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道-天人国之道德

作者:宋斌自然之道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上篇:天之道第六节-天道辩证


      正文:

      一阴一阳谓之道,故万物者,阴阳辩证之统一体。

      阴阳辩证者,同源共根、互吸互感,相依相伴、互动互化,互合互竞、共存共享,生克制化、矛盾斗争,对立统一、和谐均衡。

      阴阳交而变化显,天地交而万物始,日月交而昼夜现,男女交而胚胎育,人人交而国家成,国国交而天下有,道德交而秩序定。

      宇宙之初,阴阳交感,万界始生、无中生有。

      天地之末,阴灭阳杀,万界终结、有化于无。

      有化于无者,有之阴阳化无之阴阳,无中孕之有。

      故物不可极,物极必反;有不可尽,有尽无生。

      阴阳之合者,万物遵道;阴阳之和者,万物德美。

      阴阳互动、无有其尽,合和容融、无有其极,故阴阳至精、合和至善。

      两物互为阴阳,两物统于大体,相关、相对、相反、相成、相似。

      一体内有阴阳,一体之两面,相对、相交、相生、相克、相化。

      天地有阴阳,万物有阴阳,阴阳内有阴阳,阴之内有阴阳,阳之内有阴阳。

      故阴阳无处不在,无物不存,细而分之,近乎无限。

      阴阳之分者,可见、可知、可察,阳也;未见、未知、未察,阴也。

      正反、高低、长短、大小、雄雌、刚柔、左右、外内、前后,皆阴阳。

      或曰:十次车祸九次快,未全也。

      快者事故,多慢阻滞;慢行快道、快行慢道,突发失控,起因己快、缘由彼慢。

      阴阳对应而生、相交而化,由广大及幽微,由可见断未见,由死亡预新生。

      故阴阳者,究世之法、探源之宝,妙哉、奇哉!

      阴阳之行,变化也,故此一时彼一时,此阴阳非彼阴阳。

      阴阳之要,衡也;阴阳衡、万物和,阴阳倾、万物争,阴阳绝、万物灭。

      万道唯物、万般辩证、万象历史,以阴阳识阴阳,方得阴阳。

      阴阳对立,知其阳、寻其阴,则易也;天道统一,知其一,则近知。

      故超脱于阴阳,则尽知阴阳,知一至哉。

      阴阳者,万物存之依、变之源、化之果,必重之。

      阴阳互动而行,万物辩证而进;故阴阳者,变化之始、天道之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阐释:

      阴,中文繁体字“陰”,《说文注》:“阴,暗也。暗者、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故以为高明之反。水之南、山之北也。”

      阳,中文繁体字“陽”,《说文注》:“阳,高、明也。暗之反也……不言山南曰易者,阴之解可错见也。”

      阴阳思想是中国古代先贤们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推动事物发展变化根本因素的描述,是简朴而博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概念,是中华民族最高智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是从哲学的高度归纳出的极其理性的结论,具有极其普遍的意义。万物的阴阳属性及相互关系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万物发展最基本的原因。所以说,阴阳实际上就是关联的两者事物之间的关系,五行等实际上就是关联的多者事物之间的关系。

      阴阳关系实质是先贤们认为万物都具有相对性,把不同而相关、相对、相似、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概括为阴与阳两个对立范畴的概念,以阴阳双方相互作用、变化的原理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等运动规律,并以之作为推动万物生旺衰亡的原动力。

      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与其相对立的阴或阳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世界本身就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一、阴阳辩证性质

      1.相关性:

      阴阳的相关性是指在可以看做整体或系统的内部两者之间,适用阴阳关系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它们之间必须具有某种关联性,即相对、相关、相似、相反、相成,它们的某些方面应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并在相互之间具有相关性的基础上,阴阳方法适用于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联的规律;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互分阴阳,自然也不适合阴阳关系。

      2.普遍性

      阴阳的普遍性是指凡属于一个整体或系统内部的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具有某种联系、交叉的事物,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

      3.相对性

      阴阳的相对性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整体或系统、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对象时具有不同的属性,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中国十月份的气候较之七月份的炎夏,属阴;但较之十二月份的严冬,又属阳。

