,居首位者为胜。
      这需要些功夫。陛下特意唤来一班歌舞助兴,轻歌柔声,酒饮未断,兴趣盎然。我心中坦然得很。想着论及诗赋,那些前辈之外无人能及。倒也跟着歌舞乐韵闲看众人,等着结果。
      燕妃的目光不时扫过我的身上,总觉得有些相争的意味。我能理解,毕竟我入宫之前,后宫唯有她担得起才女之名。淑妃年长,数年恩宠犹盛,应该不会计较这些小事。年轻嫔妃中,也未曾听说谁擅长诗赋而得了陛下青眼。我怎么想都该拔得头筹。
      陛下也时不时看着我,那满意的神情似乎要告诉我,“看,朕的安排万无一失吧。你就等着捧回朕御笔的《乐毅论》,好好想想怎么谢朕。”
      想到这儿,我实在想笑,却忍住了。因着中书令杨师道已经来到陛下身前,想是评判有了结果。
      “如何啊?”陛下似乎也等不急看我谢恩的样子,借着酒意,还不等杨师道站定行礼,就问了起来。
      “陛下,此番应诏和诗共十七首。臣等已阅毕,认为这一篇最佳。”杨师道深藏不露,将手中捧着的一篇奉给陛下。
      陛下笑着命王德赶紧呈了上来。但待他拿到手上的时候,却渐渐收起了笑容。“怎么,你们选定的,就是这一篇吗?”
      杨师道拱手应答,“正是。臣等议定的,就是武才人此诗。”
      在座众人无不惊讶,四处嘈杂起来。我也吃了一惊。这怎么可能?武才人在上次驯马之后便不知去处,而且这一次根本未曾随驾,她是从哪儿来的?而且她根本不善诗赋,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众位大臣都觉得最佳的诗赋呢?这怎么可能?那我的呢?难道是真的不好,无法入得几位前辈的眼吗?
      杨师道并未理会,径直说着,“陛下可细读此诗,韵律工整,上乘陛下《帝京篇》之深意,下禀清奇飘逸之词藻。淋漓流畅,一气呵成。臣等六人,有三人推此诗为首。其余的也认为不错,想来十分公允。”
      陛下将手中的宣纸掷在桌上,提高了声音,“朕看,也不尽然嘛。还有没有别的诗作?”
      “别的诗作,偶有佳句,若论通篇气象,都不能与武才人此诗相比。”
      “徐婕妤的呢?拿来,给朕看看。”陛下自然也没有意料是这样的结果,他也懒于听杨师道掉书袋,便直截了当地问着。
      我正心神慌乱,听陛下如此问,一面为陛下心中始终念我而感动,一面又觉得自己竟如此丢脸,又让陛下为难,越发觉得羞愧而窘迫。
      “回禀陛下。徐婕妤之作,臣等在初阅之时就已划去……不曾考量。”
      “为什么?难道不好吗?”陛下瞪起眼睛,粗声质问。
      “并非诗作不好,而是徐婕妤诗作之上,有一墨迹,污了纸面。御前作诗,如此轻率,实为不敬。臣等不得不弃之不用。”
      我听了,只觉匪夷所思,那篇诗作明明干净利落,哪里就凭空落下了墨迹。我一时难以抑制,竟忽地站了起来。刚要争辩,才突然想到御前的规矩,连忙趋步上前,跪于正中,方才开口:
      “这怎么可能?陛下,臣妾交予宫人之时,诗作纸张十分干净,并无半点污物。怎么会到了大人的手中,就有了污点墨迹呢?”我心中一阵慌乱,知道这已不是能否拔得头筹的事,杨师道若围绕着“不敬”二字纠缠起来,我恐怕还会有别的麻烦。
      “徐婕妤,你先别急。拿来给朕看看。”陛下命王德将我刚才的诗作寻了来。
      陛下伸手接过来,看那一大块墨迹,眉头一下子皱起。我知道陛下一向严谨,这等粗心之事,分明是他的忌讳。我悄悄看他神色,好在他忍着脾气,还在细读着诗赋,看样子还是满意。但如今这局面,我也是百口莫辩。
      “你们再仔细读读。论及诗赋词藻,自然是徐婕妤这首高妙。朕今日只是让你们相和御诗,又不考书艺,污了一点半点又怎样?”陛下撇了撇嘴,出言相护,虽然并没有勉强众人的意思,但我听了心中感激涕零。
