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希復幾希

作者:使君无患百忧解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地府长夜漫漫,五天很快就过去了。

      弘历虽发下宏愿,但学话非一蹴可及,五天时间难有什么进展,更何况他连老师都没找着。不过筹备会是一定要出席的,就算在旁边看看、审时度势也好,说来赵宋派出的阵容可谓豪华,不知朱明会遣来哪位?印象中,前明似乎没有擅书的皇帝,善木工倒是有一位──弘历有点刻薄的想,记得皇爷爷康熙十分喜爱董其昌的书法,董其昌生于嘉靖,卒于崇祯,有才无行,应属奸臣一类,若是被提调上来,倒是不容小觑。

      弘历一面思索,一面换上前日便准备好的常服──一件石青色团龙对襟暗花大褂,内搭一件马蹄袖四开裾长袍,不大显眼,但足以显示他的身份,不过这里个个都是皇帝,就算穿明黄龙袍也没什么特别。

      打点妥当,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出发,来到李世民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的地盘「花萼相辉楼」。花萼楼楼高三层。楼外地势开阔,楼内明亮通风,展览厅预定在二楼,正好是既不潮湿、又不渗雨之处,且走道、梯间开扬,搬运书画十分方便,难怪李世民将真迹展选在这里举行。

      弘历比预定时间早了一刻钟到达,厅内已经三三两两聚集了近十个人,可惜弘历一个也不认识。褚遂良手拿鲁班尺,忙着和李世民商讨如何摆放作品、规划人流动线,两人和弘历打了声招呼,也顾不得他形单影只,便各忙各的去了。

      弘历尴尬一笑,尽量表现的若无其事,四处走动打量环境。从衣冠看来,厅中谈笑甚欢的数位该是宋人,为首着绛纱袍的,说不定是宋太宗赵光义。事实证明,汴京话和北京话仍然有一段差距,他依然听不懂。

      至于角落那两位嘛……一者着团龙云纹深蓝交领袍,该是某皇帝;一者着赤罗朝服,看不出官品,低声交谈,就不知是哪一朝代的人。

      「……若过几天诚意伯来看草稿,记得好生伺候着。」

      「是。」

      弘历貌似悠哉悠哉的经过,闻言脚步一顿,虽然口音有差异,但他居然听得懂内容!转念一想,既然他听得懂,表示彼此时代相距不远,最有可能就是明朝朱家的某位皇帝。

      朱家的皇帝……弘历为之汗颜,既想上前攀谈,又怕人家不领情,毕竟朱元璋憎恨蒙古人、女真人众所周知,但看这人姿容凛凛,一把美髯保养的乌黑浓密,足和唐太宗李世民媲美,不像是传闻相貌丑陋、满脸麻子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想到这里,弘历不免自打两下嘴巴,因为他发自心底尊敬的康熙爷,双颊也有些许出痘疮后留下的麻子痘疤。

      汉朝刘家虽没派代表过来,但在座帝王俱汉家衣冠,弘历这身装束色泽低调,款式却是少见,加上他不甘寂寞四处逡巡探听的行径,早就引起众人注意。只见赵光义朝他背影打个眼色,蓝袍皇帝得见,便对那官员道:「你先去吧,这段时日李家皇帝若有吩咐,就听他的,嗯?」

      「是。」那官员再拜为礼,蓝袍皇帝托上他的手臂,免去他三跪九叩的麻烦,使他去分担李世民等人的琐碎工作。那厢赵光义吩咐几句,也支开身边一名鸡皮鹤发的老相国,等着看好戏。

      这厢弘历犹在愁眉思索,蓝袍皇帝心中有数,已然走到他身边,不冷不热的问道:「你是爱新觉罗家的人?」

      弘历倏地回神,难道入地府久了,自然便练成走路无声的功夫?

      「是的,敢问阁下……?」

      据地府皇家联谊会不成文规定:为免争端,各异姓朝代帝王间一律平辈相称,叙辈份仅限于同姓皇族。自称也不称「朕」,只因兆头不好,个个都称「朕」,「朕」来「镇」去,被「镇」得离不开地府就糟了。

      「你们爱新觉罗家入关后,住的就是我建的紫禁城,你说我是谁?」

      蓝袍皇帝似笑非笑的道,其身份呼之欲出。弘历先是一愕,双目陡地放光,恍然大悟道:「原来是永乐兄,久仰久仰!姓你知道了,我名字是弘历,年号乾隆,永乐兄随意称呼就得。」接着朝他拱手为礼,

