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官威仪

作者:露浓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双荀】择木而栖


      “良禽择木而栖,这句话你以前也常说的,”荀攸缓缓说道。

      “哦?”荀彧微微蹙眉,“你这是在劝我?”

      荀攸直视他的眼睛,说,“并非劝解,只是陈述事实。良禽择木,却不能植树。”

      他的声音一如既往波澜不惊,平和得几乎温柔,便是杀人诛心的字眼说出口也一如清泉淙淙。但荀彧还是三分诧异地看了他一眼;荀攸一向直接,却并不是开口便是杀人诛心字眼的人。

      这是荀彧动身去谯县劳军的前夜,两人最后的见面。虽然不是一定——这乱世之中本来就没有什么一定——但多半是最后一面。

      对于这心知肚明却无法表述的未来,荀彧本来并没有那么心平气和。他无疑是悲伤的,愤慨的,不甘的,可能还有那么一丝稍纵即逝的悔不当初。但如今看到一向平静仿佛一口深井的荀攸都露出了锋芒,他倒反而彻底平静了,忍不住微微一笑。他问,“公达看这世间可有梧桐?”

      “若说有无,总还是有的,”荀攸说,“比如卢公子干。”

      “那倒是,”荀彧颔首,却忍不住又说道,“只是当年连卢公都告病返乡了,你却执意留在京中周旋。”

      荀攸淡淡应了一句,“不是执意要留,是为了照应六叔祖,之后却无法脱身。”顿了片刻后他意味不明地弯了弯嘴角,多半是自嘲,续道,“那时候洪水滔天,莫说梧桐,便是歪脖子树也寻不着了。我从不自居鹓雏,不敢苛求梧桐练实,乱世之中但凡有个落脚之处,那也够了。”

      “丞相只是一个落脚之处么?”

      荀彧望着荀攸,突然就感到了三分好奇。这世间或许根本没有人真正了解荀攸,但若说谁最了解荀攸,他对自己总还有些信心的。他倒是从未想到过,或许曹公对于荀攸而言只是某种将就。是这样么?

      “那么你当初在洛阳城算是落脚?亦或是植树?”荀彧又问;他是真得好奇。

      “既然洪水滔天,在浮木上停憩也只不过多赚了片刻喘息之隙。既如此,当往九天之上化作金乌;若不能,也不过是落回洪水中,左右都是一样的。这算不上什么选择。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大约是安慰世人罢了。人生在世,不过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

      无论作何惊人语,荀攸总还是那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就仿佛是扔块巨石下去也听不见回音的深渊。

      荀彧突然觉得胸口一阵隐隐抽痛。他也曾好奇过,公达明明火眼金睛却对许多事情视若无睹,明明嫉恶如仇却永远顺着曹公,到底是抱着什么心思。他只是万万没想到,公达心底竟然还有这么一份万念俱灰,也竟能将它说出口来。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他沉思许久,终究说道,“公达,当初来投曹公是我自己选的。到今日中原安定,当有我一份功劳,也并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丞相待你我甚厚,荀家亦能享尽尊荣。事到如今,你更不用为我后悔。”

      “既然身不由己,无从抉择,”荀攸说,“那就更谈不上后悔了。”

      荀彧就微微笑了,“公达以为我此举乃身不由己?那不就更没有什么好劝解的了?”

      荀攸抬头望了他一眼,眸中刀光闪动,是数十年来从未见过的锋芒毕露,或许是烦躁所致。他沉声说道,“以文若之能,岂不识曹公野心?以文若之仁善,岂不厌曹公杀伐无度?然生于乱世,既不能坐视百姓疾苦,又不能辅佐成事无望之辈,曹公自是非选之选。早早预知之事,何必此时变卦?到底是谁事到临头终究后悔了?”

      原来如此。

      “我若是早早预知曹公定不能永为汉臣,便不会有今日。大丈夫立于世,岂能违心行事?”荀彧微笑应道,“丞相当年是真正胸怀汉室天下之人。到今日的初心不复一念之差,只能说世事无常,人心不可预测。但即便从来一次,我也会再信他一次;既然人心不可预测,焉知不能使丞相一心向汉?”

