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俞

作者:叶小六六
[收藏此章节] [投诉]
文章收藏
为收藏文章分类

    何去何从


      第二章:何去何从
      赵行将军的骤然辞世对整个俞国都是一种哀痛,他本是绝处逢生的希望,整个俞国本想像信奉神明一般虔诚地去依靠这一个现世的神,他更像是大俞国的精神支柱。可是他突然就这么走了,虽给了大俞国一个勉强可以求生的环境,却没有给大俞国再创辉煌的勇气。
      洛州一战,基本平定北方最大的威胁,可猛虎虽去,流寇仍存,多年来觊觎大俞这块肥肉的岂止胡庸。虽将军赵行在世时也说过,只要固守住洛州,十数年内并无大危,但小打小闹依旧是家常便饭,趁火打劫的也四处埋伏。况且平定了外患的大俞国也是风雨满楼,边疆无精神领袖,勉强与各路强盗僵持着。由于常年征战,尸横遍野,国库亏空,民生凋敝,满目之内,尽是荒凉。
      一个昔日满是辉煌的天之帝国竟走到如今这般地步,究竟何去何从?
      目前摆在大俞国面前最要紧的国事是整顿民生,填充国库,内盛而外强。放眼望去,整个长江以北,俞国的实力只占不到四分之一,但是俞国本身是北方起家,这原本是他们的大本营,可现在王族政治势力蜷缩在这一亩三分地,渐渐愈来愈憋屈,以至于诸多王侯渐生南下之意。
      当然南下之意也有事实基础。近年来越来越显著的事实是俞国最大的税赋来源是江南,鱼米之乡,本就是富饶。只是连年来的征战,且败绩居多,国君诸侯的信力在江南日渐削弱,且江南多股割据势力也似有反意,多次以天灾烦扰,收成不佳为由,进贡赋税一年不如一年。朝见之时也多有傲慢不臣之态,前些年因为国难当前,俞君虽有察觉,却也实在一心不可二用,无暇顾及,如今看来南方的问题不亚于胡庸之难。因而诸侯虽有南下之意,可是他们也不禁有些畏惧与这些所谓的南蛮子纠缠不轻,北方虽憋闷,可是势力、威信是世世代代的,谁也不敢去质疑他们耀武扬威的底气。一时间,南迁成了视野之中,朝堂之上的争议焦点。
      “诶......,”此刻俞君正听着堂下争论的百官,自己也无意识间,就深深叹了口气。
      “赵行将军虽去,可其勇仍存。这是我们难得的胜利,更应当珍惜,难道不应乘胜追击,恢复失土吗,说什么南迁,只不过是胆小怕死罢了?”说话的是赵将军曾经的挚友与心腹成力。成力本就是个好战之人,是大俞朝廷鲜有的好战派,只是勇气虽足,智谋短缺,所以当时想委以重任的时候,俞君也从未考虑过他。
      “荒唐,将军一战,虽伤敌一千,可也自损八百,我们军士伤亡之数也令人心惊,况且战胜而将骄兵惰者败,若再仍战事持续,或许我们可平定这头胡庸,可是我方自身也将无可再战之兵,再征之壮丁,最终也只能任其他宵小之辈宰割。”户部主管上官云反斥到。
      “臣附议,当下之急整顿内务比强硬争取外事上的上风更为重要,且臣以为,当下,迁都是最合适的方案。”
      丞相李逸之言一出,满庭哗然,连俞君也不禁危坐了起来。近日确实多有朝臣上书请求南迁,北方已不如从前,可任大俞国随意妄为,可大多的话题只是说将一部分世家大族,政治心腹迁徙至南方,已加强对南部的控制。可迁都确是另一番意味,这可是举国南迁,非同小可。
      “臣以为迁都才是上策,如今北方我们势力日益淡薄,而南境富饶,可是吾朝却从未物尽其用,且南蛮子多无礼,不用帝命,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若再不加重管控力度,恐怕假以时日,我们必当腹背受敌。先及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臣恳请皇上应当坐朝江东,举全国之力,开发南方,以图东山再起而北上。”随着最后一句话落音,丞相扑通一声跪下,像是一记槌鼓,敲击在俞君的心上。
      “大大不可,大大不可啊,皇上,”工部尚书陈栗激动地声音有些嘶哑,“迁都向来都是关乎一国命脉的大事,岂是儿戏?且纵观古今,迁都或是拓展版图,平衡国立需要,或是黔驴技穷,末路之举,我方现如今虽无力一统天下,可若迁都江东,看似是要开发南方,可也是示弱之举,只会徒增胡庸之徒的歹意啊,皇上。”说罢也深深跪在殿上。
      迁都这件事俞君本在阅览第一份奏章的时候,就一直压在心里,火烧眉睫的事情他更想逃避。只是此刻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就迁都一事辩论了起来,也一个接一个地跪在长殿上,直至满殿皆伏,等待着着这万人之上的国君一裁高下。无处可躲,俞君本是忧愁的心情,更添烦躁,此刻他也不知道,为何这样千古之事落在了他的肩上,他也只是生在皇家,可是面对这样重大的是转折点,他似乎也只是个凡人。只好一句退朝再议,草草收场,不想让群臣看见他此刻的荒唐。他需要清净,哪怕只是片刻,他需要放空一下大脑,哪怕大家笑他怯懦。