      朱棣想不到弘历如此「平易近人」,一点不似其老子爱新觉罗胤禛,便也拱手回了个平礼,道:「好说、好说。」

      「还是叫我『弘历』吧,这样比较亲切,哈哈!」

      弘历哈哈一笑,发挥他平生交际应酬的本领到极致,也不管人家搭理与否,从紫禁城和天寿山的风水,一直谈及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的体例差异,到他如何欣赏永乐青花瓷浓艳晕染的宝石蓝、怎么喜爱成化年间鲜活的斗鸡碗,康雍干三朝不断仿制都不如原作的精巧。一时风花雪月、吃喝玩乐,两人表面看来居然相谈甚欢,全无半丝火药味,唬得赵光义一愣一愣,连李世民都探头过来。

      「会晕染的是苏料,郑和下西洋从波斯带回来的;后来成化年间研制出『平等青』,青花色泽便趋于淡雅。」朱棣淡淡道,这些以往在他眼中的琐碎小事,却也是来到地府以后才知道的。

      「原来如此!」弘历一脸受教貌,非是作戏。

      「弘历啊,听说你重刻了一部『淳化阁帖』,什么时候给我送上一份看看?」

      这回轮到赵光义不甘寂寞,天外突然飞来一笔。弘历不由一惊,只因赵光义官话说得居然不错,还知道他新刻了一部「淳化阁帖」。

      所谓「淳化阁帖」,就是赵光义本人在淳化年间,集先秦到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用「双勾廓填」(原理类似描红)的方法,刻在木板上再拓印成帖。后来刻印的枣木板惨遭祝融之灾,拓本越到后世越显珍贵,乾隆曾钦定重刻一部淳化阁帖,并将石板嵌于圆明园中的长春园书斋中,以为装饰。

      「跟我学的,学了几十年。」朱棣笑道,一眼看穿弘历的惊奇何来,「我也和他学洛阳话,洛阳话和李唐说的关中话十分接近,学完再听便简单多了。」

      弘历听得连连点头,说拜师,他倒不是拉不下脸,就怕人家不想教,光是淳化阁帖,可能还不足以打动眼高于顶的赵匡胤。

      「棋谱、棋子、棋盒作束修──记得挖箱底找最好的──定不成问题。」朱棣一眼看出他心思,拍了拍这位新来乍到的后进的肩,算是给他点了一条明路。

      ◎◎◎

      弘历带入墓室陪葬的珍宝十分之多,直清点了半年时间,还没送入地府造册完毕,而且从前这类收藏归类的活计从来不须他负责,他太上皇老人家只要说句话,就有人翻箱倒柜替他把东西拿来。如今身边没个使唤的人,他只好亲力亲为,挽起马蹄袖到库房里,找寻适合送给赵光义的拜师束修。

      记得从前翻阅史书时看过,赵光义酷好弈棋,身边养了一群棋待诏,得闲还自创几局死活棋局考考大臣,什么「独飞天鹅」、「海底取明珠」,一势比一势难,考得一干大臣你眼望我眼,最后只好联合上表,称皇上棋势「天机秘密通鬼神」,非是平凡人能揣度,最后不忘尽臣子本分,劝皇上应用心在国家大事上,而不是奕棋小道,赵光义才勉强收手。于是朱棣这么一提,弘历立马照做不误。

      「《弈府阳秋》、《兼山堂弈谱》、《残局类选》……残局……残局类选在哪里……啊,还有他上次说的《淳化阁帖》,应该在另一边……」

      弘历搬着木梯爬上爬下,埋首于书架书堆之间搜寻,直找了十来本棋谱和阁帖拓本迭成一累,捧着回房放好,然后又到隔壁收藏珍玩的地方,找寻记忆中的棋子、棋盘、棋盒等物。

      「玛瑙棋、玛瑙棋,我记得我有带来啊?这是象牙的……雕得太精细,宋朝人应该不喜欢吧?」

      弘历自家收藏了一套汝窑瓷器,对宋人清雅的审美观有一定了解──虽说自己不一定欣赏,但投其所好是必要的……

      弘历边想边找,今天找不着明天找,写拜帖、包礼物,倒也忙得不亦乐乎,日子过得比先前充实多了。这次出席筹备会收获颇丰,不仅认识几个大有来头的皇家联谊会成员,还见到几位名(奸)臣,原来宋太宗赵光义和徽宗赵佶身边那个鸡皮鹤发的老相国,就是苏黄米蔡四大家中的蔡京,朱棣带来那个手长脚长、貌不惊人的臣子,则是万历年间的大学士严嵩。