      荀攸终于苦笑起来,喃喃道,“论明辨世事人心,文若不如我。”

      而荀彧则是极为温柔地挽过荀攸的手,说,“公达奇策可安天下,这世间百态从来逃不过你的眼睛。只是公达,你这样其实也太难为自己。”

      荀彧走了,再也不会回来,而在暗香残留的斗室中,荀攸却突然想起许多年前的另外一次告别。那时候他住在南阳城外的山林中,阖门自守,不问世事,每日间不过读书耕田。他甚至懒得与荆州的名儒高士多过往来,接触最多的人反而不过是一个因为好学而常来拜访他的小少年。或许是因为少年尤其执着而他又懒得日日推拒,又或许是因为少年合了他的眼缘,终究有了一份师徒之谊。

      收到来自曹操的书信后他还在想,再过几年倒不妨把这便宜弟子也招去许昌,可堪大用。

      最后一次见面的时候他也对少年这么说了,“将来孔明若有心出仕,不妨北上许昌,我必扫榻以待。”

      彼时少年用一种震惊的眼神望着他,半晌咬牙道,“我不会北上投曹的。”

      “哦?”

      荀攸转念一想,诸葛家毕竟与刘表关系甚厚,少年的姐姐们也嫁入了荆州高门,确实难以脱离荆州北上。他便道,“你既然在此安家,在荆州出仕亦无不可。待你可出仕时,中原当定,曹公亦当南下荆州。你我当有重逢共事之日。”

      少年说,“刘荆州非我志向所在,至于曹孟德……”他冷笑了一声,顿了一顿后追问道,“先生曾教我,为君者至善在于爱人,其次在于明法,再其次者行仁政,最末者恃才霸世。如今先生欲投曹孟德而去,难道在先生眼中他当得起那一句至善?”

      “当然当不起,只是这天下焉有至善?如今天子归许昌,中原大势渐明,”荀攸微微叹了口气,说,“哪怕曹公尚不及最末之才,只要他有天时地利,有才智之士,能胜过天下诸侯半筹,亦可。”

      “亦可?”少年脸色发白,眸中火起,“匡扶天下之择,在先生看来‘亦可’二字足矣?”

      “若嫌不足,便只能隐于山林,视天下于无睹。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但若是非梧桐不止,怕是永无栖身之地。怎么,孔明却想选谁?二袁吕布之流可堪一顾?关中群贼又能如何?亦或是江东、蜀中、岭南边地诸侯?”

      “他们当然不成,但还有——”

      少年突然就涨红了面庞,差点脱口而出的话语在最后一刻被咽了回去。荀攸静静地望着他,等他自己醒悟,却看见少年目中光芒摇曳,从愤慨转向疑惑,又由迷惘逐渐清明。

      “我可以等,”少年坚定地说,“等真正志同道合之人。太公七十仕文王,先生又何必急于眼下的‘亦可’?”

      荀攸耐心地解说道,“然而眼下已是中原决战时分。少则十载,多则十五载,潼关以东、大江以北将尽归一家,再无四分五裂之势。就算孔明能等到志同道合之人,届时中原也再无立锥之地。天时地利已逝,便是真正至善之君又还能有些什么?”

      少年站得愈发直了,仿佛一口出鞘的宝剑,昂首傲然说道,“他还会有我。”长久而沉重的静默之后,少年续道,“哪怕关东皆平,他也还会有荆南,岭南,蜀中,西凉,一切定势之外的阔土。他还会有许多不甘于霸道、期望着一个爱人之君的追随者。天时地利岂是命中注定?我当为仁王再造天时地利。”

      彼时荀攸久久注视着面前的二八少年,震撼与惋惜在胸中交替循环。最后他挽住少年的手,柔声说道,“若论明辨世事人心,孔明尚不如我;但若论明大义而坚心志,我不如孔明远矣。”

      少年终究等到了他志同道合的英雄;想来他也依然坚信他可以再造天时地利,一如当年。

      相信的人都不会后悔。

      在寿春的时候荀彧收到了一个汉丞相赠与的食盒,内中空空如也。若说这一刻他依然平静如斯那只是自欺欺人,但毕竟早有期待,胸中伤痛很快便散了。他将食盒放在一旁,仍然回到焚烧文书的工作上。他没有想到的是,夹杂在从许都府邸送来的旧年书信中却还有一封来自荀攸的信,差点被他一起烧了,所幸在最后一刻从火盆中抢了出来,却也烧掉了不少。

      只见所剩无几的竹简上写着:……许都有梧桐,乃吾荀家子也,方远来相投……文若择明君而辅,心志和合,非委身于时势,乃申大义于天下……若复当年,亦信之。

      荀彧微微笑了起来。他斟满一盅酒,对着空中一轮明月遥遥举杯。

      公达,祝君胸中桐叶常青。
    插入书签 



    作者有话要说:
    人物:荀攸,荀彧,诸葛亮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825803/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