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第 15 章
这文终于在过年前更完了,虽然结尾十分仓促。
作为一个没人看文,其实不应该有后记的,写也只是为了不误解。
必须说一句,如果你是一个对家庭婚姻有很深厚的感情的人,或者认为□□一体,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会让你觉得极度不适。
文中细节的填充来自于周围人的生活经验,但也只是我自己的一种观察。
其实,这个题材还是真正的性少数群体写比较好,他们可以写出更鲜活更细节的东西。
文字
整篇文章,从文字的角度来说,挺不合格的,很平,没有高潮没有结尾,像流水账一样。但是这种流水账式的平平无奇的生活,也许就是我们的人生吧,没有大反派,没有恶毒女配,没有生死相依,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生活和自我找寻。但是平淡,不代表这种平淡生活中就没有故事,没有欲望,没有权力关系。
家庭价值
从三观党的立场上,这是个三观歪到不行的文,里面的人物如果从维护家庭的立场来说,各个都是大反派,但是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所做的选择,所想的事情,所做的尝试也是值得关注的。毕竟这个世界上不仅仅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还有人试图在突破传统的家庭体制,他们可能背景不同,性向不同,想法不一样,动机不一样,提出的解决方案不一样,但是放弃进入传统的家庭的心是一样的。
做为80、9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们从出生开始接受的教育就是极端家庭中心主义的,所有的能接触到的信息,长辈的经验都是将爱情、性、婚姻、生育和幸福捆绑在一起。我们没有经历过欧洲和美国经历过的60年代的女权运动和性解放运动,却直接体会着最传统、最保守的价值观和外界的对冲。虽然,客观来说,如今的中国还是个清教徒式保守的国家,但是在看黄盈盈的采访时,又可以明确的体会到时代在变化,从50后到90后基本上每十年大家的性观念就会刷新一次,虽然和美国、英国、澳洲的数据比,我们还是生活在一个保守的国度,但是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确实在改变着这片土地。
里面卫庄和他前妻的故事(这里是隐藏感情戏,因为是BL,不想写太多和BG感情有关的东西,所以都是暗示和侧面描写)讲的就是传统家庭观念的崩塌。以及婚姻与爱情的剥离,最后这段感情的结果就是两人达成共识:他们只适合谈恋爱,过单身生活,不适合结婚生子,但是因为当年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所以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对于他们这种从传统婚姻中出走的人来说,这是对人生的一次修正。所以,里面卫庄听说盖聂要结婚了,才会说他懦弱。
这时一个属于一个时代的故事。
爱情
爱情是一种制度,往往是指一男一女具有排他性的亲密关系,所谓的爱情三元素就是指:亲密,激情和承诺。
但是这种看似常识性的语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鸡同鸭讲。
就像在传统的浪漫爱(就是俗称为的言情小说)中,爱情往往是突然发生,但是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并且以婚姻为结局,达成所谓的终极亲密关系(这也就是双洁党能够在这几年流行的原因吧,满足部分人群对终极亲密关系的幻想)。
如果以这个标准,这个文里的爱情太不合格了。这里的爱情,没有共同成长,没有共同进步,没有承诺,只有激情和共情和人生道路上的偶然交汇。
可能在我心里,人来到这世上终究是要自己走一回的,没有谁会陪谁一辈子,有的只是不断的交织罢了,如果有人陪那是运气,没有也是正常,没什么好伤心的。
当然,sex是一定要有的,可能在我眼中爱情就是□□的延生(当然不止于□□,可是□□是基石)。
父爱和母爱
可能在网上发生的90后比较多,大家成长的年代,传统的家庭价值在不断的解体,却习得了英文里和爱有关的话术。但是这种“父母皆祸害”论听多了,总觉得这是不是另一种母职或者父职绑架呢?毕竟我们都先是个体,才是父母和子女。
并且在很多人眼中,只要是和自己爱的人生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喜欢。但是我在这里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文中卫庄的孩子就是在爱情神话中诞生的孩子,但是他发现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无论怎样都是不喜欢的,他对子女的态度是责任和羁绊更多,而非感性的“爱”。这一点在有些人眼中可能是不成立的,但是我想说你认为的不成立,也许就是真实存在的。父母不爱孩子,孩子不爱父母,也许就是生活的常态,毕竟爱只是一种话语而已。