      蔡京和严嵩虽名声不好,但书法的确出类拔萃。说到严嵩还有一桩公案,气得弘历至今还牙痒痒的:话说严嵩不仅行书出色,署书也是不凡,上至山东孔门「圣府」、山海「天下第一关」,下至供应清廷酱菜的「六必居」,皆出自他的题榜手笔,不仅当世无出其右,到了清朝,顺天府贡院的「至公堂」匾仍是他的手迹。当年爱管闲事的乾隆爷见了,认为贡院如此神圣公正之地,由一奸相题匾十分不妥,便下令让善书大臣──包括他自己──重写一面,没想到大臣没个写得比他好,就连弘历自己写了几面也不例外,最后只好让那块匾继续挂在贡院上。

      有了两位书法大家协办,李世民自是如虎添翼,尤其是蔡京和米芾交好,米芾临摹王氏父子书法(甚至临他人临摹王氏父子之书法)的本事可称一绝,连带蔡京亦练就几分鉴赏眼光,于是与褚遂良谈故友如何掌握先人笔意,聊的浑然忘我,更让弘历有不落人后的决心。

      「弘历、弘历!」

      「我在这里!」

      偌大的盛京故宫只有他和皇阿玛雍正两人居住,偶尔几个金朝皇帝来逛逛,住几天就因受不了雍正的严肃正经而离开,情愿到蒙古草原过骑马打猎的日子。弄得盛京故宫冷清清,整天就他们父子俩呼来唤去,别说外人受不了,他也受不了。

      「你在找什么东西?弄得乱七八糟的?」

      雍正终于循声而来,弘历连忙一撩袍脚,跨过地上一堆瓶瓶罐罐来到门前。雍正见儿子一身邋遢状,张嘴欲骂,话还未及出口,便被灰尘呛得喷嚏连连,只能指着他鼻子猛咳。

      弘历放下手中的紫檀根雕笔筒,伸手为皇阿玛掸去马甲的灰尘,这不掸则已,一掸更让雍正咳的无法收拾,好不容易咬牙切齿的吐出一句完整的话:「别拍了……越拍越脏!」

      弘历连忙缩手负后低头,一副乖宝宝好孩子的模样。雍正拿他没法,只得道:「外头有人捧着个盒在走廊绕来绕去,应该是找你,你去看看吧。」

      劳驾皇阿玛亲自通传,弘历哪敢怠慢,出去找了半天,总算找到在角落流连迷途的陶俑兵。那陶俑兵一见弘历,立即手中捧的锦盒呈上,生硬的三鞠躬为礼,便踢跶踢跶迈着方步离开。

      弘历大老远捧着锦盒走回库房门外,雍正还在原处等他,盯着盒盖问道:「里面是什么?」

      弘历心想我怎么知道,只好陪着笑脸说:「儿臣陪皇阿玛到内室看看吧!」

      雍正「嗯」了一声,盯着那锦盒的目光犹然不肯放松,彷佛里头藏了什么毒蛇猛兽。

      弘历暗翻白眼,自家阿玛疑心病也太重了,现在就算盒里放的是炸药也炸不死他们,因为他们已经死了。

      「听说你最近和汉家皇帝们走得很近?」雍正貌似轻描淡写的问道。

      捧着锦盒的弘历手一抖,心头一惊,皇阿玛的消息也太灵通了吧?便嚅嗫道:「呃,儿臣谨奉康熙爷之命,和地府皇家联谊会其它异姓皇室打好关系,以巩固爱新觉罗家的地位……」

      「皇阿玛真的这么吩咐?」雍正眉一挑,摆明不信儿子的「鬼话」。

      弘历连连点头,「就写在上回您给我的信上。」

      雍正以冷哼作结,算是信了他的话。弘历偷偷睨了父亲一眼,稍稍松了口气,随后进屋将锦盒放在桌上,小心翼翼的打开盒盖。

      锦盒内作四格,分别搁置一对青花斗鸡高脚杯,和一对斗彩鸡缸杯,尤其是后者,在明朝成化年间已属珍品,到了万历年间,一对更价值十万钱以上,皇帝也只有那一对,是乃酒器之最。

      「斗鸡碗!是成化的斗鸡碗啊!」

      弘历忘形叫道,从前他也有一对成化彩缸杯,不过留在上面没带下来,如今这对品相如新,他不由得又惊又喜,搓着手双眼发直。若不是皇阿玛雍正还在背后,他早捧着宝贝踅回房慢慢赏玩了。

