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种田女王

作者:邻香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学风簸箕


      包子玉回学校开始上课,电脑也留在家中。新一期视频的后期只好由姜桠自己来——这还是她第一次完全操刀后期,只好一点点打磨,慢工出细活。
      花了两天,先粗剪一遍,配乐、字幕、文案通通没上,只把有效素材整合到一起。姜桠拉通看了几便,总觉没滋没味,看着有些拖沓和无趣。就像吃了一口鲜辣辣的火锅,进了嘴却发现缺糖少盐的。
      这天,姜桠正在楼上原来包子玉房间,现在姜桠的工作间抠脑袋,听见院坝里有动静。她跑出来一看,包建国和李丽蓉从小堂屋角落搬出一台一人多高的机器,风簸箕!
      真是好多年没见过这玩意儿了。小时候姜桠不知道风簸箕几个字怎么写,一直以为是“风播机”,直到长大后,结合方言土语的发音和机器本身的用途原理,才拼凑出“风簸箕”这个名字。
      风簸箕似乎是临川以及周边省份的特有的一种农用机器,姜桠出差走南去北的,没见过别地有——当然也说不一定是她没见着。姜桠小时候,农村里农用电器并不普遍,哪怕公社、场镇上也只有一两台打米的机器,打一次米论斤收费,贵且不说,总是麻烦。那时候更常见的是这种以木质为主的传统机器。在谷场或自家经过碾压的稻谷,谷粒与谷壳分离,但仍然混合装袋,这时就到了风簸箕出场的时候。
      往往需要两三人配合使用,一人摇动手柄,使内部扇叶动起来,另一人往机器尾部喂料斗里倒入混合物,经过风力吹动,较轻的谷壳和杂质被吹出机器外,谷粒直接从出料口流出,进入事先准备好的箩筐里。
      自然,这样分离的稻米没办法像现在大家习惯的精米一样干净,质量较重的石子等杂物也会混迹其中,所以常常还需要抽空,将稻米倒入簸箕,慢慢挑拣——姜桠小时候便有诸多和李丽蓉一起拣石子的回忆。
      不知咋那么包建国和李丽蓉又把这老古董搬出来,姜桠趴在二楼栏杆问了一嗓子:“外公外婆,干什么呢?”
      两人小心往院坝里挪着机器,没敢停顿,直到挪到院坝中央,确认放稳了,包建国才抬头看她:“桠桠你赶紧忙你的,我和你外婆搬风簸箕出来打点米。”
      “怎么不用电动的?”
      “齿轮坏了,再说闲着没事,刚好检查下风簸箕是不是好的,坏了就得丢了免得占地方。”

      姜桠灵机一动,这不是绝佳的点睛之笔吗?!熬夜肝视频而略显萎靡的双眼瞬间有神,她大喊一声“等等!”,便奔下楼。
      “咋了?火急火燎的?”李丽蓉拿着湿抹布,正准备擦擦灰尘,多年不用,虽用旧床单盖着,风簸箕还是积了一层厚灰。
      “外婆,我想拍一下风簸箕打米,放在新视频里。”
      “那你拍吧,我看着灰尘太厚,里面也擦不了,得用水洗。今天肯定打不了,要等水干。”
      “啊?什么时候水能干呀?”
      “这两天太阳大,现在洗出来,后天准干。”
      “好,那我现在去架机器,我和外婆一起洗。”
      “去吧!”
      “桠桠你和外婆洗,我帮你看机器。”包建国又趁机找了个美差,总算能近距离看看那个小方块是怎么工作的。
      “哈哈哈,外公,好!你帮我盯机器!”