相反,盖聂的孩子却是收养的,这一种没有血缘的亲子关系是存在的,也可以突破传统的一对couple共同抚养一个孩子的模式,那是因为你喜欢孩子。里面的端木蓉和月儿的关系也很类似。不想结婚,不想要一个丈夫或者妻子,但是我想有一个孩子,哪怕不是亲生的孩子——这种心情也是存在的。
但是,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值得尊重的。
爱情与婚姻
虽说爱情与婚姻在浪漫爱小说里捆绑了几百年,但真正的大规模实践也就是我们父母那一代,但是很不幸的,实践证明,爱情与婚姻是完全可以分离的。甚至有时候,婚姻并不是爱情的结局。其实仔细想想很奇怪,同样是亲密关系,你会想给亲情和友情找一个结局吗?恐怕不会,但是爱情由于和婚姻,繁衍,家庭进行了捆绑,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异性恋婚姻制度,在这里爱情更像一个润滑剂,让你能更愉悦的结婚,生子,接受社会所谓的成人礼。但是,如果将爱情和婚姻制度剥离它又是什么呢?这里我不清楚,也没有答案。
里面卫庄和前妻的故事就是讲爱情神话的破灭。
关于双性恋
其实,LGBT群体里最被排挤的就是双性恋,同性恋觉得双性恋不可靠,异性恋觉得双性恋不真诚。我所接触到的人,无论弯直,知道对方伴侣是双,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肯定是个骗子。甚至,我身边有gay和les的朋友明确表明,如果在社交软件上刷到双,一律拉黑处理。这种对于双性恋的排斥,可能是因为无论在异性恋霸权的社会还是同性恋霸权的圈子,都是属于制度的挑战者。
卫庄这里是双性恋,他在遇到盖聂之前就和普通的直男一样,看色情电影,玩游戏,和盖聂分手去英国以后,在gay圈混过一段时间,也有过几casual sex,但是他不喜欢,脱离了同性恋者的圈子之后,他又迅速的回归了异性恋者的圈子,这时他又开始看色情杂志,交女朋友,结婚生子。离婚以后,一直空窗,直到遇见盖聂又激发了他的gay part。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双性恋者其实是基本上没有属于自己的圈子的,所以他在和同性恋者恋爱时,周围的朋友很有可能都是同性恋,和异性恋者恋爱时,周围的圈子都是异性恋。
不将自己定义为同性恋,也不将自己的性向定为异性恋,而是直面自己的欲望,发现自己不适合casual sex就果断放弃,也不会反过头来责怪自己太传统,这样都算懦弱的话,那只能说每个人标准不一样。
关于校园霸凌
真的,不要再套言情小说的壳来讲校园霸凌了,廉价的泪水与同情没有帮助,鲜血淋漓的事实和对权力结构的分析才有用。
攻受
从豆花米秀时代开始,耽美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感觉耽美小说里蕴含的丰富的女性对于社会,政治,家庭,性别和情欲的认知,不是长期以“玛丽苏”和“灰姑娘”为母题的言情可以比的,比起言情小说里的HE往往伴随着爱情的达成和结婚生子,耽美的结局反而会更多样,可尝试的也更多。可能大家看耽美的时候是为了跳出frame,而看BG是为了巩固自己对传统爱情的想象有关。
但是耽美小说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分攻受,长期被人批评为对异性恋爱情的复刻。在这篇文里,我尝试了不分攻受(也就是没有role),发现完全可以顺利的写下去,甚至两对逆家中常见的人设可以完美的融合,所以没有role也挺好的。毕竟现在连BG都开始不流行男强女弱了。
没有使用耽美圈常用的无差/互攻,反而借用拉圈的词汇,不分,就是不分攻受。
以及耽美小说不一定就是恶毒女配或者很平面的女性角色,没有恶毒女配和爱而不得,一样可以写下去(3[▓▓]
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
现实生活中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要比耽美小说里的残酷许多。耽美小说里那种出柜了(尤其是很保守的单位里),还得到大家的祝福的,没有人借机生事,没有恐同的上司,没有保守的父母,没有不被信任,没有不结婚就是不可靠的刻板印象的幻想也仅仅存在于耽美小说里。
具体到现实生活,同性恋者不能牵手,不能亲吻,不能通过正常渠道结婚(不要说同性恋结什么婚,同性恋者从小跟你接受一样的教育,也有很大比例的人对家庭和婚姻有幻想,你的幻想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实现,但是对于同性恋者而言只有移民、形婚和同直婚三种选择,并且三者风险都是极高的)。
一个社会,只要正视同性恋群体的存在,一些畸形的现象就会少很多,就像很多同妻维权难得问题,更多是婚姻法不认同性恋,所以她无法像直婚一样维权。
同性恋者、双性恋者隐瞒性向的问题,只要在一个更包容的环境里,就会大幅度减少。里面卫庄和盖聂在国外生活阶段就是透明柜,而回国之后,卫庄选择在私领域(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出柜,但是在工作场合不提,而盖聂是隐瞒性向的(里面盖聂被称呼为“盖老师”,他工作的地方基本上类似于国企和事业单位,虽说没有细讲,但是可以想象氛围之保守)。