      「谁给你送来的?」

      雍正随手拿起一个彩缸杯平举至眼前,此杯仅堪盈握,胎色清透,上绘雄鸡翘首鸣晨,雌鸡飞身啄蜈蚣,雏鸡则于母鸡周围闹腾,一派和乐天真,十分讨喜。

      「应该……该是永乐皇帝送来的。」成化皇帝他不认识,事实上明朝皇帝他也只认识那么一个,想不到朱棣如此有心,不过几句话便把他的话记在心上。

      「官窑难得烧出这种鸡血红,从前咱窑里的枣皮红和这一比,就相形逊色。」雍正没什么表情,但父子天性,弘历总感觉他话里阴森森的。

      雍正仔细打量公鸡胸腹那点点红羽,他虽不多爱鉴赏收藏,但一双火眼金睛比儿子弘历犀利得多,不用找出仿品对比,便能直指其别。

      弘历眼光黏着那只彩杯,佩服皇阿玛的眼光之余,不禁担心起来,如果皇阿玛同样偏爱那对彩缸杯……

      「皇阿玛你看……」

      弘历欲言又止,雍正哪猜不出儿子那点小心思,将斗彩鸡缸杯放回盒内,淡淡道:「你都留着吧,记得回礼给人家,别丢咱们爱新觉罗的脸。」

      「喳!」弘历这声应答,可是既响亮又振奋人心。

      好不容易将库房翻天覆地的清点一遍,弘历写好拜帖,和皇阿玛求来红衣喇嘛的符咒贴上,教会一个木俑兵捧着见面礼,跟他前往赵光义的居处。弘历心想,再隔几天是真迹展第二次筹备会,若能在此前略懂几句简单的关中话就好了。

      李世民那边将要开筹备会,赵宋这边也在开小型筹备会,商讨拿什么宝物出来借展,与会者包括赵光义、赵佶、蔡京等人。蔡京老归老,但老当益壮,见弘历提着大包小包上门,便主动前去迎客,弘历想不到赵光义这里如此热闹,幸亏自己除束修以外,还带了些笔洗、石砚等小玩意,才不至太过寒酸。

      「弘历你来啦!」

      赵光义亲切的招呼道,蔡京让了西席与来客,弘历谦让一番后就坐,向赵光义和赵佶行礼后,便开门见山道:「欸,赵二先生,我这是来拜师的。」

      「先生、先生,我可真比你『先生』不少年,当个教你说话的『先生』总不算托大吧?」赵光义笑道,接着侧首和玄孙说了几句,大概是解释原委,赵佶听完微微一笑,正好案上有笔墨,便提笔写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给他。

      弘历看得感动莫名,心想待会一定要把这张徽宗瘦金体真迹带回家裱在桌前,以时时惕励自己,口中当然连称不敢。

      「有什么玩意就拿出来吧,这两位的眼光可比我还挑剔,大家品评求进步,我们就用洛阳调慢慢说,让你练练听力也好。」

      弘历自然从命,几人一边看着他带来的玩意,一边讨论真迹展的事宜,他们一字一句咬字十分清楚,弘历不时亦以纸笔写意见加入讨论。话说朱棣打算拿出仇英一幅真迹「兰亭雅集图」借展,赵光义这边不甘示弱,正巧赵佶不久前从元人手中重金购得赵孟俯临摹的「兰亭序」,这回拿来正好。

      「赵孟俯临兰亭序!」

      对于自己偶像赵孟俯的名姓,弘历可是听得一清二楚。赵孟俯是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亦是赵光义的侄孙,但却在元朝出仕,官至翰林,难得赵佶不以人废字──想起从前时常赏玩的鹊华秋色图,弘历不免一阵感伤,但想到很快就能一览赵孟俯临兰亭序真迹,他转瞬高兴起来,双眼闪着期待的光芒。

      「我终于明白李世民为什么会请你帮手……」

      赵光义朝弘历叹道,他虽不喜赵孟俯失节,但不得不承认他的书画极其出色,且上承王羲之一脉,暗合本次展览的主题,所以并无反对赵佶的建议,如今看到弘历艳羡之情溢于言表的模样,便猜出李世民定也被弘历灌了不少迷汤,毕竟谁不喜欢听懂行的人夸赞自家收藏?

      借展的物事定了,再来是蔡京要写一幅什么字陪展,蔡京的书法当然没问题,有问题的是要写些什么才得体大方,蔡京本人提了几首兰亭诗都被赵光义否决,索性打趣道:「不如等老臣摹一幅兰亭序,末了再摹米癫的跋赞:『米姓秘玩,天下法书第一!』」

      「亏你想得出!」赵光义笑骂道,蔡京呵呵陪笑,其实米芾临摹的手法堪称鬼神莫测,若将米癫的二王临本放在褚遂良面前,不知褚遂良能否分辨得出?