      4.可分性

      阴阳的可分性指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如:以人的性别而言,男为阳,女为阴;以男而言,成年男人为阳,未成年男人为阴。以人的个体而言,体外为阳,体内为阴;体内五脏主收藏属阴,六腑主升发属阳。

      二、阴阳辩证之道

      1.阴阳同源共根

      阴阳同源是指一定阴阳双方的属性关系都必须依存在一个更大范畴的统一体中,它们属性源泉必定来自于这个统一体内不同的两面,其阴阳的属性其实在诞生的时候就已经由这个统一体的存在及其性质决定了。比如人这个统一体中,男人与女人的阴阳关系,必定是人的性别这一根本差异的属性关系;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管理上,主要是行政系统的构成以及行政系统作为,所以决定了行政系统内部的上下关系以及外部的官民关系是其阴阳关系的根本属性。

      阴阳的共根是同源的延伸,基于阴阳的同源关系,所以必然具有相同的根,并由同源的共根发展成两个互根的阴阳体,是阴阳关系能够对立统一、相互生化、和谐共存的关键因素。

      2.阴阳共享共生

      阴阳虽然是相互对立的,但又是一个系统内的一体两面,两者共同为整体的和谐平衡及发展而各司其职,阴阳双方彼此对立,但不彼此矛盾更不彼此斗争,而是相互促进、共存共生,相互共享、彼此互生。

      比如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当两者达到互相平衡时,一方生长反而会大大促进对方生长,即阳气充足也会使阴气旺盛而充盈;反之,一方衰弱甚至被灭杀,也会导致对方逐渐收藏并被灭杀,即阳气衰败也会使阴气逐渐的衰败而流失。

      比如大自然系统中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如此。

      阴阳双方虽然是不同的两个方面,但因为处在一个运动系统内,他们运动很多时候不是相反,而是向一个方向前进,一起生长、一起灭杀。

      3.阴阳对立统一

      一对具有阴阳关系属性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均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如上与下、升与降、寒与热、明与暗、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升就无所谓降,没有降也就无所谓升;没有明就无所谓暗,没有暗也就无所谓明;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如此等等都说明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也就是阴阳必须相互对立且统一在一个整体或系统中。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就会出现孤阴、独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事物内部的平衡被打破,事物消亡或将向新事物的方向发展转化。

      阴阳重要特点是统一性,对立双方具有关联性,从差异的关联性中寻找同一,从同一到统一。

      阴阳双方必然共处于一个更大范畴的统一体中,才能运用阴阳来分析说明。如上属阳,下属阴,没有上之属阳,也就无所谓下之属阴;没有下之属阴,也就无所谓上之属阳;昼属阳,夜属阴,没有昼之属阳,就无所谓夜之属阴。这些上下、昼夜都必须处于一个能够统筹上下、昼夜的更大范畴内容的系统中,这样的阴阳关系属性才有实际的意义。

      任何时候都必须把握住系统这个标准,每一组阴阳都是一个系统内的相对应的一体两面,所以必须在注重阴阳两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之外,更要注重在该系统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予以分析把握。

      如何选择系统,有时很简单,有时却非常难。把握了系统,就可以准确判断系统中相互作用的两个阴阳关系的具体内容,这是分析阴阳关系非常重要的前提。

      4.阴阳矛盾斗争

      阴阳相互之间是矛盾和斗争的,即彼此之间具有存在、发展、变化、结果的相互制约性。

      阴阳双方属性是相反的、不同的,所以决定了阴阳彼此之间呈现矛盾与斗争的状态。这表现为:

      一是对立的双方向同一方向发展,两者互促互生、和谐统一,原事物内部达到动态平衡,表现为原事物的不同阶段或状态。

      二是对立的双方彼此向不同方向发展,两者此消彼长,斗争越来越剧烈、差别越来越大,以至于完全脱离原事物范畴,表现为原事物因自身阴阳属性的消失而消亡,或者因原事物自身阴阳属性已经脱离原来范畴,转化为新的完全不同的特征,从而完全转化形成全新的事物。