酷儿移民
指同性恋者因为自身性向在原来的国家里不被接纳,最后选择移民。里面的盖聂就是酷儿移民的一员,只是后来放弃了。
顺便说一句,无论在那个国家,能够留下来的人都是很优秀的人,不要把移民说成一件轻飘飘的事情。
留学生
很多人对留学生有着非常深刻的误解,以及主流媒体里的留学生形象,无论英文还是中文,都是极度刻板印象的,基本上就是:富二代,英语不好,装逼,大学霸以及最扯蛋的出过国的人更爱国,完全忽视了这个群体的多元性。
其实这里也是很奇怪,留学生以及一代移民按理说应该是在社会上有话语权的人,但是事实上,他们就是被忽略和污名化的。你在市面上找不到类似的反应留学生和一代移民每天面对的文化冲突,融入问题,白人至上主义以及那种孤独而压抑的氛围。
之前有人提出过自己在写这种小说,被某作家说祖师爷不赏饭吃,那么作为更没有天赋的我,还是觉得这种污染眼球的文字可以写一写的,算是一种尝试。
以及,我尽可能的保留了留学生那种土洋结合的语言,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其实这种混合语在语言学上听常见的,叫克里奥语,你可以把它看作一种方言(而且有时候不同国家的留学生混的还不是很一样)。
还有最大的刻板印象,留学生很开放。总体来说,留学生群体在当地算是很保守的群体,和国内一样,有很多对于性的偏见和羞辱。但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还是相对很少见的。
大龄剩女
这个就不细讲了,社会对大龄剩女的歧视大家都懂,说多了都是泪。
离异女性
离异女性不一定是会很悲催的,尤其是那些有社会地位的,可能会过的更好。
还有关于女性的青春和美貌,虽然现有的审美体系是很父权制的,但是我发现很多30多岁,40多岁甚至50多岁的女性依旧很受欢迎,一个人charming不charming,真的不在年龄。
中性化的男性角色
耽美小说中的男性本来就是去除了传统的有毒的男性气质的完美男性,是女性理想人格的化身,充当着女性的代言人的作用。
看到了知乎上说女作家笔下的男角色,对于某些答案,我只想说,写东西不应该先把角色当人吗?而不是男人和女人,如果刻意的突出某个觉得的男性气质,加一些很厌女的东西,还不如不写,在我看来这是对于□□文化的一种妥协。
关于两人的性向
我觉得其实挺明显了,卫庄是双(bisexual—一般简称做bi,很少会用双这个称呼),以及盖聂是纯弯。
而且最后结局的时候,明确有提到他是bi,那是卫庄自己的心理活动。所谓的“骗婚”更多是反应社会对双性恋的偏见,文中的卫庄基本上算是个很保守的人,基本上不发生长期关系以外的性关系(必需说一句,在一个鼓励casual sex的环境里不进行casual sex,一般来说都是很传统的人)。
关于卫琛
可能因为很多人都是学生,所以会带入他的视角,但是在这个故事里,他的视角只是他的视角。
然后,这里面没有同妻(卫庄的前妻是出场了的,是个很自由、很开放、很精明的人)。
这个角色主要有几个点吧
最重要的是,卫琛是个恐同的同性恋者。
gay genes:他因为性向和性格等综合原因受到了校园霸凌,所以他一直在自我找寻,会看queer theory,Judith Bulter等等这些和同性恋研究有关的书(而且这些书一般都是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才会看,也不一定看的懂得,所以盖聂会很惊讶),但是在读了这么多的建构论的书以后,他不满足于书里的解释,他想给自己的性向找一个源头,即便他清楚这个源头是恐同的(盖聂和他的对话,提醒他,他的想法很恐同)。
关于他和卫庄性向的矛盾:他其实是在给自己的性向找源头,并且作为子女其实没有办法在这一方面和父母开诚布公的谈论,再加上他和父母双方关系都不好,所以他获得信息的来源只有亲戚间的流言,而这些流言本身就是真假难辨,掺杂着各自的价值观的(里面盖母的台词:半路离婚的都不是好人,也就是在当地人的认知里,离婚的人都不是好人)。最后,当他得到这样的答案了以后还是选择厌恶,一是出于情感,二是出于同性恋者对于双性恋(也就是里面说的bi)的歧视。
建构论和本质论:认为性向是社会建构(想象一下人都是泛性恋,只是社会强行区分出来弯直双)和认为性向是天生的。
关于结局
我觉得这应该是HE了,在感情方面。
当然大家还是在不同的观念里打架,没有和解,没有谅解,有的只是妥协或坚持,以及人生路上相互陪伴的一小段。
毕竟,“河两岸的人心事是不一样的”。
就像盖聂无法和他传统的母亲在婚姻方面达成共识(到结局,她还想让盖聂去骗婚,她只是不喜欢太有主见的人加入她的家庭,所以想让盖聂去找个家庭型的人);卫庄做不到像卫琛内心深处想要的那种完美的父母,为了婚姻和孩子去支撑一个家,放弃到另一部分自己(其实他前妻也做不到,里面暗示了);卫琛也没有办法喜欢中国,没有办法很平静的接受自己的父母另找新欢,平静的接受自己的性向,尤其是在他认为自己没有得到父母足够多的爱的情况下,所以他选择逃离(去英国读书);端木蓉也没有办法像社会要求的那样,到了一定年纪,随便找个人,结婚生子。
个人有个人的活法,我们能做到的,就是don\'t judge。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