      赵佶苦思半晌,慢条斯理的道:「其实赵孟俯的『兰亭十三跋』字字珠玑,亦系十分好的。」

      赵佶边说边将「兰亭十三跋」五字写在纸上,弘历看得津津有味,跟着背诵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意。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这段话是品评一般人学书临帖,总有意习其笔意,但有意为之,临得再像,也没有右军书兰亭那股天然流淌的神气,必须得而后忘,因势用之,随心所欲才能达到神品的境界。

      赵光义瞟了弘历一眼,后者只顾藉清理之名,将赵佶一干真迹掖于袖中,全然不顾先生眼色不善。

      「左系他,右亦系他,外人不知,以为我大宋无人了。」赵光义清清喉咙,续道:「严嵩要题诚意伯刘基的『题兰亭帖』,我们再系兰亭打转,不免重复。」

      弘历藏好东西,琢磨一阵才明白赵光义的意思,心念电转间道:「贵朝人才济济,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不都是古文大家,您要说无人,后朝后代岂不无地自容?」

      这碗迷汤显然灌得甚合时宜,太宗赵光义顿时笑得见牙不见眼,蔡京依然陪笑,仔细聆听自家主子赵佶说话。

      「若和右军有关之散文,曾巩的〈墨池记〉确也不错。」

      这回轮到蔡京出手试写,弘历帮着研墨展纸,洋洋洒洒三百余字的〈墨池记〉落在纸上迭荡多姿,和他福态的外型大异其趣;不过严嵩手长脚长,走路像圆规画圆似的,写的字不也是四平八稳?

      「……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赵光义循着字迹慢慢读出,曾巩为人方正,其文有典故有教化,中正明快,正合他心意。

      「好、好,就这么定了吧!」

      赵佶和蔡京都松了口气,弘历还在欣赏那篇「墨池记」,不禁感叹因人废字,可是会错看许多大家,董其昌之流不也是有才无德?

      赵光义看来对商讨成果颇为满意,和赵佶等人嘱咐几句,回首拍拍弘历的肩,道:「今日表现不错,明日多带些现钱来,我约了大哥和老朱打牌,顺便帮你训练口语对话。」

      关于赌博事项,他可是用颇为标准的北京话说的,不愁弘历耍赖。弘历唯唯诺诺,正想与赵佶、蔡京一同告退,赵光义却单独留他一人下来,不知有何见教。

      弘历规规矩矩的端坐榻上,赵光义慢吞吞的走到屏风背面,打开书柜,从上到下浏览一遍,最后从中间抽出一锦盒拎着,走到弘历身边坐下。

      「你初来乍到,和我难得投缘,我这里没什么值钱物事充当见面礼,适才听你言谈间颇为钟爱赵子昂的书画,正巧上百年阿佶请他过来留了几卷新作,你看看喜不喜欢?」

      弘历听得两眼放光,嘴边垂涎何止三尺,简直快赶上身高八尺。赵孟俯的书画真迹不值钱?大概只有赵光义这等身份才说得出口,想当初赵孟俯那卷「鹊华秋色图」被他反复赏玩几十年,题字盖章品评多次,差点就想带进去陪葬……

      「弘历啊,我话说在前头。」赵光义取出盒内画轴,不急着摊开,却一副语重心长的模样朝弘历道:「这画送你可以,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弘历的手凝在半空,一双桃花眼对着赵光义眨巴眨巴,闪烁点点星光。

      赵光义可不是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哪这么容易被他哄着,微笑低头慢慢卷开画轴,娓娓将原委道来。

      「阿佶他们跟我说,你收藏鉴赏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字画上盖印题字。盖印题字不是不可以,但东一处西一处占满人家留白处就破坏意境了嘛……而且你今年盖个『某某御览之宝』,明年盖个『乾隆鉴赏』,过几年再盖个『三希堂精选』,等到七八十岁手痒痒,又盖个『古希天子』、『太上皇帝』之类,还加写几行字说我以后不盖了,这要何日方休啊!」

      赵光义尽量婉转的道,末了摇摇头,夸张的长叹一声。想必是有宋一代诸书画大家受乾隆的题字盖印癖荼毒不少,跑来跟老祖宗抱怨,赵光义遂趁良机转告始作俑者勿再造孽。

      「呵呵呵……」乾隆爷除了装傻干笑以对,尚能如何?

      赵光义终于慢慢摊开画轴,缓缓道:「若让我知道,这画又给涂得花花绿绿,柜子里其它书画,你就别想再瞄一眼了……」

      打蛇打七寸,赵光义深知弘历的软肋所在,平平淡淡几句话,立马让弘历打消阳奉阴违的念头,只差没指天发誓,剁小指以为证明。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52891/3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