      三是阴阳双方并非是只有矛盾与斗争,它们不仅会因为不同属性而相互之间激烈竞争,还会因为彼此都属于一个整体内、具有某些共同的利益而进行密切的合作。

      5.阴阳互吸互感

      天为阳,地为阴,故而天地阴阳相互吸引而靠近,相互感应而召唤。阴阳之气相互交错、融合,形气相吸、相感,就会化生万物,就可以观察到很多的变化与现象。

      阴阳互吸互感是指阴阳因属于一个统一体内不同而又相关的两面,必然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感召、相互作用,同时形成彼此之间的十分错综复杂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万物得以产生和变化的前提条件,因为相互吸引、感应而相互斗争或互生互化,从而使同一事物表现为不同的阶段或形态。

      阴阳的相互吸引和排斥,都是古代先哲在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及人体自身的观察和体悟中获得的认识,即《易经》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如动物的雌与雄、磁铁两极(即阴与阳),既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

      阴阳的相互排斥缘于阴阳的对立,而相互吸引则源于阴阳的统一,阴阳作为两个不同的属性,即异性相吸,相互吸引是与阴阳的相互排斥相对而言的,因此阴阳双方的相互吸引是维系阴阳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纽带。

      阴阳的互吸互感从而使阴阳互源互用,互源互用的关系一旦遭到破坏,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弱,不能资助另一方,久之必然导致另一方亦不足,从而出现阴阳互损的变化。

      6.阴阳互化互生

      阴阳的互生互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各自可向其对立的属性转化,主要是指事物总的阴阳属性的改变。任何事物都存在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的孰主孰次就决定了这一事物当时的主要特性。

      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处于互促互生、此消彼长的变化之中,一旦这种变化达到一定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属性的相互转化。

      阴阳双方发生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的互藏互寓。阴中寓阳,阴才有向阳转化的可能性;阳中藏阴,阳才有向阴转化的可能性。阴中寓阳,阴性成分才能逐渐(或突然)转化为阳性成分,从而表现为阴消阳长。

      阴阳转化是阴阳的属性发生变化,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阴阳的转化与阴阳消长是密切相关的。阴阳的消长过程中寓有阴阳的转化,而阴阳的转化,又导致了阴阳的消长运动。阴阳的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

      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则阴阳转化往往表现为量变基础上的质变,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阴阳彼此消长从而到相互之间转化的过程。

      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阴阳通过消长,双方均逐渐达到量的积累,才能物极必反,这里的极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已经没有再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是促进转化的必要前提条件。

      7.阴阳独立相成

      人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这在生命开始时已经决定了。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父母遗传的阴阳二气相媾,形成了生命体。生命体形成之后,阴阳二气独立存在于其中,两者相互相成、互为存在的条件。

      从人体的组织结构上看,《黄帝内经》把人体看成是各个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还把每一脏、每一腑再分出阴阳,从而无论整体与局部、组织结构与生理功能都形成阴阳的相互对立相成。

      阴阳划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或事物发展的情况有很多标准,产生很多和谐统一的阴阳的一体两面。每一个阴阳的内部,可以再分为很多个更小的阴阳的一体两面。但是,不管用什么标准划分,不管如何进一步的细分,都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独立相成、相互影响。

      阴阳关系既相互独立、自主,又相辅相成、互济互助或互克互制。

      8.阴阳和谐均衡

      在一个统一体内,阴阳双方大致均衡,其运动变化保持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当阴阳的运动超出度的范围时(即不断量的变引起质的变化),阴阳关系的均衡已经被打破,相互之间不再和谐共处,阴阳双方即向其对立面发生转化,成为新的统一体,即此阴阳已非彼阴阳。

      阴阳和谐均衡是统一体存在、活力、发展的根本,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适度、协调、有序且既不过分也不偏衰的状态,保持着维持统一体最基本的度的协调,即统一体整体的和谐与均衡。