      杨师道紧跟着就是一句,“陛下,这不尽然。若往宽了说,徐婕妤也许是一时粗心。若往严了说,徐婕妤此举也属大不敬。正如臣等所上奏折之上若有污点,依唐律都可问罪,谁还会再看奏折的内容是不是有益于朝纲呢。”
      陛下默然不语,自是不能再把话题往下说了。本来只是选拔好诗的玩意,若再这么深究下去,岂不是要治我不敬君王之罪了。
      看着陛下未再发话,杨师道又言,“所以陛下应当公允,将御笔《乐毅论》赏赐予武才人。臣知道徐婕妤有诗才,但她还年轻,又深得盛宠,以后还有机会。”
      陛下眉目紧皱,当然十分不悦。但事已至此,也是无法,便示意王德。王德便传武才人上殿。
      武才人听诏后款款入殿,她的打扮倒是出乎我的所料。并未有半分浮华或是刻意的装饰,而是周身简朴,穿着才人规制的素粉襦裙,丝毫都不僭越。仿佛这一切都是浑然天成,才华使然,并非有意为之。
      她跪于我的身旁,声音还如原来一般娇媚动人,“臣妾拜见陛下。”
      陛下把《乐毅论》拿在手中,从御案前起身,不温不火地说道,“是你。你倒是让朕颇为意外。既然如此,朕有言在先,不论何人,拔得头筹,朕都赏赐御笔亲书。你既展露才华,又得大家公允,朕就……”
      武才人面露喜色,眉目含情,满脸娇羞,才要叩首谢恩。谁料陛下话音未落,竟有虎背熊腰的一人冲到了陛下身前,径直把陛下手中的《乐毅论》夺了下来。还粗声说道,“好生麻烦。陛下,臣亦有辅佐之功,却从来还没得到过陛下的御笔。今日臣的诗赋也毫不逊色,谁人知道长孙仆射、杨中书他们是不是看走了眼?臣等不得了,干脆就用这最简单的法子。”
      众人一愣,四周寂静无声。陛下也被惊了一惊,片刻之后,才大笑起来,“好,好你个刘洎。真有你的!你虽是谏官,却是这么个粗莽耿直性子。怎么能想出这种法子?”
      一旁的大臣看明白了其中就里,便有人进言道,“陛下,刘洎爱慕陛的下字帖良久,想是日思夜想,再不能等。陛下御笔难得,不如就趁着今日,如他所愿。”
      陛下笑着,表面无奈地斥责,内里却说不定十分赞赏刘洎此举,“已经在你手中了,怎么,朕还能夺了回来吗?”
      众人大多明白陛下的圣意,哪还有人深究,原本装聋作哑。却仍然有人看不过,出言弹劾,“陛下,先不论刘洎此举是否公允。但为了得陛下手书,竟然上了御座,这也是大不敬之罪啊!”
      陛下听了,倒是呵呵一笑,“区区一乐而已,哪有那么多大不敬?‘古有班婕妤辞龙撵,今有刘侍中登御座。朕又何须计较!”
      众臣听了,竟也大笑了起来。刘洎也被众人笑得不好意思,挠头谢恩,捧着御书叩首退下。武才人的神情恐怕如我刚才一样,怎么也想不到会是这样得结局。她跪在地上,脸色青红不接,亦是十分窘迫。我侧目向望,明白自己定是遭了她的设计。
      陛下见刘洎退下,止住了笑,来到我们身前。“武才人,今日之事,你也勿恼。本是宫中玩笑。能得朕与群臣开怀一笑,你也有功。朕赐你上等丝帛四匹,绸缎四匹,奖你今日之作,下去吧。”武才人面上有了些光,也得了台阶下,叩首谢恩,连声告退。
      陛下又转而来到我身前,正色道,“徐婕妤,今日之事,若深究起来,你也有些过失。但说到底都是为了得朕的御笔。朕都不怪罪。日后谨记今日教训即可。你也下去吧。”
      我心中疼痛,忍住眼泪,连忙叩首下去,“臣妾知错,臣妾谢陛下不罚之恩。”进而叩首,再叩首。陛下容色平静,冲我点了点头。我自起身,躬身退下。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5650716/27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