      连续多日的紧张与烦忧,让他头痛的老病又开始纠缠起了他,头痛这件事自三十多岁时就隐隐约约地来访,御医们十八般功夫也无济于事。此刻俞君就按着额头两侧默默走到了御花园,自离开朝堂,不发一言。身旁的徐公公也不敢打扰,只是在几步之外默默守着。
      “你怎么看迁都这件事?老伙计。”俞君终于放开了扶额的右手,向身旁的徐公公问道。
      徐公公自年幼时就陪着国君,对国君了解程度可是无人能及,就像此刻他何尝不知国君心中的纠结与回肠。可即使如此,多年来俞君虽多有意无意询问他朝事,他也多是插科打诨,置身事外,这次亦不例外。
      “陛下,这是关乎国家命脉大事,小人也不敢置喙,全由陛下圣心独断,小人只知道陛下的任何决定必定是利国利民的。”
      俞君苦笑着摇了摇头,任谁也精不过他身旁这个老头了,只好继续在御花园兜着圈子,天下人都道御花园天下最美丽的园子,无论何时,总是奇花异卉,精巧灵动。可是天下人可知景若不从心,也只能是辜负。
      徐公公本以为俞君这样的情绪要持续到其耗尽所有体力之时,突然一名近侍疾步走进,打破御花园的肃穆,汇报道:“禀陛下,十三王爷在玉渠阁求见。”
      近侍不算突兀的声音却带来了最难以置信的消息。这个消息让徐公公颇为意外,俞君也瞪圆了双目:“老十三,他怎么来了?”
      其实他们的失态也确是情有可原,毕竟那是十三王爷,是那个曾让整个京城津津乐道的一个谜团,是即使寻常之日宫中无人提及,却谁也不会忘记的存在。
      十三王爷年轻时骁勇善战,以一敌百,是军中之狼。为先皇东征西讨,军功赫赫,威名远播,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十三王爷的名号在军中还是叫的响的。十三爷虽战绩非凡,可对帝位一事从不上心。当年在俞君还未成为王储时,与当时的太子炎王为皇位争得死去活来,十三爷也总是置身事外。可是没人知道是出于何因,十三王爷竟在最后时刻,完全倒戈俞君,亲手设计了“逐鹿反案”,污蔑太子意图逼宫谋反,鉴于先皇对十三王爷的深厚新任,直接导致了太子失势,还是泉王的俞君入主东宫,自此之后一路顺畅,再无阻拦其登帝位的绊脚石。
      十三王爷自此之后也一直一心一意辅助俞君,直至其登基为帝。
      若故事只是到此,十三王爷也不至于成为京城一谜。令人不解的是十三王爷在在俞君登基后的第三年,便执意要去武夷山归隐,一心向道。俞君多番旨意,妻儿苦苦哀求,好友接连劝解都无法挽回十三王爷求道的心。俞君甚至下过圣旨,直言若十三王爷如此不顾大局,要治其死罪,十三王爷亦不曾动摇此心。俞君盛怒之下,真的缉拿下十三王爷,在天牢整整关押了十五日,甚至动了刑。后来是太皇太后出面,才化解了这场危局,救了十三王爷一命。出狱之后,本以为十三王爷会回头,可谁知十三王爷即日启程前往武夷山,俞君也再未加以阻扰。
      十三王爷这一修道便是二十余年,其间回汴京的次数屈指可数。且除了太皇太后仙逝那次,每次若不是俞君强制下诏,十三王爷也不绝迈入皇城一步,像是断了这一世的牵挂。这次居然主动要求面圣,怎能不让人心生意外之感。
      俞君一扫阴霾,亦疾步向玉渠阁走去。
      每次见到十三弟,俞君心中总是万分感慨时光流逝的速度。时光的流逝和自己真的逐渐变老的事实,俞君很长时间都是在回避的,就像他回避迁都这件事,可是每次十三王爷的出现都让他觉得无所遁形。曾与他并肩作战的人正在老去,自己怎么可能“独善其身”呢?种种借口在十三爷夹白的胡须中都破碎不堪。
      “十三弟,你来了?修道可还顺利?”俞君不自觉的总想靠近自己这个弟弟,于是语气中多了一丝温柔与亲昵,“这么久未曾见到你,你到还是老样子,只是头发似乎白的更多了。”
      “谢陛下关心,臣一切都安好。”十三王爷还是一如既往地冰冷性子,这世上能够这么膈应俞君的人恐怕独十三王爷一人了。
    插入书签 

    ←上一章  下一章→  
    作 者 推 文


    该作者现在暂无推文
    关闭广告
    关闭广告
    支持手机扫描二维码阅读
    wap阅读点击:https://m.jjwxc.net/book2/4486880/2
    打开晋江App扫码即可阅读
    关闭广告
    ↑返回顶部
    作 者 推 文
    昵称: 评论主题:

    打分: 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评论按回复时间倒序
    作者加精评论



    本文相关话题
      以上显示的是最新的二十条评论,要看本章所有评论,请点击这里