      统一体内阴阳的和谐均衡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自我的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即通过不断的运动变化保持相对的均衡、均势或制衡,从而达到相互之间相对的和谐。绝对意义上的阴阳均衡几乎是不存在的,当阴阳双方达到完美均衡的时候,阴阳已经继续向前运动变化而非完美的均衡了,非完美并不意味着阴阳关系不和谐、不均衡。

      也就是说,所谓的阴阳和谐均衡,就是指统一体内阴阳双方的运动变化均保持在各自度(量变未达质变)的范围内,阴阳双方就是和谐均衡的,这个统一体也是和谐均衡的,统一体的性质及阴阳属性仍未发生质的变化。

      所以,在具体分析事物阴阳关系的时候,必须把握统一体的度(量变到质变)的标准,从而把握阴阳双方运动变化的度的标准与趋势,这是研究、判断及运用阴阳关系极为重要的原则及依据。

      9.阴阳辩证发展

      阴阳双方相互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且阴阳的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的状况,也受制于其对立面的状况,所以在运用阴阳规律的时候,必须在把握阴阳本身的同时,更要把握其对立面的发展变化、把握其系统的特征,才能全面、系统、准确的把握阴阳关系。

      所以考察任何事物,都必须坚持以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加以考证,方才更加全面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选注:

      一、中国古代阴阳概念与现代科学概念

      现代科学概念是内涵小、外延大,而阴阳概念是内涵大、外延小。

      中国的阴阳包括了天地间的所有事物,也就是说,所有事物都有其所属的阴阳,并且所有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面,因此它的内涵大。概念的内涵大了,其外延也就小了,这也是阴阳概念的特性。

      二、某些西方哲学家认为中国根本没有哲学

      我们不评价他们的对错,我们只分析比较西方辩证法与我国先哲们的阴阳对立和谐统一的思想后,会惊讶的发现:中国的阴阳和谐统一思想,除了具有一般辩证思想中的矛盾、对立、斗争、依存、转化、辩证、统一等外,还有同源、互藏、互根、互感、互吸、互资、互用及共生、共享、和谐、包容等几千年前就已经成熟且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骨髓的哲学思想,是西方哲学至今也无法望其项背的宝贵财富。

      三、中国阴阳辩证思想相比其他思想,更强调统一、和谐,更注重合作、制衡,更崇尚共生、共享。

      中国阴阳概念中包括但不限于矛盾及对立等基本思想,还更为强调系统的辩证的统一与和谐;因为阴阳双方同源、互根,所以更强调双方的合作、制约并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阴阳双方自然更可以友好的共生、共享。

      阴阳之间也不一定就是对立、矛盾或斗争,有时它们之间更是相互和谐共处而完美统一,因而使阴阳的两个方面能够互吸互感,刚刚被中国伟大的科学家潘建伟教授实践证明的远距离量子纠缠现象,就是中国的阴阳共根共生、互吸互感思想对它的最好的诠释;而中国一直秉承的各国和平共处、命运共同体及天下大同的思想,正是阴阳的共存共生、互促互进的完美体现。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思想,不仅指导社会人文理论,同时对宇宙万事万物均有前瞻性的指导作用。

      四、阴阳辩证思想的现代异化

      古代阴阳辩证思想最初是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财富,后来根据不同需要与取舍,才主要成为医家、道家及阴阳家的主要思想之一。

      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确立后,阴阳思想逐渐沉寂,经过几千年的变化、发展、沿革,阴阳思想逐渐被排斥在中国主要传统思想之外,沦落为风水、算命、看相等地摊野市、不入主流中,现代人一说阴阳,皆视之为封建糟粕,视为术数诈骗,更有人以谈之为耻,甚为忌讳,则更为极端。

      反思中国古代思想精髓,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是重要,且深入国人骨髓,对执政者、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不可废弃的,但也不能一概而全取之;对于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的治国安邦的思想,对于阴阳、易经、五行等辩证哲学思维,是不是也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更为正面引导、大加倡导,实实在在的用在现代社会治理以及人生发展上呢?
    插入书签 
    note 作者有话说
    第8章 上篇:天之道第六节-天道辩证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867246/8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