      等姜桠固定好设备,商议她在背面,这样刚好被风簸箕遮住,镜头里看不见身形样貌。
      洗风簸箕其实很简单,从水龙头接了水管过来,拽着水管里里外外冲一遍,手能够着的地方用抹布好好擦洗擦洗。
      风簸箕表面没有上漆,还挺粗糙,偶尔不小心容易被木刺割到。最麻烦的是,太久没用,灰尘积压,已经有一部分渗入木材本身,擦洗不干净。冲洗擦抹了几遍,显眼的和能擦掉的尘垢都去除,剩余的一点尘灰已融入木材成为纹理,只好作罢。还好米是自家吃,每次吃之前也会仔细冲洗,倒没什么大碍。洗完后风簸箕被浸湿了,此时打米,出来的米粒容易变质,还需晾干。
      包建国爱岗敬业地守在机器前,状若严肃地看看摄影画面,又看看他们。如穿上都是小口袋的马甲,简直像个现场导演。然而时间太短,包导演显然没过足瘾,等姜桠洗完风簸箕过来收起机器,还恋恋不舍意犹未尽。
      姜桠只好安慰道,等拍完打米,素材拷出来,给他研究一天,包建国才夸了两句贴心。

      运气极好,连续两天大晴天——盆地便是惊蛰后气温便开始回升,转眼就能入夏。眼下是难得的盆地春景。里里外外摸摸,风簸箕已经晒干,祖孙三人抬米的、搬筐的、摆弄相机的通通拉开架势,准备开拍。
      李丽蓉负责摇动手柄,包建国负责往喂料口倒谷粒谷壳的混合物。因风簸箕打米扬尘甚多,谷壳轻飘飘更是会沾满全身,故三人都穿旧衣服,头发也用帕子、围巾包住,甚至连屋檐下和二楼晾的衣服都通通收进去。
      李丽蓉率先摇动手柄,手柄移动,风簸箕内部的扇叶便动起来,产生气流,包建国提起编织袋,一只手托着,一只手松开袋口,缓慢匀速往喂料口里倒入谷物。谷物进入风簸箕,在扇叶和气流的作用下,轻质量的谷壳从风簸箕尾部排出,在3月春光映射下,镜头里看去仿如偏偏细小金箔,旋转着飘然落地。重质量的谷粒则簌簌从出料口留下,当然避免不了小石子鱼目混珠。
      姜桠凑近镜头,农家新出的米不是雪白雪白,而是白中带着一丁点陈黄。箩筐里很快铺满一层层谷粒,小瀑布似的米粒仍在不停流下,扑扑打在米堆上,那声音好听极了。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却带着几分雨打竹林的清爽。
      一编制袋谷物,统共花了不到一小时便分离完成。院坝里以风簸箕为圆心,四散飘落着谷壳和混杂其中的草状物体。姜桠拍了一圈空镜,便关了镜头,和包建国李丽蓉共同收拾。

      有了关键素材和核心亮点,姜桠接下来便投入了要命不要钱的后期制作。除了多费些心思,倒也算得上顺利。只在进行文稿校对的时候,发现一个小问题。原她以为风簸箕是近现代的临川和临近省份特有产物,顺手查了一下却发现,风簸箕有学名,称扇车,竟是汉代的发明物!20世纪70年代就在河南等中原地带出土过多件西汉末至东汉的陶扇车……
      姜桠不禁感叹,说什么文化传承,这才是文化传承,自己今日竟然与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用同一形制的农具,真是神奇。
      怀着这股子崇敬,姜桠特意在风簸箕部分,专门加了一小段科普资料——这么神奇的事情,可不能只有自己知道。
      又连续肝了四天,姜桠把视频发给包子玉看了看,没什么硬伤后便上传到HAYA。
      这一次审核倒很快,上传不到两小时,便审核通过了。依然是一期市场在1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题目“田园日记05:惊蛰锄头忙,簸箕新米香”。有过前几次的经验,姜桠自诩是一个有经验的见过世面的UP,上传后便和包建国李丽蓉打了招呼,狠狠睡了一觉。
      当然,毕竟又两百多万粉丝基础,播放不会差到哪里去。亲近的人们不过只想知道她涨粉的情况而已,虽然上一期米酒的视频直到现在还在缓慢增粉,播放已经快接近700万。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5